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一一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 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 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 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 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 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 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 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 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 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 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 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 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更定geng拏n毳衣cui雾凇沆砀 handan 芥 J 铺毡zhan更有此人geng喃喃nan 五、整体把握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 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 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 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 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 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 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 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 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 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 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 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 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 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 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 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五、 整体把握课文
1、重点字词释义 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日:是,这。 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 八点算起。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拏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 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 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为何“强饮” 酒逢知 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大白,大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 ②写景的句子 六、品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 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 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 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 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 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 种境界?)(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 外的雅情雅趣。)
1、重点字词释义: 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日:是,这。 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 八点算起。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拏.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 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 区别。) 焉得更 ...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 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大白,大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 ②写景的句子 六、 品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 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 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 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 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 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 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 外的雅情雅趣。)
5、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翻译,并介绍白描)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 ②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 寥寥几笔就勾勒岀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 ③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 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 ④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 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 中的渺小。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 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 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把天空 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 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7、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8、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 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9、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 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 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七、拓展延伸: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校园景色 八、作业 1、三对照翻译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全景一一广漠(大) 冷孤独 特写一一渺小(小) 人:炉旺酒沸 热巧遇知己(喜悦) 拉余同饮
5、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翻译,并介绍白描) ①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 严 ②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 ③ 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 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 序。 ④ 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 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⑤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 中的渺小。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 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 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⑥ “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把天空、 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 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7、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8、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 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9、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 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 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七、 拓展延伸: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校园景色 八、 作业 1、三对照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全景——广漠(大) 冷 孤独 特写——渺小(小) 人:炉旺酒沸 热 巧遇知己(喜悦) 拉余同饮
能力提高答案 1、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2、①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 色。③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④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 痴的人。 3、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 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4、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能力提高答案 1、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2、①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 湖心亭去看雪。②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 色。 ③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④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 痴的人。 3、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 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