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6118302 2.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网络心理学/Cyber Psychology 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适用层次 本科 5.课程主要面向专业:应用心理学 6.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践)教学学时:0 7.学分:2 8.修读该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条件。 学生在学习了心理学入门课程 《普通心理学》后,在了解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可以 开始研究网络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问题。 二、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心理学的概述、网络信息获取及资源共享、网上娱乐心理、网络交流心理、电 子商务应用心理、电子政务应用心理、网络创新应用心理、人机交互等内容。要求学生对人们在应用网 络时的心理特质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网络成瘾的诊断方法: 了解人机交的基知识,并在出 基础上发展出 理学的兴趣和研究倾向。 三、课程散学目标 3.1课程思政目标:在网络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3.2知识月标:桶讨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堂提网络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理论、研究节瞌、发 展趋势,特别是要掌握人们应用网络时的心理特质及其主要问题,能够从人机交流层次、个体心理层次 社会心理层次这三个层面掌网络心理学的知识 3.3专业能力目标:通过对网络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对实际生活中人们出现的网络心理现象及其问 题作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心理学相关的方法和工具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3.4具体技能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成瘾的类别、主要表现特征、具体诊断标准 以及相应治疗措施,具备鉴别、初步诊断网络成瘾的技能, 并能进行相关的咨询。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1网络心理学导论:行为的重构 1.1心、理之与石网 1.1.1网络: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 1.1,2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行为重构的基点 1.1.3网络空间的行为维 1.2发展中的网络心理学 1.2.1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2.2网络心理学的现状 13网终、理学,机因与挑成 1.3.1网络心理学与传统心理 生长与超越 1.3.2发展性的网络心理学研究 1.3.3网络心理学的瓶颈与创新 1.3.4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积极还是消极
。 《网络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6118302 2.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网络心理学/Cyber Psychology 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4.课程适用层次:本科 5.课程主要面向专业:应用心理学 6.总学时: 32,其中实验(实践)教学学时: 0 7.学分:2 8.修读该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条件: 学生在学习了心理学入门课程《普通心理学》后,在了解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可以 开始研究网络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问题。 二、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心理学的概述、网络信息获取及资源共享、网上娱乐心理、网络交流心理、电 子商务应用心理、电子政务应用心理、网络创新应用心理、人机交互等内容。要求学生对人们在应用网 络时的心理特质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网络成瘾的诊断方法;了解人机交互的基本知识;并在此 基础上发展出对网络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倾向。 三、课程教学目标 3 .1 课程思政目标:在网络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 3.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网络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理论、研究范畴、发 展趋势,特别是要掌握人们应用网络时的心理特质及其主要问题,能够从人机交流层次、个体心理层次、 社会心理层次这三个层面掌握网络心理学的知识。 3.3 专业能力目标:通过对网络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对实际生活中人们出现的网络心理现象及其问 题作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心理学相关的方法和工具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3.4 具体技能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成瘾的类别、主要表现特征、具体诊断标准 以及相应治疗措施,具备鉴别、初步诊断网络成瘾的技能,并能进行相关的咨询。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1 网络心理学导论: 行为的重构 1.1 心理学与互联网 1.1.1 网络: 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 1.1.2 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 行为重构的基点 1.1.3 网络空间的行为维度 1.2 发展中的网络心理学 1.2.1 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2.2 网络心理学的现状 1.3 网络心理学: 机遇与挑战 1.3.1 网络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 生长与超越 1.3.2 发展性的网络心理学研究 1.3.3 网络心理学的瓶颈与创新 1.3.4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积极还是消极
1.3.5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2网络心理的理论研究 2.1 网络心理与行为: 功能视角 2.1.1网络中的行为 2.1.2网络行为的特布 2.2替代还是补偿:基本问题和争论 2.2.1网络使用的替代假说 2.2.2网络使用的补偿假说 22.3网络使用假说: 整合的视角 2.3网络心理的相关理论 23.1网络行为的动机论 2.3.2网络行为的过程论 2.3.3网络行为的效应论 3网络 理学研究 方法与趋势 3.1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础 3.1,1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概术 3.1,2网路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2网络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 3.2.1网络调查 32.2网络调查和传统纸笔测验的比较 3.2.3网络调查的实施过程 3.3大数据与网络行为 3.3.1大数据的某本概今 3.3,2大数据对网路行为的意义 3.3.3网络行为中的大数据研究领域 3.4社交网络分析 3.4.1社交网络分析的概述 3.4.2社交网铭分析的基本思路 343网络社会分析的角度 3.4.4社交网络分析的常用软件简介 3.5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趋势 3.5.1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拓展 3.5.2研究方法和技术革新 3.5.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密:切结合 3.5.4大样本长时程的追踪研究 3.5.5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虚拟研究团那 3.5.6网络心理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 3.5.7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4网络自我:网络中的个体人格 4.1自我探索的新方式: 网络中的自我呈现 4.1.1网络自我呈现动花 4.1.2网络自我呈现工具 4.1.3网络自我呈现策略 4.1.4网络自我呈现与现实自我呈现的关系
1.3.5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2 网络心理的理论研究 2.1 网络心理与行为: 功能视角 2.1.1 网络中的行为 2.1.2 网络行为的特征 2.2 替代还是补偿: 基本问题和争论 2.2.1 网络使用的替代假说 2.2.2 网络使用的补偿假说 2.2.3 网络使用假说: 整合的视角 2.3 网络心理的相关理论 2.3.1 网络行为的动机论 2.3.2 网络行为的过程论 2.3.3 网络行为的效应论 3 网络心理学研究: 方法与趋势 3.1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础 3.1.1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概述 3.1.2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2 网络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 3.2.1 网络调查的概述 3.2.2 网络调查和传统纸笔测验的比较 3.2.3 网络调查的实施过程 3.3 大数据与网络行为 3.3.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3.3.2 大数据对网络行为的意义 3.3.3 网络行为中的大数据研究领域 3.4 社交网络分析 3.4.1 社交网络分析的概述 3.4.2 社交网络分析的基本思路 3.4.3 网络社会分析的角度 3.4.4 社交网络分析的常用软件简介 3.5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趋势 3.5.1 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拓展 3.5.2 研究方法和技术革新 3.5.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密切结合 3.5.4 大样本长时程的追踪研究 3.5.5 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虚拟研究团队 3.5.6 网络心理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3.5.7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4 网络自我: 网络中的个体人格 4.1 自我探索的新方式: 网络中的自我呈现 4.1.1 网络自我呈现动机 4.1.2 网络自我呈现工具 4.1.3 网络自我呈现策略 4.1.4 网络自我呈现与现实自我呈现的关系
4.2网络中的个体行为:自我表露 4.2.1网络自我表露的界定 4.3网络使用对人格整合的影响 4.3.1人格五因素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4.3.2其他人格特质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4.3.3网络使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 5网络学习与认知 5.1网络学 习的特点 5.1.1网络学习产生的背景 5.1.2网络学习的界定 5.1.3网络学习的特点 5.1,4网络学习形式的发展 5.2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 5.2.1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 5.2.2基于网络的动画代理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2.3基于网络的线素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2.4学习者知识经验在网络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3网络情境中的自我调节学习 5.3.1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5.3.2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 5.3,3网络情培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 5.3,4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和促进 5.3.5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未来研究方向 6网络中的社会交往 6.1网络交往概述 6.1.1网络交往形式 6.1.2网络交往特性 6.2网络交往的心理基础 6.2.1网络信任 6.2.2网络安全感 6.3网络中的亲密关系 6.3.1恋爱 632友谊 7网络集群行为 7.1网络集群行为的界定 7.1.1网络集群行为及相关概念 7.1.2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 7.1.3网络集群行为的分类 7.2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7.2.1网络集群事件的发4 7.2.2网络集群事件的发展 7.2.3网络集群事件的理论解释
4.2 网络中的个体行为: 自我表露 4.2.1 网络自我表露的界定 4.2.2 网络自我表露的功能 4.2.3 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 4.3 网络使用对人格整合的影响 4.3.1 人格五因素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4.3.2 其他人格特质与网络使用的关系 4.3.3 网络使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 5 网络学习与认知 5.1 网络学习的特点 5.1.1 网络学习产生的背景 5.1.2 网络学习的界定 5.1.3 网络学习的特点 5.1.4 网络学习形式的发展 5.2 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 5.2.1 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 5.2.2 基于网络的动画代理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2.3 基于网络的线索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2.4 学习者知识经验在网络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 5.3 网络情境中的自我调节学习 5.3.1 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5.3.2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 5.3.3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 5.3.4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和促进 5.3.5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未来研究方向 6 网络中的社会交往 6.1 网络交往概述 6.1.1 网络交往形式 6.1.2 网络交往特性 6.2 网络交往的心理基础 6.2.1 网络信任 6.2.2 网络安全感 6.3 网络中的亲密关系 6.3.1 恋爱 6.3.2 友谊 7 网络集群行为 7.1 网络集群行为的界定 7.1.1 网络集群行为及相关概念 7.1.2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 7.1.3 网络集群行为的分类 7.2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7.2.1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 7.2.2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展 7.2.3 网络集群事件的理论解释
7.3网络集体智慧 7.3.1网络集体智慧的定义与形成过程 7.3.2网络集体智慧的影响因 7.3.3网络集体智慧形成的相关理论 8网络消费心理 8.1网络消费的个体特征 811性别弟异 8.1.2消费者人格特质 82网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特征 8.2.1产品特征 8.2.2服务特征 8.3网络消费的社交特征 83.1社交行为 8.3.2 江云 8.3.3社会规勃 8.4消费者知觉 8.4.1价值知觉 842信任知情 8.4.3风险知觉 8.4.4创新知觉 8.5网络广告 8.5.1个体特征 85.2广告特征 8.6网络口碑 8.6.1个体特征 8.6.2网络口碑特征 8.6.3补交特征 8.6.4消费者知赏 87据望 87.1多感宫交互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 8.7.2归因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 9网络道德心理 9.1网络道德心理概述 9.1.1道德心,理研究背弱 9.1.2网络道德: 新的 注 9.1.3网络道德的含 9.1.4网络道德的特点 9.1,5树络道德敏感性 9.2网络欺负 9.2.1网络欺负的含义 9.2.2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比较 9.2.3网络欺负的分类 9.2.4网络欺负的特点 9.2.5网络欺负的影向因素
7.3 网络集体智慧 7.3.1 网络集体智慧的定义与形成过程 7.3.2 网络集体智慧的影响因素 7.3.3 网络集体智慧形成的相关理论 8 网络消费心理 8.1 网络消费的个体特征 8.1.1 性别差异 8.1.2 消费者人格特质 8.2 网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特征 8.2.1 产品特征 8.2.2 服务特征 8.3 网络消费的社交特征 8.3.1 社交行为 8.3.2 社会资本 8.3.3 社会规范 8.4 消费者知觉 8.4.1 价值知觉 8.4.2 信任知觉 8.4.3 风险知觉 8.4.4 创新知觉 8.5 网络广告 8.5.1 个体特征 8.5.2 广告特征 8.6 网络口碑 8.6.1 个体特征 8.6.2 网络口碑特征 8.6.3 社交特征 8.6.4 消费者知觉 8.7 展望 8.7.1 多感官交互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 8.7.2 归因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 9 网络道德心理 9.1 网络道德心理概述 9.1.1 道德心理研究背景 9.1.2 网络道德: 新的关注 9.1.3 网络道德的含义 9.1.4 网络道德的特点 9.1.5 网络道德敏感性 9.2 网络欺负 9.2.1 网络欺负的含义 9.2.2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比较 9.2.3 网络欺负的分类 9.2.4 网络欺负的特点 9.2.5 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
9.2.6网络欺负的发展趋势 9.2.7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 9.3网络亲社会行为 9.3.1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9.3.2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 9.3.3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9.34网络亲社会行为的 因素 9.3.5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9.3.6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展望 10网络中的性:网络色情与性别认同 10.1网络中的性信息传播:对行为的影响 10.1.1积极影响 10.1.2消极影响 10.2网络色情 10.2.1网络色情的内涵 10.2.2网络色情的接触与使用 10.2.3网络色情成癔与其影响 10.2.4网络色情成瘾 预防与治疗 10.2.5网络色情的治理 10.3网络与性别认同 10.3.1网络中性别星现的特征 10.3.2网络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10.3.3融合网络与传统活动的性别以同 11网络成瘾 11.1网络成瘾的界定与测量 11.1.1网络成瘾的界定 11.1.2网络成痛的测量 11.2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 11.2.1基于网络本身特征的理论 11.2.2基于互动取向的理论 11.2.3基于发展取向的理论 11.2.4基于内在需求满足的理论 11.3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11.3.1互联网使用的特点 11.3.2环境因索 11.3.3个体因素 11.4网络成瘾的干预与预防 11.41个体于预 11.4.2团体干预 11.4.3家庭模式的干预 12网络心理咨询 12.1网络心理咨询
9.2.6 网络欺负的发展趋势 9.2.7 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 9.2.8 网络欺负的预防 9.2.9 网络欺负研究展望 9.3 网络亲社会行为 9.3.1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9.3.2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 9.3.3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9.3.4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9.3.5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9.3.6 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展望 10 网络中的性: 网络色情与性别认同 10.1 网络中的性信息传播: 对行为的影响 10.1.1 积极影响 10.1.2 消极影响 10.2 网络色情 10.2.1 网络色情的内涵 10.2.2 网络色情的接触与使用 10.2.3 网络色情成瘾与其影响 10.2.4 网络色情成瘾的预防与治疗 10.2.5 网络色情的治理 10.3 网络与性别认同 10.3.1 网络中性别呈现的特征 10.3.2 网络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10.3.3 融合网络与传统活动的性别认同 11 网络成瘾 11.1 网络成瘾的界定与测量 11.1.1 网络成瘾的界定 11.1.2 网络成瘾的测量 11.2 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 11.2.1 基于网络本身特征的理论 11.2.2 基于互动取向的理论 11.2.3 基于发展取向的理论 11.2.4 基于内在需求满足的理论 11.3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11.3.1 互联网使用的特点 11.3.2 环境因素 11.3.3 个体因素 11.4 网络成瘾的干预与预防 11.4.1 个体干预 11.4.2 团体干预 11.4.3 家庭模式的干预 12 网络心理咨询 12.1 网络心理咨询
12.1.1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及特点 12.1.2适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法 12. 络心 理咨询的过程及效果研究 12.1.4我国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主要服务方式 12.2虚拟现实与心理治疗 12.2.1计算机化心理治疗 12.22亚肃游波 12.2.3虚拟现实 12.2.4应用 12.3网络心理键康教有 12.3.1网络心,理肆康教育 12.3.2网络自助闭体、网络支特闭体与心理肆康教音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 现状及开展形式 12.3.5网络心理健康教有的优势、问题 13网络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3.1网络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 13.1.1网络使用与肥胖 13.1.2网络使用与睡眼 13.1.3网络使用与生理唤醒及身体伤害 13.2网络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3.2.1网络与人际交往 13.2.2五联网使用与白我认同 13.2.3互联网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 13.2.4互联网使用与欺负 13.3网络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语言、记忆、空间认知 13.3.1网络对语言的影响 13.3.2网络对记忆的影响 13.3.3网络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13.4网络的进化言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环节 讲 少 灯 其他 教学时数 论 实验 学环节 课 课程内容 第一章网络心理学导论 2 第二章网络心理的理论研究
12.1.1 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及特点 12.1.2 适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法 12.1.3 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及效果研究 12.1.4 我国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主要服务方式 12.2 虚拟现实与心理治疗 12.2.1 计算机化心理治疗 12.2.2 严肃游戏 12.2.3 虚拟现实 12.2.4 应用 12.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12.3.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12.3.2 网络自助团体、网络支持团体与心理健康教育 12.3.3 网络自杀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 12.3.4 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开展形式 12.3.5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问题 13 网络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13.1 网络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 13.1.1 网络使用与肥胖 13.1.2 网络使用与睡眠 13.1.3 网络使用与生理唤醒及身体伤害 13.2 网络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3.2.1 网络与人际交往 13.2.2 互联网使用与自我认同 13.2.3 互联网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 13.2.4 互联网使用与欺负 13.3 网络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语言、记忆、空间认知 13.3.1 网络对语言的影响 13.3.2 网络对记忆的影响 13.3.3 网络对空间认知的影响 13.4 网络的进化意义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建议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题 课 讨 论 课 实验 其他教 学环节 小 计 第一章 网络心理学导论 2 2 第二章 网络心理的理论研究 2 2
第三章网络心理研究的方法 2 2 和趋势 第四章网络中的自我 1 第五章网络学习与认知 2 第六章网络中的社会交往 “网红”现象辩论赛 第七章网络华群行为 1 网络暴力现象辩论赛 2 第八章网络消费心理 1 第九章网络道德心理 第十章网络色情与性别认同 1 第十一章网络成瘾 2 网络成瘾现象辩论赛 2 第十二章网络心理咨询 1 第十三章网络对人类发展的 2 影响 总计 19 13 32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程教学的教学是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配合视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 力,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网络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提相关技能和策略。 七、考核方式 考核形式:考查 评价方式:平时成绩40%+考查作业成绩60%评分标准:平时成绩考勤50%+课堂表现50% 考查作业主要为开卷考试或调查报告等 八、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网红”现象辩论赛 第六章 讲授与讨论 3.1 3.2 3334
第三章 网络心理研究的方法 和趋势 2 2 第四章 网络中的自我 1 1 2 第五章 网络学习与认知 2 2 第六章 网络中的社会交往 1 1 2 “网红”现象辩论赛 2 2 第七章 网络集群行为 1 1 2 网络暴力现象辩论赛 2 2 第八章 网络消费心理 1 1 2 第九章 网络道德心理 1 1 2 第十章 网络色情与性别认同 1 1 2 第十一章 网络成瘾 2 2 网络成瘾现象辩论赛 2 2 第十二章 网络心理咨询 1 1 2 第十三章 网络对人类发展的 影响 2 2 总计 19 13 32 。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程教学的教学是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配合视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 力,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网络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策略。 七、考核方式 考核形式:考查。 评价方式:平时成绩 40%+考查作业成绩 60% 评分标准:平时成绩=考勤 50%+课堂表现 50% 考查作业主要为开卷考试或调查报告等 八、课程思政素材 序号 课程思政素材 对应章节 教学方法 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度 1 “网红”现象辩论赛 第六章 讲授与讨论 3.1 3.2 3.3 3.4
2 网络暴力现象辩论赛 第七章 观看视频、小3.1 3.2 3.3 34 组讨论 3 网络成瘾现象辩论赛 第十 案例分析、小 31 3.2 33 34 组讨论 4 思考网络对人类发展的 第十三章 课后作业 3.1 3.2 3.3 34 意义 九、教材、实验指导书与主要参考书目 [1]周宗奎.网络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Patricia Wallace/谢影、荀建新.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乔伊·亚当森 网络行为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制订人:郭欢 2020年12月 审核人:李关华 2020年12月
九、教材、实验指导书与主要参考书目 [1] 周宗奎.网络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Patricia Wallace / 谢影、苟建新. 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 乔伊·亚当森. 网络行为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制订人:郭欢 2020 年 12 月 审核人:李美华 2020 年 12 月 。 2 网络暴力现象辩论赛 第七章 观看视频、小 组讨论 3.1 3.2 3.3 3.4 3 网络成瘾现象辩论赛 第十一章 案例分析、小 组讨论 3.1 3.2 3.3 3.4 4 思考网络对人类发展的 意义 第十三章 课后作业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