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陵中学2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选考历史和物理的考生都须完成。选考历 史的考生另须做40分附加题,考试时间也相应延长3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沉疴坎坷呵护苛捐杂税百舸争流 犊子渎职黩武买椟还珠连篇累牍 C.匍匐辐射仿佛扬汤止沸拂袖而去 D.沏茶蹊跷菜哇体戚相关栖身之处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应付入世带来的挑战,服务行业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在服务的多样化上下功夫 吸引着消费者如过江之鲫般纷至沓来,从而使效益大增 B.如果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 因此而变得美好 C.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径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利,同时也砸了 商家自己的牌子 D.年味淡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 极主动地做些什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3月16日,中国北海舰队“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汽笛鸣响,引导法国舰艇离开 青岛港向外海航行,拉开了中法海军联合军事演习 B.服装的得体与否,也能体现人的线条美、气质美,显示出青春活力。 C.中学生常常为写不出好文章而烦恼,其实,要写出好文章,最重要的是表达真情实 感,切忌胡编乱造 D.既然新股市由市场决定,因此市场的供求因素作用巨大,即供过于求时多发,供不 应求时就少发,从而慢慢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4.根据例子,分析“响当当”一词的双关义。(3分) “双关”是文学作吕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晴之“晴”与爱情之“情”双关。又如现代作家梁 实秋的《雅舍小品·婚礼》:“从前乡村铁匠是当地尽人皆知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
1 江苏金陵中学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为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选考历史和物理的考生都须完成。选考历 史的考生另须做 40 分附加题,考试时间也相应延长 3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沉疴. 坎坷. 呵.护 苛.捐杂税 百舸.争流 B.犊.子 渎.职 黩.武 买椟.还珠 连篇累牍. C.匍匐. 辐.射 仿佛. 扬汤止沸. 拂.袖而去 D.沏.茶 蹊.跷 菜哇. 体戚.相关 栖身.之处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为应付入世带来的挑战,服务行业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在服务的多样化上下功夫 吸引着消费者如过江之鲫 ....般纷至沓来,从而使效益大增。 B. 如果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 ....,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 因此而变得美好。 C. 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径无异于饮鸩止渴 ....,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权利,同时也砸了 商家自己的牌子。 D. 年味淡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 ....,还是积 极主动地做些什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3 月 16 日,中国北海舰队“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汽笛鸣响,引导法国舰艇离开 青岛港向外海航行,拉开了中法海军联合军事演习。 B. 服装的得体与否,也能体现人的线条美、气质美,显示出青春活力。 C. 中学生常常为写不出好文章而烦恼,其实,要写出好文章,最重要的是表达真情实 感,切忌胡编乱造。 D. 既然新股市由市场决定,因此市场的供求因素作用巨大,即供过于求时多发,供不 应求时就少发,从而慢慢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4.根据例子,分析“响当当”一词的双关义。(3 分) “双关”是文学作吕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晴之“晴”与爱情之“情”双关。又如现代作家梁 实秋的《雅舍小品·婚礼》:“从前乡村铁匠是当地尽人皆知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
这里,“响当当”既指_ 又指 ,真是 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5.伉照下面的表达方式,以“青春”为中心、另外选择两他字母写两组句子。要求联想恰 当,表意明确,句式与原句基本相同。(6分) A是金字塔,是进取,青春只有锐意进取,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才能推动历史 的车轮前进 F是一面旗,是理想,青春只有树立目标,才能迸发出激情,才能让攀登的道路山 花烂漫。 答:(1)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 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 饿且死,作歌,其辞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 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 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 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态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 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2 这里,“响当当”既指 又指 ,真是 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5. 伉照下面的表达方式,以“青春”为中心、另外选择两他字母写两组句子。要求联想恰 当,表意明确,句式与原句基本相同。(6 分) A 是金字塔,是进取,青春只有锐意进取,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才能推动历史 的车轮前进。 F 是一面旗,是理想,青春只有树立目标,才能迸发出激情,才能让攀登的道路山 花烂漫。 答:(1) (2)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6—9 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 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 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 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 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 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态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 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如不何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土乃见。岂以其重若 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兵:士兵 B.扶而去之 去:离开 C.及至,西伯卒卒:去世 D.劫往归焉 归:归就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3分) ①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 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 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 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 的现象,深感疑惑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如不何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 彼,其彼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右欲兵.之 兵:士兵 B.扶而去.之 去:离开 C.及至,西伯卒. 卒:去世 D.劫往归.焉 归:归就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3 分) ( )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 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 首阳山。 C. 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 糠之食,不幸早逝。 D. 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 的现象,深感疑惑。 9.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无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被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8分) (1)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叶上初阳干宿雨 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6)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 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 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 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 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4 三、古诗鉴赏(8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无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被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 分)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8 分) (1)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6)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 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 , 。”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 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 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 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 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 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 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 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 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 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 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 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 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 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 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 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 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 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 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 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 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个消费的陷阱,却成
5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 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 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 30 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 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 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 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 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 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 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 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 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 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 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 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 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 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 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 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 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
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 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 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 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 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 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 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 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 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岀个样孑。它拼命地吸天 地之精华,探岀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 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 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 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 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 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 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 了进土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 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 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
6 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 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 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 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 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 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 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 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 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 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 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 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 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 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 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 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 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 916 人,其他 915 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 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 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
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2.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 就”分别指什么?(6分) 13.第②段提高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4.“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 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 短语的内涵。(6分) (1)“一个世界”指 (2)“另外一个世界”指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15.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 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4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孔孟(节选)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 有《孟子》。孔日“成仁”,孟日“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孑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 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 7
7 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2.结合文章,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 就”分别指什么?(6 分) 13.第②段提高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 分) 14.“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 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 短语的内涵。(6 分) (1)“一个世界”指 。 (2)“另外一个世界”指 。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 15.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一 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4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孔孟(节选)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 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 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
许。而曾晳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 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 牡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 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岀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 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 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 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 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 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 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孑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 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 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 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 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 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8 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 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 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 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 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 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 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 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 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 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 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 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 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 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 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 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 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文章第2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 C.文章第3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4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17.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3分)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8.课文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3分) 19.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9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曹禺传(节选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篇 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②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 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 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 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岀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
9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 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 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 2 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 3 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 4 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17.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3 分) ( )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8.课文第 2 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3 分) 19.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9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曹禺传(节选) ①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 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②写《雷雨》,大约从我 19 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 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 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 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
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岀一棵葱绿的嫩芽一一 我要写戏 ③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 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 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 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 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④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 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 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 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 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増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 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 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 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 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 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 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⑤《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 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
10 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 我要写戏。 ③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 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 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 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 1932 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 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④他写出《雷雨》时才 23 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 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 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 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 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 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 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 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 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 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 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⑤《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 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