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学习目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应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所阐述的观点和道理 (1)一词多义 2.应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天下独绝( 百叫不绝( 3.应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词汇 负势竞上( 学习置难点 一百许里( 百叫无绝( 1.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词类活用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风烟俱净 学习过程 任意东西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皆生树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互相轩邀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猛浪若弄 作家简介 负势竞上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 (3)古今异义 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 百许里 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蝉则千转不穷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经给世务者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 (4)特殊句式 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急湍甚箭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供,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鸢飞戾天者 2、作品简介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文,又称为“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 2、课文内容理解 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围绕哪两个字做文章? 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 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 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ig,脚镣和 手铐,嗡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二)课文预习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横柯上蔽()轩邋( )泠泠作响() 嘤婴成韵 (4)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打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 谷忘返( 飞戾天()经纶世务 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塞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葛亮,赶快参加吧!)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聚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高,结构上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1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应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所阐述的观点和道理。 2.应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3.应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词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家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 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 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 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2、作品简介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文,又称为“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 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 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 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 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 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 ,脚镣和 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横柯上蔽( ) 轩邈( ) 泠泠作响( ) 嘤嘤成韵( ) 缥碧( ) 窥谷忘返( ) 鸢飞戾天( ) 经纶世务(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绝 天下独绝( ) 百叫不绝( ) 上 负势竞上( ) 横柯上蔽( ) 许 一百许里( ) 百叫无绝( ) (2)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皆生寒树 互相轩邈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 (3)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 蝉则千转不穷 经纶世务者 (4)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 鸢飞戾天者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围绕哪两个字做文章?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4)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 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 和“奇山” 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近及远,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现景习惯,条理清莞。而且全文弹写“山”略写“水”; 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弹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 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育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于总会发光的。) 比较下面各组加点字,选出意义相同的两组() C.天下独绝 杂然相许 负隅顽抗 猿则百叫无绝 窥谷忘反 E.互相轩邈 反接,布囊其口蓝天邈远 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嬴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三、咀嚼品味下面句子,回答问題。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景物描写要有个人的特殊感受,也得注意顺序和写作技巧。作者先用八个字 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再分项描述,先写,特点是 些河段水流 特点是且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 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运用 修辞手法。*这些描写使你产生怎样的想象?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院着江流飘 飘荡荡,时而东时而西。从富阳到稠庐的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无二 水都是背白色,千文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盒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啬急 的江流比箭还买快,那惊孩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金都生长着苍翠的树,出一派寥意。(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 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面形成无歌的山峰,(山闻)的泉水 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要地叫着,十分和谱。鲸不停的叫着,狼不停 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摹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哀于功名利操的心;看到这些 幽静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金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 林间仍显得暗:在校条科魂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 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 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比较下面各组加点字,选出意义相同的两组( ) A.一百许.里 B. 负.势竞上 C.天下独绝. 杂然相许. 负.隅顽抗 猿则百叫无绝. D.窥谷忘反. E.互相轩邈. F.鸢飞戾.天 反.接,布囊其口 蓝天邈.远 性格乖戾. 二、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赢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 , 。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三、咀嚼品味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景物描写要有个人的特殊感受,也得注意顺序和写作技巧。作者先用八个字 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再分项描述,先写 ,特点是 ,有 些河段水流 ;再写 ,特点是 且 。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 ;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运用 修辞手法。*这些描写使你产生怎样的想象? 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 船)随着江流飘 飘荡荡,时而东时而西。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 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 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 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的叫着,猿不停 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 幽静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 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峡》导学集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学习目标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沿溯阻绝( 学习置难点 (2)词类活用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每至晴初幂旦 2.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朝发白帝,幕到江陵 掌习过程: 虽乘奔御风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古今异义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政王命急宜 虽乘奔御风 )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4)特殊句式 郦道元(?一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少年随父 有时朝发白帝 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雍州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 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 2、课文内容理解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 (1)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内容简略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 (3) 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二)會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要过请葛亮,赶快参加吧1 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2、关于三峡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 两方面,绕独“展开生发和描事,皓构上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 近及选,遝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景习懺,条理清麓。而且全文诣写“山”略写“水 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由重庆塘峡、重庆巫峡、湖北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 写“水”的部分,弹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禅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夹出景物主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淄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番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长江三峡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程一三峡工程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字 二)课习 1.略无阙处() 2.不见曦月() 3.沿訴阻绝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绝嵫多生怪柏( 5.良多趣味( )襄(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三峡》选自《 的总称,在重庆市和 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朝代) 2.《 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聚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3 《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结构的工整巧妙。 3、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家简介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少年随父 在青州,游历青州山水甚多。仕至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治政威猛峻刻,为权豪所惮。雍州 刺史萧宝夤谋反,朝廷遣道元为关右大使,途中为萧所害。道元性好学,历览奇书。 《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 137 条, 内容简略。 《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所作的注文(即解释),较详细。介绍了 1252 条河流,注中 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 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关于三峡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 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由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湖北西陵峡组成,全长 193 公里。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的山水也伴 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 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长江三峡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 程—三峡工程。 (二)课文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阙( ) 嶂( ) 襄( ) 曦( ) 属( ) 巘(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 自非亭午夜分( ) 绝 哀转久绝( ) 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2)词类活用 每至晴初霜旦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虽乘奔御风 (3)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4)特殊句式 有时朝发白帝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有不懂的标记出来。 2、课文内容理解 (1) 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 (3)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示: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 和“奇山” 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 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 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注音并解释下列加点字: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沿泝.阻绝( ) 4.绝巘.多生怪柏( ) 5.良.多趣味( ) 6.属.引凄异( ) 二、填空题。 1. 《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 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 (朝代) 学家。 2. 《 三 峡 》 一 文 中 总 写 三 峡 地 貌 的 句 子 是: , , 。 , , ,
3.故渔者歌曰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一带,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翻译下列句子 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水涨,漫上丘陵,顺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偶尔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有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不会有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绿,曲折的清流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像。陡峭的 四、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嬴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 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间飞流冲荡,山髙水淸,草木繁茂,真是 1.春冬之时, 绝螺多生怪柏, 有无限趣味。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音叫,连续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间迴旋荡漾,悲哀啼啭,很久才消失。所以打 2.朝辞白帝彩云间 轻舟已过万重山 鱼的人歌唱:“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发展空间 1.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2)或王命急宜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A概数: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 “三”字的成语 3.文中引用“渔者歌”是为了证明什么 《三峡》 4.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请写出你所喜欢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5.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对峡谷的描写: 2、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在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 与朱元思书 学习过程 握本文的相关字词 描写内容 特点 描写内容 特点 生 两岸连山,略无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诚 熔健() 蜡写()朝属〔 蚤立()庇 处。重岩叠嶂,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冗长()想() 汨罗江 )悄然 天蔽日,自非亭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夜分,不见曦月 2、形似字 暮到江陵,其间千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解词 二百里,虽乘奔御 急甚箭,猛浪若 地老天荒 风,不以疾也 黄卷背灯: 常有高猿长啸,属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二、了解课文内容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响,哀转久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 1、本文评述了哪些历史故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2、本文和郦道元的《三峡》有何不同? 百叫无绝 整体比较 〖参考译文〗
4 3.故渔者歌曰:“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确。赢家可得说一说背诵的小窍门。 1.春冬之时, , 。绝巘多生怪柏, ,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朝辞白帝彩云间, 。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发展空间 1.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2.“猿鸣三声泪沾裳”中“三”的意思是___(A.概数;B.确数),写出两个含有相同意义的 带“三”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引用“渔者歌”是为了证明什么? 4.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请写出你所喜欢的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佳句,并简要分析。 5.比较《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对峡谷的描写: 三峡 与朱元思书 描写内容 特点 描写内容 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 ,隐 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 ,猛浪若 奔。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 ,空谷传 响,哀转久绝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 百叫无绝。 整体比较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一带,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夏天水涨,漫上丘陵,顺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偶尔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有 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或者驾着风,也 不会有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绿,曲折的清流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像。陡峭的 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间飞流冲荡,山高水清,草木繁茂,真是 有无限趣味。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 音叫,连续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间迴旋荡漾,悲哀啼啭,很久才消失。所以打 鱼的人歌唱:“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眼泪就沾湿衣裳。 比较阅读: 《三峡》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关于三峡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2、比较本文与郦道元《三峡》在写作目的和表达方法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掌握本文的相关字词 1、生字词 虔诚( ) 熔铸( ) 缮写( ) 朝.觐.( ) 矗立( ) 庇 佑( ) 冗长( ) 甭想( ) 汨罗江( ) 渊薮( ) 悄然 ( ) 2、形似字 辑 楫 缉 揖 3、解词 地老天荒: 黄卷青灯: 渊薮: 二、了解课文内容 1、 本文评述了哪些历史故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本文和郦道元的《三峡》有何不同?
诗词九首 境界。“悠然見”是心与物遇、怡然自得的情趣。“山气”二句进一步写望山所见,寄寓身世之感 《饮酒》 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的自然图景引发诗人由仕而隐的联想,也给诗人以委顺自然的启迪。“真 学习目标 意”二字是全篇题旨所在,也是点睛之笔。诗人既已悟得“真意”也就无需多说,留给读者去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细品味。通篇写景、抒情、说理浑然融合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过故人庄】 学习目标: 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学习过程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入仕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 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义熙元年(405),为彭泽令。以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陶渊明志行高洁,不肯与黑暗的土族社会同流合污。归隐后接近农民,参予农活,对农村生-)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 里小儿”,决计弃官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活有所体验,所写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内容真切,感情深厚 他的咏怀诗寄托其不得施展的抱负,悲愤豪放。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极富审美价值。他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 开启了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对入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有《陶渊明集》 举,失意而归。曾漫游东南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辟为从事。不久辞归,病卒。孟浩 二)朗诗歌,薹体感知 然生当“开元盛世”,常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而以布衣终其一生。诗多以山水田园为主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還过查工具书解决要描写对象,多表现隐居的闲适、羁旅的愁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与王维并 并掌二 称“王、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孟浩然集》 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二)朝读诗歌,整体知 三、课堂究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聚难问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并掌 试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要过请葛亮,赶快参加如吧!) 三、课振究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垂背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 提示总结 简短赏析 诗写诗人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和恬静舒适的心情,言外也透露出他对官场争名逐利的生活(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要过请高亮,赶快参加吧1) 的厌恶。前四句写隐居的处境和心情。居住在“人境”却“无车马喧”,这是什么缘故?诗人以自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 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这个矛盾是怎么统一的。那就是心境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远离喧 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垂膏有准备的人 亮出风采|) 的尘俗的纠缠。“心远地偏”,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晢理。后六句描绘隐居后自己的精神与自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 大体 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然景色的浑然契合和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菊”二句,一向为人们所激赏。其妙处在 提示总结: 于写出了无意看山, 只是 在一俯一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 结构形式自然。诗紧扣《过故人庄》这个题目,从应邀赴约一直写到留下后约告别,一路写 来,如叙家常,纯任自然。虽然是律诗,其一气流转、运笔自如,却似朴质古淡的古体
5 诗词九首 《饮酒》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入仕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 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义熙元年(405),为彭泽令。以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儿”,决计弃官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 陶渊明志行高洁,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归隐后接近农民,参予农活,对农村生 活有所体验,所写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内容真切,感情深厚。 他的咏怀诗寄托其不得施展的抱负,悲愤豪放。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极富审美价值。他 开启了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对入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有《陶渊明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试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诗写诗人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和恬静舒适的心情,言外也透露出他对官场争名逐利的生活 的厌恶。前四句写隐居的处境和心情。居住在“人境”却“无车马喧”,这是什么缘故?诗人以自 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这个矛盾是怎么统一的。那就是心境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远离喧 嚣的尘俗的纠缠。“心远地偏”,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后六句描绘隐居后自己的精神与自 然景色的浑然契合和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菊”二句,一向为人们所激赏。其妙处在 于写出了无意看山,只是在一俯一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 境界。“悠然见”是心与物遇、怡然自得的情趣。“山气”二句进一步写望山所见,寄寓身世之感。 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的自然图景引发诗人由仕而隐的联想,也给诗人以委顺自然的启迪。“真 意”二字是全篇题旨所在,也是点睛之笔。诗人既已悟得“真意”也就无需多说,留给读者去细 细品味。通篇写景、抒情、说理浑然融合。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过故人庄》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 举,失意而归。曾漫游东南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辟为从事。不久辞归,病卒。孟浩 然生当“开元盛世”,常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而以布衣终其一生。诗多以山水田园为主 要描写对象,多表现隐居的闲适、羁旅的愁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与王维并 称“王、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孟浩然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 简短赏析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结构形式自然。诗紧扣《过故人庄》这个题目,从应邀赴约一直写到留下后约告别,一路写 来,如叙家常,纯任自然。虽然是律诗,其一气流转、运笔自如,却似朴质古淡的古体诗
语言质朴,于平淡中见深情,意境浑然天成。诗用的都是寻常字面,朴实无华,语不惊人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聚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却每一句都富有醇厚的诗意,传达出深挚、亲切的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感情。首联点题,平平道来,不作任何渲染,就写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次联写所见故人庄的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请葛亮,赶快参加吧1) 风光,一近一远,如在目前,既突出了田风光令人亲切的特点,又可想见诗人的顾盼神情。三联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与故人把酒傾谈的情景。气氛平和,心情舒畅,话题只涉及桑麻农事,足见主客襟怀之淡泊 〔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情趣之投合。末联写告别时预约后期,照应开篇应邀往访,表现了友情的深厚融洽和对田园风光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情趣的留恋,出语真率,毫不客套造作。全诗是寄至味于淡泊的高超艺术修养的表现 对仗工稳,却活泼天然,毫无雕塚痕迹。绿树“合”,一个“合”字,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诗 李白在失意孤独的时候,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使自己的心灵得 人的欣然自悦:青山“斜”,一个“斜”字,写出了远山的蜿蜒逶迤,也流露出诗人由衷的欣赏和到安慰,变得愉快。这首诗的题目标明“独坐”,就已透露出他上敬亭山时的孤独之感。前两句写 爱慕。下字准确传神,又似信手拈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面”、“话”等动词都眼前景物,但又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借景物兴起自己心中的情感。“众鸟”都飞尽了,连“孤云” 是口头语,看似下得漫不经心,实则字字都与抒写情怀相关。“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也不多停留,悠闲地飘走了。没有正面刻画山,却从侧面映衬出敬亭山的寂寞和孤傲的品格 别裁》),耐人寻味 后两句直接抒情。尽管“众鸟”和“孤云”都背弃我而去,敬亭山却和我相互欣赏,彼此心心相 印。诗以奇妙的想像把亭山拟人化,写出山的多情。“相”“两”的同义重复,突出了我与山相知 《独坐敬亭山》 之深。“只有”不是嫌太少,而是投身自然,与之相亲相近感受的快意和满足。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望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圆确目标,有的放勾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学习过程: 3.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尝试赏析本诗中的名句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预习导航学会预习,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顶习,感知。) 宗 归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2.了解作者,丰富素养 1、作者简介 请将杜甫的相关资料按照“名、时、地、评、作”的方法整理在下面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相关背景 3.知识积累 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东岳( )西岳( )北岳( 敬亭山在宜州(治所在今安徽宜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跳等曾中岳( 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宜州时,距他被迫初读神歌,力求督达 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 1、听读诗歌要求:(1)听准字音 (2)划分节奏 (3)体会情感 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 多方式朗读 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解读诗意,融入诗 二)朗诗砍,薹体感知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最好能加上自己的想象,以散文的形式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還过查工具书解决 表述出来。 并掌量 合作研讨,体管诗情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 三、课堂探究 消极颓废情绪吗?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6 语言质朴,于平淡中见深情,意境浑然天成。诗用的都是寻常字面,朴实无华,语不惊人, 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却每一句都富有醇厚的诗意,传达出深挚、亲切的 感情。首联点题,平平道来,不作任何渲染,就写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次联写所见故人庄的 风光,一近一远,如在目前,既突出了田风光令人亲切的特点,又可想见诗人的顾盼神情。三联 写与故人把酒倾谈的情景。气氛平和,心情舒畅,话题只涉及桑麻农事,足见主客襟怀之淡泊, 情趣之投合。末联写告别时预约后期,照应开篇应邀往访,表现了友情的深厚融洽和对田园风光、 情趣的留恋,出语真率,毫不客套造作。全诗是寄至味于淡泊的高超艺术修养的表现。 对仗工稳,却活泼天然,毫无雕琢痕迹。绿树“合”,一个“合”字,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诗 人的欣然自悦;青山“斜”,一个“斜”字,写出了远山的蜿蜒逶迤,也流露出诗人由衷的欣赏和 爱慕。下字准确传神,又似信手拈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面”、“话”等动词都 是口头语,看似下得漫不经心,实则字字都与抒写情怀相关。“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 别裁》),耐人寻味。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相关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 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 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 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 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李白在失意孤独的时候,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使自己的心灵得 到安慰,变得愉快。这首诗的题目标明“独坐”,就已透露出他上敬亭山时的孤独之感。前两句写 眼前景物,但又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借景物兴起自己心中的情感。“众鸟”都飞尽了,连“孤云” 也不肯多停留,悠闲地飘走了。没有正面刻画山,却从侧面映衬出敬亭山的寂寞和孤傲的品格。 后两句直接抒情。尽管“众鸟”和“孤云”都背弃我而去,敬亭山却和我相互欣赏,彼此心心相 印。诗以奇妙的想像把亭山拟人化,写出山的多情。“相”“两”的同义重复,突出了我与山相知 之深。“只有”不是嫌太少,而是投身自然,与之相亲相近感受的快意和满足。 《望岳》 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 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 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尝试赏析本诗中的名句。 预习导航 学会预习,夯实基础 1. 读准字音 岱宗 归眦 2. 了解作者,丰富素养。 请将杜甫的相关资料按照“名、时、地、评、作”的方法整理在下面: 3. 知识积累 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东岳( ) 南岳( ) 西岳( )北岳( ) 中岳( ) 初读诗歌,力求畅达 1、听读诗歌 要求:(1)听准字音 (2)划分节奏 (3)体会情感 2、多方式朗读 解读诗意,融入诗境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最好能加上自己的想象,以散文的形式 表述出来。 合作研讨,体悟诗情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 消极颓废情绪吗?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赏读诗歌,品味名句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 (一)诗词名句赏析方 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遗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 1、从诗词的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 2、从诗词的感情入手,赏析作者所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丿 3、从诗词的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现主题的魅力。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 4、从诗词的修辞入手,赏析修辞对诗词的表现情趣 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 二)试赏析 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個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陵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望岳》的背景 背诵诗 试, 能力检测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 依原诗连句 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 岱宗夫如何 阴阳割昏晓 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 荡胸生曾云, 览众山 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 根据提示填写 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 (1)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提示总结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这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诗歌叙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襟和昂扬进取的情怀。诗歌语言警拔,情感激越,气魄宏大。 学习过程 开篇两句自问自答,表现出泰山的高大让初次见到的诗人惊奇不已。“齐鲁青未了”五字描绘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出泰山苍翠浑茫,巍然绵亘,突兀眼前的总印象。因为是远望,山势看不真切,突出的只是一派 望不尽的山色。三、四两句写近望的山势,以夸张的语言赞美泰山的雄奇。“钟”、“割”二字匠心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独运,化静为动。“钟”字写尽泰山的得天独厚,出类拔萃:“割”字衬托出泰山昂首天外的高峻。(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五、六两句笔墨有意宕开,不直接写山,却借“层云”和“归鸟”作映衬。山高大,才有层云缭 刘长卿(?-790?),字文房,宜州(今安徽宣城)人,其家久寓长安。约于天宝后期登进 绕、环抱:谷幽深,才要用尽目力凝视飞鸟投林。“荡胸”“决瞅”写出诗人为泰山的雄伟、神奇士第。安史乱起,避地江东。曾任长洲尉、殿中侍御史、转运使判官等职,两度遗贬,官终随州 所陶醉,写出诗人胸襟的浩荡、眼界的开阔。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豪情。“会当”“凌 刺史。诗工各体,尤善五律,自潮“五言长城”。多写宦游失意的感慨和山水风光、隐逸闲情,也 表现了诗人满怀信心的情状,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气概。尚未登山已想象登顶所见景象 有反映离乱的篇什。诗风冲淡含蓄,清雅洗炼。有《刘随州文集》。 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众山与泰山作对比,更见泰山的高大和诗人所追求的境界的高远 〔二)朝读诗歌,薹体感知 (1)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還过查工具书解决 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 并掌握 (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道。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顛沛中被 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风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 三、课探究 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 )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7 赏读诗歌,品味名句 (一)诗词名句赏析方法。 1、从诗词的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2、从诗词的感情入手,赏析作者所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3、从诗词的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现主题的魅力。 4、从诗词的修辞入手,赏析修辞对诗词的表现情趣。 (二)试赏析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背诵诗歌,能力检测 1、依原诗连句: 岱宗夫如何,________。 ________,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________。 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根据提示填写 (1) 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2) 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附: 提示总结: 这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诗歌叙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 襟和昂扬进取的情怀。诗歌语言警拔,情感激越,气魄宏大。 开篇两句自问自答,表现出泰山的高大让初次见到的诗人惊奇不已。“齐鲁青未了”五字描绘 出泰山苍翠浑茫,巍然绵亘,突兀眼前的总印象。因为是远望,山势看不真切,突出的只是一派 望不尽的山色。三、四两句写近望的山势,以夸张的语言赞美泰山的雄奇。“钟”、“割”二字匠心 独运,化静为动。“钟”字写尽泰山的得天独厚,出类拔萃;“割”字衬托出泰山昂首天外的高峻。 五、六两句笔墨有意宕开,不直接写山,却借“层云”和“归鸟”作映衬。山高大,才有层云缭 绕、环抱;谷幽深,才要用尽目力凝视飞鸟投林。“荡胸”、“决眦”写出诗人为泰山的雄伟、神奇 所陶醉,写出诗人胸襟的浩荡、眼界的开阔。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豪情。“会当”、“凌”, 表现了诗人满怀信心的情状,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气概。尚未登山已想象登顶所见景象, 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众山与泰山作对比,更见泰山的高大和诗人所追求的境界的高远。 (1)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 家庭。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开元中,年轻的杜甫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天宝三载 (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友谊。天宝五载(746)赴长安应试落第,困顿京城十年。 天宝十四载(755)四十四岁时,才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 叛军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翔,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 弃官西行,经关陇、秦州、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度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社工部。永泰元年(765),离蜀东下,滞留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 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五年(770),病逝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表、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 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 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从一切优秀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他兼 长各体,尤其对七律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反映民生苦难的诗歌,继承了《诗经》和 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作品有《杜少 陵集》。 (2)《望岳》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二十四岁时游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不第。次年漫游齐、赵。 当时他的父亲任兖州司马。杜甫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兖州探亲,此诗当做于这一年。杜甫这 次游泰山是登上山的。晚年他在夔州写的《又上后园山脚》诗中说:“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 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泰山东南山顶名叫日观峰,是观日出之处。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 登上泰山日观峰的,不过《望岳》一诗重点是写望山而不是写登山而已。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刘长卿(?-790?),字文房,宜州(今安徽宣城)人,其家久寓长安。约于天宝后期登进 士第。安史乱起,避地江东。曾任长洲尉、殿中侍御史、转运使判官等职,两度遭贬,官终随州 刺史。诗工各体,尤善五律,自诩“五言长城”。多写宦游失意的感慨和山水风光、隐逸闲情,也 有反映离乱的篇什。诗风冲淡含蓄,清雅洗炼。有《刘随州文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试说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乱后始悔而折节读书。后由比部员外郎为滁州、江州刺史,改左司郎中。官终苏州刺史,世称“韦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谐高亮,赶快参加吧1) 苏州”。韦诗以山水田园诗著名,风格恬淡简远,“韵高而气清”(张戒《岁寒堂诗话》)。安史乱后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写反映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诗,情真意切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2、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晢理 提示总结 3、背景 这首诗写寒冬日暮投宿山中人家的感受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诗歌写出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图景,从中透露出诗人对山中人家生活艰难的同情,(二)朝读诗歌,整体感知 也触发了诗人自己对旅途艰辛的感受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这里,点活画并掌提) 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 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三、课堂探究 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愿,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诗歌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谐葛亮,赶快参加吧!) 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墨背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畎,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提示总结: 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 这是一首描绘春雨中景物的诗。前两句泛写暮舂景物。花时已过,眼前只剩下一片绿阴幽草 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了。这种幽静的景色,反引起了别有会心的诗人的怜爱。所以说“独怜幽草”,由于独怜,所以闲 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 行游赏。这时,虽然舂光将逝,但还有黄鹂在深深的树阴中歌唱,愿春暂留。这两句是雨前见闻 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而点出“润边"已为即将来到的舂灡、春雨蓄势。 承接显得更加紧凑。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给人以平 后两句特写傍晚雨中景物。薄暮时分,闲行雨中,而忽见西润之中,春潮上涨。春潮来势本 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急,再加雨水,就更显得迅猛了。时已晚,潮又大,还加上下雨,原来就很荒解的渡口,哪里还 会有人经过呢?而在风吹雨打,潮水冲击之下,小小渡船既无人管,自然也就橫在渡口了。这两 《滁州西润》 句是雨中见闻。野渡雨景,历历在目。 掌习目标: 全诗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形象非常丰富而优美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江雪》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学习目标: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学习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谋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瀑文进行预习,感知。) 学习过程 )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量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韦应物(737-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任侠使气,以三卫郎事玄宗。安史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谋文进行预习,知
8 试说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诗写寒冬日暮投宿山中人家的感受。 诗歌写出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图景,从中透露出诗人对山中人家生活艰难的同情, 也触发了诗人自己对旅途艰辛的感受。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这里,点活画 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 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 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 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 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 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 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 的伏笔。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 “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 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 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 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 承接显得更加紧凑。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给人以平 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滁州西涧》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韦应物(737-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任侠使气,以三卫郎事玄宗。安史 乱后始悔而折节读书。后由比部员外郎为滁州、江州刺史,改左司郎中。官终苏州刺史,世称“韦 苏州”。韦诗以山水田园诗著名,风格恬淡简远,“韵高而气清”(张戒《岁寒堂诗话》)。安史乱后 所写反映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诗,情真意切。 2、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 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3、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诗歌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是一首描绘春雨中景物的诗。前两句泛写暮春景物。花时已过,眼前只剩下一片绿阴幽草 了。这种幽静的景色,反引起了别有会心的诗人的怜爱。所以说“独怜幽草”,由于独怜,所以闲 行游赏。这时,虽然春光将逝,但还有黄鹂在深深的树阴中歌唱,愿春暂留。这两句是雨前见闻, 而点出“涧边”,已为即将来到的春潮、春雨蓄势。 后两句特写傍晚雨中景物。薄暮时分,闲行雨中,而忽见西涧之中,春潮上涨。春潮来势本 急,再加雨水,就更显得迅猛了。时已晚,潮又大,还加上下雨,原来就很荒僻的渡口,哪里还 会有人经过呢?而在风吹雨打,潮水冲击之下,小小渡船既无人管,自然也就横在渡口了。这两 句是雨中见闻。野渡雨景,历历在目。 全诗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形象非常丰富而优美。 《江雪》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名。曾因觅“秋风吹渭水”句而唐突京兆尹,又因吟“僧敲月下门”,“推”“敲”未定冲撞了韩愈, 请将柳宗元的相关资料按照“名、时、地、评、作”的方法整理在下面 传为诗坛佳话。所作善写荒凉冷落之景和愁苦幽独之情,诗境清奇苦涩,且与孟郊齐名,故苏轼 称“郊寒岛瘦”。又与姚合齐名,称“姚贾”。长于五律,善于炼字琢句而不善谋篇。对晚唐五代 及宋影响较大。有《长江集》 (二)朗读歌,整体感知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還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并掌)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三、课堂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疑难问是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愿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思考:诗句的每一联分别交代什么? (二)合作研时(三个奥皮匠过谱高亮,赶快参加吧!) 2、有人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不如“推”字,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下来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高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三)晨展讲解(机金总是垂背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提示总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寒江独钓的山水画,却曲折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处境,以 提示总结: 及他的心情和性格。前两句描写风雪严寒的景象。诗人不直接写,而是着力渲染山间原野“鸟飞一件寻常小事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打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 绝”、“人踪灭”的死寂景象,衬托出雪的世界逼人的严寒。加上“千山”“万径”的夸张,似 风雪严寒已经充满天地之间。这个生机肃杀的世界正是诗人所处严酷、险恶的政治环境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 草遮掩 通向荒 后两句刻画渔翁形象,“孤舟”“独的”可见其心情孤独,寂爽:然而不畏严寒,于顶风抗雪在隐士身分 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 失败后刚毅不屈和不甘寂寞而又无法摆脱孤独的情怀的寄托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 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 《题李凝幽居》 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掠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 学习目标 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学习过程: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 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 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闻,对课文进行习,感知。)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 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 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 今北京)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元和间 在洛阳以诗谒韩愈,为愈所赏识,遂携之入京,返俗应进士举,然屡试不第。作诗嘲讽权贵,为 《西江月·遗兴》 权贵所嫉,号为举场“十恶”。文宗朝曾任长 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官。作诗以苦吟著学习目标:
9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请将柳宗元的相关资料按照“名、时、地、评、作”的方法整理在下面: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寒江独钓的山水画,却曲折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处境,以 及他的心情和性格。前两句描写风雪严寒的景象。诗人不直接写,而是着力渲染山间原野“鸟飞 绝”、“人踪灭”的死寂景象,衬托出雪的世界逼人的严寒。加上“千山”、“万径”的夸张,似乎 风雪严寒已经充满天地之间。这个生机肃杀的世界正是诗人所处严酷、险恶的政治环境的写照。 后两句刻画渔翁形象。“孤舟”“独钓”,可见其心情孤独、寂寞;然而不畏严寒,敢于顶风抗雪在 江面上垂钓,又表现出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性格。渔翁的顽强、孤独,正是诗人在政治革新 失败后刚毅不屈和不甘寂寞而又无法摆脱孤独的情怀的寄托。 《题李凝幽居》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幽都(今北京)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元和间, 在洛阳以诗谒韩愈,为愈所赏识,遂携之入京,返俗应进士举,然屡试不第。作诗嘲讽权贵,为 权贵所嫉,号为举场“十恶”。文宗朝曾任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官。作诗以苦吟著 名。曾因觅“秋风吹渭水”句而唐突京兆尹,又因吟“僧敲月下门”,“推”“敲”未定冲撞了韩愈, 传为诗坛佳话。所作善写荒凉冷落之景和愁苦幽独之情,诗境清奇苦涩,且与孟郊齐名,故苏轼 称“郊寒岛瘦”。又与姚合齐名,称“姚贾”。长于五律,善于炼字琢句而不善谋篇。对晚唐五代 及宋影响较大。有《长江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思考:诗句的每一联分别交代什么? 2、有人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不如“推”字,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下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 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 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 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 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 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掠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 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 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 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 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 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 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 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西江月·遣兴》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实际上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杈派说得全无是处,这岂不是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借醉后狂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学习过程;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酒后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 、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 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 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月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时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 (-)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可谓维妙维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遗兴”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 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遗到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 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 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 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朗读神,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還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课探究 个自津学良主小下爽年数图 ?试写下来 二)合作研讨(三个奥皮匠过请葛亮,赶快参加吧1) 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晨示讲解(机会总是画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1)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词大约是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词人一生立志 报国,希望亲上 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直未能实现,却被两次罢官,前后该有多少愤慨、 在这里完全舍弃了传统写法,却说没有工夫发愁。明明是闲居,怎么会没有工 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 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 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 写愤激的情绪。表面上好象是词人否定一切古书,把古人都骂倒了。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
10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 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 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 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 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 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 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 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 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作者的醉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试写下来。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 这首词大约是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词人一生立志报国,希望亲上前线杀敌,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直未能实现,却被两次罢官,前后该有多少愤慨、多少忧愁?辛弃疾 在这里完全舍弃了传统写法,却说没有工夫发愁。明明是闲居,怎么会没有工夫?词人说忙在喝 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 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 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 写愤激的情绪。表面上好象是词人否定一切古书,把古人都骂倒了。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 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实际上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 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 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岂不是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借醉后狂 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酒后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 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 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 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时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 可谓维妙维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 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