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西蒙诺夫
西蒙诺夫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 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 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 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 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 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 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西家诺夫,K.M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历史的回顾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 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 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 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 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 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 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 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 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 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 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 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 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课文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 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 断驻希腊的德军“E”集团军群 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 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 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 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 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 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 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 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 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贝尔格莱德战役
课文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 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 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 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 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 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 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 集团军群从巴尔千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 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 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 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 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 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 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 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 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 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 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 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 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 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 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 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 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 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红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注音与析词 拂晓(f)瓦砾(I) 地窖 JIao )·蘸< Ju gong we 颤巍巍(
拂晓 ( ) 瓦砾 ( ) 地窖 ( ) 鞠躬 ( ) 颤巍巍( ) lì jiào jū gōng wěi fú
阅课丈 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