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采薇教学反思 本来昨天备好了课的,今天上午串课的时候我发现整体思路很混乱,重点不突出,于是我利 用中午的时间又重新备了课。 下午上课时,由于对教案的不熟悉,我有些反应不过来,不过好在课件弥补了这个缺陷,重 点也相对突出,所以总体效果要比原来的教案好很多。学生们对于《采薇》主题的把握也很 到位,只是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人,感觉调动不起大部分学生。 课前检査《氓》的背诵情况,很可惜的是两个班都没有很好地完成。明天上课时要求他们默 写一下,我感觉他们自己这几天越来越放松了,有必要提点一下 反思二:采薇教学反思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 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 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 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 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诗经》有关的 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 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 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一—一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 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 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 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反思三:采薇教学反思 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 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上课的时候我给 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不遑启处
反思一:采薇教学反思 本来昨天备好了课的,今天上午串课的时候我发现整体思路很混乱,重点不突出,于是我利 用中午的时间又重新备了课。 下午上课时,由于对教案的不熟悉,我有些反应不过来,不过好在课件弥补了这个缺陷,重 点也相对突出,所以总体效果要比原来的教案好很多。学生们对于《采薇》主题的把握也很 到位,只是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人,感觉调动不起大部分学生。 课前检查《氓》的背诵情况,很可惜的是两个班都没有很好地完成。明天上课时要求他们默 写一下,我感觉他们自己这几天越来越放松了,有必要提点一下。 反思二:采薇教学反思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 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 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 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 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诗经》有关的 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 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 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 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 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 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反思三:采薇教学反思 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 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上课的时候我给 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 “不遑启处
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 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 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必要的知 识整理没有到位。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 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 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车既驾”的“既”不知道理解,实 际上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已经学过了,“既东封郑”,到了这里,学生又不知道迁移了。所 以想到了韩军老师提到的“举三反一”,难道学习语文,学生真的只能是“举三”才能“反 吗?这要耗损多少时间啊。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几次练习外,没有更 多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 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 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 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 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 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 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 “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 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 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 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 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 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 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 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 反思四:采薇教学反思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 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 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 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 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 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
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 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 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必要的知 识整理没有到位。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 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 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车既驾”的“既”不知道理解,实 际上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已经学过了,“既东封郑”,到了这里,学生又不知道迁移了。所 以想到了韩军老师提到的“举三反一”,难道学习语文,学生真的只能是“举三”才能“反 一”吗?这要耗损多少时间啊。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几次练习外,没有更 多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 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 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 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 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 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 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 “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 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 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 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 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 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 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 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 反思四:采薇教学反思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 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 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 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 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1. 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 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 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 人所吟唱。《采 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 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 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
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 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 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 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 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 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 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 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 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 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 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 了人物的心境。 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 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 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 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 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 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 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 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 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 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 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 反思五:采薇教学反思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
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 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 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 的 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 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 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 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 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 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 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 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 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 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 “我”经历 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 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 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 情境创设好。 3. 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 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 了人物的心境。 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 人离去时虽是不 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 煞景象了。 4. 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 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 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 一 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 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 样整个场景想象 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 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 “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 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 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 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 反思五:采薇教学反思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
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竞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 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獵狁 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獵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玀狁而非 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 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 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 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 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 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 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 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 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 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