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知识点(编者:朱在彬)(201712/1)【第4节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第1节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重点字词】:崇祯五年:公元客此。【重点字词】:毡: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想不 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 余:我。俱:都。大雪:下大雪。雪:下雪。俱:都。强( qiang)饮:尽情喝。强:勉强,尽力。大白:大 绝:消失。【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人声和鸟声别:告别,道别,辞别。客此:客居于此,在此地做 都消失了。【赏析】:开头交代游西湖的日期和天气状客。客:客居,做客,名词作动词。【译文】:到了湖 况,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绝”字,从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侧面表现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写作者冒着奇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 寒外出看雪作铺垫 常高兴地说:“西湖中怎么还会有您这样(兴致高雅) 【第2节原文】: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力地喝了三大杯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重点字词】:是日:代词,这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一天。更定:指初更以后,即晚上八点左右。拏(n):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赏析】:该节写友人煮 牵引,划船(也有:通“桡”(ro),撑(船)。拥毳酒赏雪。文章没有记下此两人的姓名,一是好多年已 (cui)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过去,记不得名字了,二是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名字, 毛皮衣。拥:围裹,穿,穿着。毳:鸟兽的细毛。炉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客居杭州的外乡人,处境相似, 火:带着炉火。独:独自。往:前往。看:观赏。【译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文】:这一天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条【第5节原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更有痴似相公者!”【重点字词】:及:等到。舟子:船 赏雪景。【赏析】:雪后天气极其寒冷,作者独自冒着夫。喃喃:低声嘟哝,小声念叨。莫:不要。相公: 奇寒乘船外出,到西湖欣赏雪景,其人的痴迷情怀非对书生的尊称。原是对宰相的尊称,这里是对文人的 同常人 敬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痴迷。【译文】 【第3节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念叨:“不要说相公您痴,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赏析】结尾借“舟子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重点字词】:雾凇沆砀:冰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痴迷和旷达豪 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遇冷时在树上凝成的冰花。放的胸怀。 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问答题】 白:全白。一:全,都,一概。惟:只有。长堤一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答:“独”,独自,它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 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指苏堤。痕:痕迹。一芥: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 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 样微小。这里作者把船比喻为小草。粒:米粒。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已:罢了。【译文】:(湖面上)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独”的作用:①映衬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 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一片雪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白。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长提如一道痕迹、湖心式:③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暗示作者的“痴 亭像一个黑点,以及我的小舟如同一片草叶、船上两④为下文作伏笔 三个人好像米粒罢了。【赏析】:作者写景采用白描,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 文句简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接着,运用对比手法,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由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面及点,显得人物渺小,这是大与小的对比。此时的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 西湖,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全是白色,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片白色,在白色覆盖下,只有长提、湖心亭、扁舟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 和舟中人影影绰绰,形成白与黑的对比。量词运用匠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心独运,一个小似一个,视线由远而近,景物由大到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写出了什么景象? 小,让人感到天地之间人物的渺小 答:起强调作用,充分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
1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编者:朱在彬)(2017/12/1) (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第 1 节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重点字词】: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余:我。俱:都。大雪:下大雪。雪:下雪。俱:都。 绝:消失。【译文】: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 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人声和鸟声 都消失了。【赏析】:开头交代游西湖的日期和天气状 况,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绝”字,从 侧面表现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写作者冒着奇 寒外出看雪作铺垫。 【第 2 节原文】: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重点字词】:是日:代词,这 一天。更定:指初更以后,即晚上八点左右。拏(ná): 牵引,划船(也有:通“桡”(ráo),撑(船))。拥毳 (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 毛皮衣。拥:围裹,穿,穿着。毳:鸟兽的细毛。炉 火:带着炉火。独:独自。往:前往。看:观赏。【译 文】:这一天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条 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 赏雪景。【赏析】:雪后天气极其寒冷,作者独自冒着 奇寒乘船外出,到西湖欣赏雪景,其人的痴迷情怀非 同常人。 【第 3 节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重点字词】:雾凇沆砀:冰 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遇冷时在树上凝成的冰花。 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一:全,都,一概。惟:只有。长堤一 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 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指苏堤。痕:痕迹。一芥: 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 一样微小。这里作者把船比喻为小草。粒:米粒。而 已:罢了。【译文】:(湖面上)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 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一片雪 白。湖上能看到的影子,只有长提如一道痕迹、湖心 亭像一个黑点,以及我的小舟如同一片草叶、船上两 三个人好像米粒罢了。【赏析】:作者写景采用白描, 文句简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 接着,运用对比手法,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由 面及点,显得人物渺小,这是大与小的对比。此时的 西湖,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全是白色, 一片白色,在白色覆盖下,只有长提、湖心亭、扁舟 和舟中人影影绰绰,形成白与黑的对比。量词运用匠 心独运,一个小似一个,视线由远而近,景物由大到 小,让人感到天地之间人物的渺小。 【第 4 节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重点字词】:毡: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想不 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勉强,尽力。大白:大 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别:告别,道别,辞别。客此:客居于此,在此地做 客。客:客居,做客,名词作动词。【译文】:到了湖 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 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 常高兴地说:“西湖中怎么还会有您这样(兴致高雅) 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力地喝了三大杯 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赏析】:该节写友人煮 酒赏雪。文章没有记下此两人的姓名,一是好多年已 过去,记不得名字了,二是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名字, 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客居杭州的外乡人,处境相似, 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第 5 节原文】: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重点字词】:及:等到。舟子:船 夫。喃喃:低声嘟哝,小声念叨。莫:不要。相公: 对书生的尊称。原是对宰相的尊称,这里是对文人的 敬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痴迷。【译文】: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念叨:“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赏析】:结尾借“舟子” 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痴迷和旷达豪 放的胸怀。 【问答题】: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答:“独”,独自,它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 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 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 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独”的作用:①映衬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 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 式;③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暗示作者的“痴; ④为下文作伏笔。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 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 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 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起强调作用,充分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
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 5本文可谓奇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人“痴”在何处?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 答: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6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衬托作者深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夜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乙】崇祯…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 雪,收获颇丰,印象极深,强调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与山、与水,上下一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7.本文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有何不同之处? A.圆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圈与步于中 答:描写方法上,《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团(小草)D.余强 设。《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饮三因而别(大酒杯) 游湖人的雅趣互相映照。表达的情感上,《江雪》表达2.下列词语用法或意思不同项是(.C)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A.相与步团中庭天将降大国斯人也(《生于忧患, 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死于安乐》)B.回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回闻燕山 8.说说“痴”体现作者怎样的特点和情趣。 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回 答:体现作者:①对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独特美景的深圖鱼肥(《醉翁亭记》D.间国姓氏,是金陵人 热爱和迷醉:②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情趣;③不随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流俗、清高自赏的闲情雅致:④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意味深长 【主题】: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 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 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反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 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茫的慨叹。 4翻译画线句 1.翻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答:()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 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湖面上) 2.用原文填空。 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一体,上上下下一片雪白。(3)他们很高兴地说:“湖上 冷“口口口口口口口”,然后被眼前“口口口口,口口口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雪景所迷住,接着湖心亭的巧5下面两句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遇更让作者“口口”,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特点:答: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2) 上下一白”“大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特点:答: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A.作者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沿用明朝6.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B. 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 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 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C.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与“痴”的? 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答:苏轼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紧离去。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
2 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5.本文可谓奇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 人“痴”在何处? 答: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 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6.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衬托作者深 夜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 雪,收获颇丰,印象极深,强调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 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7.本文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 有何不同之处? 答:描写方法上,《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 设。《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 游湖人的雅趣互相映照。表达的情感上,《江雪》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 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8.说说“痴”体现作者怎样的特点和情趣。 答:体现作者:①对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独特美景的 热爱和迷醉;②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情趣;③不随 流俗、清高自赏的闲情雅致;④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 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主题】: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 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 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 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反 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 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 茫的慨叹。 1.翻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 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用原文填空。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 冷“□□□□□□□”,然后被眼前“□□□□,□□□ □□□□,□□□□”的雪景所迷住,接着湖心亭的巧 遇更让作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大喜”。 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 作者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沿用明朝 “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B. “一 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 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C. 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 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 紧离去。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 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 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 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词语用法或意思不同项是(.C) 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 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 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 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 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 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 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翻译画线句。 答: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 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湖面上) 雾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 一体,上上下下一片雪白。⑶他们很高兴地说:“湖上 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5.下面两句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特点:答: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特点:答: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6.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 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 与“痴”的? 答:苏轼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
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 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 7.有关雪景的诗句。答:(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树梨花开。(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三)【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二)【甲】略(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④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东三峡巫 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1翻译。(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答: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答: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2.《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 1.解释划线词。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国乘奔御风(即使)@国间千二百里(那) 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园日更定(这)④湖中人鸟画绝(都 答: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2.翻译【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答: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 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欧阳修被贬之后寄就看不见月亮 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3下面分析百的一项是(A) 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 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答:《湖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 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 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动,但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析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 答:《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 5.舟子说作者痴,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答: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的闲情逸致 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6诗句“独钓寒江雪”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答: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 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 答: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 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 7.下列表达错误的项是(D侧面烘托) 者孤寂、孤傲的情怀。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 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 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他仍用明朝的年 ,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3 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 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7. 有关雪景的诗句。答: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 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甲】略(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 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 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翻译。(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答: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 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 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 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 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 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答:《湖 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 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 动,但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析。 答:《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 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5.舟子说作者痴,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答: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 的闲情逸致。 6.诗句“独钓寒江雪”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 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答: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 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7.下列表达错误的项是(D 侧面烘托)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 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 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 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他仍用明朝的年 号,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 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 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三)【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 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划线词。 ①虽乘奔御风( 即使 )②其间千二百里( 那 ) ③是日更定(这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都 ) 2.翻译【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 就看不见月亮。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 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 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 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 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甲文画线句 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 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 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 者孤寂、孤傲的情怀。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