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了解陈子昂其人。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春夜别友人》《滕王阁》 课前预习: 查阅资料,完成下列作业。 1.“初唐四杰”指的是谁?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 2.初步了解陈子昂其人,读背其作品《春夜别友人(其一)》 学习过程: (一)学习《滕王阁》 1、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的出处吗?请说出它的篇名及作 者 2、诗人生平回顾 3、单读一齐读 4、根据注释,读懂诗句。 [注释] 赣江。帝子:指滕王 槛:jian栏杆。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 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 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 自流淌不息 5、补充背景资料,诗歌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 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 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 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问题1、诗歌第一句与诗歌题目的关系怎样?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怎样的气势? 下文的哪些景物都是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 明确: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的笔法,“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 之形势。它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 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问题2、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的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人游赏,诗人由此产 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 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唐诗宋词选读》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初唐四杰,了解陈子昂其人。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春夜别友人 》《滕王阁》 课前预习: 查阅资料,完成下列作业。 1.“初唐四杰”指的是谁?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 2.初步了解陈子昂其人,读背其作品《春夜别友人(其一)》。 学习过程: (一)学习《滕王阁》 1、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的出处吗?请说出它的篇名及作 者。 2、诗人生平回顾。 3、单读-齐读 4、根据注释,读懂诗句。 [注释] 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 槛:jiàn 栏杆。 [译文]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 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 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 自流淌不息。 5、补充背景资料,诗歌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 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 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 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问题1、诗歌第一句与诗歌题目的关系怎样?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怎样的气势? 下文的哪些景物都是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 明确: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的笔法,“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 之形势。它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 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问题2、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的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人游赏,诗人由此产 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 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小结: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 括无余。 问题3、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 夸张的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不但写出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再次点出了 滕王阁怎样的地势特点? 明确: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小结: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 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 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 交融,寄慨遥深。 问题4、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时空笔触是如何转换的?哪二字点出了时日 的漫长? 明确:“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 的漫长 问题5: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如何赏析? 明确: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 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 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问题6:“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如何赏析? 明确: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 是永恒地东流无尽。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槛”字“江” 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小结: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 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 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 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 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一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 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 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 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 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 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 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 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6、王勃《滕王阁诗》赏析练习 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出滕王阁的居高临江之势,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意兴阑珊的现状。 B.三、四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滕王阁的高远之势,也写出了今天滕王阁冷 落寂寞的情形 C.五、六句由空间转入时间,诗人生发了光阴流逝的感慨。 D.七、八句的意思是: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小结: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 括无余。 问题3、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 夸张的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不但写出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再次点出了 滕王阁怎样的地势特点? 明确: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小结: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 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 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 交融,寄慨遥深。 问题4、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时空笔触是如何转换的?哪二字点出了时日 的漫长? 明确: “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 的漫长。 问题5: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如何赏析? 明确: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 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 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问题6:“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如何赏析? 明确: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 是永恒地东流无尽。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槛”字“江” 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小结: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 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 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 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 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 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 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 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 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 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 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 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6、王勃《滕王阁诗》赏析练习 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出滕王阁的居高临江之势,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意兴阑珊的现状。 B.三、四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滕王阁的高远之势,也写出了今天滕王阁冷 落寂寞的情形。 C.五、六句由空间转入时间,诗人生发了光阴流逝的感慨。 D.七、八句的意思是: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谐 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D.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精神振奋,全诗基调也昂扬向上。 附答案:1、B:2、D (二)导入。 1.由《登幽州台歌》引出诗人。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一一陈子昂 (2)该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一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3)该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一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2.赏析诗歌 (1)诗人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 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 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 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 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 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2)单读一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绮筵:华丽的宴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长河:银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首律诗首联写的是什么?体会诗中“吐”“对”两个动词的作用。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 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 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 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 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问题2:理解颔联“琴瑟”“山川”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 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 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 人感慨唏嘘。 问题3:颈联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体会诗句中一个“隐” 个“没”字的表达效果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 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 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问题4:尾联写的是什么?末句着一“何”字有何效果?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 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问题5:联系全诗思考:作者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 明友依依借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 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A.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谐。 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 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D.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精神振奋,全诗基调也昂扬向上。 附答案:1、B;2、D。 (二)导入。 1.由《登幽州台歌》引出诗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 (2)该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3)该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2.赏析诗歌。 (1)诗人简介: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 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 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 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 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 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2)单读-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绮筵:华丽的宴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长河:银河。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首律诗首联写的是什么?体会诗中 “吐”“对”两个动词的作用。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 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 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 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 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问题2:理解颔联“琴瑟”“山川”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 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 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 人感慨唏嘘。 问题3:颈联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体会诗句中一个“隐”字,一个“没”字的表达效果。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 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 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问题4:尾联写的是什么?末句着一“何”字有何效果?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 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问题5:联系全诗思考:作者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 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 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别路山川(户外)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明月高树悠悠远道金樽绮筵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时光催人悠悠离情 (5)体味诗歌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 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 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 多幽深的情思。 (6)准备背诵一检查背诵一默写全诗。 三、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春江花月夜》(共2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 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 用幻灯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 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 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 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静夜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五代·李煜《虞美人》) (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春江花月夜》,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意象是 “月亮”。有关“月亮”的名篇名句交流,既是对必修课的继承巩固,又是选修课的拓展提 二、板书课题 三、配乐朗诵,其他同学对照课文,边看边听边想,感悟诗的优美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本,至今 已流传130多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 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 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巧 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诗、画、乐融为一体,既是拓展提高,也是诗歌教学很好的一种文本入境法。) 四、知人论文(请一位同学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 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矛《春 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 由于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介绍较少,根据需要老师继续补充介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 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 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5)体味诗歌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 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 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 多幽深的情思。 (6)准备背诵-检查背诵-默写全诗。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春江花月夜》(共2课时) 教学目标: 一、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 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 用幻灯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 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明 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 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静夜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五代·李煜《虞美人》) (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春江花月夜》,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意象是 “月亮”。有关“月亮”的名篇名句交流,既是对必修课的继承巩固,又是选修课的拓展提 高。) 二、板书课题 三、配乐朗诵,其他同学对照课文,边看边听边想,感悟诗的优美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本,至今 已流传130多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 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 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巧 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诗、画、乐融为一体,既是拓展提高,也是诗歌教学很好的一种文本入境法。) 四、知人论文 (请一位同学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 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 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由于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介绍较少,根据需要老师继续补充介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 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 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
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 那是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 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 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 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知人论文是诗歌理解欣赏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为诗歌 理解欣赏作铺垫。而师生共同活动,正是体现合作探究的选修课教学方式。) 五、整体感知 问题1:在“配乐朗诵”和“知人论文”的听、看、悟、介之后,同学们根据诗歌标题 《春江花月夜》的提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诗展现的优美意境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吗? 明确:月光下的景美、理美、情美。 师生共同逐句梳通诗意,根据诗歌意象讨论景美、理美、情美的具体内容,然后归纳如 景美,首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 理美,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 情美,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 (整体感知是为后面的品悟作铺垫,因为只有宏观把握诗意,才能在微观上准确理解诗 意,进而走进诗歌鉴赏的再创造的艺术天地,这是诗歌欣赏的规律。选修课应在“过程和方 法”这一目标上搞好继承、巩固、拓展、提高,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板书图示: 景美:春卷-江画-花容一月貌-夜色:意境 理深:无限-有限-人生-宇宙-遐想:联想 情长:爱情-亲情-思妇-游子-情思:想象 (在进入诗歌鉴赏创造之前,教师通过板书图示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课文,然后进一步具 体地去理解诗意,这是保证下面鉴赏成功的前提,因为诗歌语言跳跃性大,内容把握较难, 此道工序必须做。诗歌鉴赏有三部曲:理解-鉴赏-创造。这首诗因为内容比必修课学的古诗 深和难,所以第一课时只完成理解诗歌内容这第一部曲。) 第二课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诗词,第一重要的是诵读感悟。下面先请 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用上下句对读形式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正确的音节。然后分别请 同学们静静地自由朗读这首诗和集体朗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的内容。然后再请音色不同的 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单独朗读,通过比较体味诗的格调韵味。然后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普通话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味诗的感情基调。最后放配乐普通话朗读录音带,请同学们静静地倾听, 想象诗的优美意境。 朗读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 问题2:读诗应该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节奏,这首诗应读出的“声美”韵味和节奏体现 在哪里? 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妇的愁情(低 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为了增加感染力,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歌唱得好的女同学演唱这首诗进行比较,体味歌诗 的不同韵味 (在同学们朗读时,教师可以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增加感染力。 第三课时 七、品悟诗美
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 “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 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 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 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知人论文是诗歌理解欣赏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为诗歌 理解欣赏作铺垫。而师生共同活动,正是体现合作探究的选修课教学方式。) 五、整体感知 问题1:在“配乐朗诵”和“知人论文”的听、看、悟、介之后,同学们根据诗歌标题 《春江花月夜》的提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诗展现的优美意境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吗? 明确:月光下的景美、理美、情美。 师生共同逐句梳通诗意,根据诗歌意象讨论景美、理美、情美的具体内容,然后归纳如 下: 景美,首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 理美,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 情美,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 (整体感知是为后面的品悟作铺垫,因为只有宏观把握诗意,才能在微观上准确理解诗 意,进而走进诗歌鉴赏的再创造的艺术天地,这是诗歌欣赏的规律。选修课应在“过程和方 法”这一目标上搞好继承、巩固、拓展、提高,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板书图示 : 景美:春卷-江画-花容-月貌-夜色:意境 理深:无限-有限-人生-宇宙-遐想:联想 情长:爱情-亲情-思妇-游子-情思:想象 (在进入诗歌鉴赏创造之前,教师通过板书图示引导学生具体感知课文,然后进一步具 体地去理解诗意,这是保证下面鉴赏成功的前提,因为诗歌语言跳跃性大,内容把握较难, 此道工序必须做。诗歌鉴赏有三部曲:理解-鉴赏-创造。这首诗因为内容比必修课学的古诗 深和难,所以第一课时只完成理解诗歌内容这第一部曲。) 第二课时 六、诵读点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诗词,第一重要的是诵读感悟。下面先请 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用上下句对读形式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出正确的音节。然后分别请 同学们静静地自由朗读这首诗和集体朗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的内容。然后再请音色不同的 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单独朗读,通过比较体味诗的格调韵味。然后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普通话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味诗的感情基调。最后放配乐普通话朗读录音带,请同学们静静地倾听, 想象诗的优美意境。 朗读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 问题2:读诗应该读出诗歌的韵味和节奏,这首诗应读出的“声美”韵味和节奏体现 在哪里? 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妇的愁情(低 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为了增加感染力,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歌唱得好的女同学演唱这首诗进行比较,体味歌诗 的不同韵味。 (在同学们朗读时,教师可以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增加感染力。 第三课时 七、品悟诗美
问题3:通过诵读,你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谈谈自己的理解。 般求在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解读,每人只谈一例。 共同进行点评,从景美、理美和情美三方面去评论 教师重点点拨明确: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 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 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箱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 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 意识。) 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 亲情永恒。) 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不做标准答案,提倡个性化解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 究创新能力。选修课的拓展提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八、审美创造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用诗化的文学语言来描绘这首诗如梦似幻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美妙诗境是:从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 到楼上思妇的愁情,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同学们在诵读和品析 的基础上,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用诗化的文学语言来描绘这首诗如梦似幻的优美 意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片段进行书面写作,写作时也可 以加标题。老师先请一位硬笔书法写得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竖写这首诗的部分原文 创造氛围。其他同学边看边在下面进行书面写作,然后展示创作成果。老师也参加展示。最 后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在课堂上当堂描绘和再现诗的意境,既检测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写作进行再创造也是选修课的拓展和提高的一种形式。师生 同频共振,将教学推向高潮。师生共同获得发展是选修课课程的理想目标。) 九、背诵交流 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易于背诵,经过诸多教学环节的反复咀嚼,学生背诵并不困难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试背,然后指导背诵窍门,最后全班同学集体试背。如 果没有背会,可以课后完成 (安排背诵交流这个环节是课堂效率评价的检验,也可省略。) 十、迁移创新(任选一题) 1.《春江花月夜》MTV创意设计 2.《永恒的情结》(诗歌) 3.《千秋明月照古今月解重圆星解聚》(文学评论)
问题3:通过诵读,你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求在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解读,每人只谈一例。 师生共同进行点评,从景美、理美和情美三方面去评论。 教师重点点拨明确: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 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 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 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 意识。)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 的意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 间。)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 亲情永恒。) 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 乡。)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不做标准答案,提倡个性化解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 究创新能力。选修课的拓展提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八、审美创造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用诗化的文学语言来描绘这首诗如梦似幻的优美意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美妙诗境是:从月之初上的迷离美妙,到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 到楼上思妇的愁情,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同学们在诵读和品析 的基础上,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用诗化的文学语言来描绘这首诗如梦似幻的优美 意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可以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片段进行书面写作,写作时也可 以加标题。老师先请一位硬笔书法写得较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竖写这首诗的部分原文, 创造氛围。其他同学边看边在下面进行书面写作,然后展示创作成果。老师也参加展示。最 后师生共同点评。 (学生在课堂上当堂描绘和再现诗的意境,既检测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写作进行再创造也是选修课的拓展和提高的一种形式。师生 同频共振,将教学推向高潮。师生共同获得发展是选修课课程的理想目标。) 九、背诵交流 这首诗语言流畅优美,易于背诵,经过诸多教学环节的反复咀嚼,学生背诵并不困难。 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试背,然后指导背诵窍门,最后全班同学集体试背。如 果没有背会,可以课后完成。 (安排背诵交流这个环节是课堂效率评价的检验,也可省略。) 十、迁移创新(任选一题) 1.《春江花月夜》MTV创意设计。 2.《永恒的情结》(诗歌) 3.《千秋明月照古今 月解重圆星解聚》(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