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 高二语文学案《井陉之战》 以 信为左丞相 ②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瓿渡军 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Gaoer nuwen ruean 与①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②信怎张耳以兵数万 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 下①信之下魏破代 ②欲东下井陉击赵 学习目标:解释“壁、恶、之、与”:积累并能运用本文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而①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瓿渡军②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③今如此避而不击 、课前案 一、解释句中 ④赵军望见而大笑 ⑤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3.赵见我走 其①基八月 ②其锋不可当 ③基势 传飧曰 5.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6.此所谓“驱人而战之” 粮食必在其后 7.先生念之乎? 8.先生饮一半而醉,黍能饮一石哉! 9.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0.相引为 且①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目袭之也②思彼未见吾大将旗 1l.髡窃乐此 12.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 疾①归视亲装 若痣入赵 之:今之燕必经赵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顷之,烟炎张天 绝①即筢河关反汉 从间道绝其辎 课堂案 1.通假字 乃①信及益为疑兵 (1)禽夏说阏与 (2)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3)必为二子所禽矣 4.常见实词 (5)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6)详应日: ①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②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③至国 7)背水陈 (8)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9)东乡坐 ④汉王使郦生说豹 ⑤塞临 (10)兵法右倍山陵(11)且信非得素拊循土大夫也(12)诣荥阳以距楚 ⑥信乃益为疑兵 ⑦信乃益为疑兵 陈船欲度临晋 2.古今异义 其实不过数干 引兵迎信
1 高二语文学案 《井陉之战》 试试就能行 争争就能赢 Gaoer Yuwen xuean 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解释“壁、恶、之、与”;积累并能运用本文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一、课前案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魏王豹惊,引兵迎信。 2.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3.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4.令其裨将传飧曰. 5.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6.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7.先生少之乎? 8.先生饮一半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9.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10.相引为曹 11.髡窃乐此 12.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 之:今之燕必经赵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顷之,烟炎张天 二、课堂案 1. 通假字 (1)禽.夏说阏与 (2)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3)必为二子所禽.矣 (4)亦已罢.极 (5)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6)详.应曰:“诺。” (7)背水陈. (8)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9)东乡.坐 (10)兵法右倍.山陵 (11)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12)诣荥阳以距.楚 2. 古今异义 其实不过数千 3. 一词多义 以 ①以信为左丞相 ②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③诣荥阳以距楚 ④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与 ①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下 ①信之下魏破代 ②欲东下井陉击赵 而 ①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②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③今如此避而不击 ④赵军望见而大笑 ⑤壁皆汉赤帜,而大惊 其 ①其八月 ②其锋不可当 ③其势 粮食必在其后 且 ①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②且彼未见吾大将旗 鼓 疾 ①归视亲疾 ②若疾入赵 壁 绝 ①即绝河关反汉 ②从间道绝其辎 重 乃 ①信乃益为疑兵 ②乃敢引兵遂 下 4. 常见实词 ①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 ②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③至国. ④汉王使郦生说.豹 ⑤塞.临 晋 ⑥信乃益.为疑兵 ⑦信乃益为疑.兵 ⑧陈.船欲度临晋 ⑨ 引.兵迎信
⑩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D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诣荥阳以距 7、翻译下列句子 0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00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s师不宿 1.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3分) 饱 2.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00今井陉之道 0车不得方轨 0愿足译 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3.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4分) 0从间道绝其辎重 c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2)夜半传|4.故曰酒极乐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3分) 2)必空壁逐我 (23)走水上军 (24)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二、拓展练习 (25)诸将效首 (26)今予之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 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善者与臣友,臣 5.常见虚词 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日“此不 ①汉之败却彭城 即绝河关反汉 言遂 敏,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 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⑤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则诸侯谓吾 (《明史宋濂传》 (1)诚然,卿 ⑦韩信使人间视 ⑧若疾入赵壁 ⑨诸将皆莫 (2)陛下方开 欲事 可深罪(3分) (3)微景濂 者(3分) ⑩赵将虽斩之 诸君不察耳 之 课后案 生地 素材积累 6.词类活用 话题1:辆折 材料加工: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运百万之军 ①引兵 ②北击赵、代 ③欲战必胜,攻必取。”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木婴渡军”、“声 东击西”、“以少胜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 ④蔻行出井陉口 ⑤事之 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 7.特殊句式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 ①汉之败却彭城 ②魏王盛兵蒲坂 ③禽夏说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 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自己的前途当场断送。对于有能力的英雄 ④聚兵井陉口 ⑤新喋血阚与 ⑥坚营 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 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跃的舞台,英雄们 勿与战 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 ⑦必发二子禽矣 ③广武君策不思 ⑨成安君,儒者也 ⑩何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 以加之 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2003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转 折》节选)
2 ⑩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⑾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⑿诣.荥阳以距 楚 ⒀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⒁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⒂师.不宿 饱 ⒃今井陉之道. ⒄车不得方轨.. ⒅愿足 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⒆从间道..绝其辎重 ⒇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21)夜半传. 发 (22)必空壁.逐我 (23)走.水上军 (24)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25)诸将效.首虏 (26)今予.之生 地 5. 常见虚词 ①汉之.败却彭城 ②即.绝河关反汉 ③信遂. 虏豹 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⑤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⑥则.诸侯谓吾 怯 ⑦韩信使人间.视 ⑧若.疾入赵壁 ⑨诸将皆莫. 信 ⑩赵将虽.斩之 ⑾顾.诸君不察耳 ⑿今予之. 生地 6. 词类活用 ①引兵东 ②北击赵、代 ③欲 东下井陉击赵 ④鼓行出井陉口 ⑤师事之 7. 特殊句式 ①汉之败却^彭城 ②魏王盛兵^蒲坂 ③禽夏说^ 阏与 ④聚兵井^陉口 ⑤新喋血^阏与 ⑥坚营 勿与^战 ⑦必为二子所禽矣 ⑧广武君策不用 ⑨成安君,儒者也 ⑩何 以加之 7、翻译下列句子 1.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3 分) 译: 2.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译: 3.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4 分) 译: 4.故曰酒极乐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3 分) 译: 二、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 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 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 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 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 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1)诚然,卿不朕欺(2 分)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 分)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 分) 三、课后案 一、素材积累: 话题 1::转折 材料加工: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运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木婴渡军”、“声 东击西”、“以少胜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 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 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 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白己的前途当场断送。对于有能力的英雄 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 必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跃的舞台,英雄们 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 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 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2003 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转 折》节选)
话题2:性格与命运 材料加工:韩信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 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未能真正揭示出 其悲剧的实质。韩信悲剧的构成,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只是一个方面,最直接的 原因当归为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 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气的二 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节 话题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材料加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 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金无足赤,玉有微暇”,“愚者 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 聊,刘问:“愛卿与朕孰能耶?”韩日:“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益善。”刘又问 “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皇帝 老儿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嘿嘿”直笑。(《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节选 二、词语理,同 1.作介词,译作“替”“为”“和、跟、同”等。如:陈涉少时,尝复人佣耕。(《陈涉世 遂与之俱出。(《游褒禅山记》)\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作连词,译作“和”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伶官传序》) 3.作动词。 ①给,给予。如: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屈原不与。(《屈 传》 结交:素黜。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i,参加。如:蹇叔之子与师。(读本《崤之战》) 如: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侍坐篇》)\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 4.语气助词,通“欤”·如: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篇》)\为是其智弗若与? 《弈秋》)\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读本《季氏将伐颛臾》) 5.复音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更…”。如: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曰:“熟 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熟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与徐 公熟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 话题 2:性格与命运 材料加工:韩信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 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未能真正揭示出 其悲剧的实质。韩信悲剧的构成,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只是一个方面,最直接的 原因当归为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 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气的二 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节 选) 话题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材料加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 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金无足赤,玉有微暇”,“愚者 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 聊,刘问:“爱卿与朕孰能耶?”韩日:“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益善。”刘又问: “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皇帝 老儿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嘿嘿”直笑。(《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节选) 二、词语梳理:与 1.作介词,译作“替”“为”“和、跟、同”等。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 家》)\ 遂与之俱出。(《游褒禅山记》)\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作连词,译作“和”。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伶官传序》) 3.作动词。 ①给,给予。如:与尔三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屈原不与。(《屈原 列传》) ②结交;亲附。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 秦师》)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参与,参加。如:蹇叔之子与师。(读本《崤之战》) ④赞同。如: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侍坐篇》)\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 书》) 4.语气助词,通“欤”。如: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篇》)\ 为是其智弗若与? (《弈秋》)\ 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读本《季氏将伐颛臾》) 5.复音虚词“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更……”。如: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曰:“孰 与君少长?”(《鸿门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与徐 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翻译参考答案: 1 韩信攻克魏国,摧毁代国后,汉王就立刻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抵御楚军。 2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 3 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 老师那样对待他。 4 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 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 二、(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3)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