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了解文章背景,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白描手法),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入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 用 张岱《自题小像》 根据《自题小像》,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个看上去一事无成的人,却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他是谁呢?张岱 看来,所谓的“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只是他的自谦罢了。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 的《湖心亭看雪》,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湖 心亭看雪》吧。 、齐读课文,检查预习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一—张岱 选自? 《陶庵梦忆》 张岱还有一部作品叫?——《西湖梦寻》 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字?一—梦 是啊,梦,西湖对于张岱来说,就像一个梦。要不然他怎么会说-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西湖梦寻》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了解文章背景,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白描手法),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 用。 ——张岱《自题小像》 根据《自题小像》,你觉得作者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个看上去一事无成的人,却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他是谁呢?张岱 看来,所谓的“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只是他的自谦罢了。 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 的《湖心亭看雪》,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湖 心亭看雪》吧。 二、齐读课文,检查预习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张岱 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还有一部作品叫?——《西湖梦寻》 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字?——梦 是啊,梦,西湖对于张岱来说,就像一个梦。要不然他怎么会说——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西湖梦寻》
从他的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张岱对西湖有着一份怎样的感情吗?热爱西湖 走近张岱 回到课文,我们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同样可以看出张岱对西湖的热爱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有没有其他句子,同样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的热爱的呢?(如果说,这是通过对张岱的正面 描写来表现的,那么有没有侧面描写来表现的句子呢?)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具体怎么看出来的? 俱:全,都;绝:消失:是:这;挐:通“桡”,撑船;毳衣:毛皮制的 大衣 莫说:不要说:更:还;似:像。 可见,以上两个句子都能表现出张岱对西湖的热爱。第一句是正面描写,第二句则是通过谁 的话进行侧面描写来表现 舟子 唉,舟子是?——船夫。 船夫是干什么的啊?一一撑船的 可是,前文说撑船的是?——张岱 你看,明明有撑船的,可是张岱偏偏自己撑船,明明还有船夫随行,可是张岱却说他是一一 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是怎么回事?从中可以表现出张岱一种怎样的情怀?
从他的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张岱对西湖有着一份怎样的感情吗? 热爱西湖 三、走近张岱 回到课文,我们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同样可以看出张岱对西湖的热爱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有没有其他句子,同样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的热爱的呢?(如果说,这是通过对张岱的正面 描写来表现的,那么有没有侧面描写来表现的句子呢?)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具体怎么看出来的? 俱:全,都; 绝:消失; 是:这; 挐:通“桡”,撑船; 毳衣:毛皮制的 大衣; 莫说:不要说; 更:还; 似:像。 可见,以上两个句子都能表现出张岱对西湖的热爱。第一句是正面描写,第二句则是通过谁 的话进行侧面描写来表现。 舟子 唉,舟子是?——船夫。 船夫是干什么的啊?——撑船的。 可是,前文说撑船的是?——张岱。 你看,明明有撑船的,可是张岱偏偏自己撑船,明明还有船夫随行,可是张岱却说他是—— 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是怎么回事?从中可以表现出张岱一种怎样的情怀?
表现出张岱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 其实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如此,我们学过的,还有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陶渊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如今,我们有认识了一个这样的人——张岱 四、走近西湖 好,刚才我们找的句子是张岱热爱西湖的句子,那么,老师又有一个疑问了: 到底是怎样的西湖美景竟然吸引我们的张岱不顾天寒地冻独来欣赏呢?(请同学们看插图) 插图中有些什么? 艘船,几个人,一座湖心亭,一条长堤,一座塔,雪 其中,所占画面面积最大的是?一一雪 课文中对雪地描写一句是?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何为“雾凇沆砀”?一一雾里的水汽有“”到“”,越来越多,最后都变成固体了 冰花一片弥漫。 这句话和我们平常的表述很不一样?有同学发现没有?三个“与”一一恩,眼睛非常敏锐 发现了。 思考:三个“与”给人感觉怎样?罗嗦。文言文讲求言简意赅啊,那为什么用三个“与”? 我们把它改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怎么样? 恩,非常准确。说明天云山水都融合在一起了,对吧?就好比拍电影,“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可能会是几个画面?一一四个。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呢?
表现出张岱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 其实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如此,我们学过的,还有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陶渊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如今,我们有认识了一个这样的人——张岱 四、走近西湖 好,刚才我们找的句子是张岱热爱西湖的句子,那么,老师又有一个疑问了: 到底是怎样的西湖美景竟然吸引我们的张岱不顾天寒地冻独来欣赏呢?(请同学们看插图) 插图中有些什么? 一艘船,几个人,一座湖心亭,一条长堤,一座塔,雪。 其中,所占画面面积最大的是?——雪。 课文中对雪地描写一句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何为“雾凇沆砀”?——雾里的水汽有“ ”到“ ”,越来越多,最后都变成固体了。—— 冰花一片弥漫。“一”呢?——全 这句话和我们平常的表述很不一样?有同学发现没有?三个“与”——恩,眼睛非常敏锐, 发现了。 思考:三个“与”给人感觉怎样?罗嗦。文言文讲求言简意赅啊,那为什么用三个“与”? 我们把它改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怎么样? 恩,非常准确。说明天云山水都融合在一起了,对吧?就好比拍电影,“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可能会是几个画面?——四个。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呢?——一
个。假如是“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镜头以切换的方式呈现的话,那么“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就是以移动的了 写出了天云山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 我们一起齐读,来感受一下。(语气应该快还是慢?一—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我们再看,对于其他景物,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们在描述画面时候,明明是“一艘船,几个人,一座湖心亭,一条长堤”,可是作者却是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可见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好像变? 小了。从看雪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远看。(是,好像从很远的地方看的。) 感觉悠远脱俗。 可是,谁在远看?一一作者。 不对啊?刚才我们说作者就在撑船,那小船里的“两三粒”自然也包括作者啊?怎么回事? 想象—一太聪明了。作者是“梦忆”西湖美景啊! “梦忆”西湖美景时,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西湖美景的一部分了。真可谓“天人合一”啊! 我们一起齐读,来感受一下。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惟”此“而己”:只是这些罢了。作者觉得这些景物多不多?一一不多。所占面积和茫茫 片的大雪比起来呢?一一渺小,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似有若无,依稀恍惚) 可见,写这些景物其实还是为了突出雪景沆砀苍茫,上下全白的样子。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个。假如是“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镜头以切换的方式呈现的话,那么“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就是以移动的了。 写出了天云山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 我们一起齐读,来感受一下。(语气应该快还是慢?——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我们再看,对于其他景物,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们在描述画面时候,明明是“一艘船,几个人,一座湖心亭,一条长堤”,可是作者却是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可见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好像变? ——小了。从看雪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远看。(是,好像从很远的地方看的。)—— 感觉悠远脱俗。 可是,谁在远看?——作者。 不对啊?刚才我们说作者就在撑船,那小船里的“两三粒”自然也包括作者啊?怎么回事? 想象——太聪明了。作者是“梦忆”西湖美景啊! “梦忆”西湖美景时,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西湖美景的一部分了。真可谓“天人合一”啊! 我们一起齐读,来感受一下。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惟”此“而已”:只是这些罢了。作者觉得这些景物多不多?——不多。所占面积和茫茫 一片的大雪比起来呢?——渺小,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似有若无,依稀恍惚) 可见,写这些景物其实还是为了突出雪景沆砀苍茫,上下全白的样子。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手法) 是啊,沆砀苍茫,上下全白,悠远脱俗,天人合一,似有若无,依稀恍惚,还真有一种梦幻 般的感觉呢!难怪称之为一一《陶庵梦忆》 四、理解张岱 弗罗伊德也说:“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既然是梦,语言自然少不了会有“自相矛盾,颠 三倒四,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把这样的地方 找出来。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疑问:一般情况应该喝酒一一问姓氏一一再告别。可是,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 内容是人人都看得到的涵义只有有心人才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德)歌德 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吧! 同样可以表现出作者怎样一种情怀?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 明明是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可是,课文注解一中写到: 材料一:张岱,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 一个爱繁华的人,怎么会变成一个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人呢?你能结合材料二,找出原因 吗? 材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 成一梦.——《自序》 因为“国破家亡”一一是啊,因为“国破家亡”,因为明朝的灭亡。可见,明朝的灭亡给张 岱内心带来了怎样的伤痛啊!张岱对故国有着怎样浓厚的感情啊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手法) 是啊,沆砀苍茫,上下全白,悠远脱俗,天人合一,似有若无,依稀恍惚,还真有一种梦幻 般的感觉呢!难怪称之为——《陶庵梦忆》。 四、理解张岱 弗罗伊德也说:“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既然是梦,语言自然少不了会有“自相矛盾,颠 三倒四,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把这样的地方 找出来。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疑问:一般情况应该喝酒——问姓氏——再告别。可是,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 内容是人人都看得到的,涵义只有有心人才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 —(德)歌德 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吧! 同样可以表现出作者怎样一种情怀?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 明明是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可是,课文注解一中写到: 材料一:张岱,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 一个爱繁华的人,怎么会变成一个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人呢?你能结合材料二,找出原因 吗? 材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 成一梦. ——《自序》 因为“国破家亡”——是啊,因为“国破家亡”,因为明朝的灭亡。可见,明朝的灭亡给张 岱内心带来了怎样的伤痛啊!张岱对故国有着怎样浓厚的感情啊!
我们再看: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材料三:金陵,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 想想看,在他心怀故国之时,有人再一次提及故国都城,又会勾起他对故国怎样的一种情愫? 对故国深深地怀念之情 五、课文小结 无怪乎舟子会说他“痴”啊,然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六、作业布置 1、西湖景色优美,题目为什么不是《湖心亭赏雪》,而用《湖心亭看雪》呢? 2、读完本文,你想对张岱说点什么?
我们再看: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材料三:金陵,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 想想看,在他心怀故国之时,有人再一次提及故国都城,又会勾起他对故国怎样的一种情愫? ——对故国深深地怀念之情。 五、课文小结 无怪乎舟子会说他“痴”啊,然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六、作业布置 1、西湖景色优美,题目为什么不是《湖心亭赏雪》,而用《湖心亭看雪》呢? 2、读完本文,你想对张岱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