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esthetics 黄柏青 语 光果周士女反司 广州·上海·西安·北京
设计美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esthetics 黄柏青 著 广州 · 上海 · 西安 · 北京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6 第一节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 16 第二节设计美学的撰写历史 /13 第三节设计美学应如何讲述 123 第二章设计审美现象论/25 第一节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125 第二节设计审美形象化现象 132 第三节景观社会与设计认同 /42 第三章设计审美要素论/49 第一节最本质的审美要素:功能美 /49 第二节最基础的审美要素:材料美 169 第三节最直观的审美要素:形式美 179 第四章设计审美表现论/100 第一节设计审美表现的基本范式 /100 第二节设计审美表现的形式问题 /106 第三节设计审美表现的变通法则 /126
! " # $ /1 %&' ()*+,-. /6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 /6 第二节 设计美学的撰写历史 /13 第三节 设计美学应如何讲述 /23 /0' (12*34. /25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25 第二节 设计审美形象化现象 /32 第三节 景观社会与设计认同 /42 /5' (12*67. /49 第一节 最本质的审美要素:功能美 /49 第二节 最基础的审美要素:材料美 /69 第三节 最直观的审美要素:形式美 /79 /8' (12*93. /100 第一节 设计审美表现的基本范式 /100 第二节 设计审美表现的形式问题 /106 第三节 设计审美表现的变通法则 /126
第五章设计审美心理论/129 第一节设计审美心理要素/129 第二节视觉审美感知要素/141 第三节设计审美接受心理/145 第六章设计审美历史论/150 第一节设计审美历史的特色彰显 /150 第二节设计审美历史的制约因素 /158 第三节设计审美历史的发展规律 /169 第七章设计审美文化论/178 第一节设计艺术的文化生成 /178 第二节设计艺术的西方模式 /181 第三节设计艺术的中国模式 /185 第四节设计艺术的印度模式 /190 第五节设计艺术的伊斯兰模式 /193 第八章设计审美趋势论/199 第一节全球化语境中设计艺术的美学取向 /199 第二节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取向 /203 第三节消费社会语境包装设计的美学取向 /210 第四节新媒体语境中动漫艺术的美学取向 /223 参考文献 /241 参考网站 /243 后记/245
设计美学导论 !"# $%&'()* /129 第一节 设计审美心理要素 /129 第二节 视觉审美感知要素 /141 第三节 设计审美接受心理 /145 +,# -%&./0* /150 第一节 设计审美历史的特色彰显 /150 第二节 设计审美历史的制约因素 /158 第三节 设计审美历史的发展规律 /169 +1# -2&.34* /178 第一节 设计艺术的文化生成 /178 第二节 设计艺术的西方模式 /181 第三节 设计艺术的中国模式 /185 第四节 设计艺术的印度模式 /190 第五节 设计艺术的伊斯兰模式 /193 +5# -2&.67* /199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中设计艺术的美学取向 /199 第二节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美学取向 /203 第三节 消费社会语境包装设计的美学取向 /210 第四节 新媒体语境中动漫艺术的美学取向 /223 893: /241 89; /245
绪论1 绪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级、发展方式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将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创新设计 重要内容,扶持创新设计,培养设计人将可赋予产品和服务更丰富的物质、心 才,振兴设计产业,创建设计文化,借重理和文化内涵,满足和引领市场和社会 创新设计整合科技、制造、商业、文化等需求,提升价值,提升国家和产业竞争 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创建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设计是促进 著名品牌。英国、荷兰、丹麦等欧盟国家中国制造从OEM向ODM/OBM转变的 先后设立“国家设计委员会”,制定“国重要因素;绿色、低碳设计将从源头上 家设计振兴政策”;日本、韩国、新加坡促进节能、降耗、减排,为可持续发展提 等政府也成立专门机构,拨付专项经费供重要支撑;创新设计不仅满足人的物 着力扶持,通过这些措施使得自己国家质需求,还能创造和引领人的精神需 工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求,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也迅速完成了转型,完成了现代化,跨创新中国设计将弘扬中华文明,吸收融 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未来5~10合世界各民族智慧和优秀文化,对人类 年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的繁荣进步做出贡 跨越的关键时期,以创新设计为重要手献。总之,设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段,促进引领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一 品牌、创新价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向处于主导我们文化的两极之间,一极
20世纪 6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 国家将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 重要内容,扶持创新设计,培养设计人 才,振兴设计产业,创建设计文化,借重 创新设计整合科技、制造、商业、文化等 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创建 著名品牌。英国、荷兰、丹麦等欧盟国家 先后设立“国家设计委员会”,制定“国 家设计振兴政策”;日本、韩国、新加坡 等政府也成立专门机构,拨付专项经费 着力扶持,通过这些措施使得自己国家 工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 也迅速完成了转型,完成了现代化,跨 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未来5~10 年是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 跨越的关键时期,以创新设计为重要手 段,促进引领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 品牌、创新价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 级、发展方式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创新设计 将可赋予产品和服务更丰富的物质、心 理和文化内涵,满足和引领市场和社会 需求,提升价值,提升国家和产业竞争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设计是促进 中国制造从 OEM向 ODM/OBM转变的 重要因素;绿色、低碳设计将从源头上 促进节能、降耗、减排,为可持续发展提 供重要支撑;创新设计不仅满足人的物 质需求,还能创造和引领人的精神需 求,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创新中国设计将弘扬中华文明,吸收融 合世界各民族智慧和优秀文化,对人类 工业文明、知识文明的繁荣进步做出贡 献。总之,设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一 向处于主导我们文化的两极之间,一极 ! " 绪论 1
2设计美学导论 是技术与工业现实,另一极是以人为尺艺术教育已经包括了审美训练,是否还 度的生产和社会乌托邦。”① 有必要再开设一门专门的设计美学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与程?我们认为设计专业有必要开设《设 精神生活不断发展与丰富,设计已经从计美学》课程,这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最初的以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 第一,设计专业中的艺术教育课 求的传统设计(第一阶段)发展到强调程,如基础绘画技法、设计材料与工艺 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和多样需求的现代 视觉形式语言等等,诸如此类的审美训 设计(第二阶段):并且已经进入到当代 练课程,并不等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美学 设计阶段: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训练。我们认为常规的艺术技法审美训 求和生态环保要求为目标,追求个人、 练往往只是满足于基本的形式技法如 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何完美的要求,一般不会涉及更深层次 展的第三阶段。随着文明进化,人们的的美学问题。我们知道,审美只是美学 消费观念,文化理念、生活与生产方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美学除了了解技法 随之改变,设计从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 类的形式美内容之外,还应该包含更多 利用功能的优化,上升为对美的追求,的内容。比如,对为何如此就具有形式 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以美进行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设计中除 及对人文道德、生态环境的关怀。设计了要满足人的感性需求之外,还要处理 的符号价值、审美价值在整个设计竞争 人的理性精神的追求,人的自由自觉境 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界的升华价值体现,等等,这些也是设 《设计美学》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计必须涉及的内容,必须加以面对的问 一门较新的课程,说它“新”一是因为这题。而这些问题设计技法课程无法解 门课程在中国大陆开设至今还不到三决,只有依靠设计美学理论课程才能够 十年,二是因为这门课程的设置意味着 解决。 设计艺术从单纯的以“美术”训练层面 第二,设计艺术技法课程并不能满 为主的“工艺美术设计”转型到以“文化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学需求。学生在掌 定位、宏观创制”为高度的“美学设计”。握了基本的艺术技能之外,还会进一步 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美学融入到设寻求技法之外的深刻的美学问题。比 计之中,以美学来指导设计艺术,从而如,为何要使用某种形式来从事一种设 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创造更为美好的生计创造,这种设计创造表达的深层意义 活。很多人质疑设计专业日常教学中的 是什么?为什么只有选择这种形式进行 ①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一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膝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设计美学导论 !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 年版。 是技术与工业现实,另一极是以人为尺 度的生产和社会乌托邦。”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不断发展与丰富,设计已经从 最初的以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 求的传统设计(第一阶段)发展到强调 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和多样需求的现代 设计(第二阶段);并且已经进入到当代 设计阶段: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 求和生态环保要求为目标,追求个人、 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第三阶段。随着文明进化,人们的 消费观念、文化理念、生活与生产方式 随之改变,设计从注重对材料和技术的 利用、功能的优化,上升为对美的追求, 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以 及对人文道德、生态环境的关怀。设计 的符号价值、审美价值在整个设计竞争 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设计美学》是设计艺术教育中的 一门较新的课程,说它“新”一是因为这 门课程在中国大陆开设至今还不到三 十年,二是因为这门课程的设置意味着 设计艺术从单纯的以“美术”训练层面 为主的“工艺美术设计”转型到以“文化 定位、宏观创制”为高度的“美学设计”。 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美学融入到设 计之中,以美学来指导设计艺术,从而 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创造更为美好的生 活。很多人质疑设计专业日常教学中的 艺术教育已经包括了审美训练,是否还 有必要再开设一门专门的设计美学课 程?我们认为设计专业有必要开设《设 计美学》课程,这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设计专业中的艺术教育课 程,如基础绘画技法、设计材料与工艺、 视觉形式语言等等,诸如此类的审美训 练课程,并不等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美学 训练。我们认为常规的艺术技法审美训 练往往只是满足于基本的形式技法如 何完美的要求,一般不会涉及更深层次 的美学问题。我们知道,审美只是美学 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美学除了了解技法 类的形式美内容之外,还应该包含更多 的内容。比如,对为何如此就具有形式 美进行进一步的追问;比如,设计中除 了要满足人的感性需求之外,还要处理 人的理性精神的追求,人的自由自觉境 界的升华价值体现,等等,这些也是设 计必须涉及的内容,必须加以面对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设计技法课程无法解 决,只有依靠设计美学理论课程才能够 解决。 第二,设计艺术技法课程并不能满 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学需求。学生在掌 握了基本的艺术技能之外,还会进一步 寻求技法之外的深刻的美学问题。比 如,为何要使用某种形式来从事一种设 计创造,这种设计创造表达的深层意义 是什么?为什么只有选择这种形式进行 2
绪论3 设计才会是“美”的,选择另外的设计形计),但也因为主旨不在美学的具体领 式可能就是“丑"的?而且为何以前选择域而言之不详。传统的《美学原理》之类 这种形式从事这种设计会受到许多追的美学基础理论课程更无法满足人们 捧,会成为一种时尚,但是过了一段时运用美学原理来从事专业领域内的设 间,或者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时过境 计运用问题的精神需求。而专业领域的 迁,再使用这一形式从事这种设计,可美学课程可以满足人们运用基本的美 能就不会被认为是美的,甚至会被人们学原理来解决此专业内的美学问题。设 认为是丑的而被抛弃? 计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运用美学 第三,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从事具体原理来解决设计专业领域内设计之美 设计实践工作,也会遇到消费者所提出 等更高层次的问题。 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用 设计确实需要美学,因为设计美学 这种形式来设计这个东西?或者换句话 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哲学层次来解答设 说,这个设计最后为什么呈现为这种形计技法课程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设计美 象?这种设计美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学一方面促使设计师建立自觉的审美 么要选择这种形式设计出来的东西,即意识,使得所创造的设计作品更适合于 为什么这种形象就是美的?或者,从另 人们的审美心理,引发人们的情感反 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必须要 应,建立起良好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和 说服消费者相信使用这种形式来从事 谐关系,从而帮助人们由“求生”走向 这种设计才会实现消费者的审美理想, “乐生”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设计美学 也就是说,只有如此设计最后呈现出来促使设计师和设计作品接受者具备更 的这种形象才会是他们所想要的形自觉的人文精神,使得他们自觉地具有 象—即美的形象。而这一点是专业技 人文关怀意识,从而站在人与人自身 法类的课程所无法解决和无法回答的。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 而美学恰好就可以解答这样一些问题。 等更为广阔的视野上去思考设计,自觉 第四,传统的美学课程(如《美学原参与到人的精神生活、人的价值追求 理》之类的课程)因为主要讨论诸如美人的境界升华的建构之中,提高人的精 的本质、审美心理、审美类型、审美经神品位,超越对单纯的物性与世俗功利 验、审美活动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问性的追求,帮助人们更好地由使设计从 题,它们往往无法顾及专业领域内的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自发的 学问题,即使有的美学原理类的著作偶操作走向自觉的设计之美的创造,从单 尔涉及一些具体的问题(譬如,叶朗《现纯满足生命主体的感性物欲到升华人 代美学体系》中就有专章谈论审美设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设计才会是“美”的,选择另外的设计形 式可能就是“丑”的?而且为何以前选择 这种形式从事这种设计会受到许多追 捧,会成为一种时尚,但是过了一段时 间,或者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时过境 迁,再使用这一形式从事这种设计,可 能就不会被认为是美的,甚至会被人们 认为是丑的而被抛弃? 第三,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从事具体 设计实践工作,也会遇到消费者所提出 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用 这种形式来设计这个东西?或者换句话 说,这个设计最后为什么呈现为这种形 象?这种设计美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 么要选择这种形式设计出来的东西,即 为什么这种形象就是美的?或者,从另 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必须要 说服消费者相信使用这种形式来从事 这种设计才会实现消费者的审美理想, 也就是说,只有如此设计最后呈现出来 的这种形象才会是他们所想要的形 象——即美的形象。而这一点是专业技 法类的课程所无法解决和无法回答的。 而美学恰好就可以解答这样一些问题。 第四,传统的美学课程(如《美学原 理》之类的课程)因为主要讨论诸如美 的本质、审美心理、审美类型、审美经 验、审美活动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问 题,它们往往无法顾及专业领域内的美 学问题,即使有的美学原理类的著作偶 尔涉及一些具体的问题(譬如,叶朗《现 代美学体系》 中就有专章谈论审美设 计),但也因为主旨不在美学的具体领 域而言之不详。传统的《美学原理》之类 的美学基础理论课程更无法满足人们 运用美学原理来从事专业领域内的设 计运用问题的精神需求。而专业领域的 美学课程可以满足人们运用基本的美 学原理来解决此专业内的美学问题。设 计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运用美学 原理来解决设计专业领域内设计之美 等更高层次的问题。 设计确实需要美学,因为设计美学 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哲学层次来解答设 计技法课程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设计美 学一方面促使设计师建立自觉的审美 意识,使得所创造的设计作品更适合于 人们的审美心理,引发人们的情感反 应,建立起良好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和 谐关系,从而帮助人们由“求生”走向 “乐生”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设计美学 促使设计师和设计作品接受者具备更 自觉的人文精神,使得他们自觉地具有 人文关怀意识,从而站在人与人自身、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 等更为广阔的视野上去思考设计,自觉 参与到人的精神生活、人的价值追求、 人的境界升华的建构之中,提高人的精 神品位,超越对单纯的物性与世俗功利 性的追求,帮助人们更好地由使设计从 “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自发的 操作走向自觉的设计之美的创造,从单 纯满足生命主体的感性物欲到升华人 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绪论 3
4设计美学导论 第五,学科建设的需要。设计艺术产品,因为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已跟不 学科的建立与完善,要求确立起以设计 上时代步伐而受到冷落,取而代之的是 美学为核心之一的设计艺术理论学科。以简洁、漂亮、个性为特点的时尚产品 的学术体系。如果说,设计概论强调的从服饰、发型、家庭装修这些纯粹个人 是设计概念、设计分类、设计哲学:设计的设计,到城市规划、小区布局、店面装 史强调的是各个历史时期设计现象及饰、各种广告等社会件极强的大型设 其背后的设计的见解:那么,设计美学计,以及美轮美奂、日新月异的信息设 则强调设计的是美学样态,为何要如此 计,都在不约而同地以追踪审美为目 设计,这种设计的审美标准以及背后的标,在标新立异中创造出新的节点。当 原因、深层意识形态等。这些理论课程代人的这种生活实践和审美诉求,催生 也意味着我们的设计从以前的以重技着新的设计理念,重视对生命实践中新 术的“美术”训练为核心到现在的重视 经验的进发、新事物的接受和新形式的 技法训练和思考设计对象的文化定位、 体验。他们不屑于把生存实践和文化实 宏观创制相结合的“文化设计”高度的 践凝固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追求生 转型。“与通常所说的纯艺术相比,现代活过程中新的经验与新的感觉。短暂 设计在…设计师与实践相结合的理性、新奇性和多样性成为新时期审美趣 论素养成为判定其自身真正价值的重味流行性的主要特征。这种情况固然对 要砝码,…现代设计美学知识及其应传统是一种挑战,有助于突破常规、保 用能力是现代设计师必须具备理论素 守、封闭的设计风格,最大限度地激发 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设计美学是使人们的创造力。但是,这种过分追求流 现代设计成为一门真正独立而且具有行的审美心理,也演化出一种近乎浮躁 持续生命力的学科不可或缺的理论成的设计状态。为了迎合市场,追求感官 分。”① 效果,在各种产品的形式上大做文章, 2!世纪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非而将文化内涵放到次要位置。于是生活 常大的转型,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着革中出现了大量漂亮但是不耐人寻味、华 命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 丽但不能持久使用、新颖独特但经不起 从日常生活到审美理想,大工业化背景推敲的设计作品。以最能体现时代脉搏 下形成的以实用为主导的设计理念,正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为例,这种情况 在被信息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以消费为也表现得极为明显。近年来我国建筑设 主导的设计理念所取代。以往那种以牢计和环境设计艺术存在许多问题:比 固、耐用、朴素为目的设计出来的常规如,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出现夸宫撵 ①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设计美学导论 第五,学科建设的需要。设计艺术 学科的建立与完善,要求确立起以设计 美学为核心之一的设计艺术理论学科 的学术体系。如果说,设计概论强调的 是设计概念、设计分类、设计哲学;设计 史强调的是各个历史时期设计现象及 其背后的设计的见解;那么,设计美学 则强调设计的是美学样态,为何要如此 设计,这种设计的审美标准以及背后的 原因、深层意识形态等。这些理论课程 也意味着我们的设计从以前的以重技 术的“美术”训练为核心到现在的重视 技法训练和思考设计对象的文化定位、 宏观创制相结合的“文化设计”高度的 转型。“与通常所说的纯艺术相比,现代 设计在……设计师与实践相结合的理 论素养成为判定其自身真正价值的重 要砝码,……现代设计美学知识及其应 用能力是现代设计师必须具备理论素 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设计美学是使 现代设计成为一门真正独立而且具有 持续生命力的学科不可或缺的理论成 分。”① 2l世纪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非 常大的转型,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着革 命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 从日常生活到审美理想,大工业化背景 下形成的以实用为主导的设计理念,正 在被信息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以消费为 主导的设计理念所取代。以往那种以牢 固、耐用、朴素为目的设计出来的常规 产品,因为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已跟不 上时代步伐而受到冷落,取而代之的是 以简洁、漂亮、个性为特点的时尚产品。 从服饰、发型、家庭装修这些纯粹个人 的设计,到城市规划、小区布局、店面装 饰、各种广告等社会件极强的大型设 计,以及美轮美奂、日新月异的信息设 计,都在不约而同地以追踪审美为目 标,在标新立异中创造出新的节点。当 代人的这种生活实践和审美诉求,催生 着新的设计理念,重视对生命实践中新 经验的迸发、新事物的接受和新形式的 体验。他们不屑于把生存实践和文化实 践凝固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追求生 活过程中新的经验与新的感觉。短暂 性、新奇性和多样性成为新时期审美趣 味流行性的主要特征。这种情况固然对 传统是一种挑战,有助于突破常规、保 守、封闭的设计风格,最大限度地激发 人们的创造力。但是,这种过分追求流 行的审美心理,也演化出一种近乎浮躁 的设计状态。为了迎合市场,追求感官 效果,在各种产品的形式上大做文章, 而将文化内涵放到次要位置。于是生活 中出现了大量漂亮但是不耐人寻味、华 丽但不能持久使用、新颖独特但经不起 推敲的设计作品。以最能体现时代脉搏 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为例,这种情况 也表现得极为明显。近年来我国建筑设 计和环境设计艺术存在许多问题:比 如,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出现夸宫撵 ! 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 年版。 4
绪论5 贫、祟洋媚外,追求豪华等不良风气;比些问题,若是不加以重视,不加以解决 如,出现的特色危机现象,一些城市的 设十将不是浩福干人类的,而将成为人 特色齐消失,地域特征极度弱化,对西 类生活的一场灾难。故此,设计美学的 方建筑语言效仿造成建筑风格上千篇 学习更显得急迫和重要。 律;比如,无视生态、无视环境的建筑 总之,通过设计美学的学习,不仅 造成美学上的灾难和人们心灵上的阴 能够提高我们审美修养,还能提高我们 影;比如,创作浮躁、急功近利,缺乏精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引导 品意识,等等。如果从美学角度来归纳我们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 凡此种种,就是设计近于形式而排斥内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以自觉的 容,设计产品中的文化要素越来越贫理论高度来指导设计艺术实践,为我们 乏。而且,这种倾向在与百姓生活密切实现“设计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想奠 相关的其他设计领域也普遍存在着。这定坚实的基础
贫、崇洋媚外、追求豪华等不良风气;比 如,出现的特色危机现象,—些城市的 特色齐消失,地域特征极度弱化,对西 方建筑语言效仿造成建筑风格上千篇 一律;比如,无视生态、无视环境的建筑 造成美学上的灾难和人们心灵上的阴 影;比如,创作浮躁、急功近利,缺乏精 品意识,等等。如果从美学角度来归纳 凡此种种,就是设计近于形式而排斥内 容,设计产品中的文化要素越来越贫 乏。而且,这种倾向在与百姓生活密切 相关的其他设计领域也普遍存在着。这 些问题,若是不加以重视,不加以解决, 设计将不是造福于人类的,而将成为人 类生活的一场灾难。故此,设计美学的 学习更显得急迫和重要。 总之,通过设计美学的学习,不仅 能够提高我们审美修养,还能提高我们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引导 我们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 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以自觉的 理论高度来指导设计艺术实践,为我们 实现“设计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想奠 定坚实的基础。 绪论 5
6设计美学导论 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 讨论一个事物,首先面对的是它的命名。西方学术界认为命名实质上是事物 的指称问题。英美分析哲学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一个是“摹状词理论”,这个理论 由弗雷格、罗素提出,后来由维特根斯坦、丘奇、塞尔等人加以补充和修改完成。这 一理论认为事物的名称具有它们各自的内涵,实质上是一些缩略的或伪装的确定 摹状词,或者至少与这些确定摹状词是同义的。命名活动就是在思想上把一组确 定摹状词或一组特性与一个名称相关联,即取决于命名的对象具有这样一组特 性;另一个是“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这个理论由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主张, 认为命名活动取决于名称与某种命名活动因果联系,即我们在给事物命名时,所 依据的并不是对名称的意义的了解,而是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影响的了解。 简单地总结,前一种理论,名称之所以能够被用来给对象命名,是因为名称具有各 自的意义,这种意义规定了它们指称的条件;后一种理论,名称并不具有上面所说 的那种意义,只是依据某些命名活动及其因果影响,当然它们仍然具有明确的指 称。①面对设计美学这一概念,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应有的探讨和界定。 第一节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 设计美学是什么?顾名思义,设计这种模糊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界现 美学应该就是关于设计的美学学问,或在还没有一致的定义,只要翻开当今的 者是一门关于设计之美的学科。但是,设计美学著作,我们就会发现关于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概念还相当模糊,是设计美学还真有些言人人殊;二是每 ①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设计美学导论 !"# $%&'()* 讨论一个事物,首先面对的是它的命名。西方学术界认为命名实质上是事物 的指称问题。英美分析哲学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一个是“摹状词理论”,这个理论 由弗雷格、罗素提出,后来由维特根斯坦、丘奇、塞尔等人加以补充和修改完成。这 一理论认为事物的名称具有它们各自的内涵,实质上是一些缩略的或伪装的确定 摹状词,或者至少与这些确定摹状词是同义的。命名活动就是在思想上把一组确 定摹状词或一组特性与一个名称相关联,即取决于命名的对象具有这样一组特 性;另一个是“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这个理论由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主张, 认为命名活动取决于名称与某种命名活动因果联系,即我们在给事物命名时,所 依据的并不是对名称的意义的了解,而是对某些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影响的了解。 简单地总结,前一种理论,名称之所以能够被用来给对象命名,是因为名称具有各 自的意义,这种意义规定了它们指称的条件;后一种理论,名称并不具有上面所说 的那种意义,只是依据某些命名活动及其因果影响,当然它们仍然具有明确的指 称。①面对设计美学这一概念,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应有的探讨和界定。 第一节 设计美学的命名问题 设计美学是什么?顾名思义,设计 美学应该就是关于设计的美学学问,或 者是一门关于设计之美的学科。但是,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概念还相当模糊, 这种模糊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界现 在还没有一致的定义,只要翻开当今的 设计美学著作,我们就会发现关于什么 是设计美学还真有些言人人殊;二是每 ! 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6
第一章设计美学概念论 7 一个学者对自己定义的正确性明显低设计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知识技 于应有的标准,目前的学术界似乎还没能结构,设计群体的组织、分工合作和 有一个人敢肯定地说自己的设计美学功能作用等。四是技术美学本身的界 著作就把这一问题讲清楚了:三是一般定、诞生、发展及其前景,技术美学在美 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必须引入关于另学系统中的地位,技术美学与审美教育 外一系列的概念的解释才能对此阐释的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技术美学 清楚,比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释什么流派及其相互影响,技术美学的普及和 是美或者什么是美学等概念。让我们看应用等。 看理论界对“设计美学"的一些代表性 章利国认为设计艺术美学与技术 答案。 美学没有区别,可以通用,只是考虑到 最早的章利国教授的《设计艺术美 现代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蓬勃发 学》对此的解释:“对于技术美学的界展阶段并且变得更为复杂,以“技术”作 定,目前国内外学者仍然还没有一个完修饰语和限定词也容易让人误解,莫不 全统一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如直言“现代设计艺术美学”或者“设计 设计艺术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是技术艺术美学”来得较为明白和更有针对 美学主要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 性。① 另一种观点则把技术美学完全等同于 由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主编的 现代设计理论。”章利国教授基本上同艺术设计美学是这样阐述的:艺术设计 意前者的观点,并且认为由于技术美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全部 的适用范围已经逐渐扩大到本来意义范围,一般来说,应以设计的产品为中 上的工业、生产范围以外的领域,比如 心。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说环境保护、医学等,所以技术美学的 是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其中包括设计 那些别名大多不适合,并认为技术美学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 研究范围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即一是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 现代设计艺术或工业设计的内涵、外的创造性,设计美的境界,等等。二是设 延、存在形态、审美规律和发展趋势等,计过程的美学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师在 以及现代设计的形态体系。二是生产劳产品开发生产中的地位,设计师的修 动环境和过程的美化及其与现代化生养、审美理想、艺术个性、设计思维、设 产的关系,与劳动者审美教育和全面健计天才、设计与社会审美趣味、设计与 康发展的关系。三是现代设计师或工业科学技术,设计与市场信息、设计与生 ①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山东教有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2008年再版的(现代设计美 学》中章利国教授仍然持此看法不变
一个学者对自己定义的正确性明显低 于应有的标准,目前的学术界似乎还没 有一个人敢肯定地说自己的设计美学 著作就把这一问题讲清楚了;三是一般 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必须引入关于另 外一系列的概念的解释才能对此阐释 清楚,比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释什么 是美或者什么是美学等概念。让我们看 看理论界对“设计美学”的一些代表性 答案。 最早的章利国教授的《设计艺术美 学》对此的解释:“对于技术美学的界 定,目前国内外学者仍然还没有一个完 全统一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现代 设计艺术本质规律的哲学概括是技术 美学主要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 另一种观点则把技术美学完全等同于 现代设计理论。”章利国教授基本上同 意前者的观点,并且认为由于技术美学 的适用范围已经逐渐扩大到本来意义 上的工业、生产范围以外的领域,比如 说环境保护、医学等,所以技术美学的 那些别名大多不适合,并认为技术美学 研究范围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即一是 现代设计艺术或工业设计的内涵、外 延、存在形态、审美规律和发展趋势等, 以及现代设计的形态体系。二是生产劳 动环境和过程的美化及其与现代化生 产的关系,与劳动者审美教育和全面健 康发展的关系。三是现代设计师或工业 设计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知识技 能结构,设计群体的组织、分工合作和 功能作用等。四是技术美学本身的界 定、诞生、发展及其前景,技术美学在美 学系统中的地位,技术美学与审美教育 的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技术美学 流派及其相互影响,技术美学的普及和 应用等。 章利国认为设计艺术美学与技术 美学没有区别,可以通用,只是考虑到 现代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蓬勃发 展阶段并且变得更为复杂,以“技术”作 修饰语和限定词也容易让人误解,莫不 如直言“现代设计艺术美学”或者“设计 艺术美学”来得较为明白和更有针对 性。① 由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主编的 艺术设计美学是这样阐述的:艺术设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全部 范围,一般来说,应以设计的产品为中 心。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 是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其中包括设计 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 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 的创造性、设计美的境界,等等。二是设 计过程的美学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师在 产品开发生产中的地位,设计师的修 养、审美理想、艺术个性、设计思维、设 计天才、设计与社会审美趣味、设计与 科学技术,设计与市场信息、设计与生 ! 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年再版的《现代设计美 学》中章利国教授仍然持此看法不变。 第一章 设计美学概念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