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未考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 、基础积累。(1-10题,共40分) 1、将下面的两个诗句正确、规范、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3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祈祷(to)孤媚( shuang)门槛(kan)气冲斗牛(dou) B.校补(jao)哺育(b) 修葺(q1)心有灵犀(xi) C.殷红(yan)请问if) 愧怍(zuo)颠沛流离(fei) D.纠纷(j1u)赘(zhui) 赤裸(ke)深恶痛绝(e) 3、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选聘滞笨缈小鞠躬尽萃B.婉转烦锁茏罩目不窥园 C.深宵狂澜陡峭仙露琼浆D.班斓取缔绸密忧心冲冲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 无愧的。 C.市民秩序井然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λ.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B.参观邓小平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呢?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卷) 七年级 语 文 一、基础积累。(1-10 题,共 40 分) 1、将下面的两个诗句正确、规范、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3 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 分) A.祈祷.(táo) 孤孀.(shuāng) 门槛.(kǎn) 气冲斗.牛(dóu) B.校.补(jiào) 哺.育(bǔ) 修葺.(qì) 心有灵犀.(xī) C.殷.红(yān) 诘.问(jié) 愧怍.(zuò) 颠沛.流离(fèi) D.纠.纷(jiū) 赘.(zhuì) 赤裸.(kē) 深恶.痛绝(è) 3、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选聘 滞笨 缈小 鞠躬尽萃 B.婉转 烦锁 茏罩 目不窥园 C.深宵 狂澜 陡峭 仙露琼浆 D.班斓 取缔 绸密 忧心冲冲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 无愧..的。 C.市民秩序井然 ....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雷锋是家喻户晓 ....的楷模,1963 年 3 月 5 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3 分) A.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B.参观邓小平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呢?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D.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7、填入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也许做不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那就做一盏光线柔和的路灯,照亮行人前方的路 我们也许做不了鲜艳欲滴的花朵,那就做一棵翠色欲流的小草,装点无边的春色。 A.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 B.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 C.我们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D.我们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8、古诗文默写(10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1分) (2)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1分) (3)木兰是位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形象,她既有着“ 关山度若飞” 的飒爽英姿,也不乏“当窗理云鬓, ”时流露出来的娇美风姿。《木兰 诗》(2分)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2分) (5)杜牧的《泊秦淮》中游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的句子 是: (《泊秦淮》)(2分) (6)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 诵的两句是: 《游山西村》(2分) 9、名著阅读,依据所给信息填空。(2分) 作家使用笔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老舍就是现代著名作家的笔名 老舍笔下有真情真性真气,因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经典形象,例如出自 》的虎妞(车行老板的女儿)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10、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你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7分)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7、填入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 ...的一项是( ) (3 分) 我们也许做不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那就做一盏光线柔和的路灯,照亮行人前方的路; ________;我们也许做不了鲜艳欲滴的花朵,那就做一棵翠色欲流的小草,装点无边的春色。 A.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 B.我们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 C.我们也许做不了烟波浩渺的大海,那就做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D.我们也许做不了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那就做烟波浩渺的大海,滋润两岸干涸的土地 8、古诗文默写(10 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1 分) (2)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1 分) (3)木兰是位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形象,她既有着“ ,关山度若飞” 的飒爽英姿,也不乏“当窗理云鬓, ”时流露出来的娇美风姿。《木兰 诗》(2 分) (4)《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 , 。(2 分) (5)杜牧的《泊秦淮》中游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的句子 是: , 。(《泊秦淮》)(2 分) (6)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 诵的两句是: , 。《游山西村》(2 分) 9、名著阅读,依据所给信息填空。(2 分) 作家使用笔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老舍就是现代著名作家 的笔名。 老舍笔下有真情真性真气,因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经典形象,例如出自 《 》的虎妞(车行老板的女儿)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10、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你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7 分)
(1)【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2分) (2)【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孝顺 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认识。(2分)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 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 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认识一: 认识 (3)【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 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 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3分)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 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又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 、文言文阅读(26分) (一)诗词赏析(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2 分) 本义: (2)【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 后”孝顺 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认识。(2 分)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 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 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认识一: 认识二: (3) 【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 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 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 字左右)(3 分)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 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又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26 分) (一)诗词赏析(4 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l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分) 12、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 (二)课内文言文(14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本文选自 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清代学者、文学家。(2分)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棹数小舟( (5)湮于沙上(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这 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2分) 启 (三)课外文言文(8分) 揠(ya)苗助长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2 分) 12、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 分) (二)课内文言文(14 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本文选自 ,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清代学者、文学家。(2 分)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 分)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求.石兽于水中( ) (4)棹.数小舟( ) (5)湮.于沙上( )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15、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然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这 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2 分) 启示: (三)课外文言文(8 分) 揠(y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 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 (槁,枯萎)矣 17、解释下列加线的字。(2分) (1)谓其人曰() (2)其子趋而往视之() 18、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2分)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其子趋而往视之()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分) (2)苗则槁矣。(2分) 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4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 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 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 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 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 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 “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 (槁,枯萎)矣。 17、解释下列加线的字。(2 分) ⑴谓.其人曰(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 18、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2 分)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 )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 分) (2)苗则槁矣。(2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14 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 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 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 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 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 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 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0、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2分)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2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2分) 22、段中作者 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 分) 2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24、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 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5-27题。(10分) 宗月大师 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 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 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 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0、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2 分)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 21、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段中作者 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24、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 常常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25-—27 题。(10 分) 宗月大师 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 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 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
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 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 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 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 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 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 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 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垫,在 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的大殿里。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 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一一这是“改 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 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 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 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 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 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 是他不以富做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 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 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 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 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 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 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 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
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 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 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 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 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 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 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 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垫,在 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的大殿里。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 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 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 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 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 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 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 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 是他不以富做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 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 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 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不过, 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己丰衣足食,因为他 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 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 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 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 姐入庵为尼。出家以后,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 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 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作方丈。他自 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 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 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 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 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 心引领我向善,正象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他是宗月大师。 25、概括宗月大师对我的影响和帮助。用上“不仅…还…更”这样的关联词语。(3分) 26、根据内容填空。(3分)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其中不乏精彩的描写。文中划线的句子几次对刘大叔的“洪 亮”的声音或笑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文段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次描写:“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旨在表现 第二次描写:“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旨在表现 第三次描写:“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旨在表现 27、在《朗读者》节目中,演员濮存昕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年少时他 曾患有腿疾,被同学乱起绰号。在灰暗的少年时光,他遇到了医生荣国威助他扔掉拐杖 让他重拾自信。请结合文章,联系朗读者濮存昕的经历,说说他会以怎样的感情来读这篇文 章的?如果你朗读这篇文章,你想读给谁,因为一件什么样的事情?(4分) 四、作文(60分) 28、请以“ 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人生有着许多瞬间,也许是愤怒的,也许是悲伤的,也许是恐惧的:可能是伟大的,可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 姐入庵为尼。出家以后,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 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 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作方丈。他自 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 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 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 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 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 心引领我向善,正象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他是宗月大师。 25、概括宗月大师对我的影响和帮助。用上“不仅…还…更”这样的关联词语。(3 分) 26、根据内容填空。(3 分)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其中不乏精彩的描写。文中划线的句子几次对刘大叔的“洪 亮”的声音或笑声进行了描写,请结合文段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第一次描写:“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旨在表现 。 第二次描写:“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旨在表现 。 第三次描写:“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旨在表现 。 27、在《朗读者》节目中,演员濮存昕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年少时他 曾患有腿疾,被同学乱起绰号。在灰暗的少年时光,他遇到了医生荣国威,助他扔掉拐杖, 让他重拾自信。请结合文章,联系朗读者濮存昕的经历,说说他会以怎样的感情来读这篇文 章的?如果你朗读这篇文章,你想读给谁,因为一件什么样的事情?(4 分) 四、作文(60 分) 28、请以“ 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60 分) 人生有着许多瞬间,也许是愤怒的,也许是悲伤的,也许是恐惧的;可能是伟大的,可
能是细小的,也可能是精彩的。请从生活中攫取某一个让你有不同感受的瞬间,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6、A7、C 8、(1)凭君传语报平安(2)百般红紫斗芳菲(3)万里赴戎机对镜贴花黄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任重而道远(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该句不得分,共 10分)
能是细小的,也可能是精彩的。请从生活中攫取某一个让你有不同感受的瞬间,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 500 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2、B 3、C 4、A 5、 D 6、 A 7、C 8、(1)凭君传语报平安(2)百般红紫斗芳菲(3)万里赴戎机 对镜贴花黄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任重而道远(6)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空 1 分,有错字、别字、漏字该句不得分,共 10 分)
9、舒庆春《骆驼祥子》(2分) 0、(1)【猜“孝”义】好好侍奉父母(晚辈要好好侍奉长辈)(2分) (2)【感“孝”心】与父母平等相处;善于与父母沟通交流: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听父母 的话,但顺从有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3)【说“孝”理】示例1:孙萌: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使你要外出, 也必须要让妈妈知道,否则你妈妈会担心的。示例2:孙萌:孔子说过,事父母几谏。如果 妈妈有不对的地方,你要与她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负气出走。你妈妈管你也是为你好,你说 对不对?(3分) 、文言文阅读 l1、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 人在天涯一般。 1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落红”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 13、《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14、(1)倒塌(2)经历(3)寻找(4)划(船) (5埋没)(6)颠倒、错乱 15、(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 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6、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 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17、、(1)告诉,对,,说(2)快步走 18、(1)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代禾苗 19(1)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2)禾苗己经枯萎了 、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14分) 20、“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说了就做,言行一致”(2分) 21、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还”“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学者的 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两个部分衔接,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作用1分,具
9、舒庆春 《骆驼祥子》(2 分) 10、(1)【猜“孝”义】好好侍奉父母(晚辈要好好侍奉长辈)(2 分) (2)【感“孝”心】与父母平等相处;善于与父母沟通交流;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听父母 的话,但顺从有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 分) (3)【说“孝”理】示例 1:孙萌: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使你要外出, 也必须要让妈妈知道,否则你妈妈会担心的。示例 2:孙萌:孔子说过,事父母几谏。如果 妈妈有不对的地方,你要与她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负气出走。你妈妈管你也是为你好,你说 对不对?(3 分) 二、文言文阅读 11、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 人在天涯一般。 1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落红”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 运。 13、《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14、(1)倒塌(2)经历(3)寻找(4)划(船) (5 埋没)(6)颠倒、错乱 15、(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 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6、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 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17、 、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 18、⑴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⑵代禾苗 19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三、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14 分) 20、“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2 分) 21、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还”“另一个方面”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将“学者的 方面 ”和“革命家的方面”两个部分衔接,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作用 1 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