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八校2013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 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 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 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 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 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 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 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 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 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 布诏书 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 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 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 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 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已节有两个 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 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 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 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 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 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 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 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 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 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 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 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 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 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 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
河北省保定市八校 2013 届高三 12 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 24 节气有关。记载 了 24 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 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 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 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 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 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 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 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 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 732 年颁 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 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 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 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 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 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 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 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 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 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 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 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 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 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 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 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 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 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 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 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 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
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 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 之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岀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 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 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4-7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土,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 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 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 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 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 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 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 上,皆从之。[来源:高[考∴试<题∴库]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 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髙 斐亦言灾诊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 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 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 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 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 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 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 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 4—7 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 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 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 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 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 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 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 上,皆从之。 [来源:高[考∴试﹤题∴库]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 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 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 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 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 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 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 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通政参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来源: GkStK.Com]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 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 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 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 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 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 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擢通政参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 分) ( )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 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来源:GkStK.Com]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 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 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 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 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 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 分)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 (孟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欧 阳修《醉翁亭记》)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孔子《论语·学而》)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 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 难以维持一一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 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 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 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 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 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 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一一这又勾起 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 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 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 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 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 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 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 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 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 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 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 。 (孟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欧 阳修《醉翁亭记》)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传不习乎?” (孔子《论语·学而》)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 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 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 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 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 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 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 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 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 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 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 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 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 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 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 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 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 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 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 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 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
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 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 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 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 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 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 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 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 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 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 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 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 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 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 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 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 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 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 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 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 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梁,更不能做 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 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 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 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侈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 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 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 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 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 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 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 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 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 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 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 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 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 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 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 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 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 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 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 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 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 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 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 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 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梁,更不能做 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 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 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 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侈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 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 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 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 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分)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 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 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 讲“儒家晢学”。讲“儒家晢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 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 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 名学者”来看待他的。[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 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 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 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 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 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一一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 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 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 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 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 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 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 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 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 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 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 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 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 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 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 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 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 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 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 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 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 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 分)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 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 年,他 23 岁时就在蔡元培 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 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 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 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 名学者”来看待他的。[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 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 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 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 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 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 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 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 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 40 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 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 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 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 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 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 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 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 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 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 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 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 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 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 1924 年(31 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 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 1931 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 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 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 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 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 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 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 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 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 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 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 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 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 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 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 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 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 乡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 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 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 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6分) (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 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县级政府有编不补,迫使学校使 用代课教师,教师队伍中占编不在岗、久假不归、私找替教、师德滑坡等现象严 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也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 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我们只有博闻强识,才能灵活运用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 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 年 1 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 广泛接触。1939 年 2 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 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 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 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 岁到 50 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 31 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 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 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 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梁漱溟 23 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 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 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 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 乡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 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 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 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6 分) (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 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目前,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县级政府有编不补,迫使学校使 用代课教师,教师队伍中占编不在岗、久假不归、私找替教、师德滑坡等现象严 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也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 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我们只有博闻强识,才能灵活运用
D.已经做了秦国国相的范雎听说须贾出使来到秦国,就故意穿得十分破烂来见 须贾。蒙在鼓里的须贾连连感叹范雎一寒如此,请他吃饭,并送给了他一件丝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 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 费者“先签字后验货 B.韩白之争、韩高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韩寒的博客赢得 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 C.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 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所谓质疑。 D.对于央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革命性的改革来说应该被给予掌声和鼓励,因 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内心里拥有善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 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 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③①②④⑤⑥ B.④③②①⑤⑥ C.④①③②⑥⑤ D.③②①⑥⑤④ 16.在黄州的苏东坡纪念馆旁,有一座小亭,请为此亭拟一副楹联。(5分) 要求①借用或化用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词赋名篇中的典故或句子 ②字数不超过30字 17.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6 分) 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 如《红髙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 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 隆重推荐。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 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日本作家 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 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 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一一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 “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 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
D.已经做了秦国国相的范雎听说须贾出使来到秦国,就故意穿得十分破烂来见 须贾。蒙在鼓里的须贾连连感叹范雎一寒如此,请他吃饭,并送给了他一件丝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2012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定,快递公司收派员将快 件交给收件人时,应告知收件人当面验收快件,这意味着快递公司将无权要求消 费者“先签字后验货”。 B.韩白之争、韩高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韩寒的博客赢得 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 C.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 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所谓质疑。 D.对于央视 2012 年春节联欢晚会革命性的改革来说应该被给予掌声和鼓励,因 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 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从而形 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③①②④⑤⑥ B.④③②①⑤⑥ C.④①③②⑥⑤ D.③②①⑥⑤④ 16.在黄州的苏东坡纪念馆旁,有一座小亭,请为此亭拟一副楹联。(5 分) 要求①借用或化用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词赋名篇中的典故或句子。 ②字数不超过 30 字 17.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6 分) 2012 年 10 月 11 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 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 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 隆重推荐。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 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日本作家 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 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 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 “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 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
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 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 史的变化”。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海“11.15”火灾“头七”这天,10万上海人自发用鲜花铺满了胶州路教师公 寓外的街道,不少市民为祭奠者免费提供鲜花,代外地网友献鲜花 江苏盐城一位常年捡破烂的83岁老人张忠泉,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0万元巨款捐 给慈善机构,而他自己每天的伙食费不过2元。 东莞富豪刘伯权与儿子及直升飞机教练,见到两名劫匪骑摩托车抢劫路人,他们 出动保时捷跑车、私人飞机、游艇全面围堵,将劫匪擒获 对上述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请以“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为标 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高三12月月考答案 1、选A,A项不能体现“人文精神”,与题干不符。 2、B,A、原文是“清明节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C、原文是“清明节 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D、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 3、C、“踏青”与“招魂续魄”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4、C(属,连接) 5、D①③都是体现王复的战略眼光,④是给事中高斐的行为 6、D王复自己要求致仕,,汪直没有率领言官弹劾,而是指使言官弹劾 7、(1)现在河套地区还未安定,难道能仓促恢复?但也应该依据时间的变化而 有所增减。(2)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 译文: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 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 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 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 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 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对于经营守御宁夏,则上书说:“中路从灵州向南的地区,本来就没有烽火 亭。东西二路,则营堡之间距离非常遥远,互相情报不通,导致敌人每次入侵都 得以深入内地。也请皇帝在宁夏像延绥一样建置墩台,总计五十八座。 对于经营防御甘肃,上书说:“洪武年间建立东胜卫,它的西面直达宁夏
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 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 50 年来社会、历 史的变化”。 五、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上海“11.15”火灾“头七”这天,10 万上海人自发用鲜花铺满了胶州路教师公 寓外的街道,不少市民为祭奠者免费提供鲜花,代外地网友献鲜花。 江苏盐城一位常年捡破烂的 83 岁老人张忠泉,将自己多年积蓄的 10 万元巨款捐 给慈善机构,而他自己每天的伙食费不过 2 元。 东莞富豪刘伯权与儿子及直升飞机教练,见到两名劫匪骑摩托车抢劫路人,他们 出动保时捷跑车、私人飞机、游艇全面围堵,将劫匪擒获。 对上述材料,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请以“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为标 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 800 字。 高三 12 月月考答案: 1、选 A ,A 项不能体现“人文精神”,与题干不符。 2、B , A、原文是“清明节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C、原文是“清明节 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D、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3、C、“踏青”与“招魂续魄”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4、C(属,连接) 5、D①③都是体现王复的战略眼光,④是给事中高斐的行为 6、D 王复自己要求致仕,,汪直没有率领言官弹劾,而是指使言官弹劾 7、(1)现在河套地区还未安定,难道能仓促恢复?但也应该依据时间的变化而 有所增减。(2)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 译文: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 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 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 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 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 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对于经营守御宁夏,则上书说:“中路从灵州向南的地区,本来就没有烽火 亭。东西二路,则营堡之间距离非常遥远,互相情报不通,导致敌人每次入侵都 得以深入内地。也请皇帝在宁夏像延绥一样建置墩台,总计五十八座。” 对于经营防御甘肃,上书说:“洪武年间建立东胜卫,它的西面直达宁夏
路上都设置了烽火台。从永乐初年以后,北方的蒙古强盜远远地逃走,于是边 防军转而驻扎在延绥,放弃了黄河沿线不予不守。假如能使这一地区兵强粮足, 并且仍然按照祖先的规定,据守黄河,那将是万全之策。可是现在连河套地区没 有平定,怎么可能马上完全恢复到洪武年间的局面呢?但也应该依据当前的局 面,部分恢复洪武年间的旧制度。延绥镇的军官和士兵比别的边镇少,不够征调 差遣,请皇帝在延绥增加设置两名参将和九千名士兵,使他们驻扎在重要地区 互相援助接应。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事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 的建议。 王复在边境建立的新堡垒,设置的新机构,大多都顺应实际情况。等到他返回北 京,言官们却上书皇帝说管理军队不是王复的强项。皇帝于是专门命令白圭代替 王复,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 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 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 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 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 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 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 塔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 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 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很久以后,去 8.答:比喻。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 水银窝”。(简析修辞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 叶窝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分析作用3 分) 9.答: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 荷清雨。(简析手法3分)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一一西湖烟雨之美是公 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词人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 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分析作用3分) 10.名篇名句默写略 11.(1)A、C(A项中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 崇洋媚外。C项中作者并未描写青龙偃月刀。)(5分) (2)答: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 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 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 中看出。 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 友最后剃一次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 对何爹的敬重之情。(2分)[来源:学优高考网] 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 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2分)
一路上都设置了烽火台。从永乐初年以后,北方的蒙古强盗远远地逃走,于是边 防军转而驻扎在延绥,放弃了黄河沿线不予不守。假如能使这一地区兵强粮足, 并且仍然按照祖先的规定,据守黄河,那将是万全之策。可是现在连河套地区没 有平定,怎么可能马上完全恢复到洪武年间的局面呢?但也应该依据当前的局 面,部分恢复洪武年间的旧制度。延绥镇的军官和士兵比别的边镇少,不够征调 差遣,请皇帝在延绥增加设置两名参将和九千名士兵,使他们驻扎在重要地区, 互相援助接应。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事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 的建议。 王复在边境建立的新堡垒,设置的新机构,大多都顺应实际情况。等到他返回北 京,言官们却上书皇帝说管理军队不是王复的强项。皇帝于是专门命令白圭代替 王复,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 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 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 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 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 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 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 塔。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 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 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很久以后,去 世。 8.答:比喻。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 “水银窝”。(简析修辞 2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 叶窝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分析作用 3 分) 9.答: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 荷清雨。(简析手法 3 分)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 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词人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 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分析作用 3 分) 10.名篇名句默写 略 11.(1)A、C(A 项中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 崇洋媚外。C 项中作者并未描写青龙偃月刀。)(5 分) (2)答: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 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 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 中看出。 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 友最后剃一次头。(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 对何爹的敬重之情。(2 分)[来源:学优高考网] 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 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