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唐家泊镇中学刘晓燕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 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 3、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方法: 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 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时西湖最美? 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 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 领略西湖雪景之美。 二.诵读课文 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句读、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 (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拏、拥、 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 四.品读课文 )、情感铺垫 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寻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 日不入吾梦中。”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 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课文探究 、找岀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如:痴在行为 更定看雪。痴在情感一一拏船独往。) 教师归纳引申,拓展学生知识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 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
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唐家泊镇中学 刘晓燕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归纳重点字词。 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湖心亭周围雪景的意境。 3、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 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时西湖最美? 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 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 领略西湖雪景之美。 二.诵读课文 1.师范读文章,请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句读、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小组推荐学生范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通译课文,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提出疑问。 (请学生通译课文,并点出重点字词句。教师指导。如:绝、更、拏、拥、 毳、雾凇、沆砀、焉得、白等) 四.品读课文 (一)、情感铺垫 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西湖寻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 日不入吾梦中。”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 请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课文探究 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并从文中找出依据。(痴)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引用原文,可以拓展发挥。如:痴在行为—— 更定看雪。痴在情感——拏船独往。) 教师归纳引申,拓展学生知识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 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
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 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 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 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 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 领会”,只能“独往”矣 “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 “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 造苏轼的名句一一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 2、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褒?是贬? 参考: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 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一“痴”亦常指最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 (三)、写作探究 1、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生回答) 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 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 (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二人的描写,可讨论) 教师总结,授之以渔。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以说:我见二 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 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 面落笔”,十分巧妙。 2、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 笔”),自由读一读,看谁先找出,也可谓是“张岱知己”了 明确:(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 然寒意。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背诵此句) ①、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 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适当点拨明确: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 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 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 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 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 ②、引导学习: 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 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2 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 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 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 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 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 领会”,只能“独往”矣。 “强饮”:可解“勉强饮”或“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 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可谓是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 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 2、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褒?是贬? 参考: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 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最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 (三)、写作探究 1、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生回答) 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以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 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 (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二人的描写,可讨论) 教师总结,授之以渔。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以说:我见二 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 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 面落笔”,十分巧妙。 2、第一段也有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 笔”),自由读一读,看谁先找出,也可谓是“张岱知己”了。 明确:(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 然寒意。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背诵此句) ①、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 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适当点拨明确: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 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 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 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 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 字。) ②、引导学习: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 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 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 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 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 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 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③、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 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 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 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 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d.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 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 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 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 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e.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④、拓展:看谁能用最新颖且贴切的量词填空 ()新月 ()斜阳夕阳外,寒鸦万() 五.总结收获 请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收获 领略了冬日雪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赏美景一一不盲从,不做作 2.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白描写法;巧用量词。 六.自选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段人物或景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以及“雪景”的诗歌
3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 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 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 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 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 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③、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 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 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 只能断肠!仅 28 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 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d.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 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 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 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 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e.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④、拓展:看谁能用最新颖且贴切的量词填空。 一( )新月 一( )斜阳 夕阳外,寒鸦万( ) 五.总结收获 请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的收获: 1. 领略了冬日雪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赏美景——不盲从,不做作。 2. 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白描写法;巧用量词。 六.自选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段人物或景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以及“雪景”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