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晩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 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 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 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 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 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悱不发()举隅()奕之为数()辟若掘井()流杵也()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重点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孟论学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以及其他的有关文化常识。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体会蕴含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 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 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孟子(公元前 372——约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 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 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 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奕之为数( ) 辟若掘井( ) 流杵也(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尝试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1)重点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受学重问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君子深造之以道 资之深: 小数也: 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也 有为者 (2)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与古人居 居之安 虽天下易生之物 人虽听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曝十寒 尽信书不如无书: (4)特殊文言句式 2、课文内容理解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2)这十三则孔孟名言,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 (3)《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教师总结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 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 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 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 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 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 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 “学以致用”。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基础识记 1、默写:
受学重问: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君子深造之以道: 资之深: 小数也: 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也: 有为者: (2)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与古人居 居之安 虽天下易生之物 一人虽听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不耻下问: 左右逢源: 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一曝十寒: 尽信书不如无书: (4)特殊文言句式 2、课文内容理解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2)这十三则孔孟名言,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 (3)《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教师总结: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 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 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 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 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 “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 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 “学以致用”。 四、巩固提升(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一、基础识记 1、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 (2)不 不 不 不 (3)“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4)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2)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名 字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 大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 》是记载 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 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理解运用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奕( )鸿鹄( 缴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通 意思: (2)有为者辟若掘井 通 意思 (3)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通 ,意思: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 (5)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意思 8、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⑴学而不思则罔, 。 ⑵不 不 ,不 不 。 ⑶“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 ”。 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 。”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⑵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 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 ,字 ,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 》是记载 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 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二、理解运用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 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 奕.( ) 诲.( ) 鸿鹄.( ) 缴.( )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通“ ”,意思: ⑵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⑶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通“ ”,意思: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通“ ”,意思: ⑸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8、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9、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 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 在于“智弗若”。 11、翻译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综合分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 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 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③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 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砌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④而眀辨之也 【注释】①达:通达,应用。②奚:何处,哪里。③有道:有道德学问的人。④审问:详细 探讨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非学无以致疑致疑:提出疑难问题B、舍问,其奚决焉?决:判断解决 C、问焉以破其疑焉:他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正:正确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从选文第2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2)新课程学习强调“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选文也涉及了这一学习方法。能体现这一学习方 法的是哪一语句?请从文中找出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 谈谈
E、曰:非然也 9、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 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 在于“智弗若”。 11、翻译: ⑴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综合分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 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 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③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 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砌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④而明辨之也。 【注释】①达:通达,应用。②奚:何处,哪里。③有道:有道德学问的人。④审问:详细 探讨。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致疑.. 致疑:提出疑难问题 B、舍问,其奚决.焉? 决:判断,解决 C、问焉.以破其疑 焉:他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正:正确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⑴从选文第 2 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新课程学习强调“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选文也涉及了这一学习方法。能体现这一学习方 法的是哪一语句?请从文中找出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 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