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9603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8学时 学 分:3学分 适合对象: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本科 考核方式:集中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是 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 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 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 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 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 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 验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个体、人际、群体和文化等不同的层 面解读人的各种复杂社会行为,并学会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背景去理解民众的社会 行为方式与特点
1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单位:人力资源学院 任课教师:张霞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9603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时:48 学时 学 分:3 学分 适合对象: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本科 考核方式:集中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在心理学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是 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与普通心理学视角不同,社会心理学将个人当 作一个与其周围社会存在紧密的有机关联,并在其中得到界定的对象来研究,并试图 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各因素及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心理特性 之间联系规律的一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 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研究 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社会心理学理 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应用专业课程。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 性和应用性的一个领域,虽然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数据和资料,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 验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从个体、人际、群体和文化等不同的层 面解读人的各种复杂社会行为,并学会从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背景去理解民众的社会 行为方式与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 1.基本知识学握:引导学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 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 练习题: 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 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 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 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掌握社会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 有关研究对象的经典论述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第二节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 二、 文化 三、人格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课程思政) 交叉性与独立性 二、 理论性与应用性 主要研究取向 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探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迁轨迹 (三)人、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制约? 2
2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 1. 基本知识掌握:引导学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 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 练习题; 2. 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 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 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 3. 学科知识运用: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 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掌握社会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 二、 有关研究对象的经典论述 三、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 社会 二、 文化 三、 人格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课程思政) 一、 交叉性与独立性 二、 理论性与应用性 三、 主要研究取向 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 揭示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二、 探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迁轨迹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制约?
3、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交叉性和独立性?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学的指导意义? 5、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心理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课程思政) (一)入、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学握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 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孕育时期 形成时期 确立时期 四、 扩展时期 第二节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欧洲的社会心理学 三、欧美以外的社会心理学探素 第三节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课程思政) 、 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 二、 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三)人、思考与实践 1、简述现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路径何在? 3、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各自特点是什么? 4、结合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简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 当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3
3 3、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交叉性和独立性?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学的指导意义? 5、为什么要研究社会心理学?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掌握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中国 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 孕育时期 二、 形成时期 三、 确立时期 四、 扩展时期 第二节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二、 欧洲的社会心理学 三、 欧美以外的社会心理学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课程思政) 一、 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 二、 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三、 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现代社会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路径何在? 3、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各自特点是什么? 4、结合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简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 当代价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研 究方法的拓展,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课程思政) 一、 方法论与哲学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课程思政) 、 社会利学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研究方法多样性的来源 二、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 之 社会心理学的博奔论分析方法 一、 社会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法 社会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课程思政) 科学研究的困难与科学精神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启动的技术问题 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方法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作为知识体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3、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与拓展研究方法的关系? 4、如何认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5、如何评价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善意欺骗”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三章人格、自我与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入、目的与要求 理解环境与人格的关系,理解自我与自我意识,掌握个体的社会化,理解并把握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4
4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研 究方法的拓展,理解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课程思政) 一、 方法论与哲学基础 二、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课程思政) 三、 社会科学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 研究方法多样性的来源 二、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三、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一、 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 二、 社会心理学的博弈论分析方法 三、 社会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法 四、 社会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课程思政) 一、 科学研究的困难与科学精神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启动的技术问题 三、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方法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2、如何理解作为知识体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3、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与拓展研究方法的关系? 4、如何认识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5、如何评价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善意欺骗”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三章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环境与人格的关系,理解自我与自我意识,掌握个体的社会化,理解并把握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人格(课程思政) 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课程思政) 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 四、 有关中国人性格的若干讨论 第二节自我与自我意识 自我的形成 补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 三、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第三节个体的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 社会化的要素 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课程思政) 三、 社会化的变异(课程思政) 传统与现代:社会化模式的变迁 第四节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课程思政) 、 面具、角色与互动 二、 地位、规范与期待 角色理论 四、人情与面子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 2、请结合本章的社会化理论和互联网的发展,讨论人的社会化过程 3、试论述自我方面的研究,并思考中国人自我的基本特点。 4、请比较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并试图用批判性思维解释自己身边的 事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四章社会动机(课程思政) (一)人、目的与要求 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 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 5
5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与人格(课程思政) 一、 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课程思政) 二、 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 三、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 四、 有关中国人性格的若干讨论 第二节 自我与自我意识 一、 自我的形成 二、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 三、 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第三节 个体的社会化(课程思政) 一、 社会化的要素 二、 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课程思政) 三、 社会化的变异(课程思政) 四、 传统与现代:社会化模式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课程思政) 一、 面具、角色与互动 二、 地位、规范与期待 三、 角色理论 四、 人情与面子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 2、请结合本章的社会化理论和互联网的发展,讨论人的社会化过程。 3、试论述自我方面的研究,并思考中国人自我的基本特点。 4、请比较人情和面子的基本含义,并试图用批判性思维解释自己身边的 事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四章 社会动机(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 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
…、 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 与需要和动机相关的研究 三、社会动机的性质与系统 第二节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课程思政) 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二、 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机观(课程思政) 第三节侵犯与利他行为(课程思政 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 二、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课程思政)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解释(课程思政)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成就动机 二、 权力动机 亲和动机 四、社会动机的激发与控制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动机的根源?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动机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动机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陈述。 第五章社会认知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认知及其图式的内涵,掌握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掌握影响社会认知 的因素,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归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认知及其图式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二、 图式与社会认知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 一、印象形成及其特点 二、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三、印象整饰 6
6 一、 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 二、 与需要和动机相关的研究 三、 社会动机的性质与系统 第二节 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课程思政) 一、 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二、 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 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机观(课程思政) 第三节 侵犯与利他行为(课程思政) 一、 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 二、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课程思政) 三、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解释(课程思政)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一、 成就动机 二、 权力动机 三、 亲和动机 四、 社会动机的激发与控制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动机的根源?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动机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动机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陈述。 第五章 社会认知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认知及其图式的内涵,掌握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掌握影响社会认知 的因素,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归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图式 一、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二、 图式与社会认知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 一、 印象形成及其特点 二、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三、 印象整饰
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 一 认知对象 认知情境 四、认知偏差 第四节社会行为的归因 归因理论 、 归因偏差 三、白因与补会文化的制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认知有哪些特征? 2、什么是图式?根据内容可将图式分为哪几种? 3、印象形成有哪几种信息加工模式?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中,认知者方面的因素有哪些?认知对象方面的 因素有哪些? 5、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六章社会态度(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 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态度的基本内涵(课程思政) 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 态度的构成与结构 三、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课程思政) 、 态度形成的理论分析与解释 态度改变的过程与形式 第三节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其模型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对态度的景影响
7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 认知者 二、 认知对象 三、 认知情境 四、 认知偏差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 归因理论 二、 归因偏差 三、 归因与社会文化的制约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认知有哪些特征? 2、什么是图式?根据内容可将图式分为哪几种? 3、印象形成有哪几种信息加工模式?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中,认知者方面的因素有哪些?认知对象方面的 因素有哪些? 5、常见的认知偏差有哪几种?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六章 社会态度(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理解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 犯与利他行为,了解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基本内涵(课程思政) 一、 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 态度的构成与结构 三、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课程思政) 一、 态度形成的理论分析与解释 二、 态度改变的过程与形式 第三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一、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其模型 二、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三、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第四节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偏差(课程思政) 偏见与歧视(课程思政) 二、性别、社群与阶层的分析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和论述是什么? 2、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态度的本质是什么? 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4、如何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社群偏见与歧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七章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互动的理论内涵,理解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理解人际沟通的本质,了 解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 符号互动论 拟剧论 三、常人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课程思政) 对称性社会石动 二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第三节人际沟通的本质 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的异同 人际沟通的方式 人际沟通的网络 第四节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 (三入、思考与实践 1、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2、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何在? 3、阐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对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的启示。 4、思考非语言沟通在实际沟通过程中的意义。 8
8 第四节 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偏差(课程思政) 一、 偏见与歧视(课程思政) 二、 性别、社群与阶层的分析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和论述是什么? 2、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态度的本质是什么? 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4、如何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社群偏见与歧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七章 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课程思政)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社会互动的理论内涵,理解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理解人际沟通的本质,了 解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一、 符号互动论 二、 拟剧论 三、 常人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课程思政) 一、 对称性社会互动 二、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本质 一、 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的异同 二、 人际沟通的方式 三、 人际沟通的网络 第四节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一、 语言沟通 二、 非语言沟通 (三)、思考与实践 1、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沟通。 2、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何在? 3、阐述马克思的社会交往论对社会互动和人际沟通的启示。 4、思考非语言沟通在实际沟通过程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八章人际关系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掌握人际吸引的概念与规则,理解情感与亲密关系, 了解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人际关系的本质 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的规则 第三节情感与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中的友谊 二、 人际关系中的爱情 一、 人际关系中的亲情 四、 亲密关系的形成与结束 第四节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 人际信任 二、社会信任 (三)、思考与实践 1、请思考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建构方式与运作特点。 2、在新媒体平台上,社会关系是如何变迁与流转的? 3、社会信任与人际信任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关系研究对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研究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九章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群体生活的本质与意义,理解并把握社会影响的形式与路径,理解群体决策, 理解群体凝聚力与群体领导。 (二)、教学内容
9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掌握人际吸引的概念与规则,理解情感与亲密关系, 了解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一、 人际关系的本质 二、 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 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 人际吸引的规则 第三节 情感与亲密关系 一、 人际关系中的友谊 二、 人际关系中的爱情 三、 人际关系中的亲情 四、 亲密关系的形成与结束 第四节 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 一、人际信任 二、社会信任 (三)、思考与实践 1、请思考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建构方式与运作特点。 2、在新媒体平台上,社会关系是如何变迁与流转的? 3、社会信任与人际信任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关系研究对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研究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第九章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群体生活的本质与意义,理解并把握社会影响的形式与路径,理解群体决策, 理解群体凝聚力与群体领导。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群体生活的本质与意义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 群体与群际关系 三 群体生活的表现形式与行为特点 0、 群体生活的必要性与群体规范 第二节社会影响的形式与路径 一、 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类型 二、 社会影响的产生路径 、 社会影响对群体结构的作用 第三节群体决策 群体发展和群体功能 二、 群体决策的基本要素 群体决策的规则 四、群体决策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节群体凝聚力与群体领导 一、群体凝聚力及其特征 二、领导的类型与行为风格 三、领导与群体凝聚力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特征和功能?内群体和外群体有何区别? 2、简述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 3、群体规范是什么?群体规范有哪些作用? 4、社会影响是什么?如何理解社会助长、社会抑制和社会惰化? 5、如何理解群体决策和群体思维? 6、群体凝聚力是什么?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有何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 10
10 第一节 群体生活的本质与意义 一、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 群体与群际关系 三、 群体生活的表现形式与行为特点 四、 群体生活的必要性与群体规范 第二节 社会影响的形式与路径 一、 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类型 二、 社会影响的产生路径 三、 社会影响对群体结构的作用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 群体发展和群体功能 二、 群体决策的基本要素 三、 群体决策的规则 四、 群体决策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领导 一、群体凝聚力及其特征 二、领导的类型与行为风格 三、领导与群体凝聚力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特征和功能?内群体和外群体有何区别? 2、简述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 3、群体规范是什么?群体规范有哪些作用? 4、社会影响是什么?如何理解社会助长、社会抑制和社会惰化? 5、如何理解群体决策和群体思维? 6、群体凝聚力是什么?群体凝聚力与工作绩效有何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辅以课件或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