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第十六课时 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 云梦泽 年长江大水,人们想起了云梦泽。 今安在?这个差不多已被人们遗忘的蓄洪所在,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眸和反思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③我们从初唐孟浩然的诗中,多少能想象出云梦泽的面貌来。水天相接,涵浑积洪,汪洋浩荡,润泽滨野 ④孟浩然看到的云梦泽绝对不是今天的洞庭湖那般大小,而是要大得多。据史籍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今天湖 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在5万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半个江苏省。如今在安陆以 南有云梦县,那里沃野阡陌,棉粮两丰,已寻觅不出水乡泽国的半点踪影。两汉迄今,不过两千年,水陆变迁之大,真是令人难以 置信,如今仅存的大湖洞庭湖也不过区区2700平方公里,与5万之数相去何等之远! ⑤那个俯仰于天地之间,驰骋于自然之野,涵融万汇,泱泱无涯的云梦泽哪里去了呢? ⑥答案是,它被淤积了,被堤堰围占了,更本质地说,是被人“吃”掉了 ⑦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繁衍膨胀和人类生产工具生产技能的发展,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本属于大江大湖的 地盘,逐步被人类役化为田园和村落。在江汉两湖之间,如今的所谓民垸都是原来的湖泊、湿地和河道,都是云梦泽的一部分。人 们围堤圈地,筑屋耕种,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适度地科学地开发湖泊、湿地并非不可,但绝不可溢用、围剿,可憾我 们走的是滥用、围剿的路。明清两代是这类民垸大发展的时期。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类活动更是达到了高峰。一九四九年,洞 庭湖湖区面积尚有4350平方公里,到了一九八四年就减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300里!五十年代江汉湖群 的湖泊为1066个,到九十年代初就减少为182个。仅湖北监利县,就有大小民垸17个,其中的新洲管理区就整整占去了长江2 公里宽的河道,使原先非常宽阔的长江水道变得异常狭窄 ⑧粗略计算,往古的云梦泽现在大约只剩下不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它被切割,被围垦,只残留着洪湖、沉湖、三台湖等 几个较大的湖泊,还有星星点点的水泊散布于两湖平原。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⑨历史上,长江的水患并不如黄河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它得益于腰上有那么大的“水囊”,起到了调节洪水的作用 只是到了近代,长江的洪水才日趋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 被惨遭破坏,江河泥 素外,云梦泽的人为分割缩小也是祸根之一。 ⑩0据有关专家说,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有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然而它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水位 压力,却比一九五四年要大得多,其原因就是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减少了380亿立方米的自然蓄洪调节 能力。洪水无处藏身,就只好漫堤决口,夺路而走 ①D这是自然的报复。“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一语中的。报复的目标。首先就是那些曾经夺走过水的地盘的民垸。九 八年湖南、湖北被洪水冲跨的民垸就有100多处,200多万受灾群众几乎全是民垸造成的。其中围垦甚烈的监利县,17个民垸就有 15个民垸进水。过去人把水从这里赶出去,今天水又把人从这里赶出来。这就是自然辩证法 ω所有的民垸、围子都是云梦泽的故地。云梦泽是上帝的创造。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 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即使如现在在两湖段加高加固堤岸,也会给下游造成 压力,贻害皖吴。历史经验证明,人们因“开发”所得的利益,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相比较,未必是合算的。 ω3在“消化”洪水,保护众生方面,云梦泽作出过它历史性的贡献。今人唯一能替代它的作用的,就是修筑三峡大坝,建一个 新的云梦泽 17、第⑥节中“被淤积”“被堤堰围占”两个短语次序能不能更换?为什么?(2分) 18、第⑦段划线句中“2691平方公里”与“300里”这两个数字是否相矛盾?讲明你的理由。(2分) 19、第⑦段中“民垸”的“垸”字读yun,请依据上下文诠释它的意思。(1分)垸: 20、见第⑨段划线句,长江为什么需要腰上有个大“水囊”来调节洪水?请用本文中的语句来回答。(1分) 21、评析加点的词,按要求答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围剿”就是“围垦”的意思,请揣摩作者取“围剿”而不取“围垦”的用意。) (2)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加点的关联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运用的角度对本文第④段文字做简要的分析。(2分) 23、读下面两则材料,联系本文有关内容,探究一番,说说你的发现。(至少讲两点)(2分) [提示:所谓探究,可以是概括、提炼,还可以是比较、分析、质疑、批判、联想、迁移、推理、拓展等。要整合信息,探究文 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材料1: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湖北潜江县)西南,范围并不大。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 之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与汉以前记载不符 材料2:据今人考证,古籍中的“云梦”并不专指以“云梦”为名的泽薮,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致包括整个 江汉平原及其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在这个区域内,也并不全属于“云梦”,错综着许多已经开垦了的邑居聚落 大地的震动 ①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而 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 ②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 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 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 地震,深度在⑦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 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 ③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目前已测知 的最大震级为8.9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的能量是7 级地震的30多倍,是6级地震的约1000倍 ④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人们也不
语文教学资料 A 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 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 云 梦 泽 ①九八年长江大水,人们想起了云梦泽。 ②大泽今安在?这个差不多已被人们遗忘的蓄洪所在,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议论的话题,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眸和反思。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③我们从初唐孟浩然的诗中,多少能想象出云梦泽的面貌来。水天相接,涵浑积洪,汪洋浩荡,润泽滨野。 ④孟浩然看到的云梦泽绝对不是今天的洞庭湖那般大小,而是要大得多。据史籍记载,先秦两汉所称云梦泽,大致包括今天湖 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的广大地区,面积在 5 万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半个江苏省。如今在安陆以 南有云梦县,那里沃野阡陌,棉粮两丰,已寻觅不出水乡泽国的半点踪影。两汉迄今,不过两千年,水陆变迁之大,真是令人难以 置信,如今仅存的大湖洞庭湖也不过区区 2700 平方公里,与 5 万之数相去何等之远! ⑤那个俯仰于天地之间,驰骋于自然之野,涵融万汇,泱泱无涯的云梦泽哪里去了呢? ⑥答案是,它被淤积 ...了,被堤堰围占 .....了,更本质地说,是被人“吃”掉了! ⑦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繁衍膨胀和人类生产工具生产技能的发展,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本属于大江大湖的 地盘,逐步被人类役化为田园和村落。在江汉两湖之间,如今的所谓民垸..都是原来的湖泊、湿地和河道,都是云梦泽的一部分。人 们围堤圈地,筑屋耕种,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适度地科学地开发湖泊、湿地并非不可,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可憾我 们走的是滥用、围剿的路。明清两代是这类民垸大发展的时期。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这类活动更是达到了高峰。一九四九年,洞 庭湖湖区面积尚有 4350 平方公里,到了一九八四年就减到 2691 ....平方公里 ....,浩浩八百里洞庭,现在只剩下 300 ...里.!五十年代江汉湖群 的湖泊为 1066 个,到九十年代初就减少为 l82 个。仅湖北监利县,就有大小民垸 17 个,其中的新洲管理区就整整占去了长江 25 公里宽的河道,使原先非常宽阔的长江水道变得异常狭窄。 ⑧粗略计算,往古的云梦泽现在大约只剩下不到它原来面积的十分之一,它被切割,被围垦,只残留着洪湖、沉湖、三台湖等 几个较大的湖泊,还有星星点点的水泊散布于两湖平原。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⑨历史上,长江的水患并不如黄河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它得益于腰上有那么大的“水囊”,起到了调节洪水的作用,不致于泛滥 成灾。只是到了近代,长江的洪水才日趋成了人们的心头之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上游植被惨遭破坏,江河泥沙严重淤积, 等因素外,云梦泽的人为分割缩小也是祸根之一。 ⑩据有关专家说,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有超过一九五四年 1023 亿立方米的水量,然而它给长江中下游造成的水位 压力,却比一九五四年要大得多,其原因就是五十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减少了 380 亿立方米的自然蓄洪调节 能力。洪水无处藏身,就只好漫堤决口,夺路而走。 ⑾这是自然的报复。“人不给水出路,水不给人活路”。一语中的。报复的目标。首先就是那些曾经夺走过水的地盘的民垸。九 八年湖南、湖北被洪水冲跨的民垸就有 100 多处,200 多万受灾群众几乎全是民垸造成的。其中围垦甚烈的监利县,17 个民垸就有 15 个民垸进水。过去人把水从这里赶出去,今天水又把人从这里赶出来。这就是自然辩证法。 ⑿所有的民垸、围子都是云梦泽的故地。云梦泽是上帝的创造。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 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即使如现在在两湖段加高加固堤岸,也会给下游造成 压力,贻害皖吴。历史经验证明,人们因“开发”所得的利益,与全流域的整体利益相比较,未必是合算的。 ⒀在“消化”洪水,保护众生方面,云梦泽作出过它历史性的贡献。今人唯一能替代它的作用的,就是修筑三峡大坝,建一个 新的云梦泽。 17、第⑥节中“被淤积”“被堤堰围占”两个短语次序能不能更换?为什么? (2 分) 18、第⑦段划线句中“2691 平方公里”与“300 里”这两个数字是否相矛盾?讲明你的理由。(2 分) 19、第⑦段中“民垸”的“垸”字读 yuàn,请依据上下文诠释它的意思。(1 分) 垸: 20、见第⑨段划线句,长江为什么需要腰上有个大“水囊”来调节洪水?请用本文中的语句来回答。(1 分) 21、评析加点的词,按要求答题(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2 分) (1)但绝不可滥用、围剿..。(“围剿”就是“围垦”的意思,请揣摩作者取“围剿”而不取“围垦”的用意。) (2)尽管..九八年洪水大得惊人,但.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 1023 亿立方米的水量。(加点的关联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2、请从说明方法的运用的角度对本文第④段文字做简要的分析。(2 分) 23、读下面两则材料,联系本文有关内容,探究一番,说说你的发现。(至少讲两点)(2 分) [提示:所谓探究,可以是概括、提炼,还可以是比较、分析、质疑、批判、联想、迁移、推理、拓展等。要整合信息,探究文 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材料 1:据《汉书·地理志》等汉、魏人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湖北潜江县)西南,范围并不大。晋以后的经学家将古 之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与汉以前记载不符。 材料 2:据今人考证,古籍中的“云梦”并不专指以“云梦”为名的泽薮,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此区大致包括整个 江汉平原及其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在这个区域内,也并不全属于“云梦”,错综着许多已经开垦了的邑居聚落。 大地的震动 ①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 500 万次地震,不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只有不到 1 万次,而 能够造成灾害的仅有 100 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火车出轨、水库崩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 损失。 ②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 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 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 70 千米的叫浅源 地震,深度在 70 至 300 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 300 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 地面的影响就越大。据测定,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 20 千米。 ③震级是测算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度量。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 9 个等级。目前已测知 的最大震级为 8.9 级。两个震级仅相差一级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 30 多倍。也就是说,汶川发生的 8 级地震的能量是 7 级地震的 30 多倍,是 6 级地震的约 1000 倍。 ④按照震级的大小又进一步划分为 5 个级别:超微震,震级小于 1,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微震,震级大于 1 小于 3,人们也不
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 震级7级和7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⑤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 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 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髙: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⑥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 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下的空洞坍塌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再一种是由于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 地震,叫人工地震。这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⑦地震产生的根源在地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征兆。比如,大地震发生以前 地形会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也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 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 ⑧现在,我国各地都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观测、记录、分析各种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和数据。但是,地震测报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7.地震破坏力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请以汶川地震为例加以说明。(3分) 8.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震级与烈度的联系与区别。(3分) 9.下面是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选出不恰当的一项。(2分)【】 A.根据人是否有感觉,可分为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 B.根据震级和烈度的大小,可分为9个震级和12级烈度。 C.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D.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 10.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 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4分) 【链接1】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三千多年来有记录的地震就有近万次,其中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破坏性地震有二千 多次。而汶川正处于板块断裂带上 【链接2】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惨烈的大地震,仅上世纪就有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7.5级大 地震,1923年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还有1960年的智利特大地震和1985年的墨西哥大地震,都造成了惊天的灾难。 隐居森林冀龙 ①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 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②“隐居森林冀龙”的意思是隐藏、居住在森林中的冀龙,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冀龙的树栖生活方式。森林中冀龙的体形娇小, 翼展仅25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冀龙类的祖先类群。被发现的森林冀龙几乎为 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它的嘴巴尖长,眼晴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冀龙。在此之前,科学家仅仅 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冀龙化石,翼展约18厘米,科学家认为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③森林冀龙的冀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 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也是白堊纪最小的冀龙,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冀龙胚胎(冀展约27 厘米)还要小 ④冀龙是生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成功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曾经控制中生代天空1.6亿年之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2分) 13.在第②自然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2分) 14.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比基拉光着脚夺得了马拉松冠军,他成为奥运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创 造了奥运田径史的奇迹。今天,奥运会赛场上再也难觅赤脚大仙的踪影,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制出的新一代跑鞋 使运动员如虎添翼,佳绩连连。 高科技跑鞋首先具有极佳的避震功能,穿着时倍感舒适和安全: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能够释放吸震时候储蓄的能量,使运动 员轻松省力:同时它们的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 鞋底是跑鞋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中底。高科技跑鞋的鞋底是由马蹄形的气垫后跟和各种适应脚的不同部位、不同运动形式的 花纹组成。所谓气垫后跟是指在鞋跟中央位置装有一个气垫,利用气垫吸震并同时吸收能量产生反弹力。这比传统防震后跟仅有吸 震功能大大改进了一步。 早在1991年东京田径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9秒86的成绩打破当时的百米世界纪录时,他脚上的跑鞋就轰动了世界 因为那双鞋只有115克!这双鞋采用轻盈而坚固的陶瓷作为鞋钉材料,陶瓷耐磨并且钉子附近无需任何附粘物,这使鞋的重量得以减 轻20克,当时它的售价为十几万美元,可谓价值连城。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百米女飞人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和短跑名将迈克尔·约翰逊的金缕鞋甫一露面勺就吸引了全世 界运动员的目光。这两双鞋都是科研人员花费了3年的时间进行研发的产物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黄色闪电刺破雅典奥运会的红色跑道,年轻的中国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横 空出世,跑出12秒驻的惊人成绩,不但赢得金牌,而且平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与辉煌战绩相映衬,刘翔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 “红色魔鞋”。红色魔鞋是刘翔的赞助公司为他参加2004雅典奥运会特别制作的。它是目前为止该公司生产的最轻的一双钉鞋 比巨星迈克尔约翰逊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冠时所穿的116克的金缕鞋还要轻。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 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在它绚丽的鞋底里面更是藏着关键技术:轻薄的鞋底使跑鞋更轻,提供了对冲击力的保护:鞋底柔韧的尼 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这双鞋的设计可以使运动员穿着舒适, 技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13.作者用“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作标题有什么好处?本文介绍了哪几双“追风战靴”?(6分) 14.高科技跑鞋一般要具有哪些功能?(3分) 15.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句中的“目前为止”有什么作用?(6分) 6.有位同学说,只要能拥有一双刘翔那样的“红色魔鞋”,自己也一定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为国争光。对这种说法,你是否赞 同?为什么?(5分)
能感觉;小震,震级大于 3 小于 5,人们有感觉,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震,震级大于 5 小于 7,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震, 震级 7 级和 7 级以上,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⑤衡量地震的标准除了震级之外,还有烈度。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 12 个等级。 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 11 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 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产生的破坏越小,烈度也就越低。 ⑥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叫构造地震。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几种地震。一种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强烈爆发 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下的空洞坍塌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再一种是由于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 地震,叫人工地震。这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⑦地震产生的根源在地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前,都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征兆。比如,大地震发生以前 地形会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也会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的磁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 动物也会有异常的反应。有时,地震出现之前,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 ⑧现在,我国各地都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站,观测、记录、分析各种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和数据。但是,地震测报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科学问题,目前还是个世界难题,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准确预报地震这个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7.地震破坏力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请以汶川地震为例加以说明。(3 分) 8.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震级与烈度的联系与区别。(3 分) 9.下面是依据本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地震进行的分类,选出不恰当的一项。(2 分) 【 】 A.根据人是否有感觉,可分为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 B.根据震级和烈度的大小,可分为 9 个震级和 12 级烈度。 C.根据是否有人为因素,可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D.根据地震形成的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 10.国外极少数支持“藏独”的人别有用心地说四川地震是“对中国人的报应”,激起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极大愤慨。请运用上文 介绍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驳斥的话。(4 分) 【链接 1】我国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三千多年来有记录的地震就有近万次,其中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破坏性地震有二千 多次。而汶川正处于板块断裂带上。 【链接 2】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惨烈的大地震,仅上世纪就有 1906 年美国旧金山 8.3 级大地震,1908 年意大利墨西拿 7.5 级大 地震,1923 年日本 8.2 级关东大地震,还有 1960 年的智利特大地震和 1985 年的墨西哥大地震,都造成了惊天的灾难。 隐居森林冀龙 ①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在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一种新的翼龙化石。这件被科学家命名为“隐居森林翼龙”的化石,翼 展仅 25 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 ②“隐居森林冀龙”的意思是隐藏、居住在森林中的冀龙,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冀龙的树栖生活方式。森林中冀龙的体形娇小, 翼展仅 25 厘米,相当于一只燕子或麻雀大小,但它们是那些体形巨大的进步的鸟掌冀龙类的祖先类群。被发现的森林冀龙几乎为一 完整的化石骨架,保存完好。它的嘴巴尖长,眼晴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属于无齿的冀龙。在此之前,科学家仅仅 在德国发现过一种比它更小的出生不久的具有牙齿的冀龙化石,翼展约 18 厘米,科学家认为它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婴幼儿”。 ③森林冀龙的冀展虽然仅为 25 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 此成为迄今为止 ....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也是白堊纪最小的冀龙,比发现于热河生物群的未孵化的冀龙胚胎(冀展约 27 厘米)还要小。 ④冀龙是生物演化史上第一个成功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曾经控制中生代天空 1.6 亿年之久。 1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隐居森林冀龙”的特征。(2 分) 13.在第②自然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一种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2 分) 14.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 分)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1960 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比基拉光着脚夺得了马拉松冠军,他成为奥运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创 造了奥运田径史的奇迹。今天,奥运会赛场上再也难觅赤脚大仙的踪影,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制出的新一代跑鞋, 使运动员如虎添翼,佳绩连连。 ’ 高科技跑鞋首先具有极佳的避震功能,穿着时倍感舒适和安全;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能够释放吸震时候储蓄的能量,使运动 员轻松省力;同时它们的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 。 鞋底是跑鞋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中底。高科技跑鞋的鞋底是由马蹄形的气垫后跟和各种适应脚的不同部位、不同运动形式的 花纹组成。所谓气垫后跟是指在鞋跟中央位置装有一个气垫,利用气垫吸震并同时吸收能量产生反弹力。这比传统防震后跟仅有吸 震功能大大改进了一步。 早在 1991 年东京田径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 9 秒 86 的成绩打破当时的百米世界纪录时,他脚上的跑鞋就轰动了世界, 因为那双鞋只有 115 克!这双鞋采用轻盈而坚固的陶瓷作为鞋钉材料,陶瓷耐磨并且钉子附近无需任何附粘物,这使鞋的重量得以减 轻 20 克,当时它的售价为十几万美元,可谓价值连城。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百米女飞人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和短跑名将迈克尔·约翰逊的金缕鞋甫一露面勺就吸引了全世 界运动员的目光。这两双鞋都是科研人员花费了 3 年的时间进行研发的产物。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黄色闪电刺破雅典奥运会的红色跑道,年轻的中国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 110 米栏决赛中横 空出世,跑出 12 秒 91 的惊人成绩,不但赢得金牌,而且平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与辉煌战绩相映衬,刘翔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 ——“红色魔鞋”。红色魔鞋是刘翔的赞助公司为他参加 2004 雅典奥运会特别制作的。它是目前为止该公司生产的最轻的一双钉鞋, 比巨星迈克尔·约翰逊在 2000 年悉尼奥运会夺冠时所穿的 116 克的金缕鞋还要轻。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 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在它绚丽的鞋底里面更是藏着关键技术:轻薄的鞋底使跑鞋更轻,提供了对冲击力的保护;鞋底柔韧的尼 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 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这双鞋的设计可以使运动员穿着舒适, 技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13.作者用“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作标题有什么好处?本文介绍了哪几双“追风战靴”?(6 分) 14.高科技跑鞋一般要具有哪些功能?(3 分) 15.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句中的“目前为止”有什么作用?(6 分) 16.有位同学说,只要能拥有一双刘翔那样的“红色魔鞋”,自己也一定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为国争光。对这种说法,你是否赞 同?为什么?(5 分)
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第十六课时 现代文之散文阅读 雅舍梁实秋 ①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 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 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 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 肝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 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 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陷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 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 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 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 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一一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 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 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 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指试,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 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奇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 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笔妇人喜欢变更桌奇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 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 求疏落参差之,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具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万物之逆依”,人生本来如寄,我往“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家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占居“雅 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家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1940年11月15日《星期评论》第一期,有删改) 1.“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末尾“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一句应该如何理解? 3.文中说:“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作者认为“雅舍”有哪些“个性”让人觉得可爱。 4.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对于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须臾不可相离的伙伴和朋友,不论他是一种无生命物 体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我们都必须能够容纳其缺点和不足。”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态度? 乡居闲情 ①门前一片草坪,人们日间因为火伞高张,晚上嫌它冷冷清清,除了路过,从来不愿也不屑在那儿留连:唯其如此,这才成了真正 是“属于我”的一块儿地方,它在任何时候,静静地等候着我的光临 ②站在这草坪上,当晨曦在云端若隐若现之际,可以看见远处银灰色的海面上,泛着渔人的归帆。早风穿过树梢,簌簌地像昨宵枕 畔的絮语,几声清脆的鸟叫,荡漾在含着泥土香味的空气之中,只有火车的汽笛,偶然划破这无边的寂静。 ③骄阳如炙的下午,我常喜欢倚在树荫下,凝望着碧蓝如黛的海水,静听近处人家养的小火鸡的“软语呢喃”。实在的,我深信无 论谁听了小火鸡的声音,一定不会怪我多事一一把燕子的歌喉,让小火鸡掠美。那有如小儿女向母亲撒娇的情调,是这么微细、婉转,轻 轻地开始第一个音,慢慢地拖长着第二个音,短促地结束了第三个音,而且有着高低抑扬,似乎在向它们的妈妈诉说什么 ④新雨之后,苍翠如濯的山岗,云气弥漫,仿佛罩着轻纱的少妇,显得那么忧郁、沉默:潮声澎湃犹如万马奔腾,遥望波涛汹涌, 好像是无数条白龙起伏追逐于海面群峰之间 ⑤我更爱在天边残留着一抹桃色的晚霞,暮霭已经笼罩大地的时候,等着鸭宝宝的归来。差不多像时钟一般准确一一当上学的和办 公的都陆续回到家之后,你可以看见小溪的那一头,远远地有一个白点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唯一的“披着白斗篷的队长”,领着它的队伍 正在向归途行进。渐渐地越游越近,一批穿着背上印满黑斑的浅褐制服的小兵,跟着它们的队长,开始登陆,然后一个个吃力地拔动着两 片脚掌,摇晃着臃肿的身子,傻头傻脑急急忙忙穿过阡陌,有时一不小心滑落到田里,立刻勇敢地又爬了起来继续往前赶,唯恐会落伍似 的。好不容易绕道迂回跑上了草坪,看见有人站在门边,一个个便鬼鬼祟祟偏过头去,商量不定,直到你离开了所站的地方,走得远远的, 它们这才认为威胁已经解除,可以安全通过,然后一窝蜂地涌进了大门 ⑥柔和似絮、轻匀如绡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皓月从海面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二轮彩色的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若无,不像晚 霞那么浓艳,因而更显得素雅:没有夕照那么灿烂,只给你一点淡淡的喜悦和一点淡淡的哀愁。海水中央,波光潋滟,跟着月亮的越升越 高,渐渐地转暗,终至于静悄悄地整个隐入夜空,只仗着几处闪烁的渔火,依稀能够辨别它的存在 你可曾看见过月亮从乌云里露出半个脸儿的情景?我仿佛在黄昏的花园里看见过,一朵掩藏在叶底的娇媚的白玫瑰,然而不及月的 皎洁:又仿佛在古画里看见过,一个用团扇遮面的含羞的少女,可是不及月的潇洒:那么超然地、悠然地在银河里凌波微步 ⑧海风吹拂着,溪流呜咽着,飞萤点点,轻烟缥缈,远山近树,都在幽幽的虫声里朦胧地睡去,等待着另一个黎明的到来 ⑨即使天空黑沉沉地压了下来,仿佛画家泼翻了墨汁在宣纸上,骤雨夹着震撼宇宙的雷声以俱来的日子,从令人心悸的闪电里,隔 窗开园窥见海水像死去了,一切、都在造化的盛怒之下屏住气息。然而我知道,这些都要过去的,代替而至的将是一片更美丽清新的画图 人们都太忙了,从忙着吃奶、长牙,到忙着学走路、学说话、学念书……以至于忙着魂牵梦萦地恋爱,气急败坏地赚钱,因此忘了他们的 周遭,还有这么一个可爱的世界,而我,却从一般人以为枯燥贫乏的乡居生活里,认识了它们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画线的第4段作简要赏析 2.根据你的体验,说说为什么皓月“只给你一点淡淡的喜悦和一点淡淡的哀愁”? 3.对鸭宝宝归来的那一段内容,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作简要赏析 4.本文创作在50年代的台湾,联系你身边的生活现象,阅读最后一段画线的语句,谈谈你对生活的“忙”与“闲”的认识
语文教学资料 B 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 现代文之散文阅读 雅 舍 梁实秋 ①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 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 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 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 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 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 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 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陷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 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 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 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 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 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 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 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 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指试,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 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奇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 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笔妇人喜欢变更桌奇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 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 求疏落参差之,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具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 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万物之逆依”,人生本来如寄,我往“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家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占居“雅 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家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1940 年 11 月 15 日《星期评论》第一期,有删改) 1.“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极力描绘“雅舍”之“陋”、缺点之多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末尾“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一句应该如何理解? 3.文中说:“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作者认为“雅舍”有哪些“个性”让人觉得可爱。 4.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对于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须臾不可相离的伙伴和朋友,不论他是一种无生命物 体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我们都必须能够容纳其缺点和不足。”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态度? 乡居闲情 ①门前一片草坪,人们日间因为火伞高张,晚上嫌它冷冷清清,除了路过,从来不愿也不屑在那儿留连;唯其如此,这才成了真正 是“属于我”的一块儿地方,它在任何时候,静静地等候着我的光临。 ②站在这草坪上,当晨曦在云端若隐若现之际,可以看见远处银灰色的海面上,泛着渔人的归帆。早风穿过树梢,簌簌地像昨宵枕 畔的絮语,几声清脆的鸟叫,荡漾在含着泥土香味的空气之中,只有火车的汽笛,偶然划破这无边的寂静。 ③骄阳如炙的下午,我常喜欢倚在树荫下,凝望着碧蓝如黛的海水,静听近处人家养的小火鸡的“软语呢喃”。实在的,我深信无 论谁听了小火鸡的声音,一定不会怪我多事——把燕子的歌喉,让小火鸡掠美。那有如小儿女向母亲撒娇的情调,是这么微细、婉转,轻 轻地开始第一个音,慢慢地拖长着第二个音,短促地结束了第三个音,而且有着高低抑扬,似乎在向它们的妈妈诉说什么。 ④新雨之后,苍翠如濯的山岗,云气弥漫,仿佛罩着轻纱的少妇,显得那么忧郁、沉默;潮声澎湃犹如万马奔腾,遥望波涛汹涌, 好像是无数条白龙起伏追逐于海面群峰之间。 ⑤我更爱在天边残留着一抹桃色的晚霞,暮霭已经笼罩大地的时候,等着鸭宝宝的归来。差不多像时钟一般准确——当上学的和办 公的都陆续回到家之后,你可以看见小溪的那一头,远远地有一个白点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唯一的“披着白斗篷的队长”,领着它的队伍 正在向归途行进。渐渐地越游越近,一批穿着背上印满黑斑的浅褐制服的小兵,跟着它们的队长,开始登陆,然后一个个吃力地拔动着两 片脚掌,摇晃着臃肿的身子,傻头傻脑急急忙忙穿过阡陌,有时一不小心滑落到田里,立刻勇敢地又爬了起来继续往前赶,唯恐会落伍似 的。好不容易绕道迂回跑上了草坪,看见有人站在门边,一个个便鬼鬼祟祟偏过头去,商量不定,直到你离开了所站的地方,走得远远的, 它们这才认为威胁已经解除,可以安全通过,然后一窝蜂地涌进了大门。 ⑥柔和似絮、轻匀如绡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皓月从海面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二轮彩色的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若无,不像晚 霞那么浓艳,因而更显得素雅;没有夕照那么灿烂,只给你一点淡淡的喜悦和一点淡淡的哀愁。海水中央,波光潋滟,跟着月亮的越升越 高,渐渐地转暗,终至于静悄悄地整个隐入夜空,只仗着几处闪烁的渔火,依稀能够辨别它的存在。 ⑦你可曾看见过月亮从乌云里露出半个脸儿的情景?我仿佛在黄昏的花园里看见过,一朵掩藏在叶底的娇媚的白玫瑰,然而不及月的 皎洁;又仿佛在古画里看见过,一个用团扇遮面的含羞的少女,可是不及月的潇洒;那么超然地、悠然地在银河里凌波微步。 ⑧海风吹拂着,溪流呜咽着,飞萤点点,轻烟缥缈,远山近树,都在幽幽的虫声里朦胧地睡去,等待着另一个黎明的到来。 ⑨即使天空黑沉沉地压了下来,仿佛画家泼翻了墨汁在宣纸上,骤雨夹着震撼宇宙的雷声以俱来的日子,从令人心悸的闪电里,隔 窗开园窥见海水像死去了,一切、都在造化的盛怒之下屏住气息。然而我知道,这些都要过去的,代替而至的将是一片更美丽清新的画图。 人们都太忙了,从忙着吃奶、长牙,到忙着学走路、学说话、学念书……以至于忙着魂牵梦萦地恋爱,气急败坏地赚钱,因此忘了他们的 周遭,还有这么一个可爱的世界,而我,却从一般人以为枯燥贫乏的乡居生活里,认识了它们。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画线的第 4 段作简要赏析。 2.根据你的体验,说说为什么皓月“只给你一点淡淡的喜悦和一点淡淡的哀愁”? 3.对鸭宝宝归来的那一段内容,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作简要赏析。 4.本文创作在 5O 年代的台湾,联系你身边的生活现象,阅读最后一段画线的语句,谈谈你对生活的“忙”与“闲”的认识
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 (1)东坡居土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 (2)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 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3)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 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 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4)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 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⑤5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 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 小片绿毯。 (6)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 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 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 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 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舂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8)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 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 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9)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 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 !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⑩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寂,QD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 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02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4分)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告别三峡赵本夫 ①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 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 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 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 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②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 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 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 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 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 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③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 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 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 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 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④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 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 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 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 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 含意是什么?(4分)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 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⑴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 后。 ⑵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 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和卑微。 ⑶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 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 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⑷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 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⑸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 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 一小片绿毯。 ⑹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 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 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 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 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⑺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⑻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 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 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⑼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 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 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⑽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⑾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 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⑿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4 分)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 分) 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 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告别三峡 赵本夫 ①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 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 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 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 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②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 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 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 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 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 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③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 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 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 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 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④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 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 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 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 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 含意是什么?(4 分)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 分)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 分) 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 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 分)
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第十六课时 现代文之议论文、散文阅读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 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 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 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 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 化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柯登地) 18.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 19.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答 20.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1.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分)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 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 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戎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堍的情况下倣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 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挚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 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13.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4.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答:绊脚石 垫脚石 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 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 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 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有一回,我到佛 教胜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 他随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 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 真有信仰的。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 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 请。”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 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 ③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 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 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 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 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 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 辈子也只 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 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 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 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 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 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 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12.第2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请具体分析。(4分)
语文教学资料 C 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 现代文之议论文、散文阅读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 30 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 37 年时间;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 60 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 8 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 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 。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 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 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 1300 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 1%的灵感加 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 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 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 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 化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 柯登地) 18.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9.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答: 20.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1.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 分) 答: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 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 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 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 说是绊脚石 ...,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 ...,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 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2.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13.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4.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 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 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 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 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有一回,我到佛 教胜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 他随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 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 真有信仰的。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 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 请。”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 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 ③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 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 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 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 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 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 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 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 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 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 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12.第 2 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请具体分析。(4 分)
13.第3段划线句子写苏格拉地底的信仰,文章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3分) 14.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 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 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 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 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 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 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 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 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 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 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 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 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 “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答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答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分)答: 乌 米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 歌声都己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一一—楓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増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 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 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 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3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 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 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 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 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 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一一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 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 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 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 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 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 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 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a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 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③3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 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 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 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00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0.(5分)(1)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2分)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21.鲁迅《故乡》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闰土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 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13.第 3 段划线句子写苏格拉地底的信仰,文章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3 分) 14.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 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 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 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 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 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 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 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 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 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 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 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 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 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 “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答: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 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答: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 分) 答: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 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 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 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 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 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 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 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 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 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 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 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 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 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 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 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 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⑾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 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⑿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⒀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 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 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 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 分) 19.指出第 5 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 分) 20.(5 分) 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 10 个字)(2 分)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 分) 21.鲁迅《故乡》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闰土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 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 分)
听山冯源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薰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 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 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 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 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 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 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 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 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 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 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 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堿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 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 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 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 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一一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 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已有,便欢曰 “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 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簋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 回然而,时代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 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 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梢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 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1.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2.文章第④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 理由 3.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4.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 ①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 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 一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 得太大才去躲躲一一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 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 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 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②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 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 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一一或许它眼里的 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③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 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 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 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④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一一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 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 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一一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 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 切都 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 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 片自由自在 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文赤壁朱增泉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二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
听 山 冯源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薰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 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 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 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 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 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 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 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 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 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 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 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 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 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 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 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 16 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 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已有,便欢曰: “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 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 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 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 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梢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 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1.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2.文章第④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 理由。 3.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4.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①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 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 — —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 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 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 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 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②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 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 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 ——或许它眼里的 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③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 T 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 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 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 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④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 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 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 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 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 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 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 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 ——一片自由自在 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 分)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 分)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 分) 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 分) 文赤壁 朱增泉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
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 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 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 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 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 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刨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 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翻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 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 ⑦然而,文赤璧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 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 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 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 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 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 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 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 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 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遺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 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 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 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 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杨柳①丰子恺 ①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 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 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 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②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 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 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 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 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 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 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③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 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 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④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 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 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 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⑤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踩他 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 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 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 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 可爱 ⑥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竞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 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 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 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 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 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②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③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 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 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 “曾日月之几 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 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 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⑦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 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 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 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 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⑧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 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 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 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 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⑨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 “文战”, 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 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 分) (1)第 1 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 5 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7.第 6 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 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 分)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 分) (1)第 7 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 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 字左右。(6 分) 杨柳① 丰子恺 ①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 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 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 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②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 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 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 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③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 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 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 S 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④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 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 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 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 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⑤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 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 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 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 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 可爱。 ⑥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 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 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 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 分) 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 分) 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 分) 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 分)
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第十六课时参考答案 云梦泽17、“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人‘吃’掉”就不连贯了 18、不矛盾。“300里”即“方300里”,指面积,四周各300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将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 计算它的面积)19、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20、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 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 21、(1)“围剿”用了比拟的手法,与“滥用”相配合,表达了作者对滥用湿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批评的态度(激愤的心情)。“围 垦”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尽管……但”是转折复句关联词,转折复句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例句想强调“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 1023亿立方米的水量”这层意思,以说明失去“水囊”调节的后果。删去关联词,转折关系不明,无法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红 体字为答案要点)22、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了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 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与“半个江苏省”作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 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23、开放题。示例:(1)在长江流域围堤圈地的活动起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可见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由来已久。 2)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可能并不准确,但人们在在江汉两湖之间围堤圈地、强占湿地的事实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能 否认。(3)据两则材料看,古云梦泽“5万平方公里”之说尚不确凿,但洞庭湖湖区面积由一九四九年的4350平方公里锐减到 九八四年2691平方公里却是不容置疑的。可见现代“开发”对江汉两湖之间长江湿地的破坏愈演愈烈,触目惊心 若只说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并不准确,讲治学要严谨之类要适当扣分。 大地的震动7.(1)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20千米,所以破坏力大。 (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级为8级,所以破坏力大。(3)与烈度有关。烈度越强,破坏力越大,汶川 地震最大烈度为11级,所以破坏力大。(3分) 8.联系:震级与烈度成正比。区别:震级是固定的,烈度是变化的。(3 分。阅卷补充细节略) (2分) 10.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1)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2)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地震活动带:(3)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4)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4分) 隐居森林冀龙12.(2分)隐居森林冀龙具有树梄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晴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地出三点得 2分两点得1分)13.(2分)列数字(用“25厘米”“18厘米”准确地写出森林冀龙体形娇小):作比较满意形象地写出森林 冀龙娇小的体形)打比方(用“婴幼儿”生动形象地说明德国发现的冀龙更小)(三个说明方法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得0.5 分:后面说作用1分) 14.(2分)不能。(1分)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冀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冀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 的冀龙发现的可能性。(意思对即可得1分)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13.(6分)“追风”修饰“战靴”,“飞人”点出奔跑,表明跑鞋对奔跑速度影响很大,生动形象,具有 强烈的传奇色彩,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分,意思对即可)刘易斯的陶瓷鞋钉跑鞋、琼斯的水晶鞋、约翰逊的金缕鞋、刘翔的 “红色魔鞋”。(4分) 14.(3分)避震功能:回输功能:附着力强。(各1 15.(6分)列数字,作比较。(2分) 突出刘翔的跑鞋之轻。(2分)“目前为止”的作用是从时间上给以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意思对即可) 16.(5分)示例:不赞同。(2分)因为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不完全是由跑鞋决定的,还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科学的锻炼、坚强的意 志等密切相关,高科技跑鞋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即使拥有刘翔的“红色魔鞋”,你也不一定能夺冠。(3分)(赞同者言之有 理,可酌情给分) 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第十六课时参考答案 雅舍梁实秋1.①体现作者对待困境释然、达观、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知足长乐 的情怀:淡泊、豁达、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 2.“雅舍”并非作者所有,作者只是寄居于此,但作者“住了两个多月”“好感油然而升”:并且作者从“雅舍”尝到了“苦辣酸 甜”之味,领悟到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所以作者“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3.①位置虽偏,但好友来访足见情谊:②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③ 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4.参考: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消极妥协的人生观,实际上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唯有能够宽容对待某事物或某人的缺点或不足 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感受它的优长并与之和谐相处,相扶相助。正如梁实秋之于雅舍,如果仅仅看到它的简陋和破败,仅仅为它的 不便而愁苦,又怎能像作者这样享受它的良辰美景、月夜风光呢? 乡居闲情1.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静与动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山岗的沉默和波涛的汹涌,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环 境的喜爱,告诉人们乡居生活并不是枯燥贫乏的,它有动人心魄的男嚏样的美 2.因为盈盈皓月的清辉映成的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若无,清新淡雅,给人一种朦胧之美,所以能使人感到吁一点淡淡的喜悦”。望 月思乡、思人,所以又会有哀愁,而这种相思和哀愁可借月亮来传递给对方,所以哀愁又是淡淡的 3.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和浓墨重彩的铺叙手法,作者不惜笔墨,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夕阳晚归图,让读者看了之后 忍俊不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发现了平凡的乡居生活中的当:/闲 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18、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19、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相同 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21、CE 告别三峡15.(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 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分)(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 后文17.(6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背定和褒扬。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18.(6分)(1) 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 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 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语文教学资料 A 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参考答案: 云 梦 泽 17、“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人‘吃’掉”就不连贯了 18、不矛盾。“300 里”即“方 300 里”,指面积,四周各 300 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将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 计算它的面积)19、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20、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 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 21、(1)“围剿”用了比拟的手法,与“滥用”相配合,表达了作者对滥用湿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批评的态度(激愤的心情)。 “围 垦”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尽管……但”是转折复句关联词,转折复句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例句想强调“并没超过一九五四年 1023 亿立方米的水量”这层意思,以说明失去“水囊”调节的后果。删去关联词,转折关系不明,无法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红 体字为答案要点) 22、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了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 围,再用“5 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并与“半个江苏省”作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 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 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 23、开放题。示例:(1)在长江流域围堤圈地的活动起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可见人与江湖抢占生存空间由来已久。 (2)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可能并不准确,但人们在在江汉两湖之间围堤圈地、强占湿地的事实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不能 否认。 (3)据两则材料看,古云梦泽“5 万平方公里”之说尚不确凿,但洞庭湖湖区面积由一九四九年的 4350 平方公里锐减到 一九八四年 2691 平方公里却是不容置疑的。可见现代“开发”对江汉两湖之间长江湿地的破坏愈演愈烈,触目惊心。 若只说本文作者对古云梦泽范围的解说并不准确,讲治学要严谨之类要适当扣分。 大地的震动 7.(1)地震的破坏力与震源的深度有关。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仅 20 千米,所以破坏力大。 (2)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大,汶川地震震级为 8 级,所以破坏力大。(3)与烈度有关。烈度越强,破坏力越大,汶川 地震最大烈度为 11 级,所以破坏力大。(3 分) 8.联系:震级与烈度成正比。区别:震级是固定的,烈度是变化的。(3 分。阅卷补充细节略) 9.B(2 分) 10.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1)地震是自然现象,是天灾,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2)中国是多地震国家,汶川又处于地震活动带;(3)国外也有地震,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报应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是对灾区人民的亵渎;(4)将政治和汶川地震随意联系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说地震是报应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4 分) 隐居森林冀龙 12.(2 分)隐居森林冀龙具有树栖生活、体形娇小、嘴巴尖长、眼晴很大、无齿、能飞翔的特征。(地出三点得 2 分两点得 1 分) 13.(2 分)列数字(用“25 厘米”“18 厘米”准确地写出森林冀龙体形娇小);作比较满意形象地写出森林 冀龙娇小的体形)打比方(用“婴幼儿”生动形象地说明德国发现的冀龙更小) (三个说明方法答出两点得 1 分,答出一点得 0.5 分;后面说作用 1 分) 14.(2 分)不能。(1 分)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冀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冀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 的冀龙发现的可能性。(意思对即可得 1 分)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13.(6 分)“追风”修饰“战靴”,“飞人”点出奔跑,表明跑鞋对奔跑速度影响很大,生动形象,具有 强烈的传奇色彩,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 分,意思对即可)刘易斯的陶瓷鞋钉跑鞋、琼斯的水晶鞋、约翰逊的金缕鞋、刘翔的 “红色魔鞋”。(4 分) 14.(3 分)避震功能;回输功能;附着力强。(各 1 分) 15.(6 分)列数字,作比较。(2 分) 突出刘翔的跑鞋之轻。(2 分)“目前为止”的作用是从时间上给以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 分,意思对即可) 16.(5 分)示例:不赞同。(2 分)因为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不完全是由跑鞋决定的,还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科学的锻炼、坚强的意 志等密切相关,高科技跑鞋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即使拥有刘翔的“红色魔鞋”,你也不一定能夺冠。(3 分)(赞同者言之有 理,可酌情给分) 语文教学资料 B 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 参考答案 雅 舍 梁实秋 1.①体现作者对待困境释然、达观、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知足长乐 的情怀;淡泊、豁达、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②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 2.“雅舍”并非作者所有,作者只是寄居于此,但作者“住了两个多月”“好感油然而升”;并且作者从“雅舍”尝到了“苦辣酸 甜”之味,领悟到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所以作者“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3.①位置虽偏,但好友来访足见情谊;②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③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4.参考: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消极妥协的人生观,实际上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唯有能够宽容对待某事物或某人的缺点或不足 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感受它的优长并与之和谐相处,相扶相助。正如梁实秋之于雅舍,如果仅仅看到它的简陋和破败,仅仅为它的 不便而愁苦,又怎能像作者这样享受它的良辰美景、月夜风光呢? 乡居闲情 1.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静与动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山岗的沉默和波涛的汹涌,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环 境的喜爱,告诉人们乡居生活并不是枯燥贫乏的,它有动人心魄的男嚏样的美。 2.因为盈盈皓月的清辉映成的光晕由深而浅,若有若无,清新淡雅,给人一种朦胧之美,所以能使人感到吁一点淡淡的喜悦”。望 月思乡、思人,所以又会有哀愁,而这种相思和哀愁可借月亮来传递给对方,所以哀愁又是淡淡的。 3.主要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和浓墨重彩的铺叙手法,作者不惜笔墨,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夕阳晚归图,让读者看了之后 忍俊不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发现了平凡的乡居生活中的美。 4.评分要点:不可脱离话题,不要偏激地褒“忙”抑“闲”或抑“忙”褒“闲”。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18、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19、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20、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 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21、C E 告别三峡 15.(4 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 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16.(6 分) (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①过渡②总领 后文 17.(6 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 18.(6 分)(1) 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 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 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第十六课时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18.①‖②③④⑤‖⑥(划对一处得1分) 19.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 且能连贯上下文即可)20.C21.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 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开放题。3分) 善待挫折12.(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 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 13.(3分)不能删。(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14.巴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5.(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 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信仰之光12.第②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普陀山上做法事的小和尚并不真信佛教,只是将皈依佛门作为计谋生手段:而船上谦让 有礼、与人无争的小和尚则虔诚信佛,能深刻领悟佛理和人生。两人同为佛教徒,但前者无信仰,后者有信仰,形成鲜明对比,有 力证明了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13.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l4.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对信仰有了真诚的态度,真正认真对待信仰问题,诚实审视心中追求的信仰, 才会孜孜不倦去寻求信仰,才会找到真正的信仰,并且才能逐步明晰自己信仰的思想形态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15.(3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 16.(3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分)学游泳:(1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 18.(3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 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 示例二:写字潦草:(1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 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分)(可一举好习惯,也可一举坏习惯,言之 成理,即可得满分) 乌 米18.(1)坚忍(执着)(2)乐观 19.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忧怨中充满希望(2)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 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 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听山1.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②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2.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 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3.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 垫。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明代 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 一幅烟雨牛鹭图14.(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 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15.(5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16.(6分)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17.(6分)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动感情思。 文赤壁16.(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7.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 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18.(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 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 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19.(言之成理即可) 杨柳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 不知感恩。(2分) 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 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 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行 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结合原文赏析:(2分)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教学资料 C 参考之 第十六课时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18.①‖② ③ ④ ⑤‖⑥ (划对一处得 1 分) 19.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 且能连贯上下文即可) 20.C 21.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 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开放题。3 分) 善待挫折12.(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 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 13.(3分)不能删。 (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14.(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5.(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 近即可);举例1分(只要与观点相吻合即可);结合事例分析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信仰之光 12.第②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普陀山上做法事的小和尚并不真信佛教,只是将皈依佛门作为计谋生手段;而船上谦让 有礼、与人无争的小和尚则虔诚信佛,能深刻领悟佛理和人生。两人同为佛教徒,但前者无信仰,后者有信仰,形成鲜明对比,有 力证明了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13.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14.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对信仰有了真诚的态度,真正认真对待信仰问题,诚实审视心中追求的信仰, 才会孜孜不倦去寻求信仰,才会找到真正的信仰,并且才能逐步明晰自己信仰的思想形态。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15.(3 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 16.(3 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 分)学游泳;(1 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 分)(意思对即可) 17.(3 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 18.(3 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 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 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2 分) 示例二:写字潦草;(1 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 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 分) (可一举好习惯,也可一举坏习惯,言之 成理,即可得满分) 乌 米 18.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19.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0.⑴忧怨中充满希望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 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 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听 山 1.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②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2.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 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3.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 垫。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明代 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 一幅烟雨牛鹭图 14.(5 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 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15.(5 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16.(6 分)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17.(6 分)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动感情思。 文赤壁 16. ⑴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7.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 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18.⑴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 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 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 是赤壁 D 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 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 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⑵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 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19.(言之成理即可) 杨柳 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 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 不知感恩。(2 分) 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 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 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 分) 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 分) 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 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 分) 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 分) 行 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 分) 结合原文赏析;(2 分) 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