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投资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投资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同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总供应量的增加。即社会经济 规模的扩大,一般用GD表示。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 GDP总量的增加:其二,人均GDP的增加。如果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就不能算经济有实质 性的增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 面,经济增长水平决定投资总量水平,投资总量的多少主要由一国GP的多少和积累率的高 低决定的:另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一国出口需求、消费需求 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总量的大小及投资效奉的高低。投资对经 济增长的作用可以从有关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导出。 一、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一一多马模型 哈罗德一一多马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oy Farbes 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 马(Evsey Dormar)共同提出的。哈罗德一一多马模型有以下几点假设:①全社会使用劳动和 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②资本一产出比保持不变③储蓄率保持不变,④不存在 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⑤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其基本公式是: G=s/v 式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v为资本一一产出比。 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一产出比成反比。 哈罗德一一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为: Gx=Gx-Gx 式中,G为经济实际增长率,G,为资本家意愿的或有保证的增长率,G,为人口增长率。 然而,哈罗德一一多马模型认为,增长并不自发稳定:如果G>G,那么在社会所提 供的既定的储蓄率下,实际资本一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一产出比。这群厂商就 会增加投资以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 高。结果将导致实际经济增长率不断扩大,直到这种扩大受到劳动力限制为止。如果G< G,结果恰怡相反,实际经济增长率将断地下降,直到出现大量失业。实际上,哈罗德一一多 1
1 第二章 投资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投资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同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总供应量的增加.即社会经济 规模的扩大,一般用 GDP 表示。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 GDP 总量的增加;其二,人均 GDP 的增加。如果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就不能算经济有实质 性的增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 面,经济增长水平决定投资总量水平,投资总量的多少主要由一国 GDP 的多少和积累率的高 低决定的;另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一国出口需求、消费需求 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总量的大小及投资效率的高低。投资对经 济增长的作用可以从有关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导出。 一、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oy Farbes 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 马(Evsey Dormar)共同提出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有以下几点假设:①全社会使用劳动和 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②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③储蓄率保持不变,④不存在 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⑤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 其基本公式是: G=s/v 式中,G 为经济增长率,s 为储蓄率,v 为资本——产出比。 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为: GA=GW-GN 式中,GA为经济实际增长率,GW为资本家意愿的或有保证的增长率,GN为人口增长率。 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增长并不自发稳定;如果 GA>GW,那么在社会所提 供的既定的储蓄率下,实际资本——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这群厂商就 会增加投资以提高资本——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 高。结果将导致实际经济增长率不断扩大,直到这种扩大受到劳动力限制为止。如果 GA< GW结果恰恰相反,实际经济增长率将断地下降,直到出现大量失业。实际上,哈罗德——多
马模型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哈罗德将它形象地称为“刀锋”上的均衡。 2。新古典增长模型 该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索洛(R.Solow)和斯旺(T.Swan)及英国的米德(I.Meade), 由于他们的模型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把充分就业视为必然的趋势,因而被称为新古典增长 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①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 种产品:②劳动与资本之问可以相互替代:③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④储蓄率不变:⑤技术 进步是个常量,不存在折旧:©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其基本公式是: Gy=aGx+(1-a)GL 式中,Gy为经济增长率:G为资本增长率;G为劳动增长率:u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推导如下 根据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KCLB 式中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A为技术水平:a为资本对产量的贡献,且α+=1。 公式两边取对数得 InY =InA+alnK+(1-a)InB 对时间求导数得: -a-o4 Y 用Cy、GK、G,分别代表但、,则有 Gy =Gk +(1-@)GL 如果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可得出一个十分有用的结论: GA=长- 由于投资等于储高,于是:G以=是=是=S0 式中s为储蓄率,c为资本生产率。由于Gy=cGK+(1-a)G=xs·o+(1-a)GL 假定a、s、G均为常数,则g=sg=s
2 马模型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哈罗德将它形象地称为“刀锋”上的均衡。 2. 新古典增长模型 该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索洛(R.Solow)和斯旺(T.Swan)及英国的米德(I.Meade), 由于他们的模型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把充分就业视为必然的趋势,因而被称为新古典增长 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①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 种产品;②劳动与资本之问可以相互替代;③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④储蓄率不变;⑤技术 进步是个常量,不存在折旧;⑥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其基本公式是: GY=GK+(1-)GL 式中,GY 为经济增长率;GK 为资本增长率;GL 为劳动增长率;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推导如下: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KL 式中 Y 为产量;K 为资本;L 为劳动;A 为技术水平;为资本对产量的贡献,且+=1。 公式两边取对数得 ln Y = ln A + ln K + (1 − ) ln 对时间求导数得: dY⁄dt Y =∝∙ dK⁄dt K ∙ (1 − α) dL⁄dt L 用GY、GK、GL分别代表dY⁄dt Y 、 dK⁄dt K 、 dL⁄dt L ,则有 GY =∝∙ GK + (1 − α)GL 如果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可得出一个十分有用的结论: GA = ∆K K − I K 由于投资等于储蓄,于是:GK = S K = S Y ∙ Y K = s ∙ σ 式中 s 为储蓄率,为资本生产率。由于GY =∝∙ GK + (1 − α)GL =∝ s ∙ σ + (1 − α)GL 假定 、s、GL均为常数,则dGY dσ = αs dGK dσ = s
由于a0,S.一Sw>0,所以此函数是截距为oSw,斜率为正值 的线性增函数。作图如下:
3 由于<1,所以,dGY dσ < dGK dσ 这说明,GY 随变动而变动的速度小于 GK 随变动而变动的速度,即随资本生产率的变 动,经济增长率通常小于资本增长率(即投资增长率)。 3. 新剑桥增长模型 其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琼·罗宾逊和卡尔多等,由于琼·罗宾逊执教于剑桥大学, 因而该模型被称为新剑桥增长模型。新剑桥模型有以下几个假设:①资本生存率不变;② 均衡时储蓄等于投资;③社会由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组成,他们的平均储蓄和消费倾向 不变,都为常数,且利润收入者的平均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平均储蓄倾向。其基本公 式是: G = σ(Sπ π Y + SW W Y ) 式中,G 为经济增长率;为资本生产率;Sπ为利润收入者的储蕾倾向;π Y为利润收入者收入 占国民收入的比重,SW为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W Y为工资收入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推导如下: G = ∆Y Y = ∆Y I ∗ I Y = ∆Y I ∗ S Y 由于资本生产率不变,所以 ∆Y Y = Y K − σ 则: G = σ S Y = σ ( Sπ∗π Y + SW∗W Y ) = σ(Sπ π Y + SW W Y ) 同样,对新剑桥增长模型作进一步分析,也可得出一个有用的结论。 G = σ(Sπ ∙ π Y + SW W Y ) = σ(Sπ ∙ π Y + SW Y−π Y ) = σ (Sπ π Y + SW − SW π Y ) = σ(Sπ − SW) ∙ π Y + σSW 显然,G是 π Y 的函数。由于>0,Sπ − SW>0,所以此函数是截距为σSW,斜率为正值 的线性增函数。作图如下:
G-a (S,-S+5 rgaa (S.S.) 图2-1G与受的战性者数关系 如果将模型进行以下变换,得: c-d(swW+5.Y)-olSw-W+5.YW)-o(Sv-W+5.-5.W) =-g(Sn-Sw7+5. 显然,G是兴的函数。由于斜率为负值,所以此函数截距为oS,斜率为-o(S.一Sw) 的线性减函数。作图如下: os, .g】0g0g G-g(5-8)y8 ¥ 图2一2G与兴的线性函数关系 由此可见,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收入的分配。过分提高利润收 入者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高,导致经济膨胀:过分提高工资收人者在收 人中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小,导致经济萧条。因此,社会可采取调整收入比重的办法 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4.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该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肯德里克、丹尼森、库兹涅茨、罗斯托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 个共同特点是,都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肯德里克认为经济增长是全部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共同引起的。美国1889~1957年的
4 如果将模型进行以下变换,得: G = σ(SW ∙ W Y + Sπ π Y ) = σ(SW ∙ W Y + Sπ Y − W Y ) = σ (SW ∙ W Y + Sπ − Sπ W Y ) = −σ(Sπ − SW) ∙ π Y + σSπ 显然,G 是 W Y 的函数。由于斜率为负值,所以此函数截距为σSπ,斜率为−σ(Sπ − SW) 的线性减函数。作图如下: 由此可见,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收入的分配。过分提高利润收 入者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高,导致经济膨胀;过分提高工资收人者在收 人中的比重,经济增长率必然过小,导致经济萧条。因此,社会可采取调整收入比重的办法 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4.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该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肯德里克、丹尼森、库兹涅茨、罗斯托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 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肯德里克认为经济增长是全部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共同引起的。美国 1889~1957 年的
经济年平均增长率3.5%,肯德里克通过计算得出,由全部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增长为1.7%。 其余则主要是技术进步引起的。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0%左右。肯德里克还 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他指出,无形投资(指对教育、研究、训练方面的投 资)、资源配置、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资源质量和生产规模变动都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 素。这诸多因素对生产率的提高究竟各有多大影响,他则没有进一步展开研究,这一开拓性 的工作,是由丹尼森完成的。 丹尼森运用统计方法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进行了量化研究,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 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要素投入因素,包括劳动投入量的变化和资本投入量的变化:另一类 是要素生存率因素,包括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知识进展等。1929一1969年,美国年均经 济增长率为1.82%:要素生产率因素提高引起的增长率为1.59%,其中,知识进展引起的经 济增长为0.92%,教育和知识进展相加引起的经济增长为1,33%。 库兹涅茨则认为影响经济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关于知识存量的增加,库兹涅茨认为,迅速增加的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 存量,一旦被利用,能使经济高增长。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历一系列中问的环 节,要借助许多中介因素,如对芳动者训练、对物质资本的大量投资,对知识应用的判断等。 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过程,知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于劳动生存率的提高库兹涅 茨对10多个国家100多年的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劳动力投入的增长 率,对人均产值的高增长贡献并不大。在资本投入上,总资本产量比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均 资本的增长率小于人均产值的增长率。因此引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关于生产结构的变化,库兹涅茨对各生产部门的产值占整体社会产值的比重、各生产部门 的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例进行分析,发现有这样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占的产值和 劳动力占总额的比例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呈逐渐上升趋势。由此库兹涅茨认为, 经济的高增长与生产结构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当经济增长引起人均物品需求的 上升,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产结构的变化。反之,当生产结构变化后,会生产 出更多更新的产品,使社会经济加速。 罗斯托作为创新理论的奠基者,认为经济增长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引起经济阶段性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当新技术被有效地运用于经济时,会形成“创新”浪潮,使经济进 入持续增长阶段。一旦这种技术普及到大多数部门,经济增长会出现减速趋势。这时由这种 新技术引起的经济发展阶段就宜告结束,直至下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据此,罗斯托把 5
5 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3.5%,肯德里克通过计算得出,由全部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增长为 1.7% 。 其余则主要是技术进步引起的。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 50%左右。肯德里克还 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他指出,无形投资(指对教育、研究、训练方面的投 资)、资源配置、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资源质量和生产规模变动都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 素。这诸多因素对生产率的提高究竟各有多大影响,他则没有进一步展开研究,这一开拓性 的工作,是由丹尼森完成的。 丹尼森运用统计方法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进行了量化研究,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 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要素投入因素,包括劳动投入量的变化和资本投入量的变化;另一类 是要素生存率因素,包括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知识进展等。1929—1969 年,美国年均经 济增长率为 1.82%;要素生产率因素提高引起的增长率为 1.59%,其中,知识进展引起的经 济增长为 0.92%,教育和知识进展相加引起的经济增长为 1.33%。 库兹涅茨则认为影响经济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关于知识存量的增加,库兹涅茨认为,迅速增加的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 存量,一旦被利用,能使经济高增长。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历一系列中问的环 节.要借助许多中介因素,如对劳动者训练、对物质资本的大量投资、对知识应用的判断等。 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过程,知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于劳动生存率的提高库兹涅 茨对 10 多个国家 100 多年的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劳动力投入的增长 率,对人均产值的高增长贡献并不大。在资本投入上,总资本产量比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均 资本的增长率小于人均产值的增长率。因此引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关于生产结构的变化 ,库兹涅茨对各生产部门的产值占整体社会产值的比重、各生产部门 的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例进行分析,发现有这样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占的产值和 劳动力占总额的比例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呈逐渐上升趋势。由此库兹涅茨认为, 经济的高增长与生产结构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当经济增长引起人均物品需求的 上升,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产结构的变化。反之.当生产结构变化后,会生产 出更多更新的产品,使社会经济加速。 罗斯托作为创新理论的奠基者,认为经济增长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引起经济阶段性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当新技术被有效地运用于经济时,会形成“创新”浪潮,使经济进 入持续增长阶段。一旦这种技术普及到大多数部门,经济增长会出现减速趋势。这时由这种 新技术引起的经济发展阶段就宣告结束,直至下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据此,罗斯托把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其特征是手工劳动、农业占首位, 消费水平低。第二阶段是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其特征是近代科学知识已开始在工农业 中应用,世界市场己在扩大。第三阶段是“起飞”阶段,其特征是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技术在工农业中已得到推广,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有了巨大 发展。第四阶段是向成熟迈进的阶段,其特征是新技术己经普遍推广到各经济领域,产业结 构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持续增展,国际贸易有了重大发展。第五阶段是高额消费阶段,其特 征是社会的主导产业为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特征是社会 的主导产业已转向服务业和环境改造事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提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对知识产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 认识在不断加强。但是直至今日,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尚无人予以否定。 二、投资效应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由投资的两大效应决定的,即投资的需求效应和 供给效应。 投资的需求效应是指因投资活动引起的对生产资料和劳务商品的需求。投资需求、消费 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总需求,由于消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出口需求的影响因素又很多,所以当一个社会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通过提升投 资需求来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投资需求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既表现在影响社会总需 求的总量上,又表现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结构上,如某一时期投资主要投向机械业,则产生 的需求主要是钢材、电子产品等,如主要投向纺织业,相应的需求主要是化工产品、棉花等。 投资的需求效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即时性。只要投资活动一开始,就马上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需求。投资需求的即 时性要求我们在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要与当时可支配的资源相适应,否则将影响社会 的供求平衡。这里的相适应,既包含与可支配资源的总量拥适应,又包含与可支配资源的结 构相适应。 (2)无条件性。投资对社会产生的相应需求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只要有投资必然会 产生相应的需求,投资大,需求就大:投资小,需求就小。投资需求的无条件性要求我们在 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谨慎从事,充分认识投资产生的需求的不易控制性,要站在社会供求 平衡的高度来处理投资问题 (③)乘数性。投资乘数是指投资的增加额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的倍数。用公式表示: 6
6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其特征是手工劳动、农业占首位, 消费水平低。第二阶段是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其特征是近代科学知识已开始在工农业 中应用,世界市场已在扩大。第三阶段是“起飞”阶段,其特征是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技术在工农业中已得到推广,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有了巨大 发展。第四阶段是向成熟迈进的阶段,其特征是新技术已经普遍推广到各经济领域,产业结 构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持续增展,国际贸易有了重大发展。第五阶段是高额消费阶段,其特 征是社会的主导产业为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特征是社会 的主导产业已转向服务业和环境改造事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提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对知识产品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 认识在不断加强。但是直至今日,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尚无人予以否定。 二、投资效应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由投资的两大效应决定的,即投资的需求效应和 供给效应。 投资的需求效应是指因投资活动引起的对生产资料和劳务商品的需求。投资需求、消费 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总需求,由于消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出口需求的影响因素又很多,所以当一个社会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时,往往通过提升投 资需求来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投资需求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既表现在影响社会总需 求的总量上,又表现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结构上,如某一时期投资主要投向机械业,则产生 的需求主要是钢材、电子产品等.如主要投向纺织业,相应的需求主要是化工产品、棉花等。 投资的需求效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即时性。只要投资活动一开始,就马上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需求。投资需求的即 时性要求我们在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要与当时可支配的资源相适应,否则将影响社会 的供求平衡。这里的相适应,既包含与可支配资源的总量拥适应,又包含与可支配资源的结 构相适应。 (2)无条件性。投资对社会产生的相应需求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只要有投资必然会 产生相应的需求,投资大,需求就大;投资小,需求就小。投资需求的无条件性要求我们在 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谨慎从事,充分认识投资产生的需求的不易控制性,要站在社会供求 平衡的高度来处理投资问题。 (3)乘数性。投资乘数是指投资的增加额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的倍数。用公式表示:
k=兴=W成1PC 1 1 式中,k为投资乘数:△y为收入的变动:△I为投资变动:MPS为边际储答倾向:MPC 为边际消费倾向。 假定边际储蓄倾向1/4,那么投资乘数就是4。初始投资支出为1000个单位货币,用于 购买投资品,那么投资生产者可以得到1000个单位货币的收人。投资品生产者将收入的3/4 用于消费,那么消费品生产者可得到3/4*1000即750单位货币收入。消费品生产者又会支 出750*34即5625单位货币,为此运行不止,最终社会因1000个单位货币的投资而增加 的收入为: 1 显然,每一个环节的支出既可描述为下一个环节的收入,也可描述为对下一个环节的需 求。 投资的供给效应是指投资完成后能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资本, 具体表现为增加生产资料(如机器、厂房)的供给。投资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是保持社会资本存量的主要手段。资本存量在使用过程中, 价值会逐步转移,实物会逐步磨损,无论在哪个时点上,总有一部分资本要退出使用。为了 保持社会资本存量不变,需要有相应的投资形成的资本加以弥补,这类投资通常称为重置投 资:另一方面,投资是实现社会资本增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扩大再生 产,为了实现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必须增加社会资本量。为增加社会资本量而进行的投资, 通常称为净投资。因此,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当总投资小于重置投资时,意味者社会 资本量在减少,较难实现经济增长:当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时,意味着社会资本量将保持不 变,这时要实现经济增长也比较困难:只有总投资大于重置投资,经济增长才有相应的物质 基础。 当然,不能将投资的供给效应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事实上,除了投资外还有 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如人口的增加、自然条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 产经营组织方法的改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家政局的稳定、政策的正确、国际环境的 制约等,但投资的供给效应始终是个重要因素。投资的供给效应有以下两个特点: (1)滞后性。相对于投资需求的即时性而言,投资的供给效应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显 现出来。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项目不可能一夜之间建起来,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投资供
7 k = ∆y ∆I = 1 MPS = 1 1 − MPC 式中,k 为投资乘数;∆y为收入的变动;△I 为投资变动;MPS 为边际储蓄倾向;MPC 为边际消费倾向。 假定边际储蓄倾向 1/ 4,那么投资乘数就是 4。初始投资支出为 1000 个单位货币,用于 购买投资品,那么投资生产者可以得到 1000 个单位货币的收人。投资品生产者将收入的 3/4 用于消费,那幺消费品生产者可得到 3/4*1 000 即 750 单位货币收入。消费品生产者又会支 出 750*3/4 即 562.5 单位货币,为此运行不止,最终社会因 1 000 个单位货币的投资而增加 的收入为: 显然,每一个环节的支出既可描述为下一个环节的收入,也可描述为对下一个环节的需 求。 投资的供给效应是指投资完成后能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资本, 具体表现为增加生产资料(如机器、厂房)的供给。投资的供给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是保持社会资本存量的主要手段。资本存量在使用过程中, 价值会逐步转移,实物会逐步磨损,无论在哪个时点上,总有一部分资本要退出使用。为了 保持社会资本存量不变,需要有相应的投资形成的资本加以弥补,这类投资通常称为重置投 资;另一方面,投资是实现社会资本增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扩大再生 产,为了实现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必须增加社会资本量。为增加社会资本量而进行的投资, 通常称为净投资。因此,总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当总投资小于重置投资时,意味着社会 资本量在减少,较难实现经济增长;当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时,意味着社会资本量将保持不 变,这时要实现经济增长也比较困难;只有总投资大于重置投资,经济增长才有相应的物质 基础。 当然,不能将投资的供给效应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事实上,除了投资外还有 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如人口的增加、自然条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 产经营组织方法的改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家政局的稳定、政策的正确、国际环境的 制约等,但投资的供给效应始终是个重要因素。投资的供给效应有以下两个特点: (1)滞后性。相对于投资需求的即时性而言,投资的供给效应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显 现出来。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项目不可能一夜之间建起来,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投资供 1000 4000 4 3 1- 1 =
给的滞后性告诉我们,在安排投资规模时,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否有相应剩余的人 力、物力、财力来支撑投资的需要,要坚持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的原则,切忌贪大求快,否 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2)有条件性。投资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供给,倘若建设条件不具备,生产条件不具备, 结果只能是无法顺利建成或建成后无法顺利投产,从而形成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对国民经 济是不会产生任何供给效应的。由于投资供给效应的有条件性,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 须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认真研究建设条件、生产条件,尽量避免无效投资的风险。 三、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本质上讲,主要是形成有效供给,即为社会生产提供有效的 生产手段。假设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为了简化核算,人们通常从需求角度计量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按支出法统计,GD由最终消费(含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入、投资 (含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及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组成,GDP的增长 亦是由三大需求的增长组合决定的,即 Ay=△C+I+△(X-M 式中,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 通常人们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义为Ay,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定义为 运用上面的定义式时,有几个问题必须加以注意: (1)要考虑价格因素,尤其在价格变动比较大的年份。应采用可比价格计算,不能用 现行价格计算,因为通常最终消费价格上升幅度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幅度是不一致的, 如果用现行价格计算就会出现扭曲。如我国1994年最终消费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为24.9%, 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为10.3%。用现行价格计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为55.8%,投资的贡献率为30.7%:如用可比价格计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为30.7%,投资则上升为52.9%。 (2)当GD的增长率为负值,如投资仍是正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值:如 投资也是负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为正值。这是否意味着定义公式有问题?其实
8 给的滞后性告诉我们,在安排投资规模时,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是否有相应剩余的人 力、物力、财力来支撑投资的需要,要坚持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的原则,切忌贪大求快,否 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2)有条件性。投资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供给,倘若建设条件不具备,生产条件不具备, 结果只能是无法顺利建成或建成后无法顺利投产,从而形成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对国民经 济是不会产生任何供给效应的。由于投资供给效应的有条件性,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 须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认真研究建设条件、生产条件,尽量避免无效投资的风险。 三、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本质上讲,主要是形成有效供给,即为社会生产提供有效的 生产手段。假设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为了简化核算,人们通常从需求角度计量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按支出法统计,GDP 由最终消费(含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 (含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及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组成,GDP 的增长 亦是由三大需求的增长组合决定的,即 y = C+ I + (X − M ) 式中,X 表示出口,M 表示进口。 通常人们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义为 Δy ΔI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定义为 。 运用上面的定义式时,有几个问题必须加以注意: (1)要考虑价格因素,尤其在价格变动比较大的年份。应采用可比价格计算,不能用 现行价格计算,因为通常最终消费价格上升幅度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幅度是不一致的, 如果用现行价格计算就会出现扭曲。如我国 1994 年最终消费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为 24.9%, 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为 10.3%。用现行价格计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为 55.8%,投资的贡献率为 30.7%;如用可比价格计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为 30.7%,投资则上升为 52.9%。 (2)当 GDP 的增长率为负值,如投资仍是正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值;如 投资也是负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为正值。这是否意味着定义公式有问题?其实, Y y y I
它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负值表明其运动方向与GP增长的运动方向相 反,是对GDP负增长作出“负”贡献:正值表明其运动方向与GDP一致,是对GDP负增长作 出“正”贡献。 (3)各国之间不能直接比较。这是因为各国对GD的统计尽管基本原则是一样的,但 具体统计制度仍有一些差异,如联合的National Account Statistics将GDP分为政府最终 消费、私人最终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五个部分,我国与此基本相同。而美国则分为国 内个人消费、国内个人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4个部分。因此,在对各国投资对经济增 长贡献率的比较时,应对有关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4)按以上定义公式计算的投资贡献率仅是指投资本身作为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直 接贡献,不包括因投资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投资实际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要比单纯的投资贡献率大的多。 (5)投资贡献率的负面性。如上所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根本上是体现在形 成有效供给上,而不是体现在有效需求上。但投资需求效应具有无条件性,即无论投资是否 会产生供给效应,都会有相应的需求。按投资贡献率计算,则都会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也 就是,一项一分钱效益也没创造出来的投资也会一分不少地在需求方面对经济增长作出“正” 的贡献。这对过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各级领导来说,可能会诱使其拼命扩大投资,忽视投 资效益。 (6)投资贡献率不是投资效益指标。投资贡献知识反映投资与GDP之间的关系,说明 经济增长中,多少是投资带来的,而根本不说明投资效益的情况,绝不能说投资贡献率越高, 投资效益就越好。有时甚至恰恰相反,投资贡献率高,说明增量投资低,按资本边际效益递 减的规律,投资贡献率越高,可能其效益越差。当然在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启 动投资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还是有者积极的意义。 四、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有规律的波动。经济周期一般有两种分类:一称为古典周期,关注经 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以前我们常把资本主义的周期划分为萧条、复苏、高涨、衰退四个阶 段就是按古典周期的分类:另一种分类称为增长周期,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量的上升和下降, 由于近几十年来经济总量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极为罕见,所以,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分类往往采 用的是增长周期。 最早提出周期理论的是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锡夫。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9 它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负值表明其运动方向与 GDP 增长的运动方向相 反,是对 GDP 负增长作出“负”贡献;正值表明其运动方向与 GDP 一致,是对 GDP 负增长作 出“正”贡献。 (3)各国之间不能直接比较。这是因为各国对 GDP 的统计尽管基本原则是一样的,但 具体统计制度仍有一些差异,如联合的 National Account Statistics 将 GDP 分为政府最终 消费、私人最终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五个部分,我国与此基本相同。而美国则分为国 内个人消费、国内个人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4 个部分。因此,在对各国投资对经济增 长贡献率的比较时,应对有关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4)按以上定义公式计算的投资贡献率仅是指投资本身作为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直 接贡献,不包括因投资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投资实际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要比单纯的投资贡献率大的多。 (5)投资贡献率的负面性。如上所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根本上是体现在形 成有效供给上,而不是体现在有效需求上。但投资需求效应具有无条件性,即无论投资是否 会产生供给效应,都会有相应的需求。按投资贡献率计算,则都会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也 就是,一项一分钱效益也没创造出来的投资也会一分不少地在需求方面对经济增长作出“正” 的贡献。这对过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各级领导来说,可能会诱使其拼命扩大投资,忽视投 资效益。 (6)投资贡献率不是投资效益指标。投资贡献知识反映投资与 GDP 之间的关系,说明 经济增长中,多少是投资带来的,而根本不说明投资效益的情况,绝不能说投资贡献率越高, 投资效益就越好。有时甚至恰恰相反,投资贡献率高,说明增量投资低,按资本边际效益递 减的规律,投资贡献率越高,可能其效益越差。当然在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启 动投资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有规律的波动。经济周期一般有两种分类:一称为古典周期,关注经 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以前我们常把资本主义的周期划分为萧条、复苏、高涨、衰退四个阶 段就是按古典周期的分类;另一种分类称为增长周期,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量的上升和下降, 由于近几十年来经济总量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极为罕见,所以,人们对经济周期的分类往往采 用的是增长周期。 最早提出周期理论的是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锡夫。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40多年的经济统计资料的研究,1922年,康德拉锡夫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50 年左右的一个周期,被后人称为康德拉锡夫周期。为什么会有周期,周期的成因是什么?具 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总是静态和动态并存,即处于一种均衡向另 一种均衡变动的状态中,这种变动或旧的均衡的打破,是由经济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 造成的。经济的内在因素包括社会消费时尚和爱好、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生产方法 的变革,其中生产方法的变革最为重要,而“创新”是引起生产方法的变革的主要力量。熊 彼特的“创新”包括五中情况:①引进新产品:②引进新的生产设备:③开辟新市场:④控 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创新”与科学发明不同,它是以科学文明 为前提,“创新”的实现由特定的人一“企业家”来进行。熊彼特认为,一旦出现“创新” 会使众多企业家和创新模仿者纷纷投资,就回刺激经济的高潮:当“创新”己经普遍化时, 经济又会出现因没有“创新”,投资机会消失而产生经济的衰退和萧条。正是间断性的“创 新”使得经济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罗斯托的相对比价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著称于世。罗斯托认为影响经济周 期有三个因素:①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②主导部门(领先部门)对经济的影响: ③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其中,第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因为初级产品对工业品比价的高低, 会影响初级产品的供应量,从而造成初级产品的相对不足或相对过剩。初级产品供应相对不 足时,会引起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投资增长,这是周期上升段的特点。反之,初级产品过剩 时,其价格会下跌,社会投资转向加工工业、消费品生产、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行业等盈利 较好的部门,而这时是周期的下跌阶段。该理论由于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少有人赞同。 夏皮罗的乘数一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投资乘数我们已在上面提到过。加速数是指收入 增加因此投资增加的倍数,用公式表示: V=I Ay 式中,V为加速数。 之所以有乘数和加速数,主要是因为投资按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投资,是指由经 济因素引起的投资,如人口增加、技术发明等引起的投资:另一类是引致投资,它是由经济 因素引起的投资,如收入增加。自发投资对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而经济增长会产生引致投资, 其倍数关系即为加速数。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乘数和加速数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夏皮罗经研 究,认为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周期的重要成因
10 y I V = 140 多年的经济统计资料的研究,1922 年,康德拉锡夫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 50 年左右的一个周期,被后人称为康德拉锡夫周期。为什么会有周期,周期的成因是什么?具 有代表性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总是静态和动态并存,即处于一种均衡向另 一种均衡变动的状态中,这种变动或旧的均衡的打破,是由经济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 造成的。经济的内在因素包括社会消费时尚和爱好、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生产方法 的变革,其中生产方法的变革最为重要,而“创新”是引起生产方法的变革的主要力量。熊 彼特的“创新”包括五中情况:①引进新产品;②引进新的生产设备;③开辟新市场;④控 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创新”与科学发明不同,它是以科学文明 为前提,“创新”的实现由特定的人——“企业家”来进行。熊彼特认为,一旦出现“创新” 会使众多企业家和创新模仿者纷纷投资,就回刺激经济的高潮;当“创新”已经普遍化时, 经济又会出现因没有“创新”,投资机会消失而产生经济的衰退和萧条。正是间断性的“创 新”使得经济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罗斯托的相对比价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阶段理论著称于世。罗斯托认为影响经济周 期有三个因素:①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②主导部门(领先部门)对经济的影响; ③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其中,第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因为初级产品对工业品比价的高低, 会影响初级产品的供应量,从而造成初级产品的相对不足或相对过剩。初级产品供应相对不 足时,会引起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投资增长,这是周期上升段的特点。反之,初级产品过剩 时,其价格会下跌,社会投资转向加工工业、消费品生产、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行业等盈利 较好的部门,而这时是周期的下跌阶段。该理论由于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少有人赞同。 夏皮罗的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投资乘数我们已在上面提到过。加速数是指收入 增加因此投资增加的倍数,用公式表示: 式中,V 为加速数。 之所以有乘数和加速数,主要是因为投资按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投资,是指由经 济因素引起的投资,如人口增加、技术发明等引起的投资;另一类是引致投资,它是由经济 因素引起的投资,如收入增加。自发投资对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而经济增长会产生引致投资, 其倍数关系即为加速数。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乘数和加速数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夏皮罗经研 究,认为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周期的重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