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与人类》通识课程教学资源(阅读理解)阅读理解 张爰思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17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盒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号:B1913班级号:F1601003 姓名: 张爱思 学号:5130109106专业:海洋工程与土建类 阅读与理解 阅读文章名称 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 得分 文章题目: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 姓名:张爱思 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200240 一、背景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这篇《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整体背景知识的一个把握 和理解。作为一名非生物方面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并不是特别专业级别 的,而是一篇科普向的报告,稍微有些生物方面的知识和生活常识便可无大阻碍 地读懂。根据文章的结构,主要是四部分内容: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2.发育: 3.克隆和转基因;4.生物安全。作者从开篇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介绍讲起, 逐步深入到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之后则延伸到文章标题所指示的内容 克隆、转基因与生物安全方面的内容。在介绍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发展 沿革的同时,作者还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看法,并且在技术发展 的未来方向和有关伦理与安全的层面上也有所涉及,让我读后颇有感触。 二、亮点总结 这篇文章有不少亮点,或者说作者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 第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是一对孪生姊妹,而不是从属的关系,生物技术 己不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作者在一开头就提出来的观点,或者说已 经是客观的情况,让一直以来未曾注意过这两者区别的我有所思考。根据后文的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I913 班级号: F1601003 姓名: 张爰思 学号: 5130109106 专业: 海洋工程与土建类 阅读与理解 阅读文章名称 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 得分 文章题目: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 姓名:张爰思 单位: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200240 一、背景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这篇《克隆·转基因·生物安全》整体背景知识的一个把握 和理解。作为一名非生物方面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并不是特别专业级别 的,而是一篇科普向的报告,稍微有些生物方面的知识和生活常识便可无大阻碍 地读懂。根据文章的结构,主要是四部分内容: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2.发育; 3.克隆和转基因;4.生物安全。作者从开篇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介绍讲起, 逐步深入到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之后则延伸到文章标题所指示的内容—— 克隆、转基因与生物安全方面的内容。在介绍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技术发展 沿革的同时,作者还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看法,并且在技术发展 的未来方向和有关伦理与安全的层面上也有所涉及,让我读后颇有感触。 二、亮点总结 这篇文章有不少亮点,或者说作者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 第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是一对孪生姊妹,而不是从属的关系,生物技术 已不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作者在一开头就提出来的观点,或者说已 经是客观的情况,让一直以来未曾注意过这两者区别的我有所思考。根据后文的

阐述,我明白了这两个内容虽然联系紧密,却不能混杂在一起。生命科学侧重于 科学方面,而生物技术侧重于技术方面,是针对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 第二,一方面是“新物种的产生和旧物种的消亡的自然演替过程从未间断过,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物种的产生和消亡一直存在,不是因为有了人类活动之后, 才有物种的消亡。不要一听到‘物种消亡’就惊慌失措。”另一方面是“人的活动 确实对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干扰了自然演替的过程,加速了某些物种的消亡”。这 两个观点要结合起来辩证看待。这也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应该说, 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当然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高级 智能生物,在研究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时会单独把自己拿出来,就像人也从来不把 自己看作一般“动物”一样。但是,我觉得,在考虑人对自然的影响时,不妨部 分地把人考虑在自然内部,就像前面的观点所说的那样,物种更替在人类之前就 己经存在,物种消亡更是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自然界的一切“灾难”都是人自 食其果,人类不能因此畏首畏尾。当然,后面的观点对此也做以修正,人类也不 能不考虑自然而冒进,并不是说因为人的改造可以看成自然的发展就为所欲为, 这样还是会自掘坟墓。 第三,作者认为转基因技术是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用转基因的 手段改造生物可以做到兴利除弊,造福人类。联系到现在的生活实际,很多人质 疑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抵制转基因食品,这些人反感人工的,而倾向于选择自 然的。我想到了我之前在某个地方看到的一个观点,大意是说人类现在赖以生存 的物质基础大部分都是人工改造而来,农作物并不是自然界中最适合生长的,而 是人类把它们选择出来的:家禽牲畜并不是自然界中竞争力最强的,而是人类把 它们驯养、培育出来的。以此为例,人类要生存,靠的衣食住行都是人工改造的 结果,要“自然”,“纯天然”,那都是一厢情愿。虽然这观点有些激进,但我觉得 还是颇有道理。因此我觉得结合作者的观点,我们对待新技术、新成果,要稳妥 客观地思考,但更要积极去接受,去开发,要有信心,才能更好的取优去劣。 第四,作者认为,关于克隆人方面,做不到通过克隆来同时复制一个人的物 质生命和才能智慧,人们不用担心会克隆出成批的希特勒来毁灭世界。克隆人的 问题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充满争议,这其中涉及到太多的伦理道德层面的内容,但 是,通过这一观点,我也认为克隆不是完全复制,人的后天成长过程非常重要。 三、拓展感悟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知识科普,历史介绍和观点阐述都让我有不少收获,但

阐述,我明白了这两个内容虽然联系紧密,却不能混杂在一起。生命科学侧重于 科学方面,而生物技术侧重于技术方面,是针对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 第二,一方面是“新物种的产生和旧物种的消亡的自然演替过程从未间断过,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物种的产生和消亡一直存在,不是因为有了人类活动之后, 才有物种的消亡。不要一听到‘物种消亡’就惊慌失措。”另一方面是“人的活动 确实对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干扰了自然演替的过程,加速了某些物种的消亡”。这 两个观点要结合起来辩证看待。这也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应该说, 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当然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人作为有自我意识的高级 智能生物,在研究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时会单独把自己拿出来,就像人也从来不把 自己看作一般“动物”一样。但是,我觉得,在考虑人对自然的影响时,不妨部 分地把人考虑在自然内部,就像前面的观点所说的那样,物种更替在人类之前就 已经存在,物种消亡更是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自然界的一切“灾难”都是人自 食其果,人类不能因此畏首畏尾。当然,后面的观点对此也做以修正,人类也不 能不考虑自然而冒进,并不是说因为人的改造可以看成自然的发展就为所欲为, 这样还是会自掘坟墓。 第三,作者认为转基因技术是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用转基因的 手段改造生物可以做到兴利除弊,造福人类。联系到现在的生活实际,很多人质 疑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抵制转基因食品,这些人反感人工的,而倾向于选择自 然的。我想到了我之前在某个地方看到的一个观点,大意是说人类现在赖以生存 的物质基础大部分都是人工改造而来,农作物并不是自然界中最适合生长的,而 是人类把它们选择出来的;家禽牲畜并不是自然界中竞争力最强的,而是人类把 它们驯养、培育出来的。以此为例,人类要生存,靠的衣食住行都是人工改造的 结果,要“自然”,“纯天然”,那都是一厢情愿。虽然这观点有些激进,但我觉得 还是颇有道理。因此我觉得结合作者的观点,我们对待新技术、新成果,要稳妥 客观地思考,但更要积极去接受,去开发,要有信心,才能更好的取优去劣。 第四,作者认为,关于克隆人方面,做不到通过克隆来同时复制一个人的物 质生命和才能智慧,人们不用担心会克隆出成批的希特勒来毁灭世界。克隆人的 问题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充满争议,这其中涉及到太多的伦理道德层面的内容,但 是,通过这一观点,我也认为克隆不是完全复制,人的后天成长过程非常重要。 三、拓展感悟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知识科普,历史介绍和观点阐述都让我有不少收获,但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文章后面有关克隆,尤其是克隆人的论述。之前我读过东野 圭吾的悬疑小说《分身》,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被这篇文章中的克隆话题深深吸 引。小说的两位主角氏家鞠子和小林双叶便是互为分身一一她们都是高城晶子的 克隆人。小说的描述中,二人是如此的相像,尽管出生后过了大概二十年从未有 过交集的生活,二人依旧是外观一模一样,甚至连喜欢吃的水果和吃的方式都一 样,不禁让人对生命产生奇妙的感叹和莫名的敬畏。当然,二人的学识、性格等 还是有些不同,这也印证了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克隆无法同时复制一个人的 物质生命和才能智慧,哪怕是性格也不全然一致,后天的影响举足轻重。《分身》 这篇小说侧重描绘了人物的感情线路和心理世界,毫无疑问它也提供了克隆人的 出现会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心灵冲击的情景再现。一方面是克隆人外界质疑的声音, 很多人对这一新生事物必然抱有很强的反对态度,而作为克隆人的“父母”或是 亲友,他们对克隆人也是两难的纠结情绪,小说中克隆人的母亲们都是那样纠结, 甚至自己都深陷困境,然而她们依然选择去爱,虽然爱得那样痛苦。如果这发生 在现实中又会怎样呢?另一方面在克隆体系的内部,被克隆的本体自身的意愿都 未可知,高城晶子对待突然出现的两个自己的克隆人怀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 “‘把她们当女儿?别开玩笑了。’高城晶子的声音微颤,或许她正全身发抖,‘当 我从氏家先生口中得知自己有复制人分身的时候,你知道我心里做何感想吗?我 只觉得恐怖,全身寒毛都竖起来了。’”而克隆人自己成长后有了人的意识,当他 们得知自己是别人的复制体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很可能是一种世界观被颠覆 的感觉。自我质疑和自我否定的恐惧排山倒海汹涌而出,我是谁?我仅仅是一个 复制品?我是作为他人的影子而存在?我存在的意义被洗劫一空。他们会拼命地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期待高城晶子爱我,难道我把她当 成我的母亲?不,不是的。我的母亲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小林志保,那个又凶又 不会说好听话的妈妈。因为有妈妈的爱,我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我希望得 到的是高城晶子的认同。我是违反她的意志之下制造出来的分身,这个分身如果 要被认可是一个独立的人类,最快的方法就是获得她的疼爱。”所以,我想克隆人 在社会伦理上遭受的巨大争议和阻碍是不无道理的,既然成为了人,就需要人的 关怀,在爱的层面上,不能只谈技术和原理。因此要考虑生物技术与人类,而不 能只考虑生物技术与应用价值。小说中还描述了“黑暗势力”伊原骏策,为了延 续自己的生命,不惜利用权势滥用医疗技术而造成了克隆人的出现。我们已经知 道转基因和克隆可以被应用到医疗领域,但在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同时会不会

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文章后面有关克隆,尤其是克隆人的论述。之前我读过东野 圭吾的悬疑小说《分身》,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被这篇文章中的克隆话题深深吸 引。小说的两位主角氏家鞠子和小林双叶便是互为分身——她们都是高城晶子的 克隆人。小说的描述中,二人是如此的相像,尽管出生后过了大概二十年从未有 过交集的生活,二人依旧是外观一模一样,甚至连喜欢吃的水果和吃的方式都一 样,不禁让人对生命产生奇妙的感叹和莫名的敬畏。当然,二人的学识、性格等 还是有些不同,这也印证了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克隆无法同时复制一个人的 物质生命和才能智慧,哪怕是性格也不全然一致,后天的影响举足轻重。《分身》 这篇小说侧重描绘了人物的感情线路和心理世界,毫无疑问它也提供了克隆人的 出现会给人类世界带来的心灵冲击的情景再现。一方面是克隆人外界质疑的声音, 很多人对这一新生事物必然抱有很强的反对态度,而作为克隆人的“父母”或是 亲友,他们对克隆人也是两难的纠结情绪,小说中克隆人的母亲们都是那样纠结, 甚至自己都深陷困境,然而她们依然选择去爱,虽然爱得那样痛苦。如果这发生 在现实中又会怎样呢?另一方面在克隆体系的内部,被克隆的本体自身的意愿都 未可知,高城晶子对待突然出现的两个自己的克隆人怀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 “‘把她们当女儿?别开玩笑了。’高城晶子的声音微颤,或许她正全身发抖,‘当 我从氏家先生口中得知自己有复制人分身的时候,你知道我心里做何感想吗?我 只觉得恐怖,全身寒毛都竖起来了。’”而克隆人自己成长后有了人的意识,当他 们得知自己是别人的复制体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很可能是一种世界观被颠覆 的感觉。自我质疑和自我否定的恐惧排山倒海汹涌而出,我是谁?我仅仅是一个 复制品?我是作为他人的影子而存在?我存在的意义被洗劫一空。他们会拼命地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期待高城晶子爱我,难道我把她当 成我的母亲?不,不是的。我的母亲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小林志保,那个又凶又 不会说好听话的妈妈。因为有妈妈的爱,我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我希望得 到的是高城晶子的认同。我是违反她的意志之下制造出来的分身,这个分身如果 要被认可是一个独立的人类,最快的方法就是获得她的疼爱。”所以,我想克隆人 在社会伦理上遭受的巨大争议和阻碍是不无道理的,既然成为了人,就需要人的 关怀,在爱的层面上,不能只谈技术和原理。因此要考虑生物技术与人类,而不 能只考虑生物技术与应用价值。小说中还描述了“黑暗势力”伊原骏策,为了延 续自己的生命,不惜利用权势滥用医疗技术而造成了克隆人的出现。我们已经知 道转基因和克隆可以被应用到医疗领域,但在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同时会不会

带来更大的问题,这也是需要我们好好考虑的。在很多其他克隆人科幻小说如《我 是克隆人》《镜舞》《千万别丢下我》《追捕克隆人》《弗兰肯斯坦》等作品中,也 能深刻体现出对克隆人的身份认知困境、存在价值困惑和人性反思等诸多思考, 提醒着我们对克隆人技术研究与应用要慎重。 那么,只是说说克隆要慎重,要辩证看待,这很容易。深入考虑的话,要怎 么对待克隆人的研究呢?有人支持克隆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科技角度上,克隆 人试验对象是细胞而不是人的胚胎,也不伤害任何人的生命体,并不违背伦理学 的三原则:不伤害原则、克隆人试验与自主原则与平等原则。有人则从人文、道 德、传统观念甚至政治等角度考虑,认为克隆人技术违背了伦理学三原则。而且, 克隆人一旦出现,传统的婚姻家庭体制等也会受到冲击,势必会有新的家庭和血 缘模式出现,我们是否有做好接受这一切的准备呢]?更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克隆 人不仅有“技术层面的伦理难关”,更是“公民社会的人道灾难”是真正不可逾越 的伦理禁区。 通过对其他文献的阅读,我认为比较客观可行的态度应该是:1.简单禁止的 做法不科学:2.采取对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伦理学上的共识:3.科技跟 伦理道德应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拒绝前进是不明 智也是做不到的。就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支持克隆人试验的研究,当然要在尽 可能减少负面影响的基础上。现在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了很多值 得考虑的问题,也许应该稍微放慢脚步,但向前走的方向不应该也不会被改变。 参考文献 [1]陈亚奇.以克隆人科幻小说为例看克隆人的存在困境[J].文学教育:中,2016(11):34-35 [2]魏宏.关于克隆人试验与伦理学的三原则[J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55-58. [3]郭继志,李秀荣.关于“克隆人”的社会思考[J刀.医学与哲学,1997(6):292-294. [4]甘绍平.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J].中国社会科学,2003(4):55-65. [5]王雨辰,董寿,朱铃,梁宇鹏,李明珠,李瑞群.从克隆人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4):174-175

带来更大的问题,这也是需要我们好好考虑的。在很多其他克隆人科幻小说如《我 是克隆人》《镜舞》《千万别丢下我》《追捕克隆人》《弗兰肯斯坦》等作品中,也 能深刻体现出对克隆人的身份认知困境、存在价值困惑和人性反思等诸多思考, 提醒着我们对克隆人技术研究与应用要慎重 [1]。 那么,只是说说克隆要慎重,要辩证看待,这很容易。深入考虑的话,要怎 么对待克隆人的研究呢?有人支持克隆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科技角度上,克隆 人试验对象是细胞而不是人的胚胎,也不伤害任何人的生命体,并不违背伦理学 的三原则:不伤害原则、克隆人试验与自主原则与平等原则 [2]。有人则从人文、道 德、传统观念甚至政治等角度考虑,认为克隆人技术违背了伦理学三原则。而且, 克隆人一旦出现,传统的婚姻家庭体制等也会受到冲击,势必会有新的家庭和血 缘模式出现,我们是否有做好接受这一切的准备呢 [3]?更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克隆 人不仅有“技术层面的伦理难关”,更是“公民社会的人道灾难”是真正不可逾越 的伦理禁区 [4]。 通过对其他文献的阅读,我认为比较客观可行的态度应该是:1.简单禁止的 做法不科学;2.采取对策,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伦理学上的共识;3.科技跟 伦理道德应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5]。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拒绝前进是不明 智也是做不到的。就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支持克隆人试验的研究,当然要在尽 可能减少负面影响的基础上。现在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了很多值 得考虑的问题,也许应该稍微放慢脚步,但向前走的方向不应该也不会被改变。 参考文献 [1]陈亚奇.以克隆人科幻小说为例看克隆人的存在困境[J].文学教育:中,2016(11):34-35. [2]魏宏.关于克隆人试验与伦理学的三原则[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55-58. [3]郭继志,李秀荣.关于“克隆人”的社会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7(6):292-294. [4]甘绍平.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J].中国社会科学,2003(4):55-65. [5]王雨辰,董寿,朱铃,梁宇鹏,李明珠,李瑞群.从克隆人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4):174-175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