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黄帝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3.21MB,团购合买
从哲学源流、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调摄及与现代心身观的比较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对《黄帝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期为心身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2015年11月 〈黄帝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硏究进展 郭显英李兆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上海201203) 【摘要】从哲学源流、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调摄及与现代心身观的比较等方面,综述近 年来对《黄帝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期为心身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黄帝内经》;心身观;心身医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DO]10.16306/j1008-861x.2015.06.022 心身疾病在21世纪疾病谱中所占比例呈上升关系论两方面的集中体现,显示了自身鲜明的特 趋势。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点:即以“气”为一切事物的构成基质,在身心一如 归过程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心理因素占居越来越重的前提下以身为主、以心为从,身心相互影响。虽 要的地位,所以探讨心身相关问题的研究获得极大然没有直接谈到其他形态身心关系对《内经》心身 重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关系思想形成的作用,但不难看出,《内经》以前出 的医学典籍,对心身关系、心身疾病的深刻认识,至现的身心关系形态在《内经》身心关系的萌芽发展 今仍对认识现代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形成过程中占居了重要的位置。中医心身相关理 1《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的源流考析 论思想的最早起源应为春秋时期《左传》中有关形 神密切关系的论述。贾世敬等认为,《内经》独 心身相关问题即心身观,主要研究心与身的性特的中医理论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先秦诸子尤其 质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形神关系是儒道两家哲学观点论及“中和思想”的影响,且特 是《内经》心身观的核心。形即形体,泛指脏腑经络别提出《内经》中形神、心身和谐观念乃是继承和发 等组织器官,也包括精、气、血、津液;神指人体生命展了道家的中和思想,如强调通过“知足”“守 的一切外在表现,包括工作、摄食、代谢、生育等 “养中”来营造和谐的心身环境。可见《内经》中心 系列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的思维活动。形神理身关系的理论是对《内经》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关于 论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背景下对生命和谐延续心身关系认识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中医心身医学 的描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郑红的基础。 斌认为,形神观的渊源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 来自于古代灵与肉、形与神分离的二元认识,最终2《内经》心身相关思想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 向形神相即、形神合一的方向发展。早在《内经》提 有研究认为,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 出形神合一观点之前就有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探讨《内经》的“心身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 形与神身与心的关系。如张学智参照西方哲学论”回。形神合一的观念是《内经》的生命观,也是 心身关系的典型理论,系统梳理了墨子、《管子》四心身统一论的理论基础印。“形神合一”理论主要 篇、庄子孟子《内经》对心身关系的论述,认为《内包括:“形具而神生”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和 经》中身心观思想是黄老之学在宇宙本体论和身心 形与神俱,不可分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z010);上 无以生”三个方面。《内经》提出“五志”的概念 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12ZS112);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学 并以“五脏藏神”来建立形体和精神的联系{。刘 科团队培育项目 富林认为,《内经》对心的认识,从生理上看,与 [作者简介]郭显英,女,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医学与传其他四脏一样“藏而不泻”,同属形体之脏;从功能 统文化研究 上看,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导。血是神明的物质基 [通讯作者]李兆健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础,神从心使又复归于心,故心占据了主宰地位。 E-mail:13012856610@163.com 虽然《内经》心身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形神关系,但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9卷 第 6期 2015年 11月 《黄帝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郭显英 李兆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上海 201203) 【摘 要】 从哲学源流、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调摄及与现代心身观的比较等方面,综述近 年来对《黄帝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期为心身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黄帝内经》;心身观;心身医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306/j.1008861x.2015.06.0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ZJ010);上 海市教委创新重点项目(12ZS112);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学 科团队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 郭显英,女,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医学与传 统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 李兆健,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Email:13012856610@163.com 心身疾病在 21世纪疾病谱中所占比例呈上升 趋势。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 归过程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心理因素占居越来越重 要的地位,所以探讨心身相关问题的研究获得极大 重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医学典籍,对心身关系、心身疾病的深刻认识,至 今仍对认识现代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内经》心身相关问题的源流考析 心身相关问题即心身观,主要研究心与身的性 质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形神关系 是《内经》心身观的核心。形即形体,泛指脏腑经络 等组织器官,也包括精、气、血、津液;神指人体生命 的一切外在表现,包括工作、摄食、代谢、生育等一 系列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的思维活动[1] 。形神理 论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背景下对生命和谐延续 的描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和凝练[2] 。郑红 斌[1] 认为,形神观的渊源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 来自于古代灵与肉、形与神分离的二元认识,最终 向形神相即、形神合一的方向发展。早在《内经》提 出形神合一观点之前,就有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探讨 形与神、身与心的关系。如张学智[3]参照西方哲学 心身关系的典型理论,系统梳理了墨子、《管子》四 篇、庄子、孟子、《内经》对心身关系的论述,认为《内 经》中身心观思想是黄老之学在宇宙本体论和身心 关系论两方面的集中体现,显示了自身鲜明的特 点:即以“气”为一切事物的构成基质,在身心一如 的前提下以身为主、以心为从,身心相互影响。虽 然没有直接谈到其他形态身心关系对《内经》心身 关系思想形成的作用,但不难看出,《内经》以前出 现的身心关系形态在《内经》身心关系的萌芽发展 形成过程中占居了重要的位置。中医心身相关理 论思想的最早起源应为春秋时期《左传》中有关形 神密切关系的论述[4] 。贾世敬等[5] 认为,《内经》独 特的中医理论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先秦诸子尤其 是儒道两家哲学观点论及“中和思想”的影响,且特 别提出《内经》中形神、心身和谐观念乃是继承和发 展了道家的中和思想,如强调通过“知足”“守一” “养中”来营造和谐的心身环境。可见《内经》中心 身关系的理论是对《内经》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关于 心身关系认识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中医心身医学 的基础。 2 《内经》心身相关思想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 有研究认为,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源于 《内经》的“心身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 论”[6] 。形神合一的观念是《内经》的生命观,也是 心身统一论的理论基础[7] 。“形神合一”理论主要 包括:“形具而神生”、“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和 “形与神俱,不可分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 无以生”三个方面[8] 。《内经》提出“五志”的概念, 并以“五脏藏神”来建立形体和精神的联系[9] 。刘 富林[10] 认为,《内经》对心的认识,从生理上看,与 其他四脏一样“藏而不泻”,同属形体之脏;从功能 上看,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导。血是神明的物质基 础,神从心使又复归于心,故心占据了主宰地位。 虽然《内经》心身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形神关系,但 ·83·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NIS MEDICALIS SINENSIS PHARMACOLOGIAEQUE SHANGHAI Vol 29 No 6 Now, 2015 《内经》心身观所涵盖的基本理论不仅限于此。近心神两个方面理解,认为疼痛作为一种知觉体验, 年来对《内经》心身关系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属于形神兼病,心神是痛的中心环节。王向雷从 王庆其将《内经》对心身关系的认识归纳总结为《内经》有关论述出发,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 三个方面:心身关系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人”三才一充的体质特点决定其神易怯易郁;在外界不良因素 体医学模式,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合一,特点为刺激下出现神伤、气机紊乱,使得阳失升、郁而化 心总统形神。孔凡涵出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风,导致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在治疗上应做到 学模式解释为置形神合一的人于自然社会环境变形神兼治。唐红珍探讨《内经》对肥胖病因病机 化之中考虑其功能状态,并结合环境变化进行诊的认识,主张辨析肥胖的中医证候,不但要综合分 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疗活动。这也是中医学析肥胖之人的体格特征,还要分析肥胖之人的情 整体观念的体现。 绪、性格特点。杨娟等2结合《内经》形神合一、五 此外,《内经》中关于心身关系的论述除形神合脏情志论、体质论,指出抑郁症多先出现身体不适 一论、五脏情志论、天人合一论外,还包括体质气质和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日久引起情绪低落,且抑 学。《内经》对体质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形体生理郁症涉及多个脏腑,不能单从肝治;肾阳不足是抑 方面,更认为勇怯、忍耐性、性情敦厚、情志苦乐等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原因在于肾藏精,精又是神 性格心理特征都与体质有关。张安富等认志活动的根本。借鉴《内经》心身疾病的病机理论 为,气质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的反映,《内经》已有利于从多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心身疾病的发生发 根据人的生理禀赋及社会品性对气质进行了分类。展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合众多专家的研究,我们认为《内经》心身观中的 体质侧重于形质,气质侧重于心理特征,气质与体4《内经》心身疾病的诊断方法 质可以相互影响。气质本身所包含的心理特征与 近年来对心身疾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更为全面 生理素质之间的关系体质本身所包含的心理特征也有创新。吕波等以《内经》为依据从问七情病 与生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气质与体质两者之间的关因、问性格特征、问睡眠梦境、问居处环境四个方面 系实际是每个人固有的三种心身关系的表现形式。出发,阐述问诊在心身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必要性 3《内经》心身疾病病机的相关探讨 并指出问诊的目的在于交流,医生要做到告之、语 之、导之、开之,才能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毛曦晔 《内经》已认识到心身关系致病机制,即心身两等2认为,《内经》的五色理论不仅可运用于心身 方面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维持健康。临疾病的诊断,还可以运用于指导疾病治疗以及康复 床中形体异常影响到精神(狭义精神)意识活动,精养生,达到调整心身状态的目的。但望诊不能单纯 神意识异常导致躯体失常的疾病,统称为“心身疾机械地理解成颜色的变化,重要的是神的改变,从 病”2。《内经》中心身失调的病机可归纳为:气机医生的直觉经验来观察患者的情况。不仅做到由 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精血亏虚、神志失常],形察神,也要做到由神及形。在现代,五色理论运 其中气机紊乱普遍存在是最为基础的病机。各用于心理治疗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高也陶等认 种情志变化以及长期的性格差异都是导致气机紊为,利用《内经》“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的理论和五 乱的原因。吴霜认为,《内经》心身医学的中心音与年岁、五音与发音的关系、五音与经脉脏腑的 环节是心理因素,尤其强调情志在心身疾病发生、关系,结合现代化的闻诊研究,听音辨病可以作为 发展、转归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心理异常可心身疾病早期的一种诊断方法,以便尽早地发现健 以引起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也可导致心理异常。目康状况的变化。虽然这种五脏相音的诊断方法运 前,临床中心身疾病的病机主要为肝疏泄太过或不用在临床上难度较大,但也为确切的诊断提供了可 及引起的机体刚柔的不能相济),《内经》还提到能与保障。 药物因素导致的药源性心身疾病 对心身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的是唐 运用《内经》心身关系理论来探讨疾病的发生文涛。他将《内经》心身观贯穿于“四诊”,强调 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颇多。张继伟等受“诸痛望诊要察态知神、从神诊形,从身心两个角度观察 痒疮,皆属于心”的启发,从心的生理功能(包括心患者;闻诊可从声音和情志变化两个方面来判断脏 主神明,司知觉,主血脉,心藏神)和七情皆可损伤腑盛衰和心理类型;问诊尤其要注意患者的主观陈

ACTAUNIVERSITATISTRADITIONISMEDICALISSINENSISPHARMACOLOGIAEQUESHANGHAIVol.29No.6Nov.,2015 《内经》心身观所涵盖的基本理论不仅限于此。近 年来对《内经》心身关系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王庆其[7]将《内经》对心身关系的认识归纳总结为 三个方面:心身关系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人”三才一 体医学模式,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合一,特点为 心总统形神。孔凡涵[11]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 学模式解释为置形神合一的人于自然社会环境变 化之中考虑其功能状态,并结合环境变化进行诊 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疗活动。这也是中医学 整体观念的体现。 此外,《内经》中关于心身关系的论述除形神合 一论、五脏情志论、天人合一论外,还包括体质气质 学[4] 。《内经》对体质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形体生理 方面,更认为勇怯、忍耐性、性情敦厚、情志苦乐等 性格心理特征都与体质有关[12] 。张安富等[13]认 为,气质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的反映,《内经》已 根据人的生理禀赋及社会品性对气质进行了分类。 综合众多专家的研究,我们认为《内经》心身观中的 体质侧重于形质,气质侧重于心理特征,气质与体 质可以相互影响。气质本身所包含的心理特征与 生理素质之间的关系、体质本身所包含的心理特征 与生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气质与体质两者之间的关 系实际是每个人固有的三种心身关系的表现形式。 3 《内经》心身疾病病机的相关探讨 《内经》已认识到心身关系致病机制,即心身两 方面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维持健康[14] 。临 床中形体异常影响到精神(狭义精神)意识活动,精 神意识异常导致躯体失常的疾病,统称为“心身疾 病”[2] 。《内经》中心身失调的病机可归纳为:气机 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精血亏虚、神志失常[15] , 其中气机紊乱普遍存在,是最为基础的病机[16] 。各 种情志变化以及长期的性格差异都是导致气机紊 乱的原因。吴霜[17]认为,《内经》心身医学的中心 环节是心理因素,尤其强调情志在心身疾病发生、 发展、转归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心理异常可 以引起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也可导致心理异常。目 前,临床中心身疾病的病机主要为肝疏泄太过或不 及引起的机体刚柔的不能相济[18] ,《内经》还提到 药物因素导致的药源性心身疾病[16] 。 运用《内经》心身关系理论来探讨疾病的发生 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颇多。张继伟等[19] 受“诸痛 痒疮,皆属于心”的启发,从心的生理功能(包括心 主神明,司知觉,主血脉,心藏神)和七情皆可损伤 心神两个方面理解,认为疼痛作为一种知觉体验, 属于形神兼病,心神是痛的中心环节。王向雷[20] 从 《内经》有关论述出发,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 充的体质特点决定其神易怯易郁;在外界不良因素 刺激下出现神伤、气机紊乱,使得阳失升、郁而化 风,导致小儿抽动 -秽语综合征,在治疗上应做到 形神兼治。唐红珍[21] 探讨《内经》对肥胖病因病机 的认识,主张辨析肥胖的中医证候,不但要综合分 析肥胖之人的体格特征,还要分析肥胖之人的情 绪、性格特点。杨娟等[22]结合《内经》形神合一、五 脏情志论、体质论,指出抑郁症多先出现身体不适 和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日久引起情绪低落,且抑 郁症涉及多个脏腑,不能单从肝治;肾阳不足是抑 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原因在于肾藏精,精又是神 志活动的根本。借鉴《内经》心身疾病的病机理论 有利于从多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心身疾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4 《内经》心身疾病的诊断方法 近年来对心身疾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更为全面, 也有创新。吕波等[23] 以《内经》为依据从问七情病 因、问性格特征、问睡眠梦境、问居处环境四个方面 出发,阐述问诊在心身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必要性, 并指出问诊的目的在于交流,医生要做到告之、语 之、导之、开之,才能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毛曦晔 等[24] 认为,《内经》的五色理论不仅可运用于心身 疾病的诊断,还可以运用于指导疾病治疗以及康复 养生,达到调整心身状态的目的。但望诊不能单纯 机械地理解成颜色的变化,重要的是神的改变,从 医生的直觉经验来观察患者的情况。不仅做到由 形察神,也要做到由神及形。在现代,五色理论运 用于心理治疗显示出它的优越性。高也陶等[25]认 为,利用《内经》“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的理论和五 音与年岁、五音与发音的关系、五音与经脉脏腑的 关系,结合现代化的闻诊研究,听音辨病可以作为 心身疾病早期的一种诊断方法,以便尽早地发现健 康状况的变化。虽然这种五脏相音的诊断方法运 用在临床上难度较大,但也为确切的诊断提供了可 能与保障。 对心身疾病诊断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的是唐 文涛[26] 。他将《内经》心身观贯穿于“四诊”,强调 望诊要察态知神、从神诊形,从身心两个角度观察 患者;闻诊可从声音和情志变化两个方面来判断脏 腑盛衰和心理类型;问诊尤其要注意患者的主观陈 ·84·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2015年11月 述、感受和诉求;切诊则可从脉象上观察患者的情起的。关于病因的认识,《内经》的正(内因)、邪 志变化。该研究为心身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外因)学说与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 细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临床诊断心身疾病提供了更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 准确的依据。由此可见,心身疾病与其他疾病的诊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 断不同,心身疾病的诊断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诸种应激因素。李燕认为,两种疾病观既有 础上,尤其要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不同又有相似之处,它们在生理心理关系方面都注 5心身疾病的治疗调养原则 重整体性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内经》理解 为以心神为统帅的形神合一;现代心身医学则认为 《内经》在“形神合一”观念指导下,重视对患者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与整个神经系统 精神异常、情感波动等心理状态的调治,创立了一和躯体密切联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二者都认为 整套丰富有效的心身调治手段和方法2。治疗调人的体质性格是发病的基础,不良的社会心理刺激 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心身同治、形神兼养。是发病的诱因,且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会形成恶性 王庆其认为,《内经》中心身疾病的治疗是调神以循环。《内经》认为,导致心身疾病的关键是情志变 冶形(包括祝由、劝导法、以情胜情法、移情变气法、化引起的气血阴阳失调;现代心身医学则认为不良 顺情从欲法),治形以疗神,或者心身同治。在治疗刺激引起心理反应和大脑功能的改变,在此基础上 由心理因素引起躯体疾病而导致心身疾病时,当着引起某组织器官功能形态的改变,从而引发心身疾 重调心以治身;在治疗因躯体疾病引起心理异常而病。在治疗方法方面,《内经》坚持针药并用,并提 导致的心身疾病时,当着重调身以疗心。田丙坤{出语言疏导、情志疗法、顺从欲望等方法,现代心身 总结了《内经》理论在治疗身心疾病时的三个原则:医学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侯志旺 标本相得,医患配合;因人制宜,有的放矢;配合针等指出,现代心身观利用《内经》对心身关系的 药,综合调理。谷忠悦等探讨了《内经》心身疾论述,以《内经》五脏相音、以情治情的观念为指导 病经络辨证的特点与规律,认为临床中精神性焦虑创立了一种通过音乐缓解情志郁结的治疗方法。 以足阳明经和足少阴经为显著,躯体性焦虑以五脏李春红等从现代人格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内经》 为主;并提出运用经络辨证指导心身疾病治疗。杨中五态人的心身特征,有助于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 秋莉等对《内经》中有关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进度理解心身相关问题。《内经》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行了全面的整理,归纳为“视五态论治”“临病问便”是现代心身观建立的基础。现代心身医学理论没 从容人事”,并强调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社会因有超出形神合一理论框架的范畴,并逐步认识到精 素、体质、气质的重要影响。阳光对《内经》中顺神因素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应四时调神益志、陶冶情志守神养性、重视发育保 精益寿、调节饮食谨和五味、劳逸适度加强锻炼等 7小结与展望 身心保养内容进行论述,特别指出《内经》顺应四 在过去的十年间,对《内经》心身关系的研究工 时、养神调志、人与天地(即自然社会)协调统一的作未曾间断,且有增多之势,但研究仍存在一些局 思想对人们身心保养、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限。首先,大多为理论研究,缺少技术性的研究,致 义。陶功定1指出,《内经》将健康的心身状态高使理论多束之高阁,如何发展弘扬该思想以及更好 度概括为“平人”,对于如何保持“平人不病”,则应地运用于医疗保健的实践当中确实需要更多的努 做到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变化、身心一致。可以看力;其次,现代心身医学与《内经》心身观的交流不 出,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内经》不仅要求够,研究多停留在《内经》本身,从而出现重复研究 保持心神与形体的和谐,还强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的现象,对其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很少,未能全面结 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合其他领域的相关内容,研究总体比较单一化 6《内经》心身观与现代心身观的比较 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心身疾病复杂多变。《内经》心身观涉及心理生理 纵观《内经》心身疾病观和现代心身医学疾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全面挖掘《内经》 观,虽然两者发展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医学中心身理论以及诊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 理论来源不同,但均认为心身疾病都是由多因素引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为治疗心身疾病提供更全面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9卷 第 6期 2015年 11月 述、感受和诉求;切诊则可从脉象上观察患者的情 志变化。该研究为心身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详 细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临床诊断心身疾病提供了更 准确的依据。由此可见,心身疾病与其他疾病的诊 断不同,心身疾病的诊断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基 础上,尤其要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5 心身疾病的治疗调养原则 《内经》在“形神合一”观念指导下,重视对患者 精神异常、情感波动等心理状态的调治,创立了一 整套丰富有效的心身调治手段和方法[2] 。治疗调 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心身同治、形神兼养。 王庆其[7] 认为,《内经》中心身疾病的治疗是调神以 治形(包括祝由、劝导法、以情胜情法、移情变气法、 顺情从欲法),治形以疗神,或者心身同治。在治疗 由心理因素引起躯体疾病而导致心身疾病时,当着 重调心以治身;在治疗因躯体疾病引起心理异常而 导致的心身疾病时,当着重调身以疗心。田丙坤[27] 总结了《内经》理论在治疗身心疾病时的三个原则: 标本相得,医患配合;因人制宜,有的放矢;配合针 药,综合调理。谷忠悦等[28]探讨了《内经》心身疾 病经络辨证的特点与规律,认为临床中精神性焦虑 以足阳明经和足少阴经为显著,躯体性焦虑以五脏 为主;并提出运用经络辨证指导心身疾病治疗。杨 秋莉等[29] 对《内经》中有关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进 行了全面的整理,归纳为“视五态论治”“临病问便” “从容人事”,并强调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社会因 素、体质、气质的重要影响。阳光[30]对《内经》中顺 应四时调神益志、陶冶情志守神养性、重视发育保 精益寿、调节饮食谨和五味、劳逸适度加强锻炼等 身心保养内容进行论述,特别指出《内经》顺应四 时、养神调志、人与天地(即自然社会)协调统一的 思想对人们身心保养、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陶功定[31]指出,《内经》将健康的心身状态高 度概括为“平人”,对于如何保持“平人不病”,则应 做到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变化、身心一致。可以看 出,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内经》不仅要求 保持心神与形体的和谐,还强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 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6 《内经》心身观与现代心身观的比较 纵观《内经》心身疾病观和现代心身医学疾病 观,虽然两者发展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医学 理论来源不同,但均认为心身疾病都是由多因素引 起的[32] 。关于病因的认识,《内经》的正(内因)、邪 (外因)学说与现代心身医学认识基本一致。内因 包括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淫和饮 食劳逸等,包括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 诸种应激因素[15] 。李燕[33]认为,两种疾病观既有 不同又有相似之处,它们在生理心理关系方面都注 重整体性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内经》理解 为以心神为统帅的形神合一;现代心身医学则认为 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与整个神经系统 和躯体密切联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二者都认为 人的体质性格是发病的基础,不良的社会心理刺激 是发病的诱因,且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会形成恶性 循环。《内经》认为,导致心身疾病的关键是情志变 化引起的气血阴阳失调;现代心身医学则认为不良 刺激引起心理反应和大脑功能的改变,在此基础上 引起某组织器官功能形态的改变,从而引发心身疾 病。在治疗方法方面,《内经》坚持针药并用,并提 出语言疏导、情志疗法、顺从欲望等方法,现代心身 医学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侯志旺 等[34] 指出,现代心身观利用《内经》对心身关系的 论述,以《内经》五脏相音、以情治情的观念为指导, 创立了一种通过音乐缓解情志郁结的治疗方法。 李春红等[35] 从现代人格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内经》 中五态人的心身特征,有助于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 度理解心身相关问题。《内经》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是现代心身观建立的基础。现代心身医学理论没 有超出形神合一理论框架的范畴,并逐步认识到精 神因素的作用及其重要性[10] 。 7 小结与展望 在过去的十年间,对《内经》心身关系的研究工 作未曾间断,且有增多之势,但研究仍存在一些局 限。首先,大多为理论研究,缺少技术性的研究,致 使理论多束之高阁,如何发展弘扬该思想以及更好 地运用于医疗保健的实践当中确实需要更多的努 力;其次,现代心身医学与《内经》心身观的交流不 够,研究多停留在《内经》本身,从而出现重复研究 的现象,对其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很少,未能全面结 合其他领域的相关内容,研究总体比较单一化。 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心身疾病复杂多变。《内经》心身观涉及心理生理、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全面挖掘《内经》 中心身理论以及诊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 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为治疗心身疾病提供更全面的 ·85·

86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NIS MEDICALIS SINENSIS PHARMACOLOGIAEQUE SHANGHAI Vol 29 No 6 Now, 2015 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研究 宁中医杂志,2004,31(1):18- 的同时,应该把如何提高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17]吴霜《黄帝内经》心身医学观浅析[.中医杂志2010,51 (增刊2):65-66 预防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置于重要战略位置,在(8]赵志付.浅析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1].中医杂志,200,4 提高生理保健的同时,加强心理保健意识。除心身 (2):146-147 观以外,《内经》还有许多形态的心身关系,值得我19]张继伟,王瑾,张安玲,从《内经》心身关系谈疼痛的发生机 们比较研究。应当结合其他形态的心身关系,多角 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启发[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8,32(4):165-168 度地理解心身观的内涵,从多个途径获得防治心身 [20]王向雷.从《内经》的心身医学观谈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机 疾病的方法,以期全方位、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维护 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29):16-17 健康与防治疾病。 [21]唐红珍.肥胖与中医心身相关理论的关系[J].广西中医药 2011,34(2):53-54. 参考文献 22]杨娟李志刚基于中医身心医学思想谈抑郁病从肾论治[J] [1]郑红斌.中医形神观源流与内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世界中医药,2014,9(6):736-739. [23]吕波,赵铭宇,许诺,等.结合《黄帝内经》谈心身疾病的问诊 [2]孟闫燕,李友林,王伟,等.《黄帝内经》关于形神理论的诠释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4(12):195-196 [冂].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0(8):13-15. 24]毛曦晔,何清平.中医五色理论与心身调养[C].北京:第四 [3]张学智.中国哲学中心身关系的几种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 届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80-8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5-14 [25]高也陶,李捷玮,潘慧巍,等.五脏相音:心身疾病早期诊断的 [4]倪红梅,方盛泉,何裕民,等.中医心身相关探索[J].上海中医 种方法[C].上海: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 药杂志,2007,41(5):18-19 论文集,206:54-59 [5]贾世敬,张其成.浅析先秦道家中和思想及其对《黄帝内经》的[26]唐文涛《内经》医学模式中的心身医学思想探讨[]陕西中 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5):91-92 医,2012,3(11):1549-1550 [6]赵志付,赵鹏,张成,等.中医心身医学的由来与发展[C].北[27]田丙坤.《内经》身心医学理论应用初探[C].天津:第五届全 京:第四届心身医学新进展国际论,2012:1-14 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2010:78-81 [7]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8]谷忠悦,关怀玉《内经》中心身疾病相关症状经络辨证特点的 社,2014:88-94 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4):35-36 [8]成映霞,段永强程容,等.论《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及其[29]杨秋莉,于迎薛崇成《内经》中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J 身心医学思想[J].甘肃中医,2008,21(3):1-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0-21. [9]曹玉净.《内经》整体观的升华与“心身理论”浅析[J].陕西中[30]阳光《黄帝内经》中的心身保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 医,2006,27(5):623-624 报,2008,33(1):94-96 [10]刘富林《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31]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 医学院,2005 医,2014,20(3):36-40 [11]孔凡涵.《黄帝内经》“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与思考[冂][32]徐琼芳.《内经》一心身医学发展之源[J].内蒙古中医药 明中医,2012,27(1):22-24 2008,27(9):64-65 [12]李海峰陈正赵心华.《内经》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化体质论的[33]李燕《内经》与现代心身医学[冂].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 建构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3,45(12):3-5 30(4):2-3 [13]张安富,罗其华,徐大伟,等.略论《内经》的人性和气质说[34]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4):132-133 2009,29(1):1-3 [14]傅岳武,彭瑜.浅析《黄帝内经》的心身医学思想[冂].湖北中[35]李春红,杨振宁,王飞新视角下五态人的心身特征[J].时珍 医学院学报,2007,9(1):58-59 国医国药,2010,21(3):768-769 [15]苏萍.《黄帝内经》中身心健康问题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 编辑:肖元春 育学院,2006. 收稿日期:2015-06-12 6]申鹏飞,申东原,石学敏.《内经》关于心身疾病的论述[].辽 Research Advances in Mind- Body Related Issues in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GUO Xian-ying LI Zhao-jian Literatur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is paper he mind-body related issues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from philosophical origination, theoretical basi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diagnostic approaches, therapeutic regimens and comparative study with modern psychosomatic concepts attempt to provide valuable and helpful evidences for the clinical searches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KEYWORDS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mind-body concept; psychosomatic medicine; review

ACTAUNIVERSITATISTRADITIONISMEDICALISSINENSISPHARMACOLOGIAEQUESHANGHAIVol.29No.6Nov.,2015 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研究 的同时,应该把如何提高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 预防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置于重要战略位置,在 提高生理保健的同时,加强心理保健意识。除心身 观以外,《内经》还有许多形态的心身关系,值得我 们比较研究。应当结合其他形态的心身关系,多角 度地理解心身观的内涵,从多个途径获得防治心身 疾病的方法,以期全方位、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维护 健康与防治疾病。 参考文献: [1]郑红斌.中医形神观源流与内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28(1):911. [2]孟闫燕,李友林,王伟,等.《黄帝内经》关于形神理论的诠释 [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0(8):1315. [3]张学智.中国哲学中心身关系的几种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514. [4]倪红梅,方盛泉,何裕民,等.中医心身相关探索[J].上海中医 药杂志,2007,41(5):1819. [5]贾世敬,张其成.浅析先秦道家中和思想及其对《黄帝内经》的 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5):9192. [6]赵志付,赵鹏,张成,等.中医心身医学的由来与发展[C].北 京:第四届心身医学新进展国际论,2012:114. [7]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4:8894. [8]成映霞,段永强,程容,等.论《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及其 身心医学思想[J].甘肃中医,2008,21(3):12. [9]曹玉净.《内经》整体观的升华与“心身理论”浅析[J].陕西中 医,2006,27(5):623624. [10]刘富林.《黄帝内经》形神合一理论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 医学院,2005. [11]孔凡涵.《黄帝内经》“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与思考[J]. 光明中医,2012,27(1):2224. [12]李海峰,陈正,赵心华.《内经》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化体质论的 建构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3,45(12):35. [13]张安富,罗其华,徐大伟,等.略论《内经》的人性和气质说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4):132133. [14]傅岳武,彭瑜.浅析《黄帝内经》的心身医学思想[J].湖北中 医学院学报,2007,9(1):5859. [15]苏萍.《黄帝内经》中身心健康问题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 育学院,2006. [16]申鹏飞,申东原,石学敏.《内经》关于心身疾病的论述[J].辽 宁中医杂志,2004,31(1):1819. [17]吴霜.《黄帝内经》心身医学观浅析[J].中医杂志,2010,51 (增刊 2):6566. [18]赵志付.浅析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J].中医杂志,2006,47 (2):146147. [19]张继伟,王瑾,张安玲.从《内经》心身关系谈疼痛的发生机 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启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8,32(4):165168. [20]王向雷.从《内经》的心身医学观谈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机 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29):1617. [21]唐红珍.肥胖与中医心身相关理论的关系[J].广西中医药, 2011,34(2):5354. [22]杨娟,李志刚.基于中医身心医学思想谈抑郁病从肾论治[J]. 世界中医药,2014,9(6):736739. [23]吕波,赵铭宇,许诺,等.结合《黄帝内经》谈心身疾病的问诊 [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4(12):195196. [24]毛曦晔,何清平.中医五色理论与心身调养[C].北京:第四 届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8083. [25]高也陶,李捷玮,潘慧巍,等.五脏相音:心身疾病早期诊断的 一种方法[C].上海: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 12届年会 论文集,2006:5459. [26]唐文涛.《内经》医学模式中的心身医学思想探讨[J].陕西中 医,2012,33(11):15491550. [27]田丙坤.《内经》身心医学理论应用初探[C].天津:第五届全 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2010:7881. [28]谷忠悦,关怀玉.《内经》中心身疾病相关症状经络辨证特点的 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4):3536. [29]杨秋莉,于迎,薛崇成.《内经》中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021. [30]阳光.《黄帝内经》中的心身保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8,33(1):9496. [31]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 医,2014,20(3):3640. [32]徐琼芳.《内经》—心身医学发展之源[J].内蒙古中医药, 2008,27(9):6465. [33]李燕.《内经》与现代心身医学[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 30(4):23. [34]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 2009,29(1):13. [35]李春红,杨振宁,王飞.新视角下五态人的心身特征[J].时珍 国医国药,2010,21(3):768769. 编辑:肖元春 收稿日期:20150612 ResearchAdvancesinMindBodyRelatedIssues inHuangdi’sInternalClassic GUOXianying LIZhaojian LiteratureResearchInstitute,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ABSTRACT ThispaperreviewsthemindbodyrelatedissuesinHuangdi’sInternalClassicfrom theperspectivesof philosophicalorigination,theoreticalbasis,etiologyandpathogenesis,diagnosticapproaches,therapeuticregimensand comparativestudywithmodernpsychosomaticconcepts,inanattempttoprovidevaluableandhelpfulevidencesfortheclinical researchesofpsychosomaticmedicine. KEYWORDS Huangdi’sInternalClassic;mindbodyconcept;psychosomaticmedicine;review ·86·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