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2012届高三三轮复习检测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凡·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 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泂泂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 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 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 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 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 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 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 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 的重要特点。“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 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 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 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 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 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一件文艺作品所以 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 的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 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 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 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 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 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 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 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 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毛泽东同志《在 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 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 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 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
河北冀州中学 2012 届高三三轮复习检测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凡·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 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 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 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 ——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 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 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 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 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 的重要特点。“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 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 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 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 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 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一件文艺作品所以 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 的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 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 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 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然而, 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 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 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 者所言: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 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毛泽东同志《在 廷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 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 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 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
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 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选自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子夜墨魂一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 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 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 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 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 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 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 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D.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农 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 作的激情源泉。 B.现代农业可以搞元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 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 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 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弦治十二年进士。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 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百 。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 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 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 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 直。瑶怀其妻簪珥、桂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 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 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苧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 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
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 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选自 2011 年 4 月 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子夜墨魂一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 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 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 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 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 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技法, 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就能去伪存真,发现生活中 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D.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农 鞋》就是典型的例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 作的激情源泉。 B.现代农业可以搞元土栽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 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天下事”,所以作 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 D.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 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弦治十二年进士。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 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百 一。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 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 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 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 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 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 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苧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 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
中官邱得用铁緬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 陕西参政,争出赀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 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 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 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 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 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 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 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选自《明 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彬即畀瑶责其直 责:询 B.驾旋,瑶扈至宝应 扈:侍从 C.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 核:考核 D.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赉:赏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 ①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 ②瑶怀其妻簪珥、蓕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 ③扬人见瑶,无不感泣 ④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 贤 ⑤彬即畀瑶责其直 ⑥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 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蒋瑶被外放为荆州知府,修筑了黄潭堤。武宗南巡时,蒋瑶只是提供皇帝的用 具而已,没有赠送东西。 C.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 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D.蒋瑶退休后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书刘麟、顾应祥等人组成了一个文酒社,徜 徉于岘山之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5分) (2)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中官邱得用铁縆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 陕西参政,争出赀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 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 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 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 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 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 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 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选自《明 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彬即畀瑶责其直 责:询 问 B.驾旋,瑶扈至宝应 扈:侍从 C.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 核:考核 D.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赉:赏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蒋瑶“端亮清介”的一组是( ) ①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 ②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 ③扬人见瑶,无不感泣 ④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 贤。” ⑤彬即畀瑶责其直 ⑥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 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蒋瑶被外放为荆州知府,修筑了黄潭堤。武宗南巡时,蒋瑶只是提供皇帝的用 具而已,没有赠送东西。 C. 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 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D.蒋瑶退休后居住在陋巷之中,和尚书刘麟、顾应祥等人组成了一个文酒社,徜 徉于岘山之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5 分) (2)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5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8.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5分) 9.本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富有特色,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民生各有所乐 兮 ,岂余心之 可惩?(屈原《离骚》)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 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守巷者 庄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 汽车停靠在巷的一边。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 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到了晚上, 切活动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 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段问 题,同时,结构一些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每 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颗星似 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 当我每次快走进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它仍在么?” 然后,我转过弯,承受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明 天已经有这一点光亮,先透露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买馄炖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实,不过,他确 已鬓发斑白。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 的讨厌。风加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缓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全身像触电 似的痉挛起来。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递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 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汽扑在脸上,隔着水雾,渗过凄迷的光,看见的 是他满脸的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8.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5 分) 9.本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富有特色,请加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1)民生各有所乐 兮, 。 ,岂余心之 可惩?(屈原《离骚》)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 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以光先帝遗德, , 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守 巷 者 庄 因 从我的门口通往闹街,是一条长巷。 巷子的前一段,左右对立的是些高级住宅,朱门白墙,煞是美观,经常有几辆小 汽车停靠在巷的一边。巷子的后一段,是参差不齐的克难房子,我所住的,便也 是其中的一个。 午间,巷内行人不绝,人们像走马灯似的往来于闹区与冷静之间。到了晚上,一 切活动都被黑暗所掩蔽,巷子里静得犹如一条无声的河。 我每晚都要经过这条巷子,而时间往往接近午夜了。当我自巷口下了汽车,独自 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我很愿意用这段富有诗意的宁静,去澄清脑子里一天来堆积着的琐碎的片段问 题,同时,结构一些对于新事物的思绪。 我放缓了步子走,虽然在我感觉中,这条巷子是很长的,但走过去却非常快。每 次转过一个小弯以后,远远的一盏微弱的灯火便像流星般滑落在巷口,这颗星似 的灯,体积固然很小,但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塔? 当我每次快走进那个转弯的时候,心里便自问着:“它仍在么?” 然后,我转过弯,承受着希望的欣喜,我的脚步也像有力而加速了,仿佛新的明 天已经有这一点光亮,先透露给我。 这盏孤灯的主人,是一个买馄炖的老人,我说他老,也许并不确实,不过,他确 已鬓发斑白。我与他相识,是在一个寒雨凄风的夜晚。 我竖起衣领,向前倾斜着疾行。再也没有往常那种悠闲的想法,只觉得这巷子长 的讨厌。风加了细雨,喷洒在身上,有一股刁缓的风溜进衣领,全身全身像触电 似的痉挛起来。忽然一阵竹梆子的声音从前面递过来,我抬头看,一层雨雾散在 那灯火的四周,老人笼着手,靠了墙壁坐着。我忽然觉得他是异常孤独的。 坐在面摊旁的长条凳上,热的蒸汽扑在脸上,隔着水雾,渗过凄迷的光,看见的 是他满脸的皱纹,和一双似乎困倦的眼
“吃啥?”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 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十年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 料理新生活吧!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 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我与他真是素昧平生,相遇他乡,不是奇迹么? 我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我拭过嘴,微笑地望着他。 “你不要看俺头发白了,没关系,俺儿子可大了!”他似乎猜透我心中优越的感 觉,于是这样说 我没有再答他什么,心里忽地充实起来。我想:是的,我们的下一代都大起来了! 回家,快了! 雨仍下着,风仍刮着,我站起来向他告别,转身走去,不禁回头又看了看,想, 只留下他一人在深夜守着这长巷,是太不该了! 1960年(选自《海外华 人散文选》)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守巷者” 个在大陆当过县长到台湾却 卖馄炖的老人的事,来抒发自己孤寂、落寞之情 B.“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 独立的感觉。”,以动衬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C.“这颗星似的灯,……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 塔”,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灯”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D.“我”吃面时“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表现了在生 活的艰难时期“我”因吃一碗面就感到满足的心理 E.本文所写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生场景,抒发的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 但借这样一位老人表达出来,又有一种独特意义。 (2)“守巷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在写卖馄炖的老人之前,写长巷、写夜晚归来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6分) 答 (4)“守巷者”作为这篇散文的题目,可以从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多方面对 它进行赏析。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8分)
“吃啥?”他问。 于是我们便由一碗牛肉面交谈起来。 “俺在大陆时当过县长,谁知道要来台湾卖面?” 真的,谁会想到来台湾一住十年呢? 我想,谁也料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处在一个新环境里,便去多多培养自己, 料理新生活吧!生活没有绝对的舒适与穷苦,那只是感受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于 它单纯肯定而产生的印象。我与他真是素昧平生,相遇他乡,不是奇迹么? 我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我拭过嘴,微笑地望着他。 “你不要看俺头发白了,没关系,俺儿子可大了!”他似乎猜透我心中优越的感 觉,于是这样说。 我没有再答他什么,心里忽地充实起来。我想:是的,我们的下一代都大起来了! 回家,快了! 雨仍下着,风仍刮着,我站起来向他告别,转身走去,不禁回头又看了看,想, 只留下他一人在深夜守着这长巷,是太不该了! 1960 年(选自《海外华 人散文选》)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守巷者”——一个在大陆当过县长到台湾却 卖馄炖的老人的事,来抒发自己孤寂、落寞之情。 B.“独自走在这幽幽的深长的峡谷中,听着足声清晰地振荡着,心里便有遗世 独立的感觉。”,以动衬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 C.“这颗星似的灯,……给我的感受又何尝逊于大海茫茫中出现在港口的灯 塔”,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灯”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D.“我”吃面时“把一碗面连汤喝完,觉得特别的舒适和温暖”,表现了在生 活的艰难时期“我”因吃一碗面就感到满足的心理。 E.本文所写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生场景,抒发的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 但借这样一位老人表达出来,又有一种独特意义。 (2)“守巷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3)在写卖馄炖的老人之前,写长巷、写夜晚归来等,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6 分) 答: 。 (4)“守巷者”作为这篇散文的题目,可以从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多方面对 它进行赏析。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1)一(4)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 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 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 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 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 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 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 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 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 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 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 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 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 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舍有640多种草药、包 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 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査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 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髙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 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 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髙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 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 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 鼠和被P. 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 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一一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 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 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1位感染了 Plasmodium vivax和P. 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 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 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答: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1)—(4)题。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 “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 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 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 百万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 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 1955 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 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 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 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 1967 年 5 月 23 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 “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 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 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 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 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 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 2 000 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舍有 640 多种草药、包 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 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 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 的提取方法。1971 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 19l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 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 其毒性。这种编号为 19l 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 P.berghei 疟原虫感染的小 鼠和被 P.cynomolgi 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 100%。 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 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 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 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 2l 位感染了 Plasmodium vivax 和 P.falciparum 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 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 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 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5H2O5的无 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 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 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 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一一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 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 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 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 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 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 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l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 贝尔奖”之称的大奖一一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 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 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硏究人员,但作为一 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 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 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 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 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 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5H2O的无色结晶体命 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 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6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 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硏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 明。(6分)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 构。1972 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 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 156℃一 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 质命名为青蒿素。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 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 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 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 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 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 果还要好得多。 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 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 特别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 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 年 9 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 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 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 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 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 奖感到自豪。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 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 是煮沸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 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 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 件之差。 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 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 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 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6 分) (3)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 是发明创造。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分别指什么?试简要说 明。(6 分) (4)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刻,火星正从5576万公里外的天庭匆匆向地球奔来,同地球“凝目相望” 面对这千载难睹的“天象大戏”,明昊不禁拿起望远镜再望了望,想看看清楚火 星这一红色星球的神秘面貌。 B.201l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12月22日在纽约揭晓,苹果击败“脸 谱”从去年第二名跻身第一,“脸谱”退居次席:去年排名第五的谷歌上升两位 跃居第 C.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而同 情是人的另一种本能,它以利己为基础,由己出发,推己及人,先意承志替别人 着想,两者不可或缺。 D.毋庸讳言,有些家长满脑子“不打不郎不秀”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 很少考量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而嘲讽、挖苦,有时 还要对孩子动粗。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我国探月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工程二期 “嫦娥三号”任务正式由初样研制转入正样硏制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 2013年发射,将进行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 B.学校活动场地不足,体育课得不到保证,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 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 C.北京市倡议所有中国风味特色餐厅积极做好“控烟”工作,创造健康、 优美、更具人文关怀的就餐环境。 D.达尔文花费20年心血写成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 基础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界三大发现之 15.衔接连贯的一项是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 ,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 ①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 ②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 ③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 ④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 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⑤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 ⑥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 A①③④②⑥⑤ B②④①③⑥⑤ ①②④③⑤⑥ D②①③④⑤⑥ 16.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你向你的母亲表达 节日的问候了吗?请你拟一副对联,赞美你的母亲。要求:上下联字数不能少于 五个字,平仄不做严格要求。(5分) 17.在下面的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不超过100字 (6分) 第一组:明月杨柳杜鹃—凄婉哀伤 第二组:落日大江 山 雄浑壮丽
A.此刻,火星正从 5576 万公里外的天庭匆匆向地球奔来,同地球“凝目相望”, 面对这千载难睹的“天象大戏”,明昊不禁拿起望远镜再望了望,想看看清楚火 星这一红色星球的神秘面貌。 B.2011 年度“世界品牌 500 强”排行榜 12 月 22 日在纽约揭晓,苹果击败“脸 谱”从去年第二名跻身第一,“脸谱”退居次席;去年排名第五的谷歌上升两位 跃居第三。 C.西哲认为,利己是人的本能,对之不应作道德的判断,只可因势利导,而同 情是人的另一种本能,它以利己为基础,由己出发,推己及人,先意承志替别人 着想,两者不可或缺。 D.毋庸讳言,有些家长满脑子“不打不郎不秀”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 很少考量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而嘲讽、挖苦,有时 还要对孩子动粗。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我国探月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工程二期 “嫦娥三号”任务正式由初样研制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 2013 年发射,将进行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 B.学校活动场地不足,体育课得不到保证,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能 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 C.北京市倡议所有中国风味特色餐厅积极做好“控烟”工作,创造健康、 优美、更具人文关怀的就餐环境。 D.达尔文花费 20 年心血写成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 基础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 19 世纪自然界三大发现之一。 15.衔接连贯的一项是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 悦。 。 。 , , , ,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 ①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 ②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 ③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 ④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 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 ⑤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 ⑥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 A①③④②⑥⑤ B②④①③⑥⑤ C ①②④③⑤⑥ D②①③④⑤⑥ 16.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你向你的母亲表达 节日的问候了吗?请你拟一副对联,赞美你的母亲。要求:上下联字数不能少于 五个字,平仄不做严格要求。(5 分) 17.在下面的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不超过 100 字。 (6 分) 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 ——凄婉 哀伤 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 ——雄浑 壮丽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诺基亚曾是欧洲上个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曾是欧洲人与硅谷进行技术 竞争并因此创立企业巨头的典范:在2000年的时候,诺基亚也是美国投资者“皇 冠上的珍珠”,它的股价一直相当坚挺,始终在上升;一直到3年之前,也还没 有人能设想如此一头巨大的庞然大物会面临危机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爬到了事业的巅峰的诺基亚,在很长时间内都对市场的变化不 以为然,固执地相信着自己的固有优势。当 i Phone推出时,它一直对其发展势 头置若罔闻。如今,当注重握在手里的时尚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心于 i Phone时, 诺基亚的风采也就不复存在。 材料二:一只野狼卧在草地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 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 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 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 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 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 己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 请结合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 外),不少于800字。 012年高三语文检测答案 1.C(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 极写大景,如‘限晴众壑殊 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2.D(A.“唯一目的”错,文中只说是“重要特点”。B.“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 艺术技法”错,原文说的是“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 水墨杂文’艺术风格”。C.说法绝对,原文说“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 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3.A(B.“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错,原文是说“艺术 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错,原文说“越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D.“就是因为闭门造车”说法绝对,原 文说的是“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 4.A责:索要 5B(③说的是蒋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④说的是皇帝对蒋瑶的重视,⑤说的 不是蒋瑶。) 6C(“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表述有误,原文”瑶规划咸称帝 意“句意为”“蒋瑶的规划都符合皇帝的心意”) 7.(1)江彬把蒋瑶关在空屋里凌辱他,并用皇帝所赐的铜瓜威胁他,蒋瑶不因 他的威胁而屈服于他。(闭、挫辱、胁、慑) (2)那个时候,有权势而得到皇帝宠爱的奸佞之人认为扬州繁华,什么东西都 要。如果没有蒋瑶,百姓将会更加困苦不堪。(权幸、以、微、重困)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材料一:诺基亚曾是欧洲上个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曾是欧洲人与硅谷进行技术 竞争并因此创立企业巨头的典范;在 2000 年的时候,诺基亚也是美国投资者“皇 冠上的珍珠”,它的股价一直相当坚挺,始终在上升;一直到 3 年之前,也还没 有人能设想如此一头巨大的庞然大物会面临危机。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爬到了事业的巅峰的诺基亚,在很长时间内都对市场的变化不 以为然,固执地相信着自己的固有优势。当 iPhone 推出时,它一直对其发展势 头置若罔闻。如今,当注重握在手里的时尚的消费者越来越倾心于 iPhone 时, 诺基亚的风采也就不复存在。 材料二:一只野狼卧在草地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 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 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 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 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 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 己了。”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 请结合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 外),不少于 800 字。 2012 年高三语文检测答案 1.C(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 极写大景,如‘限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2.D(A.“唯一目的”错,文中只说是“重要特点”。B.“摒弃西方当代绘画的 艺术技法”错,原文说的是“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 ‘水墨杂文’艺术风格”。C.说法绝对,原文说“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 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 3.A(B.“艺术创作也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错,原文是说“艺术 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C.“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大了”错,原文说“越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D.“就是因为闭门造车”说法绝对,原 文说的是“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 4.A 责:索要 5B(③说的是蒋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④说的是皇帝对蒋瑶的重视,⑤说的 不是蒋瑶。) 6C(“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表述有误,原文”瑶规划咸称帝 意“句意为”“蒋瑶的规划都符合皇帝的心意”) 7.(1)江彬把蒋瑶关在空屋里凌辱他,并用皇帝所赐的铜瓜威胁他,蒋瑶不因 他的威胁而屈服于他。(闭、挫辱、胁、慑) (2)那个时候,有权势而得到皇帝宠爱的奸佞之人认为扬州繁华,什么东西都 要。如果没有蒋瑶,百姓将会更加困苦不堪。(权幸、以、微、重困)
8.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 中的“暮雨”二字。(1分)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 了题中的“送”字。(1分)“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 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1分)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 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2分) 9.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 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 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2分)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 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 的动来。(2分)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 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 上离愁别绪。(2分)(本题注意三个点:一是景情关系;二是动静结合手法; 三是表达效果) 0.(略)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A.对散文的文 体和抒情的分析都不对。本文属于叙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是“自己的孤寂 落寞之情”。C.不是夸张,是比喻。D.分析不恰当。“我”“觉得特别的舒适和 温暖”是借着写吃面,表示出“我”和老人交流后产生的感觉) (2)①是一个在小巷深处卖馄饨的老人;②表情凄迷、困怠,形象孤独;③心怀 埋怨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3)①高级住宅与克难房子相对比,突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为老人的出场做了 社会环境上的铺垫;②写巷子的幽深、冷静,突出了卖馄饨老人处境的孤独;③ 写“我”每晚归来走在巷子里期盼见到微弱的灯光,既有引出老人的作用,也蕴 含着“我”对老人的理解。 (4)观点一:以“守巷者”为题,暗示出文章的主旨就蕴含在对“守巷者”这 人物的理解中。 ①“守巷者”的人生变化以及在生活落差下的表现,体现了文章主题,具有普遍 的意义;②“守巷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与对未来的信心,是主题的意义所 观点二:“守巷者”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①“守巷者”是国民党在 大陆垮台而迁徙台湾的一部分人的缩影;②“守巷者”象征了那种在困境中能够 战胜困苦与孤独的人,其人生情绪具有普遍意义。(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 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12、(1)C2分E3分B1分(A.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 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B.文中说的是“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髙温提 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D.“双氢青蒿素”不是从天然青蒿素中提纯而 来,而是人工合成药物。) 2)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
8.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 中的“暮雨”二字。(1 分)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 了题中的“送”字。(1 分)“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 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1 分)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 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2 分) 9.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 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 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2 分)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 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 的动来。(2 分)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 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 上离愁别绪。(2 分)(本题注意三个点:一是景情关系;二是动静结合手法; 三是表达效果) 10.(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A.对散文的文 体和抒情的分析都不对。本文属于叙事散文,所抒发的感情也不是“自己的孤寂、 落寞之情”。C.不是夸张,是比喻。D.分析不恰当。“我”“觉得特别的舒适和 温暖”是借着写吃面,表示出“我”和老人交流后产生的感觉) (2)①是一个在小巷深处卖馄饨的老人;②表情凄迷、困怠,形象孤独;③心怀 埋怨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 (3)①高级住宅与克难房子相对比,突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为老人的出场做了 社会环境上的铺垫;②写巷子的幽深、冷静,突出了卖馄饨老人处境的孤独;③ 写“我”每晚归来走在巷子里期盼见到微弱的灯光,既有引出老人的作用,也蕴 含着“我”对老人的理解。 (4)观点一:以“守巷者”为题,暗示出文章的主旨就蕴含在对“守巷者”这一 人物的理解中。 ①“守巷者”的人生变化以及在生活落差下的表现,体现了文章主题,具有普遍 的意义;②“守巷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强与对未来的信心,是主题的意义所 在。 观点二:“守巷者”作为文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①“守巷者”是国民党在 大陆垮台而迁徙台湾的一部分人的缩影;②“守巷者”象征了那种在困境中能够 战胜困苦与孤独的人,其人生情绪具有普遍意义。(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 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12、(1)C 2 分 E 3 分 B 1 分 ( A. 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 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B. 文中说的是“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 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D. “双氢青蒿素”不是从天然青蒿素中提纯而 来,而是人工合成药物。) (2)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