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丸上》学案 萧军 、文学常识: 1、萧军 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1907 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法律和军事。192 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乡被日 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了青岛和上海 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 小说《八月的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 2、东北作家群 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自发 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 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 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清文章段落 2、文章分为三个层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层意思 ① 三、概括文章主旨 四、诵读课文 揣测人物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大连丸上》学案 萧军 一、文学常识: 1、萧军 原名刘鸿霖,又名刘吟飞、刘蔚林。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 1907 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1925 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法律和军事。192 2 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乡被日 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了青岛和上海。 萧军是 20 世纪 30 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 小说《八月的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 2、东北作家群 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自发 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 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 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清文章段落。 2、文章分为三个层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层意思。 ① ② ③ 三、概括文章主旨 四、诵读课文 揣测人物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疑难探究 1、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热爱自己的家园,憎恨日本侵略者。这 篇文章真实记录了作者和爱人被迫逃离“九一八事变”后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东北故土的 经历。细读文章,揣测文章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些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文中的主要篇幅写的是“我”与汉奸的对峙,只在结尾部分才写出对祖国的倾心热爱, 但这部分确实全文的灵魂。这样的文章结构,作用是什么?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 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 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 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 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 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 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 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军:历史的多侧面 在作家萧军身上,体现着历史的多侧面,以至于我们常常难以判断到底哪个才是真实、 真正的萧军,尤其当他尚处在某个甚至某几个历史时段过程中的时候,更是无法给他的肖像 画出逼真的效果,哪怕勾勒一张历史的剪影速写,都属奢望。庆幸的是,值此萧军百年诞辰 之际,我们可以用历史之笔给他画张像,绘画的原料自然离不开他自己书写的文学的历史记 忆--20卷《萧军全集》一一也离不开他之外的诸多记忆。或许有些记忆正是“互不相容 的各种说法”,但历史的目的之一即是把“目前所得到的尽可能之多的真相”呈现出来给人 “观看” 书卷少侠萧“三郎” 18岁,已经成年的萧军进身行伍,成为一名骑兵。因写得一手漂亮小楷,擢升为“文 书见习上士”。但“兵匪一家”的现状,让他想尽早从“人间地狱”中脱离出来,他渴望
五、疑难探究 1、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热爱自己的家园,憎恨日本侵略者。这 篇文章真实记录了作者和爱人被迫逃离“九一八事变”后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东北故土的 经历。细读文章,揣测文章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些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文中的主要篇幅写的是“我”与汉奸的对峙,只在结尾部分才写出对祖国的倾心热爱, 但这部分确实全文的灵魂。这样的文章结构,作用是什么? 附: 萧红(1911 年 6 月 2 日—1942 年 1 月 22 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 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 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 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 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 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 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 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军:历史的多侧面 在作家萧军身上,体现着历史的多侧面,以至于我们常常难以判断到底哪个才是真实、 真正的萧军,尤其当他尚处在某个甚至某几个历史时段过程中的时候,更是无法给他的肖像 画出逼真的效果,哪怕勾勒一张历史的剪影速写,都属奢望。庆幸的是,值此萧军百年诞辰 之际,我们可以用历史之笔给他画张像,绘画的原料自然离不开他自己书写的文学的历史记 忆——20 卷《萧军全集》——也离不开他之外的诸多记忆。或许有些记忆正是“互不相容 的各种说法”,但历史的目的之一即是把“目前所得到的尽可能之多的真相”呈现出来给人 “观看”。 书卷少侠萧“三郎” 18 岁,已经成年的萧军进身行伍,成为一名骑兵。因写得一手漂亮小楷,擢升为“文 书见习上士”。但“兵匪一家”的现状,让他想尽早从“人间地狱”中脱离出来,他渴望一
种“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醉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诗酒 人生。 军事已了无兴趣的萧军,一边继续着行伍的日子,一边偷偷地写文章并试着以“化 名”悄悄向报纸投稿。“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萧军因秘密参与组织“抗日义勇军” 的事情败露,潜入哈尔滨。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十期炮兵科毕业学员刘蔚天,就在此时,开始 了那个笔名叫“三郎”的作家生涯 与萧红:“乡心一片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 骆宾基的《萧红小传》将萧军与萧红的相识定格在1932年的夏天,萧红因欠哈尔滨“东 兴顺旅馆”600多元的债,被“囚禁”在散发着霉气的房间里,并极有可能被卖到妓院抵债。 此时,她怀有身孕。后来,她产下一个女婴,因无钱付住院费,而把孩子留在了医院。产后 住在医院里的她,身体虚弱,头发开始脱落。后来,她病情加重,甚至感到了死亡的临近。 而他以近乎失去理性的野蛮暴怒,换来医生还算及时的救治。所以,许多年以后,他仍是那 样掷地有声地说出:“至少我发现并拯救了一个未来出色的女作家。” 1933年,他俩第一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他们二人的文学之路,也从“商市街25 号”起步了。萧红的小说处女作《王阿嫂的死》在报上发表。1933年,署名“三郎”“悄 吟”的萧军萧红小说散文合集《跋涉》“非法”出版。1934年,从哈尔滨逃到青岛的萧军 萧红,在观象一路一号的住所,以生命爱的结晶胚生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部名篇《八月的乡 村》和《生死场》。文学途路上的携手“跋涉”,成为他们最美好的爱情记忆。萧军永远难 以忘怀1934年11月的上海,在阴冷的亭子间,萧红为他誊抄《八月的乡村》修改稿:为第 次参加鲁迅在“梁园豫菜馆”做东邀请的“宴会”,不吃不喝,也不理人,花十几个小时, 为他赶制一件帅气的“礼服”…… 然而最终,这对一度患难与共的知心情侣,曾令人羡慕不已的作家夫妻,因“性格不 合”分了手 几十年以后,萧军回忆说:“六年中,我所付出的代价与辛苦,我所经受的内心苦痛 与牺牲,又有谁能知道?!就因为我始终是一个强者!!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所承诺过的 切,我从不诉苦,也从不发牢骚。可以这样说—一我与萧红,是偶然地相遇,偶然地相知 偶然相结合而必然分开的‘偶然姻缘’。1938年,我们永远分离的历史渊源,其实早在这 结合的开始就已经存在着了,历史已经做了证明:终于,她去寻找了她想要寻找的人!毁灭 在了战乱中的香港 1942年,萧红在香港去世时,萧军已与夫人王德芬有了一双儿女 与鲁迅:漂泊的灵魂被伟大的温情浸润 萧军读鲁迅的第一本书是《野草》,这本蕴涵深邃哲理的散文诗集,给萧军思想与感 情的影响,仿佛松花江南岸明净的秋天,引起他深深的哀思与漠漠的惆怅。而鲁迅在写给萧 军的第一封信里,却这样写到:“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 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这让萧军感 到先生的朴素、真诚,对于一个第一次和自己通信的青年人,竟能够做到如此“披肝沥胆 推心置腹”地相见,除非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伟大的人格,伟大的胸怀……的人,是难于 做得到的 在上海,见面之前,鲁迅还曾在信里善意地“警告”二萧,“上海有一批‘文学家’ 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我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通过鲁迅 萧军萧红结识了一些左翼进步作家。鲁迅特地“指派”叶紫做他们的“向导”和“监护人” 1935年,在鲁迅的“授意”下,这三个“小奴隶”组成一个“奴隶社”,叶紫的《丰收》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出版了。鲁迅为他们分别写了 序 当萧军得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病逝的噩耗,赶去扑倒在床前,“跪倒在地 像一头狮子一样,石破天惊的号啕大哭。” 萧军作为“鲁迅治丧办事处”的成员,承担着各项具体的工作,连续三夜值守灵前, 抬棺扶柩。送葬时,他担任总指挥,并发表了激昂的演讲 那以后,无论天气如何,每周他都要到先生的墓地去一次,献上一束花
种“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醉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诗酒 人生。 对军事已了无兴趣的萧军,一边继续着行伍的日子,一边偷偷地写文章并试着以“化 名”悄悄向报纸投稿。“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萧军因秘密参与组织“抗日义勇军” 的事情败露,潜入哈尔滨。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十期炮兵科毕业学员刘蔚天,就在此时,开始 了那个笔名叫“三郎”的作家生涯。 与萧红:“乡心一片鹃啼血,十里山花寂寞红。” 骆宾基的《萧红小传》将萧军与萧红的相识定格在 1932 年的夏天,萧红因欠哈尔滨“东 兴顺旅馆”600 多元的债,被“囚禁”在散发着霉气的房间里,并极有可能被卖到妓院抵债。 此时,她怀有身孕。后来,她产下一个女婴,因无钱付住院费,而把孩子留在了医院。产后 住在医院里的她,身体虚弱,头发开始脱落。后来,她病情加重,甚至感到了死亡的临近。 而他以近乎失去理性的野蛮暴怒,换来医生还算及时的救治。所以,许多年以后,他仍是那 样掷地有声地说出:“至少我发现并拯救了一个未来出色的女作家。” 1933 年,他俩第一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他们二人的文学之路,也从“商市街 25 号”起步了。萧红的小说处女作《王阿嫂的死》在报上发表。1933 年,署名“三郎”“悄 吟”的萧军萧红小说散文合集《跋涉》“非法”出版。1934 年,从哈尔滨逃到青岛的萧军 萧红,在观象一路一号的住所,以生命爱的结晶胚生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部名篇《八月的乡 村》和《生死场》。文学途路上的携手“跋涉”,成为他们最美好的爱情记忆。萧军永远难 以忘怀 1934 年 11 月的上海,在阴冷的亭子间,萧红为他誊抄《八月的乡村》修改稿;为第 一次参加鲁迅在“梁园豫菜馆”做东邀请的“宴会”,不吃不喝,也不理人,花十几个小时, 为他赶制一件帅气的“礼服”…… 然而最终,这对一度患难与共的知心情侣,曾令人羡慕不已的作家夫妻,因“性格不 合”分了手。 几十年以后,萧军回忆说:“六年中,我所付出的代价与辛苦,我所经受的内心苦痛 与牺牲,又有谁能知道?!就因为我始终是一个强者!!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所承诺过的一 切,我从不诉苦,也从不发牢骚。可以这样说——我与萧红,是偶然地相遇,偶然地相知, 偶然相结合而必然分开的‘偶然姻缘’。1938 年,我们永远分离的历史渊源,其实早在这 结合的开始就已经存在着了,历史已经做了证明:终于,她去寻找了她想要寻找的人!毁灭 在了战乱中的香港……” 1942 年,萧红在香港去世时,萧军已与夫人王德芬有了一双儿女。 与鲁迅:漂泊的灵魂被伟大的温情浸润 萧军读鲁迅的第一本书是《野草》,这本蕴涵深邃哲理的散文诗集,给萧军思想与感 情的影响,仿佛松花江南岸明净的秋天,引起他深深的哀思与漠漠的惆怅。而鲁迅在写给萧 军的第一封信里,却这样写到:“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 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我希望你脱离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这让萧军感 到先生的朴素、真诚,对于一个第一次和自己通信的青年人,竟能够做到如此“披肝沥胆, 推心置腹”地相见,除非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伟大的人格,伟大的胸怀……的人,是难于 做得到的。 在上海,见面之前,鲁迅还曾在信里善意地“警告”二萧,“上海有一批‘文学家’, 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你们如在上海日子多,我想我们是有看见的机会的。”通过鲁迅, 萧军萧红结识了一些左翼进步作家。鲁迅特地“指派”叶紫做他们的“向导”和“监护人”。 1935 年,在鲁迅的“授意”下,这三个“小奴隶”组成一个“奴隶社”,叶紫的《丰收》、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出版了。鲁迅为他们分别写了 序。 当萧军得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病逝的噩耗,赶去扑倒在床前,“跪倒在地, 像一头狮子一样,石破天惊的号啕大哭。” 萧军作为“鲁迅治丧办事处”的成员,承担着各项具体的工作,连续三夜值守灵前, 抬棺扶柩。送葬时,他担任总指挥,并发表了激昂的演讲。 那以后,无论天气如何,每周他都要到先生的墓地去一次,献上一束花
几个月过去了,回忆起先生的音容笑貌,萧军还恍惚在昨:“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相 信你真的是死了。这简直是一个幻景!虽然我曾一直看着你埋入了地穴,却总以为你还是仰 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 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 把历史中意味深长的几个时段不同,但内在逻辑紧密相关的细节连缀起来,即拿时间 的挂钩把历史的花锦做成插花,常常会获得一份意外的学术惊喜。其实不仅在萧军身上,像 这样的花锦还有很多很多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1942年10月19日下午,在延安召开的 有两千多人参加的“鲁迅逝世六周年纪念大会”上宣读《备忘录》,并由此与人展开激烈论 战的萧军;在东北“《文化报》事件”中,对批判者说出“你要能批的我少吃一顿饭,少睡 一个钟头觉,我都佩服你!”的萧军:在1966年8月23日北京市文联、文化局导致“老舍 之死”的“八二三事件”中的萧军,只能是同一个年轻时“体性和举动都相当粗鲁,也有点 狂妄”的萧军,是那个对一切不公正的压迫有着“决斗”意志的萧军!因为他是鲁迅的学生, 他追随先生,是要“待得黄泉拜见日,敢将赤胆奉尊前 评论家眼里的萧军,“不苟且。行文犹如做人,他要的只是本色。”“他对自己有的 是信心。”“他的骨气够硬的。”“他以士兵的单纯的信仰从事文学,然后明了文学不像当 兵那样容易。” 在文学史家的笔下,“倔,似乎是萧军的个性,既在作品的格调中,也在作家主体的 创作意识中 钟期死去哀千古,地老天荒一寸心 当晚年萧军回首往事时,对他的一生无怨无悔。“我这一辈子,如果说,所遭受到的 一系列挫折磨难、痛苦委屈,都不见得比别人遭受得少的话,可以这样说:直到现在,仍是 精力饱满的在干着……” 其实,早在40年代,萧军就已经写下这样的自剖:“为了爱我,爱过我和我所爱过以 及正在爱着的人们,为了我所恨和恨过或正在恨我的人们……我要把自己尽可能真诚地写出 来:不管它是耻辱或光荣;卑鄙或崇高……我愿有这勇气。”“世界上还有比为自己所信服 的真理,所信服的人,所信服的事业,所信服的美工作一生,或战斗而死更悲壮的吗?” 萧军以他的命运选择,回答了自我,并把这份答卷交给了历史,交给了读历史的我们! 而我们对萧军,对历史,又像萧军在鲁迅逝世40年之后的缅怀诗所说,常常是“一番追忆 一怆然”!萧军是一部大书,书中蚀刻下许多历史的痕迹,对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 无疑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他是苦难中国的见证人
几个月过去了,回忆起先生的音容笑貌,萧军还恍惚在昨:“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相 信你真的是死了。这简直是一个幻景!虽然我曾一直看着你埋入了地穴,却总以为你还是仰 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 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 把历史中意味深长的几个时段不同,但内在逻辑紧密相关的细节连缀起来,即拿时间 的挂钩把历史的花锦做成插花,常常会获得一份意外的学术惊喜。其实不仅在萧军身上,像 这样的花锦还有很多很多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1942 年 10 月 19 日下午,在延安召开的 有两千多人参加的“鲁迅逝世六周年纪念大会”上宣读《备忘录》,并由此与人展开激烈论 战的萧军;在东北“《文化报》事件”中,对批判者说出“你要能批的我少吃一顿饭,少睡 一个钟头觉,我都佩服你!”的萧军;在 1966 年 8 月 23 日北京市文联、文化局导致“老舍 之死”的“八二三事件”中的萧军,只能是同一个年轻时“体性和举动都相当粗鲁,也有点 狂妄”的萧军,是那个对一切不公正的压迫有着“决斗”意志的萧军!因为他是鲁迅的学生, 他追随先生,是要“待得黄泉拜见日,敢将赤胆奉尊前”。 评论家眼里的萧军,“不苟且。行文犹如做人,他要的只是本色。”“他对自己有的 是信心。”“他的骨气够硬的。”“他以士兵的单纯的信仰从事文学,然后明了文学不像当 兵那样容易。” 在文学史家的笔下,“倔,似乎是萧军的个性,既在作品的格调中,也在作家主体的 创作意识中。” “钟期死去哀千古,地老天荒一寸心” 当晚年萧军回首往事时,对他的一生无怨无悔。“我这一辈子,如果说,所遭受到的 一系列挫折磨难、痛苦委屈,都不见得比别人遭受得少的话,可以这样说:直到现在,仍是 精力饱满的在干着……” 其实,早在 40 年代,萧军就已经写下这样的自剖:“为了爱我,爱过我和我所爱过以 及正在爱着的人们,为了我所恨和恨过或正在恨我的人们……我要把自己尽可能真诚地写出 来:不管它是耻辱或光荣;卑鄙或崇高……我愿有这勇气。”“世界上还有比为自己所信服 的真理,所信服的人,所信服的事业,所信服的美工作一生,或战斗而死更悲壮的吗?” 萧军以他的命运选择,回答了自我,并把这份答卷交给了历史,交给了读历史的我们! 而我们对萧军,对历史,又像萧军在鲁迅逝世 40 年之后的缅怀诗所说,常常是“一番追忆 一怆然”!萧军是一部大书,书中蚀刻下许多历史的痕迹,对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 无疑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他是苦难中国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