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欧阳修文学上的杰出及其著述《新五代史》的大致情况;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本文的中心。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题解 【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 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 “三苏”、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关于《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为与北宋 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称《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伶官传 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欧阳修作《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 史实,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 杜渐,不应该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关于五代】 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唐是李存勖(庄宗)建立的,其父李克用因出兵助唐朝镇压黄巢 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 二、疏通课文 1.理解下列句中家点字的含义并翻译全句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负而前驱 ③函梁君臣之首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1 -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欧阳修文学上的杰出及其著述《新五代史》的大致情况;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本文的中心。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题解 【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 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 “三苏”、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关于《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为与北宋 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称《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伶官传》 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欧阳修作《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 史实,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 杜渐,不应该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关于五代】 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唐是李存勖(庄宗)建立的,其父李克用因出兵助唐朝镇压黄巢 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 二、疏通课文 1.理解下列句中家点字的含义并翻译全句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负而前驱 ③函梁君臣之首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补出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③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④郑穆公使视客馆 3.分析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义:一般属官 ①从事 今义:做某事/进行某种活动 古义:到了……结局 ②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引进另一话题 古义:走在前面/向前跑 ③前驱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 特殊句式: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状语后置,应该是“方其以 组系燕父子”。方:等到。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译“等到他用绳 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首级”。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反问句。译“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 容易吗”。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示被动,被。译“而自 己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的人所耻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夫:发语 词,不译。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大智大勇的人 大多因其所溺爱的人而陷入困境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1.提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的根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2.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从“庄宗复仇灭敌”和“庄宗身死国灭”两个方面来对观点 加以论证
- 2 - 2.补出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③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④郑穆公使视客馆 3.分析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义:一般属官 ①从事 今义:做某事/进行某种活动 古义:到了……结局 ②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引进另一话题 古义:走在前面/向前跑 ③前驱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 特殊句式: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状语后置,应该是“方其以 组系燕父子”。方:等到。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译“等到他用绳 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首级”。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反问句。译“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 容易吗”。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示被动,被。译“而自 己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的人所耻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夫:发语 词,不译。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大智大勇的人 大多因其所溺爱的人而陷入困境”。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1.提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的根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2.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从“庄宗复仇灭敌”和“庄宗身死国灭”两个方面来对观点 加以论证
3.提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照应了开头一段的哪个 明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成则由人”的道理;它照应了首 段中的“得”字。 4.提问:“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什么道理?又照应了开头一段的哪 个字? 明确:“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败也由人”的道理:照应了首段 中的“失”字。 5.提问: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论证结构?得出了怎 样的结论? 明确:文章采用的正反对比论证结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文 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6.提问:文章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最后一节起强调作用,强调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 人,微小的事情也可以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这就是本文的论述范围扩 大了,已不再就伶人谈伶人,而是由此及彼,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 四、文章的中心 本文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说明国家盛 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借以对北宋统 治者进行讽谏 五、作业及答案 2、理解并说明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时与衰时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 点的方法。 作者通过探究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衰原因,意在“借古讽今”,提醒 北宋统治者“以古为鉴”,不要沉溺于腐化享乐的生活中 3、找出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是事实论据。 《尚书》名言则是理论论据 附:板书设计 立论:论点一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3 - 3.提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照应了开头一段的哪个 字? 明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成则由人”的道理;它照应了首 段中的“得”字。 4.提问:“庄宗身死国灭” 说明了什么道理?又照应了开头一段的哪 个字? 明确:“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败也由人”的道理;照应了首段 中的“失”字。 5.提问: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论证结构?得出了怎 样的结论? 明确:文章采用的正反对比论证结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文 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6.提问:文章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最后一节起强调作用,强调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 人,微小的事情也可以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这就是本文的论述范围扩 大了,已不再就伶人谈伶人,而是由此及彼,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 四、文章的中心 本文论述后唐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历史教训,侧重说明国家盛 衰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借以对北宋统 治者进行讽谏。 五、作业及答案 2、理解并说明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时与衰时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 点的方法。 作者通过探究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衰原因,意在“借古讽今”,提醒 北宋统治者“以古为鉴”,不要沉溺于腐化享乐的生活中。 3、找出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是事实论据。 《尚书》名言则是理论论据 附:板书设计 立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根据一一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 1.庄宗复仇灭敌一一成则由人 (照应“得”) (盛衰由人 论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 2.庄宗身死国灭一一败也由人 (照应“失”) 总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4 - 根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 1.庄宗复仇灭敌——成则由人 (照应“得”) (盛衰由人) 论证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 2.庄宗身死国灭——败也由人 (照应“失”) 总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