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 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 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 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 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 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 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 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 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 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 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 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 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 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 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 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 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 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 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 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 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 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 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 1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愚忠: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 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 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 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滥恕: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 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 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 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径砼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 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 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 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 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 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 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 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 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 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 马车为专长罢。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 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 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 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 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 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 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 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 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 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 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 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 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 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 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 1 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愚忠: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 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 (“愚不可及”这 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 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滥恕: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 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 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 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 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 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 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2.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可用原文回答)2分) 12.答案: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 和“君子不仁”)。 13.孔子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那么,根据全文,孔子 所说的“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4分) 13.答案: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指: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难得糊涂,通情 达理。 14.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4分) 14.答案: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 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5·如果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除外,那么,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聊天时表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分) 15.答案:融于自然,乐于自然。 16.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 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4分) 16.答案: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理。(或“重事功、重人伦”) 孔子的洒脱(简案 学习目标 1.领悟《孔子的洒脱》的思想内涵 2.学习作者以“世俗的眼光审视圣贤”的新颖构思 3.评析平易亲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评析法 教学流程 、课题导入 1引导学生【投影】描述心目中孔子的印象 2投影资料 3根据讨论,提要板书 【投影】作为圣贤的孔子一一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任重道远,君子固穷 蹈仁履义,垂范百世。 整体感知 自由读,圈点勾画,用原文回答,作为平民的孔子洒脱在哪里? 学生回答(2-3人),教师明确,画出如下句子: 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 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 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2.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可用原文回答)(2 分) 12.答案: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君子不器” 和“君子不仁”)。 13.孔子坦然地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那么,根据全文,孔子 所说的“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4 分) 13.答案:孔子所说的“真正的人”是指:完善自我,性灵未染,难得糊涂,通情 达理。 14.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4 分) 14.答案:孔子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 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5·如果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除外,那么,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聊天时表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 分) 15.答案:融于自然,乐于自然。 16.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 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4 分) 16.答案: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生活、人伦世理。(或“重事功、重人伦”) 孔子的洒脱 (简案) 学习目标: 1. 领悟《孔子的洒脱》的思想内涵。 2. 学习作者以“世俗的眼光审视圣贤”的新颖构思。 3. 评析平易亲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评析法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 引导学生【投影】描述心目中孔子的印象 2 投影资料 3 根据讨论,提要板书: 【投影】作为圣贤的孔子—— 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任重道远,君子固穷, 蹈仁履义,垂范百世。 二、整体感知: 自由读,圈点勾画,用原文回答,作为平民的孔子洒脱在哪里? 学生回答(2-3 人),教师明确,画出如下句子: ▲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 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 切? ▲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三、梳理思路: 学生读书讨论,思考: 作者引用哪些言论、哪些事例来说明孔子的洒脱的? 【投影】 提要投影 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君子不器-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 治学观 读书要从兴趣出发 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 人生观 未染的性灵 活得悠闲自在 君子不仁一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 四、赏析文段 1构思赏析。自由讨论,《孔子的洒脱》“新”在哪里,“巧”在哪里? 【投影】世俗的眼光,平民的口吻,还原孔子有血有肉的平常人的形象,以 便“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 2语言赏析-平易亲切的语言特色 【投影】 [1]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 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 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赏析略)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 切? ▲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 三、梳理思路: 学生读书讨论,思考: 作者引用哪些言论、哪些事例来说明孔子的洒脱的? 【投影】 四、赏析文段 1 构思赏析。自由讨论,《孔子的洒脱》“新”在哪里,“巧”在哪里? 【投影】世俗的眼光,平民的口吻,还原孔子有血有肉的平常人的形象,以 便“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 2 语言赏析---平易亲切的语言特色 【投影】 [1]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 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 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赏析略) 提要投影 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君子不器-----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 治学观 读书要从兴趣出发 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 人生观 未染的性灵 活得悠闲自在 君子不仁----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
[2]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 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 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赏析略) [3]“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 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砼砼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 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赏析略) 五、课堂小结。(略) 附件 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 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执着于精神追求,为实现他的理想报复,造福于民,不惜背土离乡,颠 沛流离,舍弃安稳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纯正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是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具有悲剧性命运。 他的“仁”、“礼”、“中庸”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而发的。他一生都在致 力于改造社会,愿以人为群,在人群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关注的不是生前,不 是死后,而是现在;他的“理想国”不是虚无飘渺的天国和彼岸,而是现实和此 岸。终其一生,孔子植根于现实,执着于现实,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之,即“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说:吾 五十而知天命。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也许他是微微感到了这种命运的 悲剧性? 资料2★孔子元世师 大哉孔子,博闻精思。任重道远,格物致知。 十五志学,发愤忘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见贤思齐,闻过则喜。敏而好学,三十而立 首创私学,传授六艺。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有教无类,不偏不倚。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诲人不倦,苦心孤诣。循循善诱,发蒙启蔽。 温故知新,日省月试。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周游列国,颠沛造次。君子固穷,蹈仁履义。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删诗定礼,垂范百世。 述而不作,知人论世。煌煌论语,一言穷理 安贫乐道,朝闻夕死。川流不息,逝者如斯。 无冕素王,百世之师。金声玉振,高山仰止。 资料3 言必行,行必果。 选自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
[2]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 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 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赏析略) [3]“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 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 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赏析略) 五、课堂小结。(略) 附件: 资料 1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 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执着于精神追求,为实现他的理想报复,造福于民,不惜背土离乡,颠 沛流离,舍弃安稳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纯正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是执着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具有悲剧性命运。 他的“仁”、“礼”、“中庸”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而发的。他一生都在致 力于改造社会,愿以人为群,在人群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关注的不是生前,不 是死后,而是现在;他的“理想国”不是虚无飘渺的天国和彼岸,而是现实和此 岸。终其一生,孔子植根于现实,执着于现实,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之,即“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说:吾 五十而知天命。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也许他是微微感到了这种命运的 悲剧性? 资料 2★ 孔子万世师表 大哉孔子,博闻精思。任重道远,格物致知。 十五志学,发愤忘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见贤思齐,闻过则喜。敏而好学,三十而立。 首创私学,传授六艺。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有教无类,不偏不倚。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诲人不倦,苦心孤诣。循循善诱,发蒙启蔽。 温故知新,日省月试。不耻下问,学无常师。 周游列国,颠沛造次。君子固穷,蹈仁履义。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删诗定礼,垂范百世。 述而不作,知人论世。煌煌论语,一言穷理。 安贫乐道,朝闻夕死。川流不息,逝者如斯。 无冕素王,百世之师。金声玉振,高山仰止。 资料 3 言必行,行必果。 ——选自春秋战国思想家孔子的《礼记·中庸》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 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言必信,行必果 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 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 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 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资料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要发愁没有自己的位置(职位),要但有的是自己没有学到赖 以站的住脚的东西。不要发愁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 得为人民欣赏的人。 资料5 也谈孔子的洒脱 高新民 近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孔子的洒脱》,颇多感悟。周先生说孔子的书读得很 洒脱,做学问、做人也很洒脱—一这很有新意。 不过,在我看来,孔子一生活得很累,不洒脱。 为什么说孔子活得很累?因为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到处跑官要官,你想 他能不累吗? 他终日都梦想有朝一日能穿上官服,出入庙堂。这样,他的人生理想也就算 是实现了。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还说“天生德于予”云云。表明 了他想当官的心愿。而且,这种心愿非常强烈。但是,老天爷偏不与他作美,就 是不给他这个机会。从而,使他的这个愿望最终也没得实现 纵观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到处跑官和要官上。起初,他 在鲁国做委吏”和“乘田”,也就是做管理仓库和看管牧场的差事,但他并没有嫌 这个官职小,干的也挺卖力。后来提升为曲阜的“中都宰”并升为“司空”,又由“司 空升为“司寇”,开始“与闻国政”,这可以说他已经临朝为官了,却偏偏遇上了 个鲁君与他意见不和,他提出的一些主张常常得不到采纳,实质上就是得不到 重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气之下便离开了鲁国,去了卫、宋、郑、陈 蔡等国,名曰“周游列国”,实为到其他地方跑官去了。由于有满肚子的学问,自 视清高。所以,去了也不给人家带点什么礼物,也不说一些人家喜欢听的恭维话, 只是讲一通唐尧虞舜、文武周公,这么一点道理,谁不懂?结果到头来谁也不给 他官做。而且弄得很狼狈,有时连饭都没得吃,途中还多次遭到围攻。 孔子周游列国,四外跑官,甚至连孟子都不如。孟子也很想当官,四处求用, 但孟子还有一点“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比如,你梁惠王不给我官做,我就用手指 着你的鼻子骂:“不仁者,梁惠王也!”而孔子不敢。后来年龄也过了,更不符合 条件了,只能再次回到阔别了多年的家乡鲁国,做起了教书的事。靠学生给他送 的一点东西维持生计,他心里还很喜欢学生给他送些干鱼或火腿一类的东西。你 都没想一想,学生给你送,你都来者不拒,那你为什么不给人家送一些呢?即是 这样,他还常常幻想着,看有没有一个什么人在某一天里突然发现了他,能把他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 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言必信,行必果 讲话诚实,做事果敢。《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 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 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 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资料 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要发愁没有自己的位置(职位),要但有的是自己没有学到赖 以站的住脚的东西。不要发愁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 得为人民欣赏的人。 资料 5 也谈孔子的洒脱 高新民 近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孔子的洒脱》,颇多感悟。周先生说孔子的书读得很 洒脱,做学问、做人也很洒脱——这很有新意。 不过,在我看来,孔子一生活得很累,不洒脱。 为什么说孔子活得很累?因为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到处跑官要官,你想 他能不累吗? 他终日都梦想有朝一日能穿上官服,出入庙堂。这样,他的人生理想也就算 是实现了。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还说“天生德于予”云云。表明 了他想当官的心愿。而且,这种心愿非常强烈。但是,老天爷偏不与他作美,就 是不给他这个机会。从而,使他的这个愿望最终也没得实现。 纵观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到处跑官和要官上。起初,他 在鲁国做“委吏”和“乘田”,也就是做管理仓库和看管牧场的差事,但他并没有嫌 这个官职小,干的也挺卖力。后来提升为曲阜的“中都宰”并升为“司空”,又由“司 空”升为“司寇”,开始“与闻国政”,这可以说他已经临朝为官了,却偏偏遇上了 一个鲁君与他意见不和,他提出的一些主张常常得不到采纳,实质上就是得不到 重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气之下便离开了鲁国,去了卫、宋、郑、陈、 蔡等国,名曰“周游列国”,实为到其他地方跑官去了。由于有满肚子的学问,自 视清高。所以,去了也不给人家带点什么礼物,也不说一些人家喜欢听的恭维话, 只是讲一通唐尧虞舜、文武周公,这么一点道理,谁不懂?结果到头来谁也不给 他官做。而且弄得很狼狈,有时连饭都没得吃,途中还多次遭到围攻。 孔子周游列国,四外跑官,甚至连孟子都不如。孟子也很想当官,四处求用, 但孟子还有一点“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比如,你梁惠王不给我官做,我就用手指 着你的鼻子骂:“不仁者,梁惠王也!”而孔子不敢。后来年龄也过了,更不符合 条件了,只能再次回到阔别了多年的家乡鲁国,做起了教书的事。靠学生给他送 的一点东西维持生计,他心里还很喜欢学生给他送些干鱼或火腿一类的东西。你 都没想一想,学生给你送,你都来者不拒,那你为什么不给人家送一些呢?即是 这样,他还常常幻想着,看有没有一个什么人在某一天里突然发现了他,能把他
重新起用起来,以圆他的做官梦。可直到老死,这一天也没有到来!他非常伤心: “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看来做官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指望了。 没有做上官,也就罢了吧..可还心不甘,还常发牢骚,说什么世之莫知我 也”,“天下无道久矣”等等。明明是人家不愿意用你,你还硬要掩饰说,“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则隐”。你说天下都无道很久了,为什么不隐还四处乱跑呢?这不 是自相矛盾吗? 就这,能说他活得很洒脱吗? 因为没有当上官,因为没有正儿八经过一下当官耍威风的瘾,没有亲身体验 下当官前呼后拥的感觉,所以,孔子一生的心境是非常悲凉的,你还说他活得 很洒脱? 魏晋时代有个名叫皇甫谧的人,写了本叫《高土传》的书。该书没有将孔子 纳入他所认为的高土之列。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孔子官瘾太重,不足以为“高 士”。这么大的学问家,不但没当上官,甚至连一个“高士”的职称都没混上,你 看,这多遗憾呀! 中国古代文人中,要说活得最洒脱的还要数庄周。庄周可谓潇洒了一生,不 以物累,不以欲迁,不以利往。心灵清静,精神自由,境界髙远。人洒脱,学问 也洒脱。谈论问题,从来不谈别人已经谈过的话题。认为,谈别人已经谈过的话 题,没有意思,比如说: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庄周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 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还比如:明明是他梦见了蝴蝶,他却感觉蝴蝶梦见了他, 等等。他说的这些问题有谁说过? 有个叫楚威王的楚君,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 者说:“子亟去,无污我。”拒官不做。他拒官不做,不是因为他不具备条件,也 不是因为考核测评不过关,而是他对功名利禄高度轻蔑。他认为官场是很肮脏的, 故曰“无污我 庄周甚至洒脱到了连朋友都不愿交的程度,交朋友比较麻烦,今天你来了 明天他去了,还要应酬,多不自在。一个人自己说自己的话,自己说话给自己听,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多自由!人们都说毛嫱 丽姬是天下绝无仅有的美人。他却说这根本就是个丑八怪。要不然,为什么“鱼 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呢?分明是很丑吗!连鱼儿、鸟儿和麋 鹿都不想看一眼。如果很美,是美人,它们为什么不争先恐后地争着眺呢? 他只是偶尔和惠施两个人十头八天见个面,胡说一通聊聊天。聊什么呢?什 么卵有毛鸡三足呀,什么犬可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巴呀,什么火不热山有口轮不 碾地目不见呀,什么龟长于蛇规不可以为圆狗非犬白狗黑呀—一全都是些丈二和 尚摸不着头脑、着不到边际的事,其实都是些有科学创意的奇思妙想。他老婆死 了,他没痛苦,倒还挺髙兴的。手里敲着洗脸盆,嘴里念叨着“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说这才算是真正获得了永远的生。你看他多洒脱! 比较一下孔子庄子孟子,究竟谁洒脱 中国文化却将一个并不洒脱的人尊为至圣先师,我悲哀!
重新起用起来,以圆他的做官梦。可直到老死,这一天也没有到来!他非常伤心: “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看来做官对他来说是没有什么指望了。 没有做上官,也就罢了吧……可还心不甘,还常发牢骚,说什么“世之莫知我 也”,“天下无道久矣”等等。明明是人家不愿意用你,你还硬要掩饰说,“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则隐”。你说天下都无道很久了,为什么不隐还四处乱跑呢?这不 是自相矛盾吗? 就这,能说他活得很洒脱吗? 因为没有当上官,因为没有正儿八经过一下当官耍威风的瘾,没有亲身体验 一下当官前呼后拥的感觉,所以,孔子一生的心境是非常悲凉的,你还说他活得 很洒脱? 魏晋时代有个名叫皇甫谧的人,写了本叫《高士传》的书。该书没有将孔子 纳入他所认为的高士之列。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孔子官瘾太重,不足以为“高 士”。这么大的学问家,不但没当上官,甚至连一个“高士”的职称都没混上,你 看,这多遗憾呀! 中国古代文人中,要说活得最洒脱的还要数庄周。庄周可谓潇洒了一生,不 以物累,不以欲迁,不以利往。心灵清静,精神自由,境界高远。人洒脱,学问 也洒脱。谈论问题,从来不谈别人已经谈过的话题。认为,谈别人已经谈过的话 题,没有意思,比如说: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庄周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 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还比如:明明是他梦见了蝴蝶,他却感觉蝴蝶梦见了他, 等等。他说的这些问题有谁说过? 有个叫楚威王的楚君,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 者说:“子亟去,无污我。”拒官不做。他拒官不做,不是因为他不具备条件,也 不是因为考核测评不过关,而是他对功名利禄高度轻蔑。他认为官场是很肮脏的, 故曰“无污我”。 庄周甚至洒脱到了连朋友都不愿交的程度,交朋友比较麻烦,今天你来了, 明天他去了,还要应酬,多不自在。一个人自己说自己的话,自己说话给自己听,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多自由!人们都说毛嫱、 丽姬是天下绝无仅有的美人。他却说这根本就是个丑八怪。要不然,为什么“鱼 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呢?分明是很丑吗!连鱼儿、鸟儿和麋 鹿都不想看一眼。如果很美,是美人,它们为什么不争先恐后地争着眺呢? 他只是偶尔和惠施两个人十头八天见个面,胡说一通聊聊天。聊什么呢?什 么卵有毛鸡三足呀,什么犬可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巴呀,什么火不热山有口轮不 碾地目不见呀,什么龟长于蛇规不可以为圆狗非犬白狗黑呀——全都是些丈二和 尚摸不着头脑、着不到边际的事,其实都是些有科学创意的奇思妙想。他老婆死 了,他没痛苦,倒还挺高兴的。手里敲着洗脸盆,嘴里念叨着“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说这才算是真正获得了永远的生。你看他多洒脱! 比较一下孔子庄子孟子,究竟谁洒脱? 中国文化却将一个并不洒脱的人尊为至圣先师,我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