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文章由“礼”开头,讲到“礼”的特征、作用,然后引出“礼”的一种特殊 形式:跪拜礼。从文章题目来看,第1段只是引子,从第2段开始才是文章的正 文。正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跪拜礼的起源,第二部分写跪拜礼的消亡 第一部分(第2—6段)写了跪拜礼的起源。文章先从人的行走与跪拜礼的 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理原因。接着从人们坐的姿势与跪拜礼的相 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活原因。第4段从跪拜礼的形式不同而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有其社会必然性。第5段从跪拜礼的 姿势来说明其防范作用。总之,无论是从人的生理和生活状况,还是从统治者为 维护和巩固社会的需要来讲,跪拜礼的起源具有必然性。文章第6段,其实讲的 已不是跪拜礼的起源,而是跪拜礼三千年之久的沿用,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为什 么能沿用这么久?因为跪拜礼有助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和巩固。文章中所举的 西洋式单腿跪拜礼的例子,无非要说明跪拜礼是不易改变的。这一段跟第7段 样,起到过渡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了跪拜礼的消亡。第7段,讲人民对跪拜礼的厌 恶和反对,这跟统治者的不肯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对 跪拜礼消亡的叙述。第8段讲取消跪拜礼的想法。先说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不许 人们行跪拜礼(自己被清军俘虏后也不向敌人行跪拜礼),而后无政府主义者也 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 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第9段讲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宣布取消跪拜 礼。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 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自然很快被取消了,而后取而代之的是鞠躬礼。这是时代的 进步,人类的发展,文明的体现。第0、11段讲跪拜礼的毒素尚存,所谓“作 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但“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 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跪拜礼 最终将完全消失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文章由“礼”开头,讲到“礼”的特征、作用,然后引出“礼”的一种特殊 形式:跪拜礼。从文章题目来看,第 1 段只是引子,从第 2 段开始才是文章的正 文。正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跪拜礼的起源,第二部分写跪拜礼的消亡。 第一部分(第 2—6 段)写了跪拜礼的起源。文章先从人的行走与跪拜礼的 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理原因。接着从人们坐的姿势与跪拜礼的相 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活原因。第 4 段从跪拜礼的形式不同而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有其社会必然性。第 5 段从跪拜礼的 姿势来说明其防范作用。总之,无论是从人的生理和生活状况,还是从统治者为 维护和巩固社会的需要来讲,跪拜礼的起源具有必然性。文章第 6 段,其实讲的 已不是跪拜礼的起源,而是跪拜礼三千年之久的沿用,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为什 么能沿用这么久?因为跪拜礼有助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和巩固。文章中所举的 西洋式单腿跪拜礼的例子,无非要说明跪拜礼是不易改变的。这一段跟第 7 段一 样,起到过渡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 7—11 段)写了跪拜礼的消亡。第 7 段,讲人民对跪拜礼的厌 恶和反对,这跟统治者的不肯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对 跪拜礼消亡的叙述。第 8 段讲取消跪拜礼的想法。先说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不许 人们行跪拜礼(自己被清军俘虏后也不向敌人行跪拜礼),而后无政府主义者也 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 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第 9 段讲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宣布取消跪拜 礼。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 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自然很快被取消了,而后取而代之的是鞠躬礼。这是时代的 进步,人类的发展,文明的体现。第 10、11 段讲跪拜礼的毒素尚存,所谓“作 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但“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 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跪拜礼 最终将完全消失
文章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 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被统治者利用,跪拜礼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 固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了侮辱人格的一种方式,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就合 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语言品味 1.“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 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说明 阶级社会等级的森严,同时也说明礼节的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这里提到的 几种跪拜,《周礼》谓之“九拜” 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 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如稽首,行礼时, 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 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 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 也都用此大礼。 2.“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 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句话其实反映了跪拜礼的起源与消亡的必然性。人民对跪拜礼的接受,主 要是生理和生活习惯的原因;至于反对跪拜礼,因为它不再是出于人性的需要, 而是出于统治者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需要。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 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分。 3.“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 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
文章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 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被统治者利用,跪拜礼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 固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了侮辱人格的一种方式,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就合 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语言品味 1.“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 ‘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说明 阶级社会等级的森严,同时也说明礼节的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这里提到的 几种跪拜,《周礼》谓之“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 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如稽首,行礼时, 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 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 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 也都用此大礼。 2.“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 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句话其实反映了跪拜礼的起源与消亡的必然性。人民对跪拜礼的接受,主 要是生理和生活习惯的原因;至于反对跪拜礼,因为它不再是出于人性的需要, 而是出于统治者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需要。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 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分。 3.“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 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
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 时。但毕竟跪拜礼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事实上,确实还 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因此,从 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教学建议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跪拜,如对神佛、先祖的跪拜,新婚夫妇拜堂 成亲时的跪拜等等,但老师教学时仍要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和相关的风俗礼仪,以 加深学生对跪拜礼的理解。 、文章的重点是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难点是中间两个过渡段。 、跪拜礼的消亡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至今还残留着一些,文章说它是 青记”。跪拜礼合理与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跪拜礼有更全面、 更深刻的认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以联系欧美的一些情况作对比。如《圣经》 里有个“摩西十戒”,那是上帝给摩西的戒律,其中一戒便是不可跪拜偶像。从 欧洲各式各样的传记和故事里,看不见中国式的“长跪不起”,看见的是那些贵 族和其他有身份的人物,拒绝下跪,宁可决斗。即使觐见最高权威的国王,也只 是单膝跪见而已,而且这个单膝跪礼也常常见于绅士向淑女求婚时。 参考资料 民间相见礼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 礼节。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 些礼节都是人们观念的反映,因此每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 时。但毕竟跪拜礼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事实上,确实还 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因此,从 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教学建议 一、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跪拜,如对神佛、先祖的跪拜,新婚夫妇拜堂 成亲时的跪拜等等,但老师教学时仍要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和相关的风俗礼仪,以 加深学生对跪拜礼的理解。 二、文章的重点是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难点是中间两个过渡段。 三、跪拜礼的消亡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至今还残留着一些,文章说它是 “青记”。跪拜礼合理与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跪拜礼有更全面、 更深刻的认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以联系欧美的一些情况作对比。如《圣经》 里有个“摩西十戒”,那是上帝给摩西的戒律,其中一戒便是不可跪拜偶像。从 欧洲各式各样的传记和故事里,看不见中国式的“长跪不起”,看见的是那些贵 族和其他有身份的人物,拒绝下跪,宁可决斗。即使觐见最高权威的国王,也只 是单膝跪见而已,而且这个单膝跪礼也常常见于绅士向淑女求婚时。 参考资料 民间相见礼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 礼节。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 些礼节都是人们观念的反映,因此每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 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 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作为一种礼仪,趋在古代社会是 屡见不鲜的。《论语·子罕》云:“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意思是说,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在这 些人的面前走过时,要快走几步,表示敬意。后辈从前辈面前走过,当然更只能小步快走,决不能昂 首阔步 (二)拜 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一种传统礼节。据《世说新语》和《荀子》的 记载,古拜屈膝跪地,头不至地,头与腰如衡之平。又,据《礼记·内则》的记 载,古拜两手相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这是由于左主阳,男属 阳;右主阴,女属阴的原由。其实,古代的拜并不是一种,而是有九种之多,即 所谓“九拜”。《周礼·春宫·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 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九拜中,前四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节,后五种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其中吉 拜、凶拜是丧葬中的拜礼,肃拜是军旅和妇人所行的拜礼。 (三)拱手 拱手,亦称捧手,双手合抱举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论语·微子 子路拱而立。”《说文》徐铉注:“两手大指相柱也。”《尔雅·释诂》郭璞 注:“两手合持为拱。”拱手和作揖是沿用很久的礼节,一直到晚近仍然存在
(一)趋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 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 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作为一种礼仪,趋在古代社会是 屡见不鲜的。《论语·子罕》云:“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意思是说,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在这 些人的面前走过时,要快走几步,表示敬意。后辈从前辈面前走过,当然更只能小步快走,决不能昂 首阔步。 (二)拜 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一种传统礼节。据《世说新语》和《荀子》的 记载,古拜屈膝跪地,头不至地,头与腰如衡之平。又,据《礼记·内则》的记 载,古拜两手相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这是由于左主阳,男属 阳;右主阴,女属阴的原由。其实,古代的拜并不是一种,而是有九种之多,即 所谓“九拜”。《周礼·春宫·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 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九拜中,前四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节,后五种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其中吉 拜、凶拜是丧葬中的拜礼,肃拜是军旅和妇人所行的拜礼。 (三)拱手 拱手,亦称捧手,双手合抱举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论语·微子》: “子路拱而立。”《说文》徐铉注:“两手大指相柱也。”《尔雅·释诂》郭璞 注:“两手合持为拱。”拱手和作揖是沿用很久的礼节,一直到晚近仍然存在
(四)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体略弯,向人行礼。如果是参加追悼会,与人作揖,或进 或退都要离开原位,即所谓“揖人必违其位。”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古时 作揖,但举手而已。”《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句可证。后世因举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称打恭为作揖。《颜氏家训》说:“南人 宾至不迎,相率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己: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 之道也。”由此可见,“捧手”与“揖”是古代两种不同的相见礼仪;这也说明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送迎宾客的礼俗上有所不同。 (五)唱喏 唱喏是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种礼节。作揖时同时出声致敬。《京本通俗小说·碾 玉观音》:“[崔宁]倒退两步,低声唱个喏。” (六)长跪 长跪是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所以叫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 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着地为跪。长跪旨在表示敬意和庄重, 《史记·留侯世家》云:“有一老父,衣褐,至(张)良所,直坠其履圯下,顾 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 因长跪履之。”又,《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云:“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以上两例都是晚辈对前辈有所敬的姿势。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席地而坐的改 变),长跪之礼也就逐渐失去了地位。 七)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股部两侧,弯曲上身以表示敬意。《礼记·曲礼上》 云:“凡遗人……尊卑垂幌。”意思是说,赠送平辈东西,授予者和接纳者双方
(四)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体略弯,向人行礼。如果是参加追悼会,与人作揖,或进 或退都要离开原位,即所谓“揖人必违其位。”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古时 作揖,但举手而已。”《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句可证。后世因举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称打恭为作揖。《颜氏家训》说:“南人 宾至不迎,相率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 之道也。”由此可见,“捧手”与“揖”是古代两种不同的相见礼仪;这也说明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送迎宾客的礼俗上有所不同。 (五)唱喏 唱喏是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种礼节。作揖时同时出声致敬。《京本通俗小说·碾 玉观音》:“[崔宁]倒退两步,低声唱个喏。” (六)长跪 长跪是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所以叫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 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着地为跪。长跪旨在表示敬意和庄重。 《史记·留侯世家》云:“有一老父,衣褐,至(张)良所,直坠其履圯下,顾 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 因长跪履之。”又,《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云:“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以上两例都是晚辈对前辈有所敬的姿势。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席地而坐的改 变),长跪之礼也就逐渐失去了地位。 (七)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股部两侧,弯曲上身以表示敬意。《礼记·曲礼上》 云:“凡遗人……尊卑垂帨。”意思是说,赠送平辈东西,授予者和接纳者双方
都要彼此鞠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诒》载:“来至山神殿前,鞠躬唱喏 这种礼节是现在致敬、致哀时仍然在普遍使用的礼节。 (八)寒暄 亦作暄寒,是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在拱手的同时,说“幸会幸会 或“久仰久仰”。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健康平安与否。初次见面还有“请问贵姓(与 人初交忌问名,以直呼其名为失礼)”“请教台甫(台甫即尊字、大号,古人除 姓名外多有字、号)”“敢问贵庚(问人年龄)贵府(问人居住)”等套话 (选自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节。)
都要彼此鞠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诒》载:“来至山神殿前,鞠躬唱喏。” 这种礼节是现在致敬、致哀时仍然在普遍使用的礼节。 (八)寒暄 亦作暄寒,是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在拱手的同时,说“幸会幸会” 或“久仰久仰”。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健康平安与否。初次见面还有“请问贵姓(与 人初交忌问名,以直呼其名为失礼)”“请教台甫(台甫即尊字、大号,古人除 姓名外多有字、号)”“敢问贵庚(问人年龄)贵府(问人居住)”等套话。 (选自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年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