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61055总学时30理论30实验/上机0 学分1.5开课单位信息学院开课系电子工程系修订时间2005年11月4日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 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整体知识框架出发,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内容、背景以 及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介绍。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图像的表象、基本物理假设、图 像处理系统的硬件设备、图像的数据格式以及视觉系统:第二部分介绍图像信号分析的 基础理论:图像信号的数学表示、运算、卷积计算和统计特性:第三部分介绍图像变换: 主要是FFT变换和DCT变换:第四部分介绍图像的增强和复原技术:最后一部分讲述图 像压缩编码原理和标准化。 修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字信号处理》。 教材 《数字图像处理》,陈传波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数字图像处理》属于专业任选课,属于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实用课程。随 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和全球数字化的不断逼近,信息传输量的不断膨胀对数字图像处 理的速度和压缩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对图像信息的大量需求,使得这门交叉学科成为当代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中的 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字图像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数 字图像处理的各种具体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数字图像处理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610055 总学时 30 理论 30 实验/上机 0 学分 1.5 开课单位 信息学院 开课系 电子工程系 修订时间 2005 年 11 月 4 日 课 程 简 介 教学内容 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整体知识框架出发,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内容、背景以 及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介绍。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图像的表象、基本物理假设、图 像处理系统的硬件设备、图像的数据格式以及视觉系统;第二部分介绍图像信号分析的 基础理论:图像信号的数学表示、运算、卷积计算和统计特性;第三部分介绍图像变换: 主要是 FFT 变换和 DCT 变换;第四部分介绍图像的增强和复原技术;最后一部分讲述图 像压缩编码原理和标准化。 修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字信号处理》。 教材: 《数字图像处理》,陈传波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数字图像处理》属于专业任选课,属于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实用课程。随 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和全球数字化的不断逼近,信息传输量的不断膨胀对数字图像处 理的速度和压缩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对图像信息的大量需求,使得这门交叉学科成为当代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中的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字图像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数 字图像处理的各种具体实现技术。 二、 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学握数字图像的数学表示方法:图像的基本变换处 理,特别是FFT变换和DCT变换:各种图像增强和复原处理:最后是图像的压缩编 码技术。 三、面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四、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数字信号处理》。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需要用到简单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知识。课 程的专业性很强。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3学时) 第一节:图像处理概述 图像处理分类(A)。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A)。 第二节:图像的表象 图像信息(A)。光照模型(A)。亮度函数(A)。 第三节:基本的物理假设 景物表面存在假设(B)。分层次假设(B)。相似性假设(B)。空间的连续性假设 (B)。不连续中的连续性假设(B)。 第四节:图像处理系统的硬件设备 图像处理系统中的输入设备(A)。图像处理系统中的输出设备(A)。图像处理系 统中的存储设备(A)。 第五节:图像处理软件 图像数据格式(C) 第二章:图像与视觉系统(3学时) 第一节:视觉系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图像的数学表示方法;图像的基本变换处 理,特别是 FFT 变换和 DCT 变换;各种图像增强和复原处理;最后是图像的压缩编 码技术。 三、 面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四、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数字信号处理》。 五、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需要用到简单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知识。课 程的专业性很强。 六、 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3 学时) 第一节:图像处理概述 图像处理分类(A)。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A)。 第二节:图像的表象 图像信息(A)。光照模型(A)。亮度函数(A)。 第三节:基本的物理假设 景物表面存在假设(B)。分层次假设(B)。相似性假设(B)。空间的连续性假设 (B)。不连续中的连续性假设(B)。 第四节:图像处理系统的硬件设备 图像处理系统中的输入设备(A)。图像处理系统中的输出设备(A)。图像处理系 统中的存储设备(A)。 第五节:图像处理软件 图像数据格式(C)。 第二章:图像与视觉系统(3 学时) 第一节:视觉系统 2
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框架(A)。视觉模型(A) 第二节:光度学及色度学原理 色彩的基本属性(A)。三基色混色及色度表示原理(C)。 第三节:亮度和颜色感觉的视觉特性 人类视觉特性(B)。空间特性(B)。时间特性(B)。 第六节:主观轮廓和空间错觉 主观轮廓(B)。空间错觉(B)。 第三章:图像信号分析基础(5学时) 第一节:图像信号的数学表示 信号采样(A)。信号量化(A)。图像信号采样与量化(B)。灰度直方图(C)。 第二节:图像的运算 图像点运算(C)。图像代数运算(C)。图像几何运算(C)。图像的卷积运算(B) 第五节:图像的统计特性 图像的振幅分布特性(A)。差值信号的振幅分布特性(A)。图像的自相关函数(B)。 频率图像信号功率谱和自相关函数(C)。图像信号的信息量(C)。 第四章:图像变换(7学时) 第一节:积分变换 积分变换(A)。 第二节:连续傅里叶变换 连续傅立叶变换(A)。傅立叶变换性质(A)。 第三节:离散傅里叶变换 离散傅立叶变换(A)。离散傅立叶变换性质(A)。 第四节:快速傅里叶变换 傅立叶变换的周期性分析(A)。FFT(A)。 第五节:二维傅里叶变换 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定义及其性质(A)。 3
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框架(A)。视觉模型(A)。 第二节:光度学及色度学原理 色彩的基本属性(A)。三基色混色及色度表示原理(C)。 第三节:亮度和颜色感觉的视觉特性 人类视觉特性(B)。空间特性(B)。时间特性(B)。 第六节:主观轮廓和空间错觉 主观轮廓(B)。空间错觉(B)。 第三章:图像信号分析基础(5 学时) 第一节:图像信号的数学表示 信号采样(A)。信号量化(A)。图像信号采样与量化(B)。灰度直方图(C)。 第二节:图像的运算 图像点运算(C)。图像代数运算(C)。图像几何运算(C)。图像的卷积运算(B)。 第五节:图像的统计特性 图像的振幅分布特性(A)。差值信号的振幅分布特性(A)。图像的自相关函数(B)。 频率图像信号功率谱和自相关函数(C)。图像信号的信息量(C)。 第四章:图像变换(7 学时) 第一节:积分变换 积分变换(A)。 第二节:连续傅里叶变换 连续傅立叶变换(A)。傅立叶变换性质(A)。 第三节:离散傅里叶变换 离散傅立叶变换(A)。离散傅立叶变换性质(A)。 第四节:快速傅里叶变换 傅立叶变换的周期性分析(A)。FFT(A)。 第五节:二维傅里叶变换 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定义及其性质(A)。 3
第六节:正交变换的一般表示形式 正交变换的一般表示(B):DCT变换(C):K-L变换(C)。 第五章:图像增强与复原(8学时) 第一节:图像增强原理 灰度级映射变换图像增强原理(C)。图像频域增强(C)。 第二节:图像增强的直方图方法 直方图映射变换(C)。直方图均衡化(C)。直方图规定化(C)。 第三节:图像平滑化 邻域平均(C)。低通滤波平滑(C)。多图像平均(C)。 第四节:图像的锐化 微分锐化(C)。高通滤波锐化(C)。 第六节:图像复原 图像退化的数学模型(A):图像复原中的主要问题(B):逆滤波复原(B):功率 谱均衡复原(A):点扩散函数确定(A):线性代数复原(B)。 第六章:图像压缩与编码(10学时) 第一节:图像信息的冗余 图像信息的冗余(A)。 第二节:数字图像质量评价体系 数字图像质量评价体系(A)。 第三节:无损压缩及其编码方法 香农信息保持编码定理(A)。霍夫曼编码(C)。算术编码(C)。双字长编码(C)。 第四节:有损压缩编码 率失真理论(A)。 第五节:预测编码 DPCM工作原理(B)。线性预测编码(C)。自适应预测编码(B)。自适应量化器 (B)
第六节:正交变换的一般表示形式 正交变换的一般表示(B);DCT 变换(C);K-L 变换(C)。 第五章:图像增强与复原(8 学时) 第一节:图像增强原理 灰度级映射变换图像增强原理(C)。图像频域增强(C)。 第二节:图像增强的直方图方法 直方图映射变换(C)。直方图均衡化(C)。直方图规定化(C)。 第三节:图像平滑化 邻域平均(C)。低通滤波平滑(C)。多图像平均(C)。 第四节:图像的锐化 微分锐化(C)。高通滤波锐化(C)。 第六节:图像复原 图像退化的数学模型(A);图像复原中的主要问题(B);逆滤波复原(B);功率 谱均衡复原(A);点扩散函数确定(A);线性代数复原(B)。 第六章:图像压缩与编码(10 学时) 第一节:图像信息的冗余 图像信息的冗余(A)。 第二节:数字图像质量评价体系 数字图像质量评价体系(A)。 第三节:无损压缩及其编码方法 香农信息保持编码定理(A)。霍夫曼编码(C)。算术编码(C)。双字长编码(C)。 第四节:有损压缩编码 率失真理论(A)。 第五节:预测编码 DPCM 工作原理(B)。线性预测编码(C)。自适应预测编码(B)。自适应量化器 (B)。 4
第六节:变换编码 DCT变换(C)。DCT自适应量化(B)。图像子块分类(B),DCT编码与解码 (C)。变换编码的特性(B)。 第七节:运动图像的帧间压缩编码 运动图像的帧间压缩编码(C)。 第八节:压缩编码的标准化 图像的标准化(B)。 七、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数字图像处理》,陈传波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图像工程(上册):图像处理和分析》,章毓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字图像处理学》,阮秋琦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八、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执笔:李昌利 审核: 批淮人: 时间: 5
第六节:变换编码 DCT 变换(C)。DCT 自适应量化(B)。图像子块分类(B)。DCT 编码与解码 (C)。变换编码的特性(B)。 第七节:运动图像的帧间压缩编码 运动图像的帧间压缩编码(C)。 第八节:压缩编码的标准化 图像的标准化(B)。 七、 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数字图像处理》,陈传波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图像工程(上册):图像处理和分析》,章毓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字图像处理学》,阮秋琦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八、 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执笔:李昌利 审核: 批准人: 时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