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导学案 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 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 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 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 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 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 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 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 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 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 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 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 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 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 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 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1.注音解释 拂f晓xiao:天快亮的时候 瓦wa砾11:砖头瓦块的碎片 地d窖jia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j躬gng:弯腰行礼 颤chan巍wi巍wei:抖动摇晃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 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
3 蜡烛导学案 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 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 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 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 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 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 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 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 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 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 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 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 45 年的 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 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 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 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1.注音解释 拂 fú 晓 xiǎo : 天快亮的时候 瓦 wǎ 砾 lì: 砖头瓦块的碎片 地 dì 窖 jiào : 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 jū 躬ɡōnɡ: 弯腰行礼 颤 chàn 巍 wēi 巍 wēi : 抖动摇晃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 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 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
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 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 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 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 1974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 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 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习: 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 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 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 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 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 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曾于 1949 年 10 月访问我国。1950 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 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 年至 1971 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 1974 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 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 年 9 月 19-20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 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 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习: 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 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 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 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六、迁移创新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第二教时 、提供资源,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自学生疑: 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 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三、弄清疑难: 1.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2.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 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 3.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 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 4.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饱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她因红军战士的牺牲而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5.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 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 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 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 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 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 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 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 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 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六、迁移创新。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第二教时 一、提供资源,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自学生疑: 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 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三、弄清疑难: 1. 事件感人的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2.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 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 3.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 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 4.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饱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满怀深仇,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她因红军战士的牺牲而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5.如何感受《蜡烛》中老妇人这一人物的形象美? 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 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 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 人的效果。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 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 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 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这样描写,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 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做了描 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 年前她 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她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
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 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 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四.点难拨疑,探究深意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 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 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 烛非比寻常的意义。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 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 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 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 的感情。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 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 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 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战后恶劣环境,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充分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 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 揭示这种感情,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 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 二百字写下来。 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 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 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 的,如此等等。这样去思考,思路就打开了。 五、反思学习,归纳主旨
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 烛光显示了特别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 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四.点难拨疑,探究深意 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 45 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 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 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 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 烛非比寻常的意义。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 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 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 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 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 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 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 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战后恶劣环境,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充分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 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 揭示这种感情,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 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 一二百字写下来。 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 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 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 的,如此等等。这样去思考,思路就打开了。 五、反思学习,归纳主旨: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 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蜡 烛 西 蒙诺夫 、战士偷袭牺牲 老妇人掩埋战士①发现烈士②掩埋烈 士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整理清理吻别掩埋守护—母对子:敬意与 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学习阅读记叙文 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 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一般把人物、时间、地点和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称为记叙的六要素。阅读记叙文,抓住了这六要素, 也就大体把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侧重写事的,侧重写景状物的。阅读以写人为主的 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外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 质和性格特征。阅读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 果,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抓 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阅读记叙文,还要注意它的写法,如用的第几人称,遵循什么顺序,记叙的线 索是什么,选材和剪裁有什么特点等等。至于语言方面,要着重品味关键性语 句的表达作用,背诵一些优美或者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 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蜡 烛 西 蒙诺夫 一、战士偷袭牺牲 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①发现烈士 ②掩埋烈 士 ③守护战士 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 四、再现并赞美火焰。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 哀痛 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 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学习阅读记叙文 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 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一般把人物、时间、地点和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称为记叙的六要素。阅读记叙文,抓住了这六要素, 也就大体把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 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侧重写事的,侧重写景状物的。阅读以写人为主的 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外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 质和性格特征。阅读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 果,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抓 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情感。 阅读记叙文,还要注意它的写法,如用的第几人称,遵循什么顺序,记叙的线 索是什么,选材和剪裁有什么特点等等。至于语言方面,要着重品味关键性语 句的表达作用,背诵一些优美或者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