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2,文件大小:130.8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 课程代码:16051202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课时:32学时 分:2学分 适合对象: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占40%,平时占60%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限选课,共32学时。犯罪心理学是研究 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 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 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犯罪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 过程和规律,为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和方法。 2、教学目的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了 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以及预防 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揭示犯罪心理 和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1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 课程代码:16051202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课 时: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合对象: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占 40%,平时占 60%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限选课,共 32 学时。犯罪心理学是研究 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 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 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犯罪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 过程和规律,为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 和方法。 2、教学目的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了 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以及预防、 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揭示犯罪心理 和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导论(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和现状。重点和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了社会、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心 理学的犯罪概。 与刑法的犯罪概念有所不同。 (二)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2对犯罪人的理解 3.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颗,包括学科性质、对象、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犯罪心理 学理论研究的历中 (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理论,包括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三、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 (二)犯罪心理学与犯罪 (三)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五)犯罪心理学与法律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犯罪心理 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舞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研究 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 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友观性原 (二)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 (三)理论联系 (四)伦理性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2 和现状。重点和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一)什么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了社会、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心 理学的犯罪概念与刑法的犯罪概念有所不同。 (二)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犯罪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一门学科。 1.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2.对犯罪人的理解。 3.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必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犯罪心理 学理论研究的历史。 (二)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理论,包括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三)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三、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性质 (一)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 (二)犯罪心理学与犯罪 (三)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五)犯罪心理学与法律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研究 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 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就是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多层次、多侧面进行研究 (三)理论联系实际 (四)伦理性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二)调查法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一)交叉时滞平面分析 (二)路轻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以问题为中心 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二)注意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一)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以科际整合的方式取代过去单打独斗的研究取向 神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注重实证研究 3.重视对犯罪人生理因素在决定违法犯罪行为上的研究 4,注重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刑事司法实践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 2 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3.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4.强调运用综合控制的方法预防犯罪心理 (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 1.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3 观察法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二)调查法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五)案例分析法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一)交叉时滞平面分析 (二)路径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以问题为中心,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二)注意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一)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1.以科际整合的方式取代过去单打独斗的研究取向 2.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注重实证研究 3.重视对犯罪人生理因素在决定违法犯罪行为上的研究 4.注重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刑事司法实践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1.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成因 2.强调后天习俗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作用 3.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4.强调运用综合控制的方法预防犯罪心理 (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思考与实践 1.犯罪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2.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 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重点是学握各个代表性的理论的主要 观点。难点是对各个理论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第一节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概论 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学流派。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成。 1.意识 2.前意识 3.前意识 人格结构学说及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设想了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2.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 ③性器期(3-5岁)。④潜伏期(5-12岁)。⑤生殖器(12-20岁)。 3。木能论」 4.焦虑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防御方式有10种 :①压抑。②投射。③内向投射。④反 向投射。⑤抵消。⑥固若。⑦退行。⑧认同。⑨合理花。⑩升华。 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一)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1.本能与犯罪 2.人格与犯罪 3.罪恶感与犯罪 (二)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1,重视法律的作用。 2,提倡运用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式防止犯罪】 四、丽德勒的犯罪观 (一)犯罪的原因与动村 (二)对犯罪的防 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一)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二)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缺陷 犯罪者超我的缺陷:①发展不足的超我。②严厉的超我。③越轨超我。 (三)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

4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二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重点是掌握各个代表性的理论的主要 观点。难点是对各个理论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第一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概论 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 19 世纪末创立的心理学流派。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命题,主张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 成。 1.意识 2.前意识 3.前意识 (二)人格结构学说及人格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设想了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2.人格发展阶段论。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①口唇期(0-1 岁)。②肛门期(1-3 岁)。 ③性器期(3-5 岁)。④潜伏期(5-12 岁)。⑤生殖器(12-20 岁)。 3.本能论。 4.焦虑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防御方式有10 种::①压抑。②投射。③内向投射。④反 向投射。⑤抵消。⑥固着。⑦退行。⑧认同。⑨合理花。⑩升华。 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一)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1.本能与犯罪 2.人格与犯罪 3.罪恶感与犯罪 (二)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1.重视法律的作用。 2.提倡运用认同作用和升华作用等方式防止犯罪。 四、阿德勒的犯罪观 (一)犯罪的原因与动机 (二)对犯罪的防治 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一)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二)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缺陷 1.犯罪者的自我及其特征 2.犯罪者超我的缺陷:①发展不足的超我。②严厉的超我。③越轨超我。 (三)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

(四)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 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贡献 1.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2.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用 3.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二)局限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早期行为主义 (二)新行为主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 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2人类行为的起 三元交互作 论 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认为人类的政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①观察学习。②亲历学习。 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①厌恶性鼓动者。②激励性鼓动者。③示范性鼓动者。④训导性 唆使者。⑤妄想性唆使者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①外部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三、其他学者的研究 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 一)优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为犯罪学者研究犯罪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犯罪心理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不足 1.理论深度不够 2。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第三节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行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提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路线发展,并据此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 的年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 (二)他律道德阶段 (三)自律道德阶段

5 (四)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 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1.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2.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3.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二)局限 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一)早期行为主义 (二)新行为主义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2.人类行为的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 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①观察学习。②亲历学习。 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①厌恶性鼓动者。②激励性鼓动者。③示范性鼓动者。④训导性 唆使者。⑤妄想性唆使者。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①外部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 三、其他学者的研究 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 (一)优点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为犯罪学者研究犯罪行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犯罪心理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不足 1.理论深度不够 2.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第三节 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行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提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路线发展,并据此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 的年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 (二)他律道德阶段 (三)自律道德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问题海因兹偷药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将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3级水平6个阶段: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二阶段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 第三阶段 人际和谐与遵从阶 习俗水平 第四阶段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 四、简单的评价 对犯罪人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1.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2.研究内容上的启示 思考与实践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述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别ackburn,Ronald著(1993),吴宗宪、划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同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用静态的观点来分析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重点是对心理学因素的掌握。 难点是对生物因素的理解。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6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问题 海因兹偷药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将个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 3 级水平6 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二阶段 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 第三阶段 人际和谐与遵从阶段 习俗水平 第四阶段 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 四、简单的评价 对犯罪人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对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有重大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1.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2.研究内容上的启示。 思考与实践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述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 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汉斯,托奇著,周嘉桂译(1986):《司法和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用静态的观点来分析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各种因素。重点是对心理学因素的掌握。 难点是对生物因素的理解。 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特征: (一)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二)犯罪生物学因素是 种内 (三)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二、透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族史研究 (二)双生子研究 三)染色体研 (四)收养子女研究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年龄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从定量研究上看,全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表明,犯罪的高发人群时青少年 2.从定性研究上看,不同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一定的差异。 (二)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需势和动机 人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总是具体的,总有自己的对象,不同的需要指向不同的对象 2。需要是没有止境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不断 生新的需要 3.需要具有紧张性和驱动性,需要越强烈,就越感到紧张,驱动行为的力量就越大。 (二)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性格与犯罪心理 (二)气质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环墙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结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案例期望不当,酿成恶果 1.溺爱型:对子女过分娇宠,情感过剩,理智不足。 2.粗暴型: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3.放任型: 4.矛盾型 5.奢望型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学校教有内容的缺陷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7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特征: (一)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类自然因素 (二)犯罪生物学因素是一种内因 (三)犯罪生物学因素是非决定性因素 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族史研究 (二)双生子研究 (三)染色体研究 (四)收养子女研究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年龄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从定量研究上看,全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表明,犯罪的高发人群时青少年。 2.从定性研究上看,不同年龄阶段的犯罪人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一定的差异。 (二)性别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神经生理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需要和动机 人的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需要总是具体的,总有自己的对象,不同的需要指向不同的对象 2.需要是没有止境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 3.需要具有紧张性和驱动性,需要越强烈,就越感到紧张,驱动行为的力量就越大。 (二)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性格与犯罪心理 (二)气质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 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结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案例 期望不当,酿成恶果 1.溺爱型:对子女过分娇宠,情感过剩,理智不足。 2.粗暴型: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3.放任型: 4.矛盾型: 5.奢望型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学校教育内容的缺陷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上的偏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不良居住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复杂、恶劣的居住环墙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2.社区居住环境中,如果正气不压邪气,也会对生活在该社区的人们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社区中不良的人际交往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单位管理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工作环境风气不正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障碍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 二、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原因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 四、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田老与立我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2.家庭环境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刘邦惠,《心理学摄论》(200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动态的角度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规律和过程。重点是了解和掌握犯 罪行为的发生过程。难点在于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从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者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 突发式和机遇式

8 (二)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上的偏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不良居住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1.复杂、恶劣的居住环境会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2.社区居住环境中,如果正气不压邪气,也会对生活在该社区的人们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社区中不良的人际交往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单位管理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工作环境风气不正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障碍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 三、不同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原因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 四、个体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思考与实践 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2.家庭环境在个体犯罪心理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拓展阅读书目 Blackburn,Ronald 著(1993),吴宗宪、刘邦惠等译(2000):《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 研究和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刘邦惠,《心理学概论》(200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2002),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课程思政)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动态的角度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规律和过程。重点是了解和掌握犯 罪行为的发生过程。难点在于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从个体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主要包括渐进式, 突发式和机遇式

(一)渐进式 最典型、最为常见的,适合大多数案例,其特点是,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 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渐进过程,经历了由,胧的犯罪意向到形成清晰犯罪心理的过程,而 且从产生不良欲求到形成犯罪决意,具有明显的预谋性。 (二)突发式 这种模式是指犯罪人事先并无劣迹和预谋,因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或者受 环境、气氛的影响而迅速萌发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 )机遇 是指行为人在接触有利于实施犯罪的机遇之前,并没有犯罪意图,只是在接触了这种机 遇后,才逐渐产生犯罪心理,或者突然起意而犯罪。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通说,内外化机制认为,从主体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曼影响到形成犯罪心理的讨程和规律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的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 化机制 (一)不良的交往与模份 (二)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洗择 (三)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四)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五)犯罪意向萌发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犯罪情境 “犯罪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人与情景的复合体。客观情景对犯罪行为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提供了犯罪行为发生的机会。”一般来说,犯罪情景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号害付象 (一)现场条件 (三)现场气氛 二、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 (一)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心理互动 1.显露性心理冲突:①促进犯罪人侵吉动机的产生。②促进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③影响 犯罪手段的变化。 2间接性心理纠莫 3.潜在性心理危机 (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互动 1,被害过程中的激情状态 2.被害过程中的应激状态 3.被害过程中的分心状态 (三)犯罪行为发生后的心理互动 1.积极告发,及时报 2.忍受沉默,任其发展 3.否认被害,拒绝调查 三、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

9 (一)渐进式 最典型、最为常见的,适合大多数案例,其特点是,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 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渐进过程,经历了由朦胧的犯罪意向到形成清晰犯罪心理的过程,而 且从产生不良欲求到形成犯罪决意,具有明显的预谋性。 (二)突发式 这种模式是指犯罪人事先并无劣迹和预谋,因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或者受 环境、气氛的影响而迅速萌发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 (三)机遇式 是指行为人在接触有利于实施犯罪的机遇之前,并没有犯罪意图,只是在接触了这种机 遇后,才逐渐产生犯罪心理,或者突然起意而犯罪。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通说,内外化机制认为,从主体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影响到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的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 化机制。 (一)不良的交往与模仿 (二)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三)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四)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五)犯罪意向萌发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犯罪情境 “犯罪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人与情景的复合体。客观情景对犯罪行为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提供了犯罪行为发生的机会。”一般来说,犯罪情景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侵害对象 (二)现场条件 (三)现场气氛 二、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 (一)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心理互动 1.显露性心理冲突:①促进犯罪人侵害动机的产生。②促进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③影响 犯罪手段的变化。 2.间接性心理纠葛 3.潜在性心理危机 (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互动 1.被害过程中的激情状态 2.被害过程中的应激状态 3.被害过程中的分心状态 (三)犯罪行为发生后的心理互动 1.积极告发,及时报案 2.忍受沉默,任其发展 3.否认被害,拒绝调查 三、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

(一)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 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有以下特点: 1 犯罪动机强多 明确 .情景因素特别是受害人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较小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经过较为清晰的阶段 (二)无预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 无预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防卫反应和避嫌反应 应激反应和激情反 3.习惯性反应 4.变态反应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1,自我辩解心理:①合理化。②比拟。③投射。④补偿。 2.犯罪决意状态 3. 等待犯罪时机的焦虑状态 (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三)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①不安、恐慌。②得意、满足。③麻木。④罪恶成。 2.行为表现:①试探。②其他反常行为」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 (一)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1.要产生内部心理矛盾 2.要有促进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动因 3。要诗循转化规律 (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 1.渐进型 2.顿悟型 3.反复型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一)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 1.不良诱因的刺 2.非法欲望的满是 3.惩罚、改造措施不力 (二)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征兆 【,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个人欲望影 3.反社会心理增强 4.作案经验更加丰富 5.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

10 (一)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 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有以下特点: 1.犯罪动机强烈、明确、具体 2.情景因素特别是受害人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较小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经过较为清晰的阶段 (二)无预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 无预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防卫反应和避嫌反应 2. 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3. 习惯性反应 4. 变态反应 第三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1.自我辩解心理:①合理化。②比拟。③投射。④补偿。 2.犯罪决意状态 3.等待犯罪时机的焦虑状态 (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三)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①不安、恐慌。②得意、满足。③麻木。④罪恶感。 2.行为表现:①试探。②其他反常行为。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一)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1.要产生内部心理矛盾 2.要有促进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动因 3.要遵循转化规律 (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 1.渐进型 2.顿悟型 3.反复型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一)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 1.不良诱因的刺激 2.非法欲望的满足 3.惩罚、改造措施不力 (二)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征兆 1.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个人欲望膨胀 3.反社会心理增强 4.作案经验更加丰富 5.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