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东北育才 2011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 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 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 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一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 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 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 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 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 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 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姸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 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日: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 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
辽宁东北育才 2011 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模拟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 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 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 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 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 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 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 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 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 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 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 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
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 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 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 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ˆ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 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干秋。比如,“大概李(白)写 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 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 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岀了在情景 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摘编自任中杰《谈 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 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 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 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 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 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 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
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 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 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 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 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 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 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 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 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 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 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 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 有悠然神远之感。 D.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 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 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 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 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
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 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 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 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 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 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 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 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 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 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 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 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 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 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 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 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 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 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 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 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 固:本来。 C.著而为文辞 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 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 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 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 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 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 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 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 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 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 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 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 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 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 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 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 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 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 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 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 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 固: 本来。. C.著.而为文辞 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 分)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 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 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 都说假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观斗鸡偶作韩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過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注释】①韩偓(844-914?),晚唐诗人。②枭,猛禽名,即猫头鹰 8.这首诗塑造斗鸡怎样的形象?(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面上描写斗鸡,实际是影射讽刺唐末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你是否认 可这种观点?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品内涵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内有 (1)宫中府中,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 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 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 都说假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观斗鸡偶作 韩 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注释】①韩偓(844—914?),晚唐诗人。②枭,猛禽名,即猫头鹰。 8.这首诗塑造斗鸡怎样的形象?(5 分) 9.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面上描写斗鸡,实际是影射讽刺唐末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你是否认 可这种观点?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品内涵的看法。(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内有 (1)宫中府中, 。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 遥游》). 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 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 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 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謇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 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圓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 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 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 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 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 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 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 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 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 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 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 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 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 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 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夭钻进不见夭日的密林,晩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 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柬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 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 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 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 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 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
(3)《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 遥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 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 S 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 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 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 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 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 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 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 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 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 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 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 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 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 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 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 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 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 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 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 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 2 万元的赏金 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 2 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 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 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 8 桶汽油, 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 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 4 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
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 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 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 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 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他捧着钱和报纸哭了,跪在摊主的遺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逃亡者粗略的形象轮廓,同时这段肖像描写也暗示 读者这个逃亡者的身份和经历,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第一段中的对“他”动作的细致刻画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下意识”和“犹豫着”这两 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心中的矛盾和挣扎 C.两天后,“他”又来到水果摊前想对摊主表示感谢并想再要几个橘子,但顾忌到自己 的身份只能欲言又止 D.8年后,为了立功减刑,在劳改农场服刑的他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避免了一场灾 难性事故的发生 E.这篇小说选材独特,构思颇具匠心,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作品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是一篇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作品。 (2)小说为什么要以“橘子”为题?请结合作品做具体分析。(6分) (3)作者的初稿里,小说的结尾原来还有这样一句话:“他卖起了橘子,在摊主原来摆摊的 地方。”这句话是否应该保留?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4)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 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你是如何看待人性中的善良的呢?请结合 小说内容和你的经历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伍连德:永远的防疫战士慕景强 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 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 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 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 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 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 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 为数甚少
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 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 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 2 万元钱的 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 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他捧着钱和报纸哭了,跪在摊主的遗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逃亡者粗略的形象轮廓,同时这段肖像描写也暗示 读者这个逃亡者的身份和经历,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第一段中的对“他”动作的细致刻画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下意识”和“犹豫着”这两 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心中的矛盾和挣扎。 C.两天后,“他”又来到水果摊前想对摊主表示感谢并想再要几个橘子,但顾忌到自己 的身份只能欲言又止。 D.8 年后,为了立功减刑,在劳改农场服刑的他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避免了一场灾 难性事故的发生。 E.这篇小说选材独特,构思颇具匠心,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作品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是一篇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作品。 (2)小说为什么要以“橘子”为题?请结合作品做具体分析。(6 分) (3)作者的初稿里,小说的结尾原来还有这样一句话:“他卖起了橘子,在摊主原来摆摊的 地方。”这句话是否应该保留?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 分) (4)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 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你是如何看待人性中的善良的呢?请结合 小说内容和你的经历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伍连德:永远的防疫战士 慕景强 几年前,我还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工作。记得在校部图书馆和分子生物学馆之间, 矗立着一座半身人物石雕像。雕像不算高大,人物面容平和。由于座基周围有一个圆形的花 坛,在花坛外流连的人们并不容易看清楚雕像的介绍信息。 有些来图书馆办事的人,看到雕像总会好奇地问一句:“这个人是谁呀?”在场的老同事 便会直言相告:“伍连德。”如果提问的人一脸茫然,老同事便会加一句:“哈医大的老校长。” 提问的人多半依然一脸迷惑,然后若有所悟地走掉了。其实,这也多少体现了伍连德在当代 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要说普通人,即便身在医疗卫生系统的人,了解甚至知道伍连德的也 为数甚少
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 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 骇人听闻的瘟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5省6市,死亡达6万多人。疫情 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 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干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ˆ的记载。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 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 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 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 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 吏下命令 经过3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 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 之后的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4月在盛京 (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 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34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 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 疫斗士的称号。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
真实的伍连德是个什么样子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历史上没有伍连德,东北三省不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甚至 可以说,没有伍连德,中国历史的轨迹也会改变许多。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 骇人听闻的瘟疫。 1910 年 10 月 25 日,满洲里首发鼠疫,数月内波及 5 省 6 市,死亡达 6 万多人。疫情 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一时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无不笼罩在 死亡的阴影之下。当时有“哈尔滨鼠疫死亡数千人,尸体泼油焚烧三天三夜”的记载。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为之震惊。清廷唯恐日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很快,伍连德便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并组织力量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 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 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 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教堂改为急救医院……在回忆录中,他如此生动 地描述自己的角色:“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 吏下命令。” 经过 3 个月的艰苦工作,这场可怕的疫情方才告止——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 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 31 岁。 之后的 1911 年,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起我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并于当年 4 月在盛京 (沈阳)召开国际鼠疫学术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近代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 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法等 11 个国家的 34 位著名鼠疫专家。伍连 德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东北鼠疫防治经验的学术报告,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被冠以“鼠 疫斗士”的称号。 上世纪 20 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这样评价伍连德:“科学输入垂 50 年,国中能以学
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人而已。 1879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土学位,后 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Ronald ross门下学习。1903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 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Elie metchnikoff教授指导下硏究破伤风。24岁时, 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 研究所、学校20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10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 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 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1914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 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 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在1928年给国民政府的建议中,他首先对国 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 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 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60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 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干万 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 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C.1910年10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 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
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879 年,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7 岁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后 在英国疟疾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Ronald Ross 门下学习。1903 年,他又前往法国巴斯德研 究院,在俄裔细菌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Elie Metchnikoff 教授指导下研究破伤风。24 岁时, 伍连德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伍连德是我国首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先后兴办检疫所、医院、 研究所、学校 20 余所,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等 10 余个学会,并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 在他的倡议下,北平中央医院成功创办,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即北京大学人 民医院的前身。他曾在 1914 年积极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出的中国医学委员会进言,要 求在北京地区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机构。1921 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成,伍连德为 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预防医学,伍连德也有独到的见解。在 1928 年给国民政府的建议中,他首先对国 内公共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我国倡行公共卫生的障碍、前景及办法进行了论说。 他认为,对于医界中人,不能只一味地专注于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观念即便现在提起, 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也是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我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1960 年,与瘟疫搏斗一生的科学家伍连德永远地安息了。回顾他的生前语录,其中鲜 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 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科学家伍连德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个人行事低调,不事张扬而 陷入默默无闻的境地。 B.在作者看来,伍连德不仅影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 C.1910 年 10 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型瘟疫,这一消息震惊了全国,清廷唯恐日 俄借机侵略,慌忙委任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 D.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科院校的兴办都与伍连德有关,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
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 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 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 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 做的工作。(6分) (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 分) (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 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联系结合传记内容 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海尔集团原是一个亏损的集体小厂,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发展如阪上走丸,成长为 中国家电第一名牌企业。 B.高考作文命题虽然越来越鲜活,却仍没跳出大而化之的圈子,很多命题空泛、苍白 而又缺乏实际价值 C.草圣张旭性情放达,常在酒醉之后乘兴挥毫,左驰右鹜,天马行空,极尽诡异变幻 之能事。 D.有科学家预测,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这 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人类自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前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指出,亚裔的购买力占全美消费者购买力的4.7%,亚裔成 为可以堪称美国最大的消费族群 B.近年来,以择校热等为表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欠公平现象正日益演变为 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C.智利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政府迅速调集了净水设备、汽油发电机、毛毯、帐篷和 救灾物资90余吨并于3月4日空运到地震灾区 D.在刘心武的新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中告诉读者,全本的《红楼梦》不仅存 在过,而且八十回后散失的故事也是可以探佚出来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 ②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 ③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④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 ⑤只是有些“美妙”感 ⑥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 科学不是艺术 A.②①③⑤④⑥B.⑥③①⑤②④C.②①⑤④③⑥D.⑥④①⑤②③
——北平中央医院就是在伍连德的倡议和支持下创办的。 E.伍连德认为医界中人不仅要专注治疗,更要注重预防,他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 指导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伍连德在回忆东北鼠疫防疫的经历曾说:“我扮演了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对医生、 警察、军人,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请结合传记内容,概括伍连德为东北鼠疫事件所 做的工作。(6 分) (3)作者认为“伍连德是永远的防疫战士”,请结合传记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 分) (4)伍连德说:“我觉得一个人择定了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 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这段话对你有哪些启示?请联系结合传记内容 和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海尔集团原是一个亏损的集体小厂,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发展如阪上走丸 ....,成长为 中国家电第一名牌企业。 B.高考作文命题虽然越来越鲜活,却仍没跳出大而化之 ....的圈子,很多命题空泛、苍白 而又缺乏实际价值。 C.草圣张旭性情放达,常在酒醉之后乘兴挥毫,左驰右鹜,天马行空 ....,极尽诡异变幻 之能事。 D.有科学家预测,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这一 危机的始作俑者 ....正是人类自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日前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指出,亚裔的购买力占全美消费者购买力的 4.7%,亚裔成 为可以堪称美国最大的消费族群。 B.近年来,以择校热等为表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欠公平现象正日益演变为 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C.智利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政府迅速调集了净水设备、汽油发电机、毛毯、帐篷和 救灾物资 90 余吨并于 3 月 4 日空运到地震灾区。 D.在刘心武的新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中告诉读者,全本的《红楼梦》不仅存 在过,而且八十回后散失的故事也是可以探佚出来的。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 ②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 ③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④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 ⑤只是有些“美妙”感 ⑥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 科学不是艺术 。 A.②①③⑤④⑥ B.⑥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⑤④③⑥ D.⑥④①⑤②③
16.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 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40字以内)。要求: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 (5分) (1)标题(2分 目目目 (2)感想(3分) 17.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 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每段 不超过45个字(6分) (1)2010年3月4日8时至15日8时,雨雪天气再袭辽宁。受较强冷空气影响,辽 宁遭遇了虎年新春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沈阳等地区降暴雪 串联词①(3分) (2)2010年3月以来西南地区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 重庆五省区市的旱情持续加重。西南很多地区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串联词②(3分) (3)欧盟委员会3月17日公布了评估欧洲科技创新能力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
16.请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 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 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40 字以内)。要求: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 (5 分) (1)标题(2 分): (2)感想(3 分): 17. 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 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每段 不超过 45 个字(6 分) (1)2010 年 3 月 14 日 8 时至 15 日 8 时,雨雪天气再袭辽宁。受较强冷空气影响,辽 宁遭遇了虎年新春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沈阳等地区降暴雪。 串联词①(3 分) (2)2010 年 3 月以来西南地区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 重庆五省区市的旱情持续加重。西南很多地区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串联词②(3 分) (3)欧盟委员会 3 月 17 日公布了评估欧洲科技创新能力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