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 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 主题的写法;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 反抗意识
学习目标 ◼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 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 主题的写法; ◼ 2、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 反抗意识
万圣米行
万圣米行
作者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 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 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 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 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 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 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 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 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 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曾与夏丐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 《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 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 席
作者简介 ◼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 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 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 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 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 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 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 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 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 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 《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 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 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 席
补充资料 ■叶圣陶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夜》 《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 被选为语文教材 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 家
补充资料 ◼ 叶圣陶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夜》、 《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 被选为语文教材。 ◼ 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 家
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 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 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结构 第一部分(第1—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 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71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 揭示其普遍性
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 写作背景:20世纪 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 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 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结构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 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 揭示其普遍性
用老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 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 说出是哪三个吗?(即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34段)写贱价粜米; 第二层(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 第三层(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思考: ◼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 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 说出是哪三个吗? (即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l一34段)写贱价粜米; 第二层(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 第三层(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再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 作用。 讨论课后练习 原因: ①洋米,洋面的冲击②向局子捐钱③向 田主交纳地租④“同行公议”的商人压低 米价
再读课文 ◼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 作用。 ◼ 讨论课后练习一 。 ①洋米,洋面的冲击 ②向局子捐钱③向 田主交纳地租④“同行公议”的商人压低 米价。 原因: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思考1.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 什么不同?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 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 “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 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2.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 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 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 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 活更为宽广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 人物: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思考 1.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 什么不同? 2.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 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 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 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 。 “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 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 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 活更为宽广
小说主题的思考 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 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 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对比: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 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 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 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 憎恨之情
小说主题的思考 ◼ 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 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 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对比: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 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 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 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 憎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