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1.春 朱自清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朗润:明朗润泽。 (2)润湿:(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3)酝酿 yun niang):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 似的,越来越浓。 (4)卖弄:炫耀 (5)应和:本课指声音相呼应 (6)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7)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8)黄晕(yun):昏黄不明亮 (9)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 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0)静默:不出声。 )舒活:舒展,活动
第三单元 11.春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朗润:明朗润泽。 (2)润湿:(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3)酝酿(yùn niàng):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 似的,越来越浓。 (4)卖弄:炫耀。 (5)应和:本课指声音相呼应。 (6)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7)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8)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 (9)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 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0)静默:不出声。 (11)舒活:舒展,活动
(12)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13)繁花嫩叶;密密地开着的花和嫩绿的叶子 (14)呼朋引伴:指招引同类的人 (15)抖擞精神:振作精神 (16)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导入 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土。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 自清文集》里。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 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 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 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 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2.导语。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 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 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 、正课 1.反复诵读课文。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 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 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 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 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 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12)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13)繁花嫩叶;密密地开着的花和嫩绿的叶子。 (14)呼朋引伴:指招引同类的人。 (15)抖擞精神:振作精神。 (16)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土。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 自清文集》里。 《春》大致写于 1928 年至 1937 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 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 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 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 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2.导语。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 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 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 歌。 三、正课 1.反复诵读课文。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 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 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 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 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 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2.探究质疑: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段意:盼春 第二部分: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有的是希望。” 段意:绘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 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到完 段意:赞春 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 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 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 感情? 讨论并归纳: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 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的动作行为来写,这叫 拟人。宣告春天将到的喜悦之情。 4.探究质疑:“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讨论并归纳:这个自然段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万物苏 醒的轮廓,再用“朗润”写春山的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 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of‘张开了眼”。为下文细致的 描绘张本。 5.探究质疑: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6.探究质疑: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讨论并归纳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2.探究质疑: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段意:盼春。 第二部分: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有的是希望。” 段意:绘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画 面。 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到完。 段意:赞春 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 切地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 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 感情? 讨论并归纳: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 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的动作行为来写,这叫 拟人。宣告春天将到的喜悦之情。 4.探究质疑;“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讨论并归纳:这个自然段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万物苏 醒的轮廓,再用“朗润”写春山的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 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 of‘张开了眼”。为下文细致的 描绘张本。 5.探究质疑: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6.探究质疑: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讨论并归纳: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7.探究质疑:“钻”和“偷偷地”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钻”既表现舂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 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8.探究质疑:“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 在“小草”的前边,作者却将它们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把它们放在句末,强调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的特征。 9.探究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讨论并归纳: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地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 欢乐 10.探究质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11.探究质疑: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讨论并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 联想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12.探究质疑: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 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 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 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7.探究质疑:“钻”和“偷偷地”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 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8.探究质疑:“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 在“小草”的前边,作者却将它们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把它们放在句末,强调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的特征。 9.探究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讨论并归纳: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地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 欢乐。 10.探究质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11.探究质疑: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讨论并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 联想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12.探究质疑: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 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 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 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花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13.探究质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 叫”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 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 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14.探究质疑: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写遍地野花(草本的花) 四、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 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五、板书 (一)盼春 宏观勾勒 春草图 (二)绘春 春花图 微观描绘{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三)赞春 六、作业 第三课时 预习 朗读、背诵全文。 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入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花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13.探究质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 “叫”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 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 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14.探究质疑: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写遍地野花(草本的花)。 四、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 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五、板书 (一)盼春 (二)绘春 (三)赞春。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背诵全文。 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宏观勾勒 微观描绘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1.检査朗读、背诵情况 2.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春草图和春花图,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以下课文。 、正课 探究质疑: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是视觉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听觉感 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请分析, “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 春风的温柔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 的芳香;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 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 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4.探究质疑:“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1.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2.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春草图和春花图,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以下课文。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是视觉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听觉感 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请分析, “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 春风的温柔;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 的芳香;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 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 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4.探究质疑:“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 的特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 安静而和平 6.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 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 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 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 了文章的主旨。 8.探究质疑: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LC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 9.探究质疑: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讨论并归纳: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 后有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 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0.探究质疑: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 的特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 安静而和平。 6.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 一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 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 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 了文章的主旨。 8.探究质疑: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 LC 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 9.探究质疑: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么? 讨论并归纳: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 后有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 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0.探究质疑: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2.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肌肤:肌肉皮肤 (5)出奇:特别、不寻常。 (6)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7)绿萍:植物名,又叫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 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8)水藻(zo):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9)贮蓄(zhu):存放、积存 (10)澄清( cheng):本课指清亮,透明 (11)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12)髻(j):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12.济南的冬天 老 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3)安适:安静而舒适。 (4)肌肤:肌肉皮肤。 (5)出奇:特别、不寻常。 (6)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7)绿萍:植物名,又叫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 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 (8)水藻(zǎo):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9)贮蓄(zhù):存放、积存。 (10)澄清(chéng):本课指清亮,透明。 (11)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12)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13)镶(xa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14)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 (15)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1899-19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 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 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 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 驼样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 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 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 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 终年67岁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 舍夫人胡絮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 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 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 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 《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 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导语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 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我们探究课文时, 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三、正课
(13)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14)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 (15)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 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 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 年 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 年离英回 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 年,他的代表作《骆 驼样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 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 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 作,解放后写了 20 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 年去世, 终年 67 岁。 老舍 1930 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 舍夫人胡絮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 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 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 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 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 《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 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 年 4 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导语。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 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 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描写的不同景物,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第三层:写城外远山。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1)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热带的热一一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 温晴的天气 4.探究质疑: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 “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 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5.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很小而已。如果改为“没 有风”则不符合情况。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四、小结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描写的不同景物,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第 2、3、4 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第三层:写城外远山。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 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1)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3)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 温晴的天气。 4.探究质疑: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 “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 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5.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 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很小而已。如果改为“没 有风”则不符合情况。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