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 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 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 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 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 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 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 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 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 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 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 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 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 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 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 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 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 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 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 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 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 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 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 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 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 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 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 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 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 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 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 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 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中心理解),凌纯声先生 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ˆ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 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 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 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 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 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 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 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 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 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 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 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 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中心理解),凌纯声先生 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 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 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 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 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 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 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 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 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 系的地理支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 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 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 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 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 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王者受 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本文不仅对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历史进行了追寻与探索,展现了中国古 代封禅文化的特色与意义,还表明了泰山在这一文化中的地位。 C.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 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 的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 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 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 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 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 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 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 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 系的地理支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 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 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 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 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 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王者受 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本文不仅对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的历史进行了追寻与探索,展现了中国古 代封禅文化的特色与意义,还表明了泰山在这一文化中的地位。 C.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 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 的。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 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 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 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 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 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 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毎战身先士卒。以功加 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干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 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 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 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日:“智无穷,清 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 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岀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 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 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 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 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 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 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 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 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 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 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 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 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 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 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 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 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 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 (tiao che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用礼节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3分)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B.③⑤⑥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 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 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 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 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5分)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干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 干戈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用礼节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3分)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 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 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 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 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7.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5分)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 干戈
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 宫娥 【注释】: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②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 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潘鬓:晋代文芓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 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8、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园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 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分) 9、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篇作 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 体无咎言。(《诗经→氓》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3)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5) ,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 ,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乙选考题 三、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文学类),完成(1)~(4)题。(25分) 青衣花旦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 宫娥。 【注释】:①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 ②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 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 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8、这首词的上篇写了四十年来家园的哪些景象?“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 鬓消磨”用了什么艺术手法?(6 分) 9、这首词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篇作 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无咎言。(《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乙 选考题 三、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文学类),完成(1)~(4)题。(25分)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 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 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 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 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 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 收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 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 怎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 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 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座山脚时,看到 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 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漠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 么光鮮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看不见底, 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干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 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 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 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 得很认真很卖力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 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 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 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 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 一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 收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少?她们就说了多少。 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 怎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 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 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 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 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漠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 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看不见底, 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干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 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 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 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 得很认真很卖力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 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排坐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演岀快结束的 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中气很足地说:乡 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 呼声如潮: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 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去。村主任安排 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村主任的对象长得很俊,一双大眼睛,两根大辫子。在 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账,然后派 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和花旦与村主任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 贴窗花。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村主任的 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村主任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对象说: “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村主任说:“你们说什么了吧?”对象说:“她们 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子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 女人时被淹死了。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 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二老的。”村主任说:“她们两个嫩女 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主任的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桂子和我们 一样,也是20岁。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 是桂子孝敬爹妈的。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落款是:青衣花旦
她们唱了很多折子戏,从《楼台会》到《送凤冠》,又从《宝玉哭灵》到《黛 玉葬花》。她们看到台下第一排坐着一对老夫妇,四周站满了人。演出快结束的 时候,村主任站到了台上,松明灯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村主任中气很足地说:乡 亲们,从今后,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球山村人的爹妈!台下一片寂静,一会儿, 呼声如潮:桂子的爹妈就是我们的爹妈!青衣和花旦被吓了一跳,不知道他们想 干什么。她们看到坐头排的老夫妇的眼里泪光一闪一闪。 然后她们接着唱,唱到月上中天,就结束了。村里人渐渐散去。村主任安排 青衣和花旦住他对象家。村主任的对象长得很俊,一双大眼睛,两根大辫子。在 对象家门口,村主任对她们说,你们先住下,明天一早我和你们结了账,然后派 轿子送你们下山。青衣和花旦就说,好的。 青衣和花旦与村主任的对象很聊得来,对象送给她们自己剪的剪纸,说可以 贴窗花。青衣和花旦家里的铝合金窗不需要贴窗花,但是她们还是收下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来对象家送青衣和花旦下山,却四处没找到人。村主任的 对象也急了,说,怎么会找不到?村主任说,你们昨天什么时候睡的?对象说: “不知道。反正睡得很迟。”村主任说:“你们说什么了吧?”对象说:“她们 问我桂子是谁,我就说桂子是我们村的小伙子,去外面当了兵,在洪水里救一个 女人时被淹死了。骨灰送回来,明天就要下葬。桂子爹妈爱看戏,我们全村人凑 钱请了你们来唱戏,算是代桂子孝敬他们二老的。”村主任说:“她们两个嫩女 娃子,这么高的山,她们能走到哪儿去?” 后来村主任的对象在八仙桌上看到了一小沓钱,旁边还留了字:桂子和我们 一样,也是20岁。桂子爹妈也是我们的爹妈。演出的钱我们不能收,这点钱就算 是桂子孝敬爹妈的。不用再找我们了,我们自己能下山。落款是:青衣花旦
村主任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 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 (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青衣花旦”为题,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点明了主要人物的职业、 角色,又非常简明、醒目。 B.青衣花旦一开始不愿答应去球山村演出,主要是对村主任这位不速之客 不信任,存有戒心,其实她们内心还是很想挣这笔演出费的。 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是因为她们穿着打扮过于光鲜 时尚,致使纯朴的村民们本能地反感她们这种做派。 小说构思巧妙,在对青衣花旦的形象塑造上欲扬先抑,设置伏笔不露痕 迹,后面揭开谜底方让读者深受感动。 小说主题健康,格调高昂向上,所着力塑造的人物如青衣花旦、村主任、 桂子父母,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艺术群像。 (2)小说开篇用主要笔墨写村主任与青衣花旦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6分) (3)“青衣花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你认为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观点和 具体理由。(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实用类),回答(1)~(4)题。(25分)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鮮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 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 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岀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 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 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部分,真实可 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 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
村主任猛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蹿了出去。不一会儿,两乘小轿出现在弯 弯的山道上,快得像风一样。 (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以“青衣花旦”为题,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既点明了主要人物的职业、 角色,又非常简明、醒目。 B.青衣花旦一开始不愿答应去球山村演出,主要是对村主任这位不速之客 不信任,存有戒心,其实她们内心还是很想挣这笔演出费的。 C.村民们对青衣花旦的到来“表情很漠然”,是因为她们穿着打扮过于光鲜 时尚,致使纯朴的村民们本能地反感她们这种做派。 D.小说构思巧妙,在对青衣花旦的形象塑造上欲扬先抑,设置伏笔不露痕 迹,后面揭开谜底方让读者深受感动。 E.小说主题健康,格调高昂向上,所着力塑造的人物如青衣花旦、村主任、 桂子父母,个个形象栩栩如生,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艺术群像。 (2)小说开篇用主要笔墨写村主任与青衣花旦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6分) (3)“青衣花旦”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结尾一段文字可以删掉,你认为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观点和 具体理由。(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实用类),回答(1) ~(4)题。(25分)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 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 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 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 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 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 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
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 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 人说她的词如亼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 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 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 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 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 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俚情', 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 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 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 清照之前,直如粪士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 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 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 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 无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岀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 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 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 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 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 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
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 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 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 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 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矜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 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 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 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 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 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 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 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 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 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 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 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 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 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 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 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 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