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第十二课时 、基础知识 之一:仿写:归纳仿写题 归纳仿写题,是根据命题者所给的一句话,按照所给的这句话的格式仿写若干句与之相关联的话,最后一句话要根据前面几句话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例句: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 就可以仿写为: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如果你是一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诗歌仿写题,是命题者给一首诗,老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造性地仿写 例句:仿照下面比喻形式,另写一组(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符,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我们可以仿写为:天空是云的娱乐园:风是碰碰车,虹是跷跷板,月亮、星星是天空的游客。 之二:课内第六单元 1.改正下列黑体字的错误注意 炫(xian)耀 称( chang)职 爵(jo0)士 附和(huo) 莽莽榛榛(zen) 溅(qion)落 踪( zhong)迹萤 2.按照要求默写诗句 (1)《天上的街市》中表现诗人追求自由的诗句是:你看, 定然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2)《过故人庄》的颔联是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4)《夜雨寄北》中虚写相逢情景的诗句是: 。(5)《泊秦淮》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6)《浣溪沙》中广为传颂的名句是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身着她生气。 蔚蓝的天空像镜子映照着她的心思。 4.文学常识填空 (1)从体裁看,《女娲造人》是 故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 故事:《蚊子和狮子》是 故事 (2)选自《伊索寓言》的课文是 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是 选自《淮南子》的寓言是 (3)从诗词的格律来看,《龟虽寿》属于 寺:《过故人庄》属于 诗:《夜雨寄北》属于 寺:《浣 溪沙》属于 5.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龟虽寿》中用神龟、腾蛇这些长寿之物对吟咏“老骥”和“烈士”有什么作用?作用 (2)宋国富人智子疑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原因 (3)我们从塞翁“丢马”“得马”和“折其髀”“父子相保”等事件中发现了什么道理?道理 (4)我们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哲理?哲理: 6.解释下列文言短语中的黑体词。 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 人皆吊之 亡而入胡: 将胡骏马 居数月 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 以跛之故: 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此何遽不为福乎? 之三:实战演练 3.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仿句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这里指失业在家。) B.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降临到他们身上。(和平:指没有战争的状。) C.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 提炼的意思。) D.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这里借指文学才华。)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春晖中学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时,开展话说“嫦娥奔月”。B.今年春节前后各大媒体详细报道了抗击冰雪灾害的感人事迹。C.国 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抵达大陆后,受到了大陆人民的亲切欢迎 D.藏独分子的言论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歪曲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 6.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②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 ③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 ④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⑤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 A.③②①④⑤ C.③②⑤①④ D.⑤③①④② 7.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分) 顾客:厂长,贵厂生产的毛巾,那上面的蝴蝶可是栩栩如生呐!厂长(惊喜的):是吗?顾客:我洗脸时,那蝴蝶竟扑到 我脸上来了! 该顾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 8.完成下面两道综合性学习题。(8分) (1)2008年6月3日,奥运圣火传递到巴渝大地,你所在班级举办“传圣火,迎奥运”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结合“传递圣火”主题,拟一则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宣传标语。(2分)宣传标语 ②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分) 弟圣火,巴渝大地 迎奥运,华夏子孙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你班开展“读名著,说名著”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2分)绰号 相关情节:
语文教学资料 A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一、 基础知识 之一:仿写:归纳仿写题 归纳仿写题,是根据命题者所给的一句话,按照所给的这句话的格式仿写若干句与之相关联的话,最后一句话要根据前面几句话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例句: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可以仿写为: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如果你是一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诗歌仿写题 诗歌仿写题,是命题者给一首诗,考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造性地仿写。 例句:仿照下面比喻形式,另写一组(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符,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我们可以仿写为:天空是云的娱乐园;风是碰碰车,虹是跷跷板,月亮、星星是天空的游客。 之二:课 内 第 六 单 元 1.改正下列黑体字的错误注意。 炫(xián)耀 称(chàng)职 呈(céng)报 爵(jiáo)士 附和(huò) 莽莽榛榛(zēn) 溅(qián)落 踪(zhōng)迹 萤(yún)火 改正: 2.按照要求默写诗句。 (1)《天上的街市》中表现诗人追求自由的诗句是:你看, ,定然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 (2)《过故人庄》的颔联是: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4)《夜雨寄北》中虚写相逢情景的诗句是: , 。(5)《泊秦淮》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 (6)《浣溪沙》中广为传颂的名句是: , 。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身着她生气。 蔚蓝的天空像镜子映照着她的心思。 ; 。 4.文学常识填空。 (1)从体裁看,《女娲造人》是 故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 故事;《蚊子和狮子》是 故事。 (2)选自《伊索寓言》的课文是 ;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是 ;选自《淮南子》的寓言是 ; (3)从诗词的格律来看,《龟虽寿》属于 诗;《过故人庄》属于 诗;《夜雨寄北》属于 诗;《浣 溪沙》属于 诗。 5.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1)《龟虽寿》中用神龟、腾蛇这些长寿之物对吟咏“老骥”和“烈士”有什么作用? 作用: (2)宋国富人智子疑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原因: (3)我们从塞翁“丢马”“得马”和“折其髀”“父子相保”等事件中发现了什么道理? 道理: (4)我们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哲理? 哲理: 6.解释下列文言短语中的黑体词。 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 人皆吊之: 人皆贺之: 大亡其财: 亡而入胡: 将胡骏马: 居数月: 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 以跛之故: 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此何遽不为福乎? 之三:实战演练 3.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2 分) 例句: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仿句: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这里指失业在家。) B.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降临到他们身上。(和平:指没有战争的状。) C.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 提炼的意思。) D.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这里借指文学才华。)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春晖中学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时,开展话说“嫦娥奔月”。 B.今年春节前后各大媒体详细报道了抗击冰雪灾害的感人事迹。 C.国 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抵达大陆后,受到了大陆人民的亲切欢迎。 D.藏独分子的言论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和歪曲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 6.下面一段话的顺序被打乱,调整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 ②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 很多桥墩。 ③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 ④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⑤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 A.③②①④⑤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⑤①④ D.⑤③①④② 7.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 分) 顾客:厂长,贵厂生产的毛巾,那上面的蝴蝶可是栩栩如生呐! 厂长(惊喜的):是吗? 顾客:我洗脸时,那蝴蝶竟扑到 我脸上来了! 该顾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8.完成下面两道综合性学习题。(8 分) (1)2008 年 6 月 3 日,奥运圣火传递到巴渝大地,你所在班级举办“传圣火,迎奥运”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结合“传递圣火”主题,拟一则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的宣传标语。(2 分) 宣传标语: ②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 分) 递圣火,巴渝大地 迎奥运,华夏子孙 (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你班开展“读名著,说名著”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①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2 分) 绰号: 相关情节:
二、现代文阅读 永远的感动铃兰 ①距离5月12日己经过去了整整11天,然而脑子里还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②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的下午,才上班半个小时不到,我突然感到自己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病 了,赶紧停止手中复印的资料,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急忙冲出 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的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鸣 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我抱着头 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恁是不答应。不知过 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了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 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跑出来,却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己站满了全厂的员工。我不顾一切朝大门外奔去,有人在大声喊我。然后公司的司机开过来车子让我 上车,他知道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 儿园的楼依然耸立着,老师们己经把孩子带下了楼。孩子们听话地排好长队站在操场里,老师们还用长长的胳臂护着几个胆小的幼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老 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接出孩子,我紧紧地搂着他,心里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 ④晚上快10点时来了电,打开电脑,每个网页上都醒目地标着: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成都108人遇难!然后是视频短片,有几个成都大学生用手机 拍出了当时的地震画面:宿舍里桌子晃得失去了平衡,水杯等东西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学生们由于住的楼层太高,只能躲在桌子下避难。当晚我睡得相当晚 看到CIⅤ的直播节目,竟然毫无睡意。温总理已经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⑤接下来的五六天,不停地被救援现场的场景一次次感动,不记得到底流下了多少次感动的眼泪,只知道看到一个画面:瓦砾堆里一块鲜红的“学”字 分明看到他老 ⑥遇难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着,举国上下一片唏嘘哀叹废墟里救出行少先队礼的儿童:我们感动那些在废墟下坚持了100多个小时的生命的奇迹:我们 感动那些为了救自己的学生遇难的英勇的老师:我们感动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婴儿屈膝拱身在废墟下的年轻母亲:我们感动那个在废墟下给自己妻子通电话 的告别话语:我这辈子就只想和你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而后在救出后悄悄离去的那个丈夫:我们感动那个在痛失母亲和女儿的同时拼命在一线工作直至昏倒 的年轻女民警:我们感动那个不会抱婴儿的年轻武警战士把小孩救出后和小孩对望时的那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动那些不分昼夜在一线拼命掘挖的武警官兵和 消防战士:我们感动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对受灾群众的辛勤呵护……我们感动所有的感动的瞬间 ⑦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 20.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答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4分) 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 (1)镇定: (2)惊恐未定 3.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文中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总理什么样的形象? 24.文章第⑥自然段连用若干个“我们感动……”的排比句,并在文末以“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作结。你是怎样理解“永 远”一词的?除作者所表述的感动外,你还有哪些感动?(4分) 眼睛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 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 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 从此,我惯以冷峻 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 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 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 隐藏在酶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 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憾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 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己经失明了 0D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1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 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0这件事情己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 种强做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 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00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己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 意 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19.文中第⑤自然段列举了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这 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 的眼睛。(2分) 20.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2分) A.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B.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 21.文中第②自然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 陈述。(4分) 答:① 章具体描写了哪几种眼睛?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3.文章写”我在黄昏时的一条山路上赶路寻找”宿店”,遇到一位失明老人,"我″真想伴他走一程,……但我终于先行了。你认 为”我"该不该”先行”?为什么?(4分)
二、现代文阅读 永远的感动 铃 兰 ①距离 5 月 12 日已经过去了整整 11 天,然而脑子里还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②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的下午,才上班半个小时不到,我突然感到自己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病 了,赶紧停止手中复印的资料,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急忙冲出 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的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鸣声,我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我抱着头, 靠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恁是不答应。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脑 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了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 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跑出来,却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已站满了全厂的员工。我不顾一切朝大门外奔去,有人在大声喊我。然后公司的司机开过来车子让我 上车,他知道我要去幼儿园接孩子。 ③车刚驶出厂门,我就惊呆了:路上的水泥砖块抛洒了一地,国营大厂的围墙塌了有一半。我的心揪紧了!快到幼儿园门口时我才稍微镇定了许多。幼 儿园的楼依然耸立着,老师们已经把孩子带下了楼。孩子们听话地排好长队站在操场里,老师们还用长长的胳臂护着几个胆小的幼儿。我的眼眶湿润了。老 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的神情。接出孩子,我紧紧地搂着他,心里很难受,有想哭的感觉。 ④晚上快 10 点时来了电,打开电脑,每个网页上都醒目地标着:四川汶川 7.8 级大地震,成都 108 人遇难!然后是视频短片,有几个成都大学生用手机 拍出了当时的地震画面:宿舍里桌子晃得失去了平衡,水杯等东西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学生们由于住的楼层太高,只能躲在桌子下避难。当晚我睡得相当晚, 看到 CCTV 的直播节目,竟然毫无睡意。温总理已经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⑤接下来的五六天,不停地被救援现场的场景一次次感动,不记得到底流下了多少次感动的眼泪,只知道看到一个画面:瓦砾堆里一块鲜红的“学”字 的水泥块映入眼帘时我竟哭出了声,教学楼的倒塌是这次地震里受灾最严重的。温总理摸黑从瓦砾堆中拎起一个孩子的书包和一只鞋子时,我分明看到他老 人家眼里泪花四溢啊! ⑥遇难者的人数在直线上升着,举国上下一片唏嘘哀叹废墟里救出行少先队礼的儿童;我们感动那些在废墟下坚持了 100 多个小时的生命的奇迹;我们 感动那些为了救自己的学生遇难的英勇的老师;我们感动那个为了保护自己的婴儿屈膝拱身在废墟下的年轻母亲;我们感动那个在废墟下给自己妻子通电话 的告别话语:我这辈子就只想和你平平淡淡过一辈子,而后在救出后悄悄离去的那个丈夫;我们感动那个在痛失母亲和女儿的同时拼命在一线工作直至昏倒 的年轻女民警;我们感动那个不会抱婴儿的年轻武警战士把小孩救出后和小孩对望时的那灿烂的笑容;我们感动那些不分昼夜在一线拼命掘挖的武警官兵和 消防战士;我们感动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们对受灾群众的辛勤呵护……我们感动所有的感动的瞬间。 ⑦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 20.第①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 答: 2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 分) 答: 2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4 分) 老师镇定..地说着:孩子们都没事!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她眼里惊恐未定 ....的神情。 (1)镇定: (2)惊恐未定: 23.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总理什么样的形象? 答: 24.文章第⑥自然段连用若干个“我们感动……”的排比句,并在文末以“汶川大地震,我们永远的感动”作结。你是怎样理解“永 远”一词的? 除作者所表述的感动外,你还有哪些感动?(4 分) 答: 眼 睛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 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 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 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 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 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 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 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憾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 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⑾“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⑿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 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⒀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 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 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⒁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 意义。 ⒂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19.文中第⑤自然段列举了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 这 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 的眼睛。(2分) 20. 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2分) A. 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B. 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 21. 文中第②自然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 条陈述。(4分) 答:① ② ③ ④ 22. 文 章具体描写了哪几种眼睛?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3. 文章写“我”在黄昏时的一条山路上赶路寻找“宿店”,遇到一位失明老人,“我”真想伴他走一程,……但我终于先行了。你认 为“我”该不该“先行”?为什么?(4分)
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第十二课时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之一:成语练习 10、深得难以测量。比哈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13、微小而不值得一提。14、离开了队伍。( 1、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2、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3、慌慌张长,不知怎么办才好。( 4、(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5、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6、宏伟美丽。( 7、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8、伟大的功绩。( 9、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1、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路,比喻身处绝境,终能找到出路。( 12、形容人老实本分。 15、穷困愁苦,颓丧失意。()16、形容十分精妙逼真。()17、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 18、没有料到,形容意外。()19、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21、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20、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适宜的办法。( 22、另有一种子巧妙的心思。( 23、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24、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 5、形容整齐有秩序。( )26、相差很远,很不相同。( )27、形容东西精致,造型奇特巧妙。( 28、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29、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31、相处没有冲突。( 30、形容非常赞赏。( 32、永远没有尽头。() 33、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3、命中洽谈室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掉。( )34、灿烂多彩。( )35、比喻没有办法。( 36、事物要适应自然的选择。( )37、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38、说起来没完没了。( 39、赛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40、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显然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41、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 之二:课内课外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是日更定( )(2)余拿一小船( )(3)拥毳衣炉火( )(4)客此(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及下船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A.舟子:舟子喃喃曰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之三:实战演练7.下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请简要介绍该徽标的构成及所要蕴含的意义。(100字左右,4分) 8.综合性学习。(3分) (1)下面是据端午传说拟写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上联:五月端午祭屈原 (2)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常常让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请简要说出下面介绍的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或精神。(1分 端午节里,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事。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语段衔接完整(只填序号)。(3分)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 的 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①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 Beijing2008” ④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高原随想(节选)李钢 ①我在寒冷的季节来到高原 ②从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处回望,我看见了雪山。雪堆积在雪山上,闪闪发光。冷调子的太阳照着它,像银子:暖调子的太阳 照着它,像金子。金山银山总是让看见它的人们惊喜不已,千辛万苦跑近了一看,是雪,人就走开了。雪那么洁白,却把雪山变得
语文教学资料 B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之一:成语练习: 1、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 2、形容夜晚的天气晴和美好。( ) 3、慌慌张长,不知怎么办才好。( ) 4、(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 5、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 6、宏伟美丽。( ) 7、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 8、伟大的功绩。( ) 9、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 10、深得难以测量。比哈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 13、微小而不值得一提。 14、离开了队伍。( ) 11、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生路,比喻身处绝境,终能找到出路。( ) 12、形容人老实本分。( ) 15、穷困愁苦,颓丧失意。( )16、形容十分精妙逼真。( )17、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其他的无法与之相比。( ) 18、没有料到,形容意外。( )19、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21、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 20、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定适宜的办法。( ) 22、另有一种子巧妙的心思。( ) 23、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 24、比喻人民极其痛苦的生活处境。( ) 25、形容整齐有秩序。( )26、相差很远,很不相同。( ) 27、形容东西精致,造型奇特巧妙。( ) 28、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 29、本领高强,无所不能。( ) 31、相处没有冲突。( ) 30、形容非常赞赏。( ) 32、永远没有尽头。( ) 33、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 33、命中洽谈室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掉。( ) 34、灿烂多彩。( ) 35、比喻没有办法。( ) 36、事物要适应自然的选择。( ) 37、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 )38、说起来没完没了。( ) 39、赛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 40、虽然看见了却好像没看见一样。显然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 41、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 ) 之二:课内课外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是日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 )⑶拥.毳衣炉火( ) ⑷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⑵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简答。 ①文章的文眼是 ②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6.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之三:实战演练 7.下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请简要介绍该徽标的构成及所要蕴含的意义。(100 字左右,4 分) 8. 综合性学习。(3 分) (1)下面是据端午传说拟写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 分) 上联:五月端午祭屈原 下联: (2)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常常让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请简要说出下面介绍的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或精神..。(1 分) 端午节里,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事。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语段衔接完整(只填序号)。(3 分) 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 的。 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①它以端庄的“中国红”为底色 ②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图 ③富有新意地运用这套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2008” ④它采用中国特有的印章形式 ⑤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 二、 现代文阅读(30 分) 高原随想(节选)李 钢 ①我在寒冷的季节来到高原。 ②从海拔四千八百米的高处回望,我看见了雪山。雪堆积在雪山上,闪闪发光。冷调子的太阳照着它,像银子;暖调子的太阳 照着它,像金子。金山银山总是让看见它的人们惊喜不已,千辛万苦跑近了一看,是雪,人就走开了。雪那么洁白,却把雪山变得
③高原的风是耀眼的。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仿佛把阳光也刮过来了。我不得不闭上眼,刹那间,风就把无数根太 阳的毛刺热辣辣痒酥酥地钉满在我身上。 ⑩风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感觉它是有鳞的。有好几次它掀掉了我的帽子,我不知它是用爪子掀掉的还是用触须扫掉的,风 不喜欢帽子。风喜欢朝旷地和山谷狂奔,很远的地方一眨眼就跑到了。在洼地,曾有一股风猛烈地掀我,我努力稳住脚跟,风就把 我踩在地上的身影刮走了,我的影子掠过了好几座山梁,替我看见了我将要到达的地方。 ⑤风的声音多半是粗哑的低吼和凄厉的呼啸,但是有一个早晨,我在结冰的海子旁听到了风唱。起先是一股风的独唱,接着, 许多股风加入了合唱,庄严浑厚,在海子上空回荡。我脚下的冰层颤动着炸裂,发出打击乐般清脆的响声。这时,太阳从我肩头升 了起来,照亮了海子、风和树林,我在瞬间的辉煌中激动不已。 ⑥还有一些时候,风也把另外的声音带来。比如它曾把远处寺院的鼓乐声传到我耳边,又把山坡上的经幡刮得呼啦啦地响。更 有一个下午,我行走在无人地带,忽然一阵风带来一个女人清亮的断断续续的歌声。我不知那歌声起自何处,起码在几座大山背后 或许更远,在高原尽头,时间深处。不管在哪里,只有风能越过 ⑦但是在高原,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那是一片被天火烧死的杉树,布满了山谷。烧焦的树倒下了,构成了巨大的黑色图案 而图案之中,更多的树,枝叶焚尽,躯干斑驳,却依然直直地挺立,尖刺一般指向天空。那是死去的树的骨骼,保持着生前的姿态。 在一个黄昏,我看见了树的墓园,看见了树用自己的骨骼为自己立的墓碑。 ⑧卓玛在高原上,就像云在天上。卓玛在高原上走着,就像云在天上飘。卓玛是藏语仙女的意思,就像云是云的意思 ⑨我管所有的藏族女子都叫卓玛。卓玛从村庄走出,卓玛从山上走下,卓玛在冰河旁背水,卓玛在泉边洗衣服。我找人问路, 喊声卓玛,一个卓玛回过头,四个卓玛回过头,所有的卓玛都回过头。她们的眼睛一尘不染。其实她们各有各的名字,有的叫央宗 有的叫旺姆,但心里却是卓玛 ⑩0卓玛在高原上生儿育女。生了女儿仍是卓玛。卓玛老了就到寺院去,虔诚地伏在高高的门槛上。我在寺院碰到老年的卓玛, 她告诉我,她的头发白了。我抬起头,寺院的飞檐上飘着一朵云。云是转世的卓玛 ω高原的天空是云的天空,聚集着世界上最漂亮的云。云像高原的灵魂,它们轻盈多姿,飘来飘去,遮住太阳又散开,在晨曦 和暮色中变成缤纷的彩霞。云落在山头是雪,落在山腰是雾,落在草甸上是深亮的海子 ①D云,无处不 选自《经典散文》(2007年版),有删改] 6.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高原之雪、风、云的主要特点。(6分) 17.文中说“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句中的“亮”字能否换成“猛”字?为什么?(4分) 8.作者“随想”于高原上的许多景物,但为什么说“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4分) 9.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哪些含义?请作简要概括。(4分) 破茧成蝶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 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 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 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 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 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 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 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 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 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 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20.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2分) 答:(1) 21.第4自然段画线句中,"我"的思绪在”虛”与”实”之间的”穿越 既指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 又指写作上由此及彼的 过程。(3分) 22.第3自然段”化蝶的传说”指的是 的故事, 引用它的目的是 (3分) 23.第5自然段划线句是说”我们”犹如”蛹〃处于 之时,而我们″要想破茧成蝶”, 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 的启示。(4分) 24.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岀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 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灬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得了"清 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志?(4分)
那么神秘。 ③高原的风是耀眼的。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仿佛把阳光也刮过来了。我不得不闭上眼,刹那间,风就把无数根太 阳的毛刺热辣辣痒酥酥地钉满在我身上。 ④风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感觉它是有鳞的。有好几次它掀掉了我的帽子,我不知它是用爪子掀掉的还是用触须扫掉的,风 不喜欢帽子。风喜欢朝旷地和山谷狂奔,很远的地方一眨眼就跑到了。在洼地,曾有一股风猛烈地掀我,我努力稳住脚跟,风就把 我踩在地上的身影刮走了,我的影子掠过了好几座山梁,替我看见了我将要到达的地方。 ⑤风的声音多半是粗哑的低吼和凄厉的呼啸,但是有一个早晨,我在结冰的海子旁听到了风唱。起先是一股风的独唱,接着, 许多股风加入了合唱,庄严浑厚,在海子上空回荡。我脚下的冰层颤动着炸裂,发出打击乐般清脆的响声。这时,太阳从我肩头升 了起来,照亮了海子、风和树林,我在瞬间的辉煌中激动不已。 ⑥还有一些时候,风也把另外的声音带来。比如它曾把远处寺院的鼓乐声传到我耳边,又把山坡上的经幡刮得呼啦啦地响。更 有一个下午,我行走在无人地带,忽然一阵风带来一个女人清亮的断断续续的歌声。我不知那歌声起自何处,起码在几座大山背后, 或许更远,在高原尽头,时间深处。不管在哪里,只有风能越过。 ⑦但是在高原,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那是一片被天火烧死的杉树,布满了山谷。烧焦的树倒下了,构成了巨大的黑色图案; 而图案之中,更多的树,枝叶焚尽,躯干斑驳,却依然直直地挺立,尖刺一般指向天空。那是死去的树的骨骼,保持着生前的姿态。 在一个黄昏,我看见了树的墓园,看见了树用自己的骨骼为自己立的墓碑。 ⑧卓玛在高原上,就像云在天上。卓玛在高原上走着,就像云在天上飘。卓玛是藏语仙女的意思,就像云是云的意思。 ⑨我管所有的藏族女子都叫卓玛。卓玛从村庄走出,卓玛从山上走下,卓玛在冰河旁背水,卓玛在泉边洗衣服。我找人问路, 喊声卓玛,一个卓玛回过头,四个卓玛回过头,所有的卓玛都回过头。她们的眼睛一尘不染。其实她们各有各的名字,有的叫央宗, 有的叫旺姆,但心里却是卓玛。 ⑩卓玛在高原上生儿育女。生了女儿仍是卓玛。卓玛老了就到寺院去,虔诚地伏在高高的门槛上。我在寺院碰到老年的卓玛, 她告诉我,她的头发白了。我抬起头,寺院的飞檐上飘着一朵云。云是转世的卓玛。 ⑾高原的天空是云的天空,聚集着世界上最漂亮的云。云像高原的灵魂,它们轻盈多姿,飘来飘去,遮住太阳又散开,在晨曦 和暮色中变成缤纷的彩霞。云落在山头是雪,落在山腰是雾,落在草甸上是深亮的海子。 ⑿云,无处不在。 [选自《经典散文》(2007 年版),有删改] 16.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高原之雪、风、云的主要特点。(6 分) 雪: 风: 云: 17. 文中说“风从各处吹向我的时候显得很亮”,句中的“亮”字能否换成 “猛”字?为什么?(4 分) 答: 18. 作者“随想”于高原上的许多景物,但为什么说“震撼了我的是树林之死”?(4 分) 答: 19. 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哪些含义?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 破茧成蝶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 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 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 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 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 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 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 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 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 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 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20.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2 分) 答:(1) (2) 21.第 4 自然段画线句中,“我”的思绪在“虚”与“实”之间的“穿越”: 既指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 过 程, 又指写作上由此及彼的 过程。(3 分) 22.第 3 自然段“化蝶的传说”指的是 的故事, 引用它的目的是 。(3 分) 23.第 5 自然段划线句是说“我们”犹如“蛹”处于 之时,而“我们”要想“破茧成蝶”, 必须 。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 的启示。(4 分) 24.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 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赢得了“清 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志?(4 分)
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第十二课时 基础知识 :病句知识:40.截至到("截至"即”截止到(某个时候),“与"到”字意思重复。删去”到") 17.无数莘莘学子("莘莘"含"许多"之意。删去"无数")20.密切人际间关系、加强国际间交流("际"意即″彼此之间"。删去"间") 8.不许互相厮打("厮"即”互相"。删去"互相") 19.妄自菲薄自己("妄自菲薄"是宾语前置,”自”即”自 1.阅读报刊杂志("报刊"是报纸、杂志的总称。删去"杂志”)22.来我校莅临指导("莅临"即"到来”,故应改为"莅临我校指导") 23.安排部署("部署":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24.难言之隐的苦衷("隐"即”苦衷”。删去"之隐"或”的苦衷”) 25.浑身遍体鱗伤(″遍体″与″浑身″冋义。删去″浑身″)26.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意即ˆ被大方之人见笑″,删去″被人″) 27.因公殉职("殉职":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为公务”和"因公”意思相同,一般常说”以身殉职”) 8.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已含有”自己感到,自己觉得”的意思。删去"感到") 9.百姓生灵涂炭("生灵"即”百姓"。删去"百姓”)30.正方兴未艾("方”就是"正"。删去"正”) 31.首次破了天荒("破天荒"即谓”首次。删去″首次")32.连续蝉联冠军("蝉联"即谓"连续”。删去”连续”) 33.差别悬殊很大("悬"意即"距离远、差别大":"殊"相当于"很、十分"。"悬殊″=差别很大、差距很大) 34.您的令郎、您的令尊("令"是敬辞,只用于对方,”令郎”即对方的儿子,"令尊”即对方的父亲。删去您的”) 35.我的家父、我的家兄(”家”是谦辞,只用于己方,“家父”即自己的父亲,”家兄”即自己的哥哥。删去”我的") 6.胜利凯旋归来("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凯旋"="胜利归来”) 37.付诸于行动、见诸于报端、发诸于真情、取诸于生活("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删去"于") 8.近乎于(近,接近:乎,于。"近乎"即接近于”,其后再跟”于”字,语义重复:宜删去”于”字,或改”近乎”为"接近"。) 9.又复活了("复活”的"复”即”再、又","又~了”的”又”字显然是多余的,应该去掉。 之二:实战演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主动回答 B.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鹜远 类别人数分比十人数百分比 G.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丁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D.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遇迩 初中生30676.5%7218%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高中生22857%1829.5% A.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B.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C.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北京奧组委最终确定“福娃”为北京奧运会的吉祥物。 D.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 子变成了嫩芽,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國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 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⑤种子在这玦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 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B.①③②⑤④C.⑤③④②①D.⑤④②③① 5.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A.月照窗前竹B.白鹭忽飞来 C.聊寄一枝春 D.月出钓船稀 6.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王维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 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8.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 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B.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C.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D.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9.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分) (2)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2分) (3)从2008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2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 ”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之情。(2分) ll.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答 12.右上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3分)答: (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3分)答
语文教学资料 C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一、 基础知识 之一:病句知识:40.截至到("截至"即"截止到(某个时候),"与"到"字意思重复。删去"到") 17.无数莘莘学子("莘莘"含"许多"之意。删去"无数")20.密切人际间关系、加强国际间交流("际"意即"彼此之间"。删去"间") 18.不许互相厮打("厮"即"互相"。删去"互相") 19.妄自菲薄自己("妄自菲薄"是宾语前置,"自"即"自己") 21.阅读报刊杂志("报刊"是报纸、杂志的总称。删去"杂志")22.来我校莅临指导("莅临"即"到来",故应改为"莅临我校指导") 23.安排部署("部署":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24.难言之隐的苦衷("隐"即"苦衷"。删去"之隐"或"的苦衷") 25.浑身遍体鳞伤("遍体"与"浑身"同义。删去"浑身") 26.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意即"被大方之人见笑",删去"被人") 27.因公殉职("殉职":在职人员为公务而牺牲。"为公务"和"因公"意思相同,一般常说"以身殉职") 28.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已含有"自己感到,自己觉得"的意思。删去"感到") 29.百姓生灵涂炭("生灵"即"百姓"。删去"百姓") 30.正方兴未艾("方"就是"正"。删去"正") 31.首次破了天荒("破天荒"即谓"首次"。删去"首次") 32.连续蝉联冠军("蝉联"即谓"连续"。删去"连续") 33.差别悬殊很大("悬"意即"距离远、差别大";"殊"相当于"很、十分"。"悬殊"=差别很大、差距很大) 34.您的令郎、您的令尊("令"是敬辞,只用于对方,"令郎"即对方的儿子,"令尊"即对方的父亲。删去"您的") 35.我的家父、我的家兄("家"是谦辞,只用于己方,"家父"即自己的父亲,"家兄"即自己的哥哥。删去"我的") 36.胜利凯旋归来("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凯旋"="胜利归来") 37.付诸于行动、见诸于报端、发诸于真情、取诸于生活("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删去"于") 38.近乎于(近,接近;乎,于。"近乎"即"接近于",其后再跟"于"字,语义重复;宜删去"于"字,或改"近乎"为"接近"。) 39.又复活了("复活"的"复"即"再、又","又~了"的"又"字显然是多余的,应该去掉。) 之二:实战演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天是香格里拉最美的季节,每到此时,游客络绎不绝 ....,流连忘返 B.做学问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 C.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丁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D.西双版纳以民俗独特、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而闻名遇迩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B.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 C.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北京奥组委最终确定“福娃”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 D.国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一举措降低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 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固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 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 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5.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 A.月照窗前竹 B.白鹭忽飞来 C.聊寄一枝春 D.月出钓船稀 6.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B. 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 ....,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C.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 8.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 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A. 痛苦和快乐是相生相成的 B.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C. 在生命中痛苦总是相伴的 D. 在生命中快乐总是相伴的 9.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 分) (2)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2 分) (3)从 2008 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2 分)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 11.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右上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3分)答: (2) 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3分)答: 类别 主动回答 被动回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生 354 88.5% 26 6.5% 初中生 306 76.5% 72 18% 高中生 228 57% 118 29.5%
现代文阅读 乡土情结柯灵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 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 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 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 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 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②“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 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一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 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 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 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③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 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 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 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 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 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 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 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 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④“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 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答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答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 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均2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是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 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的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3]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 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 地在房里整日地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终人4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 喝了。因为这,父亲总是很郑重的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 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 我们看过他必恭必敬的跪拜祖先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 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阿6]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让在门口看。行 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个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 是冬仓冬仓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一上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 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 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7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8]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 年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 学生哩。 1、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1)在第(6)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2)联系全文,第(7)段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2、请归纳出“父亲”这形象的特点。 3、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篇首《中学生》约稿的叙述并非闲笔,它与篇末“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第(3)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 C.第(4)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在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
二、现代文阅读 乡土情结 柯灵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 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 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 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 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 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②“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 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 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 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 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③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 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 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 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 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 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 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 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 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④“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 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 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1]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2]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是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 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的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3]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 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 地在房里整日地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4]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 坐吃喝了。因为这,父亲总是很郑重的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5]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 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 我们看过他必恭必敬的跪拜祖先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 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6]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让在门口看。行 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个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 是冬仓冬仓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一上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 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得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 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7]父亲去世已经 27 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8]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 年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 学生哩。 1、文中先后出现“明年再看啦”这句话。 (1)在第(6)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2)联系全文,第(7)段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受? 2、请归纳出“父亲”这形象的特点。 3、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篇首《中学生》约稿的叙述并非闲笔,它与篇末“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等文字遥相呼应,传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B.第(3)段“是的,自从我能记忆起……居于最前列”一句,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从而使文章的时空转换严谨自然。 C.第(4)段“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在往来如鲫”的描写,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突出“我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景况
D.父亲紧皱眉头踱步与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灯节的热闹气氛与父亲的悲怆音调等对比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 E.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父亲”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与非常深沉真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第十二课时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1、炫Ⅻuin称chen呈 cheng爵jue和le榛hen溅jin踪zong萤ying2、(1)那浅浅的天河不甚宽广定 能够骑着牛儿来往(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5)商女不右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来归3、略。4、(1)神话童话寓言(2)《赫 尔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塞翁失马》(3)乐府律诗绝句词5、(1)衬托(2)按照亲疏远近来判断事情。(3) 祸福相依的辨证道理。(4)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6、下雨以……聪明丢失逃跑慰问祝贺带领过弓 箭靠近十分之九原因7、(1)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2)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战演练:3.示例:(1)农民好比蜜蜂,虽然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2分,运用比喻1分,运用转折复句1分):”) 4.B(2分,和平:这里是温和、平和的意思)5.B(2分,A项加“的活动”;B项改“亲切”为“热烈”;D项去掉“充满了 6.C(2分,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判断) 7.贵厂生产的毛巾脱色(1分),质量有问题(1分)。 8.(1)①示例:点燃激情,传递梦想。②热浪滚滚喜气洋洋(结构相同1分,意思相联1分)。(2)①花和尚(1分)拳打镇 关西(或大闹五台山、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1分)②托尔斯泰(1分)罗曼·罗兰(1分) 现代文阅读 20.交代写作时间(1分),引出下文(1分) 21.作者回顾自己地震发生时自己亲历的场景和内心的触动。(2分,“场景”1分,“触动”1分,意思相同即可 2.(1)老师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稳定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所表现出的冷静和从容(1分),表现了老师临危不惧的精神(1分)。(2) 老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震惊、后怕的心理和难以平静的心情(1分),表现了老师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极度担忧(1分)。 23.答案要点:不辞劳苦、不顾个人安危、亲民爱民(3分,答对一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同即可) 24.“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1分),表达了人类社会“大灾有大爱”的美德,是值得永远 感动的(1分) 例:我们感动那些新闻工作者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我们感动那些志恳者不辞劳苦 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我们感动那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写出一个计1分,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计2分)。 19.(2分)孩子 20.(2分)A旅店 B实现人生理想的境界、目的地 21.(4分)①乌黑的小眼睛②眼睛里充满憧憬,无丝毫阴影。③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④从乌黑的小眼睛中可以窥见 自由而明朗的灵魂。(每个要点1分。) 22.(4分)文章分别写了孩子的眼睛和老盲人的眼睛(2分)作者从孩子 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懂得了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仍坚毅行进,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2分) 23.(4分)正反作答均可 示例:正:应该先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且“我”和老人素不相识,何况,老人也表明了态 度。反:不应该先行。老人是盲人,在空旷的山峦中独自行走很危险,且目的地都是投宿住店。(判断2分,说明理由2分) 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第十二课时参考答案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成语练习答案:1、转弯抹角2、月明风清3、张皇失措4、永垂不朽5、不可名状6、富丽堂皇7、荡然无存8、丰功伟绩9、面如土 灰10、深不可测11、天无绝人之路12、老实厚道13、微不足道14、失群落伍15、穷愁潦倒16、惟妙惟肖17、巧妙绝伦18、意想 不到19、独一无二20、因地制宜21、重峦叠嶂22、别具匠心23、胸中有丘壑24、水深火热水25、井然有序26、迥然不同27、玲 龙奇巧28、周而复始29、神通广大30、拍案叫绝31、相安无事32、永无止境33、天衣无缝34、在动难逃34、五彩斑斓35、束手 无策35、物竟天择36、无动于衷37、唠唠叨叨38、充耳不闻39、视而不见40、不折不扣 课内古文(十)1.(1)完了,结東(2)撑,划(3)穿(4)客居2.(1)岸边树木早己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 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2)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 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3)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3.D 4.B5.(1)痴(2)由面到点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7.“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 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 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4分,每项各2分。“构成”答对两点即得2分,“含义”只要能答出“爱 心”的意思即可,得2分) 8.(1)例,八月北京迎奥运十五元宵游花灯八月中秋思故乡(2分,宽对即可) (2)端午习俗带给人愉悦、激励争先、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等精神,也传播屈原的“楚辞”文化。(1分,答对一点即给分) 9.(3分)④②①⑤③(这五个分句,依上下语境应先表现地域属性,即“中国的”、“世界的”,这便形成了④②的序列;再表现时 代属性,即“传统的”、“创新的”,这便形成了①⑤③的序列;最后与下文的“庄严”、“浪漫”相承,表意更连贯。)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16.(6分,每条2分。)雪:洁白无暇(或“洁白神秘”):风:呼啸迅猛(或“耀眼迅猛”):云:轻盈多姿(或“漂亮轻盈”) 17.(4分)不能换。“亮”不仅包含了“猛”的含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耀眼”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高原之风的喜爱之情。“猛” 虽然也生动,但只能突出高原之风强烈的特点。 18.(4分)高原树林被天火烧死后的情形很悲壮,但更多被烧死的树表 现出的坚强不屈的形象和精神却令人惊叹和敬佩。要点:震撼于“悲壮”(“天火”、“布满”、“倒下”“巨大”),更震撼于“精神”。 注意对语段中分号前后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9.(4分)高原的云是高原上所有藏族女子的化身,是高原所有美好景物 的化身,代表着高原人和高原生活的纯洁、美丽和自由,饱含了作者对高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1)沉睡茧中的蛹,咬破自织之"茧″,羽化成蛾。(1分)(2)个体生命挣脱自织之茧″,获得重生。(1分)【关键词"破 (挣)^茧(困难或障碍)灬成蛾″(重生)】 21.(1)升华(飞跃)(1分):(2)联想(类比)(1分) 22.(1)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殉情,双双化蝶。(1分)(2)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2分) 23.(1)织茧而梄,沉沉而睡〔沉睡茧中)(两者仼选其一即可)(2)突破自织之茧″,从生存的窒息或绝望境地中走出来。(1分) (3)只有不断突破、超越自身或外在的障碍,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不断更新和升华。(2分) 24.不完全一样。(1分)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 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关键答对《石灰吟》所言之”志”,给3分以上) 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第十二课时
D.父亲紧皱眉头踱步与必恭必敬跪拜祖先容,灯节的热闹气氛与父亲的悲怆音调等对比描写,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 E.作者的文笔十分朴实,而“父亲”的形象极其鲜明,作品的思想感情与非常深沉真挚,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十分深厚。 语文教学资料 A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 1、炫 xuàn 称 chèn 呈 chéng 爵 jué 和 hè榛 zhēn 溅 jiàn 踪 zōng 萤 yíng 2、(1)那浅浅的天河 不甚宽广 定 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2)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4)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 雨时 (5)商女不右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来归 3、略。 4、(1)神话 童话 寓言 (2)《赫 尔墨斯和雕像者》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3)乐府 律诗 绝句 词 5、(1)衬托 (2)按照亲疏远近来判断事情。(3) 祸福相依的辨证道理。(4)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6、下雨 以……聪明 丢失 逃跑 慰问 祝贺 带领 过 弓 箭 靠近 十分之九 原因 7、(1)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2)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实战演练:3.示例:⑴农民好比蜜蜂,虽然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 (2 分,运用比喻 1 分,运用转折复句 1 分) 4.B(2 分,和平:这里是温和、平和的意思) 5.B(2 分,A 项加“的活动”;B 项改“亲切”为“热烈”;D 项去掉“充满了”) 6.C(2 分,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判断) 7.贵厂生产的毛巾脱色(1 分),质量有问题(1 分)。 8.(1)①示例:点燃激情,传递梦想。②热浪滚滚 喜气洋洋(结构相同 1 分,意思相联 1 分)。(2)①花和尚(1 分) 拳打镇 关西(或大闹五台山、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1 分)②托尔斯泰(1 分) 罗曼·罗兰(1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20.交代写作时间(1 分),引出下文(1 分)。 21.作者回顾自己地震发生时自己亲历的场景和内心的触动。(2 分,“场景”1 分,“触动”1 分,意思相同即可) 22.(1)老师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稳定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所表现出的冷静和从容(1 分),表现了老师临危不惧的精神(1 分)。(2) 老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震惊、后怕的心理和难以平静的心情(1 分),表现了老师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极度担忧(1 分)。 23.答案要点:不辞劳苦、不顾个人安危、亲民爱民(3 分,答对一个要点计 1 分,意思相同即可) 24.“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1 分),表达了人类社会“大灾有大爱”的美德,是值得永远 感动的(1 分)。 示例:我们感动那些新闻工作者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我们感动那些志愿者不辞劳苦 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我们感动那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写出一个计 1 分,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计 2 分)。 19. (2 分)孩子 20. (2 分) A 旅店 B 实现人生理想的境界、目的地 21. (4 分)①乌黑的小眼睛 ②眼睛里充满憧憬,无丝毫阴影。 ③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 ④从乌黑的小眼睛中可以窥见 自由而明朗的灵魂。(每个要点 1 分。) 22. (4 分)文章分别写了孩子的眼睛和老盲人的眼睛(2 分) 作者从孩子 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懂得了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仍坚毅行进,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2 分) 23. (4 分)正反作答均可。 示例:正:应该先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且“我”和老人素不相识,何况,老人也表明了态 度。反:不应该先行。老人是盲人,在空旷的山峦中独自行走很危险,且目的地都是投宿住店。(判断 2 分,说明理由 2 分) 语文教学资料 B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成语练习答案:1、转弯抹角 2、月明风清 3、张皇失措 4、永垂不朽 5、不可名状 6、富丽堂皇 7、荡然无存 8、丰功伟绩 9、面如土 灰 10、深不可测 11、天无绝人之路 12、老实厚道 13、微不足道 14、失群落伍 15、穷愁潦倒 16、惟妙惟肖 17、巧妙绝伦 18、意想 不到 19、独一无二 20、因地制宜 21、重峦叠嶂 22、别具匠心 23、胸中有丘壑 24、水深火热水 25、井然有序 26、迥然不同 27、玲 珑奇巧 28、周而复始 29、神通广大 30、拍案叫绝 31、相安无事 32、永无止境 33、天衣无缝 34、在动难逃 34、五彩斑斓 35、束手 无策 35、物竟天择 36、无动于衷 37、唠唠叨叨 38、充耳不闻 39、视而不见 40、不折不扣 课内古文 (十)1.⑴完了,结束 ⑵撑,划 ⑶穿 ⑷客居 2.⑴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 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⑵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 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⑶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⑴痴 ⑵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7.“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 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 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 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4 分,每项各 2 分。“构成”答对两点即得 2 分,“含义”只要能答出“爱 心”的意思即可,得 2 分) 8.(1)例,八月北京迎奥运 十五元宵游花灯 八月中秋思故乡 (2 分,宽对即可) (2)端午习俗带给人愉悦、激励争先、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等精神,也传播屈原的“楚辞”文化 ......。(1 分,答对一点即给分) 9.(3 分)④②①⑤③(这五个分句,依上下语境应先表现地域属性,即“中国的”、“世界的”,这便形成了④②的序列;再表现时 代属性,即“传统的”、“创新的”,这便形成了①⑤③的序列;最后与下文的“庄严”、“浪漫”相承,表意更连贯。)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16.(6 分,每条 2 分。)雪:洁白无暇(或“洁白神秘”);风:呼啸迅猛(或“耀眼迅猛”);云:轻盈多姿(或“漂亮轻盈”) 17.(4 分)不能换。“亮”不仅包含了“猛”的含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耀眼”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高原之风的喜爱之情。“猛” 字虽然也生动,但只能突出高原之风强烈的特点。 18.(4 分)高原树林被天火烧死后的情形很悲壮,但更多被烧死的树表 现出的坚强不屈的形象和精神却令人惊叹和敬佩。要点:震撼于“悲壮”(“天火”、“布满”、“倒下”“巨大”),更震撼于“精神”。 注意对语段中分号前后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9.(4 分)高原的云是高原上所有藏族女子的化身,是高原所有美好景物 的化身,代表着高原人和高原生活的纯洁、美丽和自由,饱含了作者对高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1)沉睡茧中的蛹,咬破自织之“茧”,羽化成蛾。(1 分) (2)个体生命挣脱自织之“茧”,获得重生。(1 分) 【关键词 “破 (挣)”“茧(困难或障碍)”“成蛾”(重生)】 21.(1)升华(飞跃)(1 分) ;(2)联想(类比)(1 分) 22.(1)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殉情,双双化蝶。(1 分)(2)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2 分) 23.(1)织茧而栖,沉沉而睡(沉睡茧中)(两者任选其一即可)(2)突破自织之“茧”,从生存的窒息或绝望境地中走出来。(1 分) (3)只有不断突破、超越自身或外在的障碍,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不断更新和升华。(2 分) 24.不完全一样。(1 分)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 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关键答对《石灰吟》所言之“志”,给 3 分以上) 语文教学资料 C 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基础知识:2.答案c(“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当以_梦寐以求”之类的成语加以陈述 3.答案A佀B句主语残缺。C句词序不当,“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应为“广泛征集和精心筛选”。D勺动宾搭配不当,“降低”应 为“减轻”)4.答案c(⑤句点出对象:种子,突出所处环境对它的敌意。③句紧按⑤句,说明种子勇敢面对压力,突出其努力 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抖.④句承接③句,再度强调其努力。②句承接④句,自然地道岀种子努力的结果:变成了嫩芽。①句承接 ②句,坚定信念,升华文意) 5.答案D(“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出白张籍《夜到渔家》) 6.答案B 7.B(“触类旁通”指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用在此与语境意义不吻合,应为“息息相通”)8.B 9.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分)示例:战国时期 楚国大夫屈原遭保守派贵族谗言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每年的 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答题要点:能说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即可得2分) (2)示例:吃粽子、赛龙舟、佩香袋、插艾草,饮雄黄酒等.(3)答案:传承民族文化(1分),弘扬民族精神(1分).(意思相近即可 10.(2分)折戟(1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1分:语意相近即可) l1.(2分)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 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1分):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 白,缺乏诗味(1分)。(语意相近即可:未明确回答“不好”扣0.5分) 12.(6分)(1)(3分)参考答案: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 [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 学生。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低于初中生和 中生](语意相近即可:从两个方面回答的计3分,只答一个方面的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2)(3分)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回答只要能扣住题干要求,所提建议是针对结论而提且语言表达通畅即可计3分,否则酌情扣分 、现代文阅读乡土情结1:④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本文的主旨是歌颂乡土情结,乡土情结贯穿于全文,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是本文的主线。而童年是人生的起点 站,“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搞清“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是能否读 懂全文的关键。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呢? 答案就在第二段。但作者对“童年的烙印”的描写是艺术化、形象化的,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就需 要考生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内涵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然后归纳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 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方面的内容。 作茧,紫抢包看自以文夏像文身的,在身上这些眼活中分的图作若怎酸有数的是杆么(实东上总甲甲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 从文中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 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 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概括起来,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 实的。至于文中提到的“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不应该理解为少年离别家乡的第三种情况,而应将其归人第一种浪 漫气息的情况。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3.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 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作者在第4段中,花了不少笔墨来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 相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如果不结合乡土情结,只笼统回答深化主题、丰富内容之类,就没有太大的意思。只有结合乡土 情结,才能深入地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联系全文来看,前面所写都是对个人家乡的思念眷恋,到了这一段,才把对乡土的思 念眷恋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第四段中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的叙述,则是对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 (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的具体说明,也是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遂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照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乡土情结已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本文的主题自然得到深化。 4.AC。A是正确选项,本文确实是“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 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A的表述和分析是恰当的。B项的错误在于“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的说法明显与原文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的表述矛盾。C是正确选项,“失根的兰花, 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确实把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D项的错 误比较明显,“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几乎是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什么“旧典活用”,更谈不上什 么“极富新意”:至于说“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也极不恰当,正确的表述应为“形象化地表现了中 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E项的错误不如D项明显。原文说“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 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如果只用“笔法生动”“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一类的话来赏析,虽不够准确,但 也无大错。E项的错误在于“具体”和“细致人微”,文章的结尾不是细节描写,就不宜用“具体”和“细致入微”一类的词语来赏 析。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 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C项中的“鸟恋旧林, 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E项错在 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麽“生动具体”。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 父亲的新年1、(1)答案:(1)(“我们”)难过(或:不快:或:兴会完尽的不快)(“父亲”)悲怆(或:艰难度日悲怆) (2)答案:(庆幸)不再如父亲般艰难度日。(这道题只要细读上下文就能回答) :答案:(1)很有责任心:(2)很有能力:(3能独立承担家庭责任:(安分守已,安于现:(5)艰难地独立维持生计,(请注意, 只要求归纳“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没有要求简要分析) 3、答案:(1)文中的“新年”犹如一道难关,将父亲置于“新年”这一环境中,更能表现人物人性格特点:(2)通过父亲如何艰 难地度过年关的描写,更真切形象地表达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请特别留心第[3]8]两段) 4答案:C、D(C项突出父亲的能干:D项“踱步”与“跪拜”不构成对比)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讲只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基础知识:2. 答案 c(“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当以_梦寐以求”之类的成语加以陈述) 3.答案 A(B 句主语残缺。C 句词序不当, “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应为“广泛征集和精心筛选”。D 句动宾搭配不当,“降低”应 为“减轻”) 4.答案 c(⑤句点出对象:种子,突出所处环境对它的敌意。③句紧按⑤句,说明种子勇敢面对压力,突出其努力: 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抖.④句承接③句,再度强调其努力。②句承接④句,自然地道出种子努力的结果:变成了嫩芽。①句承接 ②句,坚定信念,升华文意) 5. 答案 D(“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出白张籍《夜到渔家》) 6.答案 B 7.B(“触类旁通”指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用在此与语境意义不吻合,应为“息息相通”) 8.B 9.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 分) 示例:战国时期, 楚国大夫屈原遭保守派贵族谗言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每年的 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答题要点:能说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即可得 2 分) (2)示例:吃粽子、赛龙舟、佩香袋、插艾草,饮雄黄酒等.(3)答案:传承民族文化(1 分),弘扬民族精神(1 分).(意思相近即可) 10.(2分)折戟(1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1分;语意相近即可) 11.(2分)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 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1分);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 白,缺乏诗味(1分)。(语意相近即可;未明确回答“不好”扣0.5分) 12.(6分)(1)(3分)参考答案: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 [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 学生。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低于初中生和高 中生](语意相近即可;从两个方面回答的计3分,只答一个方面的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2)(3分)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回答只要能扣住题干要求,所提建议是针对结论而提且语言表达通畅即可计3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现代文阅读 乡土情结 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本文的主旨是歌颂乡土情结,乡土情结贯穿于全文,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是本文的主线。而童年是人生的起点 站,“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搞清“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是能否读 懂全文的关键。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 印”呢? 答案就在第二段。但作者对“童年的烙印”的描写是艺术化、形象化的,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就需 要考生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内涵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然后归纳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 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方面的内容。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 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烙印”)。 2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 家门。 从文中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 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 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概括起来,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 实的。至于文中提到的“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不应该理解为少年离别家乡的第三种情况,而应将其归人第一种浪 漫气息的情况。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3.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 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作者在第 4 段中,花了不少笔墨来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 相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如果不结合乡土情结,只笼统回答深化主题、丰富内容之类,就没有太大的意思。只有结合乡土 情结,才能深入地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联系全文来看,前面所写都是对个人家乡的思念眷恋,到了这一段,才把对乡土的思 念眷恋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第四段中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的叙述,则是对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 (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的具体说明,也是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照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乡土情结已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本文的主题自然得到深化。 4.AC。A 是正确选项,本文确实是“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 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A 的表述和分析是恰当的。B 项的错误在于“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的说法明显与原文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的表述矛盾。C 是正确选项,“失根的兰花, 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确实把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D 项的错 误比较明显,“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几乎是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什么“旧典活用”,更谈不上什 么“极富新意”;至于说“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也极不恰当,正确的表述应为“形象化地表现了中 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E 项的错误不如 D 项明显。原文说“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 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如果只用“笔法生动”“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一类的话来赏析,虽不够准确,但 也无大错。E 项的错误在于“具体”和“细致人微”,文章的结尾不是细节描写,就不宜用“具体”和“细致入微”一类的词语来赏 析。 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 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 B 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C 项中的“鸟恋旧林, 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E 项错在 “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麽“生动具体”。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 E 项。 父亲的新年 1、(1)答案:(1)(“我们”)难过(或:不快;或:兴会完尽的不快) (“父亲”)悲怆(或:艰难度日悲怆) (2)答案:(庆幸)不再如父亲般艰难度日。(这道题只要细读上下文就能回答) 2、 答:答案:(1)很有责任心;(2)很有能力;(3)能独立承担家庭责任;(4)安分守己,安于现;(5)艰难地独立维持生计。(请注意, 本题只要求归纳“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没有要求简要分析) 3、 答案:(1)文中的“新年”犹如一道难关,将父亲置于“新年”这一环境中,更能表现人物人性格特点;(2)通过父亲如何艰 难地度过年关的描写,更真切形象地表达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请特别留心第[3][8]两段) 4 答案:C、D(C 项突出父亲的能干;D 项“踱步”与“跪拜”不构成对比)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讲只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