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 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 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 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 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 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 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 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 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 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 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 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 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 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 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 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 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 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 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 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 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 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 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 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 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 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 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 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 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④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 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
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 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 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 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 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 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 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 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 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 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 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 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 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 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 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 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1.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 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 提炼出创作主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 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
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 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 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 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 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⑤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 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 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 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 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⑥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 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 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 MTV 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 文本。 ⑦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粉丝”与“知音”并置, 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 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 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知音型粉丝”和“粉丝型 知音”,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1.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 有主观随意性。 B.“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 提炼出创作主 旨。 C.“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 与原作相媲美。 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因此,比“粉丝”欣赏具有更高的
品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只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 品主旨,与创 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 者明白两者是 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 参与方式和 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论述更加 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创作者希望能成“知音”,接收者 希望能有“知 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 生产品 C.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 其审美价值 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 的快乐建立 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
品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只是阐述作为“知音”,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 品主旨,与创 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文章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 者明白两者是 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 参与方式和 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 使论述更加 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创作者希望能成“知音”,接收者 希望能有“知 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 生产品。 C.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 其审美价值 不高。 D.“知音型粉丝”可以将之理解为把“知音”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 的快乐建立 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 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 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 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 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 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 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 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硏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 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 住硏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 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 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 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 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 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三焦辨证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 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 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 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 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 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 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 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 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 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 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 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要 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 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空 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 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总结》) 材料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 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 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 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 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 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 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 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 纲”对病人进 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 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 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 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 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 35 个项目中 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 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 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C.“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 纲”对病人进 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的申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 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35个 “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放价救灾 张爱国 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 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 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一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 重灾区越州已有数千人饿死。饥民们涌到府衙前,请求州府救命,平抑粮价。知府李之 诚深知此种情况最易导致民变,于是紧急张贴布告,严令粮价一律回到灾前水平,严禁粮商 私自抬价。饥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然而等他们再来到市场,所有粮行都关了门 就连大街小巷上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卖粮的也一个不见了。 李知府大怒,将府里的大小衙役全派到市场上,监督粮商卖粮。但粮商们一个个都精得 很,多数早已脚底抹油溜得不知去向,剩下没有来得及跑的,阳奉阴违,百般推诿、拖延 总之,任衙门想尽了办法,饥民们也买不到平价粮。 越州饿死的饥民已过万。朝廷责怪知府李之诚救灾不力,革了他的职,重新派来一名叫 赵知非的知府。赵知府来到越州,摆在面前的是,土黄色的大地上,除了一具具横七竖八无 人掩埋的饿殍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外,不见半点生机。大街小巷难闻人声,只有一个个无力逃 荒的人或横卧或倚靠路边、墙脚,手里攥着几枚可怜的铜钱一一钱买不到粮,钱就只能是废 铜烂铁。 赵知府径直走进府衙,命令市场上监督粮商的衙役立马全数撤回。 老师爷闻声,急忙跪下,颤巍巍地说:“老爷不可啊!老爷有所不知,此月余来,全府 衙役均已遣去,日夜监商限价,然形势尚且如此,若此时撤回,岂不更甚?” 众官员也急忙跪下,齐声附和
非物质文化遗 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 35 个 “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结合材料三,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放价救灾 张爱国 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 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 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一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 重灾区越州已有数千人饿死。饥民们涌到府衙前,请求州府救命,平抑粮价。知府李之 诚深知此种情况最易导致民变,于是紧急张贴布告,严令粮价一律回到灾前水平,严禁粮商 私自抬价。饥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然而等他们再来到市场,所有粮行都关了门, 就连大街小巷上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卖粮的也一个不见了。 李知府大怒,将府里的大小衙役全派到市场上,监督粮商卖粮。但粮商们一个个都精得 很,多数早已脚底抹油溜得不知去向,剩下没有来得及跑的,阳奉阴违,百般推诿、拖延。 总之,任衙门想尽了办法,饥民们也买不到平价粮。 越州饿死的饥民已过万。朝廷责怪知府李之诚救灾不力,革了他的职,重新派来一名叫 赵知非的知府。赵知府来到越州,摆在面前的是,土黄色的大地上,除了一具具横七竖八无 人掩埋的饿殍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外,不见半点生机。大街小巷难闻人声,只有一个个无力逃 荒的人或横卧或倚靠路边、墙脚,手里攥着几枚可怜的铜钱——钱买不到粮,钱就只能是废 铜烂铁。 赵知府径直走进府衙,命令市场上监督粮商的衙役立马全数撤回。 老师爷闻声,急忙跪下,颤巍巍地说:“老爷不可啊!老爷有所不知,此月余来,全府 衙役均已遣去,日夜监商限价,然形势尚且如此,若此时撤回,岂不更甚?” 众官员也急忙跪下,齐声附和
赵知府请起老师爷和众官员:“诸位,师爷适才所言,可知何故?” 众官员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本府赴任途中已知晓,越州周边府县皆在限价,但状况均与越州一般一一饥民无粮可 买。此足可见,限价之举不得要领,甚或南辕北辙!” 什么?限价不对?限了都饿死了人,若不限那还了得?众官员忍不住问道:“大人莫不 要放开粮价,任由奸商抬升,盘剥饥民?” “正是!”赵知府认真地说,“本府正欲放价,随行就市……” 使不得啊大人,我越州已绵延数千年,望大人开恩,给越州留下几条命吧……”众官 员又一次跪下,哭叫着。 “本府所为,诸位自会明白!”赵知府无心多做解释,下令:“即时起,越州粮价一律放 开,官府不得半点干涉! 赵知府命衙役们带上官府布告火速奔赴周边府县广为张贴,又亲率官员到越州城大街小 巷张贴——一他要让远远近近都知道越州粮食新政 布告一出,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 打开粮行。当然,他们也仿佛要将这些天所受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粮价高得能吓死人。那 些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虽然骂着官府与奸商狼狈为奸,但还是拿着钱争相买粮 粮商们大喜,一面敞开卖粮,一面想尽办法从外地紧急调粮。外地粮商们也火速加入其 中,不辞山路崎岖难行,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踌躇满志地要狠赚一把。然而他们万 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越州粮食开始积压,供求关系发生了大逆转。 粮商们乐不起来了:粮食运回去吧,山高路险,来回折腾,亏本太重,唯有降价销售。 家降价,两家、三家,紧跟着降。一次降价,两次、三次,不断地降。转眼,越州粮价像 跳水一般,从峰顶直落峰谷,并且这个峰谷还没有底,不断地陷啊陷,直陷得那白花花的米 面连个糟糠价都卖不上。更远地方的粮商还不知情,还在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 “大人真神人也!”府衙里,众官员围着赵知府感叹,“大人何来此等妙计?” “诸位过誉!本府之计,一乃深谙商人本性之逐利,但有利,其无不可为,无不能为 二乃本府相信,放比堵好。天下万事,堵则必致其反。”赵知府若有所思,“本府提请诸位牢 记,官府并非万事皆可为。我等朝中之人,当信百姓信物理:诸事只要官府放得开,百姓自 有解决之道,物理自有解决之道!” 选自 《小说选刊》)
赵知府请起老师爷和众官员:“诸位,师爷适才所言,可知何故?” 众官员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本府赴任途中已知晓,越州周边府县皆在限价,但状况均与越州一般——饥民无粮可 买。此足可见,限价之举不得要领,甚或南辕北辙!” 什么?限价不对?限了都饿死了人,若不限那还了得?众官员忍不住问道:“大人莫不 要放开粮价,任由奸商抬升,盘剥饥民?” “正是!”赵知府认真地说,“本府正欲放价,随行就市……” “使不得啊大人,我越州已绵延数千年,望大人开恩,给越州留下几条命吧……”众官 员又一次跪下,哭叫着。 “本府所为,诸位自会明白!”赵知府无心多做解释,下令:“即时起,越州粮价一律放 开,官府不得半点干涉!” 赵知府命衙役们带上官府布告火速奔赴周边府县广为张贴,又亲率官员到越州城大街小 巷张贴——他要让远远近近都知道越州粮食新政。 布告一出,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 打开粮行。当然,他们也仿佛要将这些天所受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粮价高得能吓死人。那 些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虽然骂着官府与奸商狼狈为奸,但还是拿着钱争相买粮。 粮商们大喜,一面敞开卖粮,一面想尽办法从外地紧急调粮。外地粮商们也火速加入其 中,不辞山路崎岖难行,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踌躇满志地要狠赚一把。然而他们万 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越州粮食开始积压,供求关系发生了大逆转。 粮商们乐不起来了:粮食运回去吧,山高路险,来回折腾,亏本太重,唯有降价销售。 一家降价,两家、三家,紧跟着降。一次降价,两次、三次,不断地降。转眼,越州粮价像 跳水一般,从峰顶直落峰谷,并且这个峰谷还没有底,不断地陷啊陷,直陷得那白花花的米 面连个糟糠价都卖不上。更远地方的粮商还不知情,还在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 “大人真神人也!”府衙里,众官员围着赵知府感叹,“大人何来此等妙计?” “诸位过誉!本府之计,一乃深谙商人本性之逐利,但有利,其无不可为,无不能为。 二乃本府相信,放比堵好。天下万事,堵则必致其反。”赵知府若有所思,“本府提请诸位牢 记,官府并非万事皆可为。我等朝中之人,当信百姓信物理:诸事只要官府放得开,百姓自 有解决之道,物理自有解决之道!” (选自 《小说选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任知府李之诚救灾时认真负责、遵循民意,严格采取平抑粮价的政策,结果落得 个被革职罢官 的下场,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官吏形象 赵知非来到越州,将监督粮商的衙役撤回,放开粮价,受到官员反对和百姓大骂, 文章采用欲扬 先抑的手法来写,既使情节起伏,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 行”,文章通 过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粮商们逐利的本性。 D.小说结尾借赵知府之口点明了救灾取得成功的原因,既使上文的谜团得到破解, 点明主旨,引 发读者对“放价救灾”背后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8.小说中赵知府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9.文章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重点写李知府救灾的情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看法。(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 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 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 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 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 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 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 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任知府李之诚救灾时认真负责、遵循民意,严格采取平抑粮价的政策,结果落得 个被革职罢官 的下场,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官吏形象。 B.赵知非来到越州,将监督粮商的衙役撤回,放开粮价,受到官员反对和百姓大骂, 文章采用欲扬 先抑的手法来写,既使情节起伏,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 行”,文章通 过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粮商们逐利的本性。 D.小说结尾借赵知府之口点明了救灾取得成功的原因,既使上文的谜团得到破解,又 点明主旨,引 发读者对“放价救灾”背后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8.小说中赵知府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6 分) 9.文章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重点写李知府救灾的情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 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 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 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 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 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 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 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
令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皆在胡玄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只耳君听臣之计即长 有封侯世世称狐。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 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 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 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 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 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髙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 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 臣之计/即长/有 封侯/世世称孤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 臣之计/即长有封 侯/世世称孤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 臣之计/即长有封 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 之计/即长/有封 侯/世世称孤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 它是上级对 下级的关系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 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 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 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 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 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 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 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 臣之计/即长/有 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 臣之计/即长有封 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 臣之计/即长有封 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 之计/即长/有封 侯/世世称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 它是上级对 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 蛮、北狄和西 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 白丁以及上 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 隋唐之后,则 指笞、杖、徙、流、弃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 相。秦始皇能 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 已,盛极则衰, 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 君而死的名臣, 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 现了,这让他 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4-15题。 秋径 保暹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 蛮、北狄和西 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 白丁以及上 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 隋唐之后,则 指笞、杖、徙、流、弃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 相。秦始皇能 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 已,盛极则衰, 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 君而死的名臣, 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 现了,这让他 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 14-15 题。 秋 径 保 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