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统计学 英文名称:Statistic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64:实验学时0:讨论习题学时0) 总学分:3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先修课程:概率论 开课系部:经济管理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统计学是系统的论述社会经济统计现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是公共事 业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学握统计的基本原 理、方法,及统计活动的主要内容,并能结合实际工作,自主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结合 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独立完成统计分析报告。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学的发展史、统计学科的性质、特点等:掌握统计学常用概 教学重点:统计学中的常用概念。 教学难点: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标志的两种类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和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学的产生二、统计学的主要学派观点分析 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 一、统计的三种涵义二、统计学的特点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二、统计工作的过程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儿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二、标志与指标三、变异与变量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思考题: 1、主要的统计学派有哪些?各有问观点? 2、统计学的特点有哪些? 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标志分哪两种类型?举例说明 考核要求 1、识记: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总体与总体单位等基本概念 2、领会:统计学派的要观点。 3、简单应用:学握总体的基本特性。 4、综合应用:掌握指标与标志、品质标志与数品标志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掌握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等。 教学重点:统计报表、专门调查及调查方案设计 教学难点: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二、统计调查的分类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二、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统计报表 一、统计报表的意义与作用二、统计报表的种类三、统计报表制度 第四节专门调查 一、普查定义、特点、适用范用二、重点调查定义、特点、适用范用三、典型调查定 义、特点、适用范围四、抽样调查定义、特点、适用范用 思考题: 1、什么是统计调查?其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2、试述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区别? 3、如何理解多种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考核要求: 1小、识记:统计调查分类、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报表制度及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概念 2、领会: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3、简单应用:掌握统计报表制度及普查、重点讨合、典型调合、拍样词合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4、综合应用:能根据其体问邀,确定并设计出其体的调查方案并完成组织调查。 第三章统计整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整理的意义、内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及分配数列的编制、 统计表的基本格式等。 教学重点:统计分组的依据、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表的构成 教学难点:组距式分配数列的编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概念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二、统计分组的作用三、分组标志的选择四、统计分组的分类 第三节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二、组距数列的编制三、累计次数分布四、次数分布的 类型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作用二、统计表的结构三、统计表的种类四、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 思考题: 1、试述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基本步骤, 2、什么是分配数列、变量数列、品质数列?单项数列与组距数列有何差别? 3、社会经济现象的次数分布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其分布特征如何?各举一例说明之 4、简述统计表编制的规则和要求。 考核要求: 1、识记:统计整理、统计分组、分配数列、组距、组中值、次数密度、累计次数分布、简单分 布、止态分布等基本概念。 2、领会:统计分组标志选择的基本原则,分配数列种类,统计表的结构及种类。 3、简单应用:统计表的编制 4、综合应用:组距式变最数列的编制,并分析分布的其体特征。 第四章综合指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掌握简单、加权算术平
均指标的运算,简单、加权调和半均指标的运算:掌握相对指标的六种类型及各自的计算方 法:理解并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掌握变异指标的种类及每各类型的应用范围与 计算 教学重点:简单、加权的算术平均指标、调和平均指标的运算: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中位数、众数、变异指标的计算及分析。 教学难点:调和平均指标与算术平均指标的区别: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组距式变量数 列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公式理解,变异指标的运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二、总量指标的分类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计划完程度、比较、比 例、结构、强度、动念相对指标)三、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第二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简单、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三、简单、加权调和平 均数的计算 第四节位骨平均数 一、位置平均数的种类及特点二、众数的定义及运算三、中位数的概念及运算四、 各种半均数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标志变异度 一、标志变动度的意义和作用二、全距概念、特点三、四分位差的计算四、平均差 的意义与计算五、标准差的意义与计算六、离散系数的意义与计算 思考题: 1、试述总量指标的概仑和种类,它在统计研究中的作有? 2、相对指标有哪几种?如何计算?其特点作用问? 3、什么是平均指标?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如何分类? 4、如何选择权数米计算加权算术半均数? 5、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关系如何?什么情况下应计调和平均数? 6、什么是众数和中位数?两者各有何特点?如何运用?它们与算术平均数有何关系? 7、什么是全距、标准差、平均差? 考核要求:
1、识记: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的概念与分类,众数、中位数的基本概念。 2、领会: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的作用、联系与区别。 3、简单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及加权的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儿何时平均数的运算,众数、中位数的求解,标准差、平均差及变异系数的求解运算 4、综合应用:算术平均数的基本性质与运用及标准差的简便运算。 第五章动态数列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动态数列的基本慨念,掌握动念数列的水半指标及速度指标:理 解动念数列的长期趋势的定量分析法:会运用有关理论进行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 教学重点:动念数列的水半指标及速度指标:动念数列的长期趋势的定量分析法:季节 变动的测定与预测。 教学难点:时点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指标的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最小二乘法应 用: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念数列的编制 一、动念数列的概念二、动念数列的种类三、动念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动念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二、平均发辰水平概念与运算三、增长量四、平均增长量 第二节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一、发展速度的定义、种类、运算二、增长速度的定义、种类及运算三、平均发展速 度和半均增长速度的关系及运算(水半法、累计法)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 一、长期趋势测定与预测的意义二、间隔扩大法二、移动平均法四、最小二乘法(直 线方程法、对数趋势法、二次曲线法、二次曲线法)的应用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 一、按月平均法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思考题: 1、时间数列分析的意义?它与变量数列有何不同? 2、怎样区别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山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有何不同? 如何运用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来计算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半均数? 3、时间数列的水半分析指标和速度分析指标各有哪些?各分析什么问题?如何计算? 4、计算半均发展速度的水平法和累计法有何不同?如何应用?
5、为什么要研究长期趋势?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6、最小二乘法的主要优点及应用条件是什么? 了、季节变动测定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考核要求: 1、识记:动态数列、时期指标、时点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基本概念 2、领会: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环比发展速度、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 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长期趋势测定的基本意义及影响季节变动的因 3、简单应用:求解水平及速度指标,能根据历史资料进行较简单问题的长期趋势进行测定并预 测未来值:对有乔节变动趋势的问数列,能求出不节变动指数并进行预测。 4、综合应用:根据给定的时间数列,能求出各爽水平、速度指标,并进行趋势的判定与预测。 第六章统计指数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种类: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的 运算:理解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运用:会应用指数体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教学重点: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的运算,平均指标指数,指数体系的编制及使用 教学难点: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的运算: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分解:指数体系的编制 及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 一、指数的概念 二、指数的作用三、指数的种类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运算(拉氏、派氏指数)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运算(拉氏、 派氏指数)三、其他形式的综合指数概念(马一艾指数、费雪指数) 第二节平均指标指数 一、平均指标指数的基本形式(加权算术半均、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二、平均指标指 数的应用 第四节平均指标对比指数 一、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分解的形式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分解的一般公式三、平均 指标对比指数的分析 第五节指数体系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二、指数体系的编制和使用三、指数体系中的因素推算 思考题: 1、何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试举例区别之 2、编制总指数的形式有哪两种?各有何特点? 3、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或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怎样确定同度量因素?它有什么作 4、什么是平均数指数?它和综合指数有什么关系?应如何应用? 5、什么是指数体系?为什么要研究指数体系?在指数体系中如何选拼同度量因素 6、什么是因素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应如何进行分析? 了、在半均指标的变动分析中,为何要计算可变构成指数、周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 响指数?它们各说明什么问题 考核要求: 1、识记:指数的概念、作用与分类,数品指标指数、质品指标指数,指数体系,可变构成指数、 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等基本概念。 2、领会: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编制的基本思路。 3简单应用:会术拉氏指数、派氏指数、马一艾指数、费暄指数、杨格指数,根据所纷的资 料,能止确选择综合指数或平均数指数并能进行运算。 4、综合应用:建立指数体系,并运用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会对平均指标 知以分析。 第七章抽样调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应用范围等基木内容,掌握抽样平均 误差、极限误差,根据平均误差进行总体的区间估计: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整群 抽样、机械抽样等不同随机抽样的特点,并会进行相应的总体区间估计。 教学重点:抽样的平均误差,极限误差、全及指标的推断、必要样本数目的确定 教学难点:抽样的平均误差,极限误差、全及指标的推断、必要样本数目的确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意义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二、抽样调查的特点三、抽样调查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挂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全及总体及挂样总体的概念二、全及指标及抽样指标的概念三、抽样方法及样本 可能数目的确定四、抽样调查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抽样平均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二、影啊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三,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四、抽 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第网节全及指标的推断 一、抽样极限误差二、可信度 第五节址样方案设计 一,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二、简单随机抽样三、类型抽样四、机械抽样五、整 群抽样六、多阶段抽样 第六节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一、确定抽样单位数的意义和原则二、确定抽样单位数的依据三、确定抽样单位数 的计算公式 思考题: 1、什么是抽样调查?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进行抽样调查,一般有哪些步骤? 3、什么是全及总体和样本、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样本个数和样本容量、全及指标 和抽样指标?为什么说全及指标是惟一确定的量,而抽样指标则是一个随机变量? 4、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怎样理解抽样平均误差也就是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5、如何理解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 6、抽样半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与估计精确度的关系是什么? 7、如何处理估计精度与估计可信度的矛盾? 8、什么是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9、常用的抽样调查组织方式有哪几种?它们在计算抽样平均误差公式上有何不同? 考核要求: 1、识记:抽样调合的基本概念、组织方式、特点、作用与步骤,总体、样本、样本容显,拍样 误差、抽样平均误差等基本概念, 2、领会: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及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 3、简单应用:能确定抽样的平均误差,及抽样的样本数日等。 4、综合应用:根据样本,对总体进行区间估评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本课程先修课程《概率论》的教学务必使学生掌握中心极限定理、大数定律、假设检验 等基本内容:本课程教学方式以讲述为主,课堂、课后真题练习为辅,通过实例练习,提高
同学们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成绩评定采用结构计分制,学生平时上课考勤占 到总成绩的10%:学期木的闭卷测试占到总成绩的90%。 五、学时分配 主要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章节 备注 内容 讲授 习题 讨论 课外 小计 题量 一 绪论 y 4 二 统计调查 6 6 4 统计整理 8 8 5 四 综合指标 12 12 15 垃 动态数列 12 12 20 六 统计指数 10 10 15 七 抽样调查 12 12 15 合计 64 64 78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刘晓利,《统计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 1、李洁明,祁新娥主编,《统计学原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今莉,胡本H主编,《统计学概论》第一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 3、戚德臣,罗振华,《统计学原理》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邢西治,《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一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执笔教师:关明文教研室主任: 教学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