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A2、B3、C4、B5、C6、B7、A8.C(A.前仰后合,写人的笑容 状:B.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C.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惶失措 9.C(A.应为“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否则和后面的内容搭配不一致:B.“六个学 生自治会职员”有歧义性:D.应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11.D(不 是通感,其余三项都是通感)12.B(①“章”指经纬线交织成的幅面②“章”通“彰”, 明显。①“素”为白净,②“素”为白的丝织品)13.C(“脉脉”指人的神情,即含 情相视)14.B(《子夜四时·歌明月照桂林》语言清新秀丽,率真自然,意境朦胧温 馨,恬静优美。两首诗显然不同。原诗意境应与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15.A(“客 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自己。在古典诗词中,这一手法是常见的。它用以 申诉自己思亲之至,用笔更曲而意味更浓。A项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 这一手法相同) 四、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 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2.这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 挂在天上的明月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像 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 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五、阅读理解 1.优雅;幽静;悠闲(6分,每空2分) 2.(4分)由古今盛衰联想到小家庭的哀乐(2分),进而表现置身小巷能使一切得到净化,使 人忘却忧愁(2分)。 3.(6分)用4个“爱”引导的这一组排比句,将不同嗜好者的不同品味表现得鲜明、有层次, 从而将小巷的魅力表现到极致(2分),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起读者的感 情,富于感染力(2分) 4.(4分,每项2分)C(“想像”、“自然再现”的分析有误,这里是对读者“你”的 建议与劝说,并非作者的想像。)E(开篇的“散文与图画’’并非“全文的总纲”,它只 是前4段内容的总述,故“贯串全篇”的说法失当。)
1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C 6、B 7、A 8.C(A.前仰后合,写人的笑容 状;B.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C.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惶失措) 9.C(A.应为“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否则和后面的内容搭配不一致;B.“六个学 生自治会职员”有歧义性;D.应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10、A 11.D(不 是通感,其余三项都是通感) 12.B(①“章”指经纬线交织成的幅面 ②“章”通“彰”, 明显。①“素”为白净,②“素”为白的丝织品) 13.C(“脉脉”指人的神情,即含 情相视) 14.B(《子夜四时·歌明月照桂林》语言清新秀丽,率真自然,意境朦胧温 馨,恬静优美。两首诗显然不同。原诗意境应与李白的《静夜思》异曲同工) 15.A(“客 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自己。在古典诗词中,这一手法是常见的。它用以 申诉自己思亲之至,用笔更曲而意味更浓。A 项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 这一手法相同) 四、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 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2.这两句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高 挂在天上的明月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像 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 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幅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五、阅读理解 1.优雅;幽静;悠闲(6 分,每空 2 分) 2.(4 分)由古今盛衰联想到小家庭的哀乐(2 分),进而表现置身小巷能使一切得到净化,使 人忘却忧愁(2 分)。 3.(6 分)用 4 个“爱”引导的这一组排比句,将不同嗜好者的不同品味表现得鲜明、有层次, 从而将小巷的魅力表现到极致(2 分),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起读者的感 情,富于感染力(2 分)。 4.(4 分,每项 2 分) C (“想像”、“自然再现”的分析有误,这里是对读者“你”的 建议与劝说,并非作者的想像。) E (开篇的“散文与图画’’并非“全文的总纲”,它只 是前 4 段内容的总述,故“贯串全篇”的说法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