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中学09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A、疏密相间(jian)敛声屏(bing)气惝(tang)恍迷离嫉恶(w)如仇 B、削(xue)足适履涂(tu)脂抹粉风光旖(yi)旎暴殄(tian天物」 C、溘(ke)然长逝泥(n1)古不化命运多舛( chuan)弹冠(guan相庆 D、曲高和(he)寡西风东渐(jian)一场( chang)大战贞观(guan)之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一个字琢磨好半天 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 去过多地提倡 ②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 但这并不 读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 一切”,因而也可以 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④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 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 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A.以至 妨害 洞悉 不只 B.以至 碍 洞悉 不止 C.以致 妨害 洞察 不只 D.以致 妨妨 碍 洞察 不止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 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B.茅盾经常用“三式”读书法。第一式,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式,精 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式,消化式(只收精华) C.参加编选工作的同志有:孙XX、刘XX、李XX、赵XX、朱ⅩX等五人 D.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茫茫泂庭湖,尽收眼底。杜甫诗云:“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就是真实写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连续剧《潜伏》开播当晚便在南京地区创下了8.01%的超高收视,且在 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中名列第 B.最近,针对民众提出的油价跟涨不跟跌问题,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新的定 价机制规定,降价要根据国际油价二十天内的平均涨跌是否达到4%决定。 C.奥巴马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张和他谦恭自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 赞誉,是一个真正具有国际视野、能为美国开辟崭新未来的总统。 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专家们认为,广大出口加工型企业只有大力 开拓国内市场,学会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完善企业销售网络,实现 自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共9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 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
河北省冀州中学 09-1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 ) A、疏密相间(jiàn) 敛声屏(bǐng)气 惝(tǎng)恍迷离嫉恶(wù)如仇 B、削(xuē)足适履 涂(tú)脂抹粉 风光旖(yǐ)旎 暴殄(tiǎn)天物 C、溘(kè)然长逝 泥(ní)古不化 命运多舛(chuǎn) 弹冠(guān)相庆 D、曲高和(hè)寡 西风东渐(jiàn) 一场(cháng)大战 贞观(guàn)之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一个字琢磨好半天, 穷年累月地去下修辞的功夫,我们不 去过多地提倡。 ②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 但这并不 读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 ③但是,也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 一切”,因而也可以 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④我要给阿 Q 做正传,已经 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 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 A.以至 妨害 洞悉 不只 B.以至 妨 碍 洞悉 不止 C.以致 妨害 洞察 不只 D.以致 妨 碍 洞察 不止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 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B.茅盾经常用“三式”读书法。第一式,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式,精 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式,消化式(只收精华)。 C.参加编选工作的同志有:孙 XX、刘 XX、李 X X、赵 X X、朱 X X 等五人。 D.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茫茫洞庭湖,尽收眼底。杜甫诗云:“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就是真实写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视连续剧《潜伏》开播当晚便在南京地区创下了 8.01%的超高收视,且在 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排名中名列第一。 B.最近,针对民众提出的油价跟涨不跟跌问题,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新的定 价机制规定,降价要根据国际油价二十天内的平均涨跌是否达到 4%决定。 C.奥巴马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张和他谦恭自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 赞誉,是一个真正具有国际视野、能为美国开辟崭新未来的总统。 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专家们认为,广大出口加工型企业只有大力 开拓国内市场,学会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完善企业销售网络,实现 自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共 9 分)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 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
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 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 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 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 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 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 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 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 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 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 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 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 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 《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 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 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5.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6.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 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 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 意安排曹操橫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 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 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 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 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 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 28 页,中华书局 1980 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 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 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梨赋诗,故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 故事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 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 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 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 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 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 《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 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 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5.上文议论的主要问题是( ) A.批驳历来对《短歌行》的错误理解。 B.《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和“乌鹊”一词的落实。 C.历代文学家引用《短歌行》的目的。 D.《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含义。 6.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 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 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 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 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 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 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 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 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 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 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 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 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 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 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 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 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 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 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 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 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 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 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 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 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 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卜式,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 弟。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曰:“臣 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皇 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 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①等降,县官费 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 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是时,富家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为中郎,赐爵 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岁余,羊 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 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②令,缑氏安之。迁成皋 令,将漕③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 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今天下不幸有事,郡 县诸侯未有奋由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不为利惑。昔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 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乃拜为御史大夫。 赞曰:卜式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远迹羊豕之间,非遇其时,焉能致此 位乎?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改动) 注:①浑邪:人名。 ②缑氏:县名。③将漕:领送漕粮。 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B.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C.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D.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式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 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 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B.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 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C.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 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 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D.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 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 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 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 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 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 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 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 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 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10分)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2) 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也 (3)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注】。淡烟流水画屏幽。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穷秋:夏历九月。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 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 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4分) (2)梁启超曾将下阕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新奇”在何处?(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及作者作品的空缺部分。(二选一)(共5分) ()①师者, 。(韩愈《师 说》) ②故不积跬步, 《 ③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 登仙。(苏轼《赤壁赋》) (①人生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 忆 。(李商隐《锦瑟》)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A.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 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 人。 B.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 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 报、忠心为国的人。 C.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 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 达自己的人。 D.“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 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翻译上面文言文段中划线的句子。(10 分) (1)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2) 皇上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也。 (3) 会吕嘉反,式上书,愿父子及齐习弩习船者往死之,以尽臣节。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注】。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穷秋:夏历九月。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 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 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4 分) (2)梁启超曾将下阕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 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新奇”在何处?(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及作者作品的空缺部分。(二选一) (共 5 分) ㈠①师者, 。(韩愈《师 说》) ②故不积跬步, 。( 《 》) ③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 登仙。(苏轼《赤壁赋》) ㈡①人生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 ③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 忆, 。(李商隐《锦瑟》)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7 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甲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 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 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 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 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一—一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 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一一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 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 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 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 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 却还在夜色里跋涉—一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 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 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一一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 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 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 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 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 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 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 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 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 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 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 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一-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 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 删尽繁枝缛叶一一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 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 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 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 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 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 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 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 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 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 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 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 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 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 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 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 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 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 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 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 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 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 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 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 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 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 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 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 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 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 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 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
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一一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 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14.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4 分) 15.文中第3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16.“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6分) 17.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并分条加以概述。(6 分) 六、(15分) 8.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 语)。(4分)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③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 (2)以曹雪芹为主语 19、按照下面句子的思路,全面展开,组成一段话。(扩写的两处,均不少于50 老百姓说谁“做人不像人”,是对这个人的厌恶和咒骂;而说谁“当官 不像官”则往往是喜爱和赞扬。两句话的意思其实很明白。前者是 说 。后者是 说 20、仿照下列句式,更换写作对象,另写一组句子表达一定的哲理。(5分 云海/想要遮住/大山的身影/却做了/大山宏伟的陪衬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 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14.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4 分) 15.文中第 3 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 分) 16.“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6 分) 17.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并分条加以概述。(6 分) 六、(15 分) 18.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 语)。(4 分)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③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 (2)以曹雪芹为主语 19、按照下面句子的思路,全面展开,组成一段话。(扩写的两处,均不少于 50 字) 老百姓说谁“做人不像人”,是对这个人的厌恶和咒骂;而说谁“当官 不像官”则往往是喜爱和赞扬。两句话的意思其实很明白。前者是 说 。后者是 说 。 20、仿照下列句式,更换写作对象,另写一组句子表达一定的哲理。(5 分) 云海/想要遮住/大山的身影/却做了/大山宏伟的陪衬 七、(60 分)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G 书上说,鱼几离不开 水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冀州中学一轮检测(一)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B(A恶eC泥niD渐jian) 2、B(“以至”往往指由于程度深而导致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以致”往往 是由于前边有原因则导致的不好的结果。“妨碍”指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阻碍, 多用于具体行为;“妨害”指有害于,着重指害处,程度较重。“洞悉”指知道 的程度;“洞察”指观察的程度。“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二是指超出某个数 目或范围;“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 3、A(本题是综合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B项中的括号应删除,括号里的文字 不是直接的解释。C项中的冒号去掉。D项中的冒号去掉,引文最后的标点应是先 引号再逗号,因为诗句是全句的主语,句中的成分。) 4、D(A搭配不当,应为创下收视率B.一面对两面,“降价”与“涨跌”不对 应C缺主语) 5、D,本文前半部分谈作者对《短歌行》中四句诗的理解,后半部分分析了《赤 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有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 就的征兆的意图,所以D恰当 6、A,“历来多认为 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7、C,“完全一致”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 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 相同。 8、B(“见”表被动) 9、C(A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 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冀州中学一轮检测(一)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B(A 恶 è C 泥 nì D 渐 jiān) 2、B(“以至”往往指由于程度深而导致的结果,多指好的结果;“以致”往往 是由于前边有原因则导致的不好的结果。“妨碍”指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阻碍, 多用于具体行为;“妨害”指有害于,着重指害处,程度较重。“洞悉”指知道 的程度;“洞察”指观察的程度。“不止”一是指继续不停,二是指超出某个数 目或范围;“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 3、A (本题是综合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B 项中的括号应删除,括号里的文字 不是直接的解释。C 项中的冒号去掉。D 项中的冒号去掉,引文最后的标点应是先 引号再逗号,因为诗句是全句的主语,句中的成分。) 4、D (A 搭配不当,应为创下收视率 B.一面对两面,“降价”与“涨跌”不对 应 C 缺主语) 5、D,本文前半部分谈作者对《短歌行》中四句诗的理解,后半部分分析了《赤 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有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 就的征兆的意图,所以 D 恰当; 6、A,“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7、C,“完全一致”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 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 相同。 8、B(“见”表被动) 9、C(A 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 法纪”。B 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
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 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 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10、C(“不善于表达自己”概括不当) 11、(1)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 导他;(“亡”、“贷”、“善”各1分共3分) (2)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 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诛”、“死节”、“输”、句义各1 分共4分) (3)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 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会”、“习”句义各1分 共3分) 参考译文: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 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 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 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 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 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 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 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 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 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 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 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 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 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 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 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 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 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 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 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 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 许他。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 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 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 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 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 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 “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 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
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 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 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10、C(“不善于表达自己”概括不当) 11、(1)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 导他;(“亡”、“贷”、“善”各 1 分共 3 分) (2)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 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诛”、“死节”、“输”、句义各 1 分共 4 分) (3)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箭操 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会”、“习” 句义各 1 分 共 3 分) 参考译文:卜式以耕田畜牧为业。有一个年幼的弟弟,等到弟弟长大成 人,卜式就从家里搬出来,只要了家中畜养的一百多头羊,田宅房屋等全都留给 了弟弟。卜式进山牧羊,十多年,羊达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宅舍。而他的弟弟 却尽破他的家产,卜式就又多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弟弟。 当时汉朝正在从事征伐匈奴的战争,卜式上书,愿意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 防。皇上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从小放羊,不熟习做 官的事,不想做官。”使者问道:“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想要申诉冤情?”卜式 说:“我生来与人无争,同乡的人中贫穷的,我救济他;品行不好的,我劝导他; 我所住的地方,人们都听从我卜式,我怎么会被人冤屈!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 贤能的人应该效死以保其节义,有钱财的人应该捐献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 灭了。”使者把他的话报告给了皇上。皇上把卜式的话告诉丞相公孙弘。公孙弘 说:“这不是人之常情。这种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为教化的榜样而扰乱正常 的法规,希望陛下不要答应他的请求。”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答复卜式的上书,过 了几年,才打发他回去。卜式回家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恰逢匈奴浑 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费很大,仓廪府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仰仗朝廷给 养,朝廷没有能力来全部供养。卜式又出资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接济那些迁 徙的百姓。河南太守上报富人助济贫人的名册,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道:“这 原是以前想要捐献一半家产资助边防的那个人。”当时,富豪(为了逃税)争相 着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资助边防费用。皇上于是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 厚的人,于是召见卜式并拜他为中郎,赐爵为左庶长,田十顷,并布告天下,使 他尊贵显荣,用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你去牧养 它们。”一年多后,羊长得肥壮,而且繁殖了很多。皇上路过他放羊之处,很赞 许他。卜式说:“不只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像这样:让它们按时起居,凶恶的 就立即除掉,不让它危害一群。”皇上对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想试一试让他治 理百姓。封他为缑氏县令,缑氏人都安于他的治理。又调为成皋县令,办理漕运 的政绩为最好。皇上认为卜式为人朴实忠厚,(于是)封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 封为丞相。适逢(南越丞相)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说,他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 箭操船的人一起到南越决一死战,以尽为臣的节义。皇上认为卜式贤良,下诏说: “如今天下不幸发生了战事,郡县诸侯没有依正直之道奋起的。齐国丞相卜式其 行雅正,亲事耕种,不为利益所惑。过去,北方发生了战事,他曾上书要捐献家
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 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 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 位呢? 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 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东西 依据它们之间分别具有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 比喻;(2分)另外,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 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 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2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 画境美 该词详细鉴赏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 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岀来,表情深婉、 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 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髙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 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 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 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 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 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 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 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 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 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 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 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 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 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作者在这里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 之为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 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 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 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 好言语”(《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 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 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
产帮助官府保卫边疆;现在又首先站出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他的义是 从内心里表现出来的。”于是,拜卜式为御史大夫。 评论说:卜式就像鸿雁有威仪的羽翼没有飞起时却被燕雀所轻视一样, 其行迹远藏于放牧猪羊的事情上,若不是遇到了好的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 位呢? 12、参考答案:(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 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得分关键:“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这些意象。) (2)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东西, 依据它们之间分别具有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 比喻;(2 分) 另外,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 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 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2 分)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 画境美。 该词详细鉴赏: 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 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 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 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 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 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 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 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 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 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 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 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 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 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 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 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 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 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作者在这里 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 之为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 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 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 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 好言语”(《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 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 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
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 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 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丝丝细雨,已足生愁,更况其无止无 歇总是下个不停呢!体味这无边的飞花细雨,仿佛我们也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寂寞 和淡淡的哀愁。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 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 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 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 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 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硏,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 髙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 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 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谁谓不然? “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 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 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 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 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 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本小题2分)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一尊还酹江月(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六国论》)(本 小题2分) (3)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当时己惘然 14.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山村的岑寂(2分)(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 人一幕”得1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2 分) 15、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1分)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 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1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 的氛围。(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2分)。 16.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1分)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2分)使人充满喜悦、 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 相似点。(2分 17.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 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2分) 18、(1)《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 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2)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 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 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 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丝丝细雨,已足生愁,更况其无止无 歇总是下个不停呢!体味这无边的飞花细雨,仿佛我们也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寂寞 和淡淡的哀愁。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 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 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 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 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 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 高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 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 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谁谓不然? “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 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 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 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 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 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本小题 2 分)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一尊还酹江月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六国论》)(本 小题 2 分) (3)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14.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山村的岑寂(2 分)(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 人一幕”得 1 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2 分) 15、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1 分)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 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1 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 的氛围。(2 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2 分)。 16.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1 分)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2 分)使人充满喜悦、 看到希望,(1 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 相似点。(2 分) 17.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 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 2 分) 18、(1)《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 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2)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 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