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市房山区2016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_北京市房山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2.28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北京市房山区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 试题 本试卷共有4页,共19道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2.请务必将你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基础·运用(共16分) 其中1-4题为选择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5题为填空题。 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3)题。(共6分) 【甲】浅浅一杯茶,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众一方面来说,茶可以 化腥解酒,待客迎宾。北京旧日的大碗茶是人们夏日解暑祛热的最佳饮料,茶 馆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集会和交易的最佳场所,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 中就可一见端倪。如今,老北京的茶馆大多销声匿迹,四川的茶馆还保持着旺 盛的生命力,人们泡茶馆、摆龙门阵好不自在逍遥。从雅文化的一方面来说,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荼”,他们在茶香中酝酿诗情,泼墨挥毫,颇 多雅趣。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李清照“酒阑更喜团茶苦”,“赌书消得泼茶香”,俱都深谙 茶中真趣 南宋时期茶种和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明朝中后期日本高僧利休开创日本茶道, 定下“和、敬、清、寂”茶道四规。知堂老人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茶道” 有一精辟的解释:“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 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日本的追 求“静思”与中国的追求“雅趣”成为东方茶文化的两大代表:在东方的土地 上 【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 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在与茶结缘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脍 炙人口的茶联,如“得与天下同其乐 茶自峰生味更圆” 书能香我无须花”、“汲来江水烹新茗, ”等。茶联,堪称中 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注:①知堂老人: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翻译家。自号知堂。浙江绍兴 人。鲁迅二弟。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葩(pa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B.葩(pa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C.葩(ba)“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D.葩(ba)“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2)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填入【甲】文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B.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C.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D.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北京市房山区 2015-2016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 试题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其中 1-4 题为选择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5 题为填空题。 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3)题。(共 6 分) 【甲】浅浅一杯茶,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众一方面来说,茶可以 化腥解酒,待客迎宾。北京旧日的大碗茶是人们夏日解暑祛热的最佳饮料,茶 馆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集会和交易的最佳场所,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 中就可一见端倪。如今,老北京的茶馆大多销声匿迹,四川的茶馆还保持着旺 盛的生命力,人们泡茶馆、摆龙门阵好不自在逍遥。从雅文化的一方面来说,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他们在茶香中酝酿诗情,泼墨挥毫,颇 多雅趣。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李清照“酒阑更喜团茶苦”,“赌书消得泼茶香”,俱都深谙 茶中真趣。 南宋时期茶种和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明朝中后期日本高僧利休开创日本茶道, 定下“和、敬、清、寂”茶道四规。知堂老人①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茶道” 有一精辟的解释:“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 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日本的追 求“静思”与中国的追求“雅趣”成为东方茶文化的两大代表;在东方的土地 上, 。 【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 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在与茶结缘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脍 炙人口的茶联,如“得与天下同其乐, ”、“ ,茶自峰生味更圆”、 “ ,书能香我无须花”、“汲来江水烹新茗, ”等。茶联,堪称中 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注:①知堂老人: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翻译家。自号知堂。浙江绍兴 人。鲁迅二弟。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葩(p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B.葩(p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C.葩(b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D.葩(b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2)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填入【甲】文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B.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C.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D.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本试卷共有 4 页,共 19 道题,满分 100 分,时间 120 分钟。 2.请务必..将你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3)下面四句分别填入【乙】文中横线处,可以构成四副茶联。请将这四句依 次填写在横线上,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茶亦醉人何必酒②买尽青山当画屏 ③不可一日无此君 ④泉从石出情宜冽 A.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2.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 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 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2分)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3.校本课程《走近楹联》开设后,同学们读联、背联、赏联,感受楹联文化的 魅力,享受学习楹联文化的快乐。在一次“走出校园,广阔天地学楹联”的活 动中,老师请同学们用一副对联说说学习楹联的收获或体会,下列回答不得体 的一句是(2分) 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书香校园厚学养楹联文化润心 C.行百川才晓江河之美 读破千联方知语言之奇 D.人间百益,不及读书半分妙尘世千好,未如品联一段香 4.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运笔章法严 着 谨,流畅 洒脱B.线 条变化自 如,粗细适当 C.笔墨干净利落,浓淡相宜。D.布局整齐有序,彰显楷书气势。 5.古诗文默写(4分)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6-8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 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

(3)下面四句分别填入【乙】文中横线处,可以构成四副茶联。请将这四句依 次填写在横线上,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茶亦醉人何必酒 ②买尽青山当画屏 ③不可一日无此君 ④泉从石出情宜冽 A.③④①② B. ③④②①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② 2.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 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 ...按照字 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2 分)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3.校本课程《走近楹联》开设后,同学们读联、背联、赏联,感受楹联文化的 魅力,享受学习楹联文化的快乐。在一次“ 走出校园,广阔天地学楹联”的活 动中,老师请同学们用一副对联说说学习楹联的收获或体会,下列回答不得体 ... 的一句是(2 分) A.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宽 B.书香校园厚学养 楹联文化润心田 C.行百川才晓江河之美 读破千联方知语言之奇 D.人间百益,不及读书半分妙 尘世千好,未如品联一段香 4. 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 ...的一项是(2 分) A.运笔章法严 谨,流畅 洒脱 B.线 条变化自 如,粗细适当。 C.笔墨干净利落,浓淡相宜。 D.布局整齐有序,彰显楷书气势。 5. 古诗文默写(4 分)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李白的“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二、文言文阅读(共 8 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 6-8 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 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 注:[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安用重法邪?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此人 为具言所闻 翻译: (2)或请重法以禁之。 翻译: 8.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 那里没 有 和 (2分) 、名著阅读(共5分) 图1 图2 图3 9.上 海经>》 序号 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又 〃,原名是《(4) 》。我们还读过这部名著中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冰湖》,完成第10-12题。(共10分)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 “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 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 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 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 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 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 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 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 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 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 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 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 注:[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 晋 。 无论: ⑵ 安 用 重 法 邪 ? 安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 分) ⑴ 此人一一 为 具 言 所 闻 翻译: ⑵或请重法以禁之。 翻译: 8.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 那里没 有 和 。(2 分) 三、名著阅读(共 5 分) 图 1 图 2 图 3 9.上面是文章《阿长与》中的三幅插图,其中图 (1) (填 序号)反映的内容是: (2) (依据图片和文章概括)。《阿长与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3) 》,原名是《(4) 》。我们还读过这部名著中的《 (5) 》一文。 四、现代文阅读(共 26 分) (一)阅读《冰湖》,完成第 10–12 题。(共 10 分)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 “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 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 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 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 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 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 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 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 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 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 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 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 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 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 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 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 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 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 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 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 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 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 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 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妤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 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0“喀嚓”一声,桨断了 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 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 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 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喀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 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①“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 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 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 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 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 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 点头 ⑩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 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0.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父子俩通网打鱼 砸冰行船 一看到 希望 11.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笫①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13~15题。(共8分) 【甲】采集植物和渔猎野生的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获取食物的最重要方式 传说中国有一位圣人名叫神农,他为使百姓有食物吃,“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 之实,察酸苦之味”。为尝试“百草”,他“一天而遇七十毒”。这些传说,从 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为寻找食用植物所作的各种努力。他们辨认和品尝 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在古代还没有出现文字时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 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 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 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 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 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 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 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 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 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 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 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 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 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喀嚓”一声,桨断了。 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 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 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 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喀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 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⑪“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 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 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 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 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 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 点头。 ⑫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 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0.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 分) 父子俩遛网打鱼—— (1) ——砸冰行船—— (2) ——看到 希望 11.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 12.笫⑪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 13~15 题。(共 8 分) 【甲】采集植物和渔猎野生的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获取食物的最重要方式。 传说中国有一位圣人名叫神农,他为使百姓有食物吃,“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 之实,察酸苦之味”。为尝试“百草”,他“一天而遇七十毒”。这些传说,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为寻找食用植物所作的各种努力。他们辨认和品尝 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在古代还没有出现文字时

这种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因此 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积累的动植物知识,能够将自然界中一些可供食用的动 物或植物,(1)(驯化/驯服)或培育成为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家养动物或栽 培植物。人们在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实践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动植物的认 识。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刻画有动植物形象的陶 器。在辛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外壁上有一幅太阳与植物的图画,画 的中间是一棵刚出土不久的植物子叶,子叶的两旁,画了两个闪射着阳光的太 阳。图画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阳光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河南临汝闫村出土的距今已有5000年的一个彩色陶器上,绘制着一幅鹳鸟衔 鱼的图画,这幅鹳鱼图,清楚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鹳鸟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 以上事实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的生物学知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孕育 和萌芽。 (乙)商、周时期,生物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为生物 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甲骨文中关于动植物方面的记载,说 明我国古代早期就有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知识 甲骨文是我国殷商时期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 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一些思考。“禾”字在甲骨文 中写作或写作F,它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 是对谷类作物的统称。甲骨文中还有许多从禾的字,如黍、稻等。这表明当时 人们已经将这些作物视为同一类的植物了。鹿是古代狩猎最重要的对象,所以 古代人们很熟悉鹿的习性。 “鹿”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它着重画出鹿的长颈、小尾巴和 分叉的双角,一眼就能看出是只 鹿的形状。甲骨文中还有几种鹿 类动物名称,比如“麝、麇、鏖”等,虽然它们整体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 的没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长并且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没有。但 这些作为动物名称的象形字,都有一个“鹿”作为它们的基本形制。这里面 实际上包含有将一些(2)(形状/性状)相同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的想法。 13.从【甲】【乙】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2 分 (1)处应填 (2)处应填 14.“麓”字在甲骨文中写 请你根据【乙】文内容,推测古人造此字时的具体想法。(3分) 答 15.阅读【甲】【乙】两文后,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有了哪些了 解。(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7题。(共8分) ①读书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活动,读书能够唤醒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不 能读书与不会读书的人是贫困的。那么该怎样读书呢?

这种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因此, 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们根据积累的动植物知识,能够将自然界中一些可供食用的动 物或植物, (1) (驯化/驯服)或培育成为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家养动物或栽 培植物。人们在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的实践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动植物的认 识。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刻画有动植物形象的陶 器。在辛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外壁上有一幅太阳与植物的图画,画 的中间是一棵刚出土不久的植物子叶,子叶的两旁,画了两个闪射着阳光的太 阳。图画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阳光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河南临汝闫村出土的距今已有 5000 年的一个彩色陶器上,绘制着一幅鹳鸟衔 鱼的图画,这幅鹳鱼图,清楚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鹳鸟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认识。 以上事实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的生物学知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孕育 和萌芽。 (乙)商、周时期,生物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为生物 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甲骨文中关于动植物方面的记载,说 明我国古代早期就有动植物形态、分类和生态习性方面的知识。 甲骨文是我国殷商时期使用过的一种文字。这些刻在动物骨骼上的象形文字, 有不少反映了三四千年前,人们对生物世界的一些思考。“禾”字在甲骨文 中写作或写作 ,它就像成熟下垂的禾穗,是禾本科作物形象的反映, 是对谷类作物的统称。甲骨文中还有许多从禾的字,如黍、稻等。这表明当时 人们已经将这些作物视为同一类的植物了。鹿是古代狩猎最重要的对象,所以 古代人们很熟悉鹿的习性。 “鹿”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 它着重画出鹿的长颈、小尾巴和 分叉的双角,一眼就能看出是只 鹿的形状。甲骨文中还有几种鹿 类动物名称,比如“麝、麇、麞”等,虽然它们整体形象不同,有的有角,有 的没有角;有的角短,有的角长并且有分枝;有的腹下有香腺,有的没有。但 这些作为动物名称的象形字,都有一个“鹿”作为它们的基本形制。这里面, 实际上包含有将一些 (2) (形状/性状)相同的动物归为一个类群的想法。 13.从【甲】【乙】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2 分) (1)处应填 (2)处应填 14. “麓”字在甲骨文中写 作 请你根据【乙】文内容,推测古人造此字时的具体想法。(3 分) 答: 15.阅读【甲】【乙】两文后,说说你对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有了哪些了 解。(3 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6---17 题。(共 8 分) ①读书是人类的重要文化活动,读书能够唤醒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不 能读书与不会读书的人是贫困的。那么该怎样读书呢? , =

②读书需要有广度。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狭窄了。”广泛地读书不仅 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我们既要重视书本阅读的广博,又要通过游历阅览世 事沧桑,弥补读书的不足。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写道:“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人生在世,经验与书本要相辅相成, 这样才可以使人灵魂充实,气质不凡 ③读书 。真正的读懂书必须触及书的思想核心,随手翻阅是得 不到真经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薄到厚”、“由厚到 薄”两个阶段,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作深入的探讨,那么,书会愈读愈 厚。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 精神实质后,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好书往往百 读不厌,常读常新。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书中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 出,愈研愈精。 ④读书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必须要做到清醒 与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体会书的韵味;不清醒往往堕为书奴。社会上有些人, 时刻都在读书,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从没有思考和评判别人的思 想,更谈不上锻炼自己的思想。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这是死读书的 结果。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书柜”,而是要超越所读之书,获得精神和心灵 的滋养 ⑤所以有人说读书如同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善读书的人先是与作 者交流,用自己的思考与作者擦出火花。进而用书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让自己受益。如果能在运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理论 读书就达到了更高境界 +[ 16.根据内容,分别将第③④两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4分) 第③段: 第④段: 17.从“多读书明事理”、“乐读书怡性情”、“会读书养心灵”三个语句中,选择 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4 分) 答 五、作文(共45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5分) 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表演、读书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你 定获过奖。请写一段获奖感言,谈谈你要表达的谢意、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其中 的收获。 题目二: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如何使大家更积极主动地 参与活动,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求:(1)内容要符合要求、真实具体 (2)语言要准确得体 (3)字数在150-200之间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1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为人处事、读书学习、参加比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

②读书需要有广度。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狭窄了。”广泛地读书不仅 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我们既要重视书本阅读的广博,又要通过游历阅览世 事沧桑,弥补读书的不足。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写道:“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人生在世,经验与书本要相辅相成, 这样才可以使人灵魂充实,气质不凡。 ③读书 。真正的读懂书必须触及书的思想核心,随手翻阅是得 不到真经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薄到厚”、 “由厚到 薄”两个阶段,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作深入的探讨,那么,书会愈读愈 厚。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 精神实质后,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好书往往百 读不厌,常读常新。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书中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 出,愈研愈精。 ④读书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必须要做到清醒 与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体会书的韵味;不清醒往往堕为书奴。社会上有些人, 时刻都在读书,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别人的思想,却从没有思考和评判别人的思 想,更谈不上锻炼自己的思想。知识是学了些,智力却很少增长,这是死读书的 结果。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书柜”,而是要超越所读之书, 获得精神和心灵 的滋养。 ⑤所以有人说读书如同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善读书的人先是与作 者交流,用自己的思考与作者擦出火花。进而用书中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让自己受益。如果能在运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理论, 读书就达到了更高境界。 16.根据内容,分别将第③④两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4 分) 第③段: 第④段: 17.从“多读书明事理”、“乐读书怡性情”、“会读书养心灵”三个语句中,选择 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个语句,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4 分) 答: 五、作文(共 45 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5 分) 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表演、读书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你一 定获过奖。请写一段获奖感言,谈谈你要表达的谢意、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其中 的收获。 题目二: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如何使大家更积极主动地 参与活动,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求:(1)内容要符合要求、真实具体; (2)语言要准确得体; (3)字数在 150-200 之间。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 分) 1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为人处事、读书学习、参加比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 +

自己的方式。有的人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有的人用“学 思结合”的方式丰富着自己的学识;有的人用“废寝忘食”的方式成为了班级 的“英雄”有的人用“广泛涉猎”的方式传承着传统的文化……这些方式也许 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他自己的。那么,最适合你的方式是什么呢?请 以“我有我的方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 也是一种爱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自己的方式。有的人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有的人用“学 思结合”的方式丰富着自己的学识;有的人用“废寝忘食”的方式成为了班级 的“英雄”;有的人用“广泛涉猎”的方式传承着传统的文化……这些方式也许 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他自己的。那么,最适合你的方式是什么呢?请 以“我有我的方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也是一种爱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 600-800 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15—2016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检测答案 、基础·运用(共16分) 1.(1)A(2分,选B、D得1分)(2))D(2分,选B、C得1分) (3)A(2分) 2.C(2分) 3.A(2分) 4.D(2分) 5.(1)欲辨已忘言(2)人比黄花瘦(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评分标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 6、无论:不要说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1)这个人一一对(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事情。 (2)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评分:每空2分,共4分。 8、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评分标准:每空1分,不用原文不给分 三、名著阅读(5分) 参考答案:①图3 ②长妈妈送我《山海经》③朝花夕拾④《旧事 重提》 ⑤《藤野先生》 评分标准:每空1分。第一空序号和第二空内容对应即可,第五空填写《朝花 夕拾》中任意篇目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共10分 10.答案:①遭遇风雪②扒冰拖船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字数一致,意思对即可) 11.答案要点:突出环境恶劣,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 扒冰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坚强的性格更加鲜明。 (共4分。答对1个要点,得2分,答对两个即可) 12.参考示例: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亲奋力扒冰拖船的情形:衬托父亲坚强的性格 (共4分。答对1个要点,得2分,答对两个即可) (二)共8分 13.(1)驯化(2)性状 (共2分。每空1分) 14.答案示例: 古人用“林”和“鹿”组合成一个新的字;形状像鹿在树林中间:借鹿喜欢树 林的习性表示“鹿群理想栖息地”这个意思 (共3分。每要点1分) 15.答案示例 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中国古代传统的生物学 知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孕育和萌芽。商、周时期,生物学知识获得 了初步的发展 (共3分。每要点1分)

2015—2016 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阶段性检测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1.(1)A (2 分,选 B、D 得 1 分) (2))D(2 分,选 B、C 得 1 分) (3)A (2 分) 2.C (2 分) 3.A (2 分) 4.D(2 分) 5.(1)欲辨已忘言 (2)人比黄花瘦(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 8 分) 6、无论:不要说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评分:每空 1 分,共 2 分。 7 (1)这个人一一对(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听到的事情。 (2)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评分:每空 2 分,共 4 分。 8、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不用原文不给分。 三、名著阅读(5 分) 参考答案:①图 3 ②长妈妈送我《山海经》 ③朝花夕拾 ④《旧事 重提》 ⑤《 藤野先生》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第一空序号和第二空内容对应即可,第五空填写《朝花 夕拾》中任意篇目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共 26 分) (一)共 10 分 10.答案:①遭遇风雪 ②扒冰拖船 (共 2 分。共 2 空,每空 1 分,字数一致,意思对即可) 11.答案要点:突出环境恶劣,渲染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 扒冰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坚强的性格更加鲜明。 (共 4 分。答对 1 个要点,得 2 分,答对两个即可) 12.参考示例: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父亲奋力扒冰拖船的情形;衬托父亲坚强的性格。 (共 4 分。答对 1 个要点,得 2 分,答对两个即可) (二)共 8 分 13.(1)驯化 (2)性状 (共 2 分。每空 1 分) 14.答案示例: 古人用“林”和“鹿”组合成一个新的字;形状像鹿在树林中间;借鹿喜欢树 林的习性表示“鹿群理想栖息地”这个意思。 (共 3 分。每要点 1 分) 15.答案示例: 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远古时代。中国古代传统的生物学 知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孕育和萌芽。商、周时期,生物学知识获得 了初步的发展。 (共 3 分。每要点 1 分)

(三)共8分 16.参考答案:③读书需要深入(透彻)④读书需要思考(超越)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4分。 17(4分)答案:会读书养心灵评分说明:选择正确的标题2分,书写2分。 五、作文(共45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5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表达各1分,共5分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作文评分标准 内容、表达(36分) 说明 书写(4分) 级 4分 要求:符合题意,内容具体,以34分为基书写工整,标点正 类卷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准分上下浮∏确,错别字2个以 (40-34)合理;语言通顺,有2处以动,然后加书下,格式规范 下语病。 写项的得分。 赋分范围:36分-31分 要求:比较符合题意,内容以28分为基|「书写工整,标点大 二类卷 比较具体,中心比较明确:准分上下浮|体正确,错别字3 (3-29)条理比较清楚,结构比较合动,然后加书一4个,格式规范。 理;语言比较通顺,有3-4写项的得分。 处语病。 赋分范围:30分-26分 要求:基本符合题意,内容以23分为基|「字迹不够清楚,标 三类卷 尚具体,中心基本明确:条准分上下浮点错误较多,错别 (28-24)理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完整:动,然后加书字5-7个,格式 语言基本通顺,有5-6处语写项的得分。大体规范 赋分范围:25分—20分 1-0分 要求:不符合题意,内容空以15分为基字迹潦草,难以辨 四类卷|洞,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准分上下浮认,标点错误很 楚,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动,然后加书多,错别字8个以 顺,有7处以上语病。 写项的得分。 上,格式不规范。 赋分范围:19分—0分 评分说明 1.按内容、表达和书写两项分别评出分数,两项得分相加,即为作文的总得分 2.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3.有草稿但未抄完的,应参考草稿评分,并从总得分中酌情扣1-5分。 4.作文没有题目的,从实际得分中扣2分

(三)共 8 分 16.参考答案:③读书需要深入(透彻) ④读书需要思考(超越) 评分说明:每点 2 分,共 4 分。 17(4 分)答案:会读书养心灵 评分说明:选择正确的标题 2 分,书写 2 分。 五、作文(共 45 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5 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表达各 1 分,共 5 分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 分) 作文评分标准 项目 等级 内容、表达(36 分) 说明 书写(4 分) 一类卷 (40-34) 要求:符合题意,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 合理;语言通顺,有 2 处以 下语病。 赋分范围:36 分—31 分 以 34 分为基 准分上下浮 动,然后加书 写项的得分。 4 分 书写工整,标点正 确,错别字 2 个以 下,格式规范。 二类卷 (33—29) 要求:比较符合题意,内容 比较具体,中心比较明确; 条理比较清楚,结构比较合 理;语言比较通顺,有 3—4 处语病。 赋分范围:30 分—26 分 以 28 分为基 准分上下浮 动,然后加书 写项的得分。 3 分 书写工整,标点大 体正确,错别字 3 —4个,格式规范。 三类卷 (28—24) 要求:基本符合题意,内容 尚具体,中心基本明确;条 理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有 5—6 处语 病。 赋分范围:25 分—20 分 以 23 分为基 准分上下浮 动,然后加书 写项的得分。 2 分 字迹不够清楚,标 点错误较多,错别 字 5—7 个,格式 大体规范 四类卷 (23—0) 要求:不符合题意,内容空 洞,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 楚,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 顺,有 7 处以上语病。 赋分范围:19 分—0 分 以 15 分为基 准分上下浮 动,然后加书 写项的得分。 1—0 分 字迹潦草,难以辨 认,标点错误很 多,错别字 8 个以 上,格式不规范。 评分说明: 1.按内容、表达和书写两项分别评出分数,两项得分相加,即为作文的总得分。 2.字数不足 6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最多扣 3 分。 3.有草稿但未抄完的,应参考草稿评分,并从总得分中酌情扣 1—5 分。 4.作文没有题目的,从实际得分中扣 2 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