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李刘骏骊杨景焱徐越孙楚杰刘庆秦思睿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在神农架驻地附近有三不同种类的蚂蚁,其中两种蚂蚁体型相近的蚂蚁在 相遇的时候其中一方会有明显的逃避行为(突然转身,以明显高于正常移动速度 的速度远离另一只蚂蚁),但这一行为并不是100%出现,且两种蚂蚁都有这种行 为的出现。为了探究影响逃避行为出现的因素,我们从两种蚂蚁的蚂蚁窝边捕捉 少许蚂蚁个体,采用了将个体转移至另一种蚂蚁巢穴附近、将两种蚂蚁分别取- 只个体放在狭小空间内相遇并在多次试验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如用酒精擦拭身体 和触角、处死其中一只蚂蚁等)等的试验方法,并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的结论ε ,逃避行为与蚂蚁的领域行为无明显关联;二,逃避行为与蚂蚁个体数量比例 没有明显关联;三,触角对触角的即时通讯对蚂蚁对另一个体产生反应不是必要 条件,而身体表面的信息素是蚂蚁区分不同种个体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蚂蚁种间关系信息素触角神农架 a glimpse of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black ants avoidance from the red ants Liujunli Li, Jingyan Young, Yue Xu, Chujie Sun, Qing Liu, Sirui Q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School of life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ree species of ants were observed around our hostel in Shennongjia Among them, two species with similar body types presented avoidance to each other, i.e. one might change its direction of motion and raise its speed abruptly as soon as it touched the other. This avoidance didn t always occur, and both species could present avoidance from the other.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ch avoidance, we collected some ants of both species from around their nests, and conducted several experiments, such as putting one species of ants next to the nest of the other species and observe their behavior, and putting one ant from each specie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such as wiping the body or antennae with alcohol, sacrificing one of the ants, etc. )into a small space and observe their behavior. We drew several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first, the avoidance between ants wasnt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territorial
2015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李刘骏骊 杨景焱 徐越 孙楚杰 刘庆 秦思睿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 430072) 摘要:在神农架驻地附近有三不同种类的蚂蚁,其中两种蚂蚁体型相近的蚂蚁在 相遇的时候其中一方会有明显的逃避行为(突然转身,以明显高于正常移动速度 的速度远离另一只蚂蚁),但这一行为并不是 100%出现,且两种蚂蚁都有这种行 为的出现。为了探究影响逃避行为出现的因素,我们从两种蚂蚁的蚂蚁窝边捕捉 少许蚂蚁个体,采用了将个体转移至另一种蚂蚁巢穴附近、将两种蚂蚁分别取一 只个体放在狭小空间内相遇并在多次试验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如用酒精擦拭身体 和触角、处死其中一只蚂蚁等)等的试验方法,并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的结论。 一,逃避行为与蚂蚁的领域行为无明显关联;二,逃避行为与蚂蚁个体数量比例 没有明显关联;三,触角对触角的即时通讯对蚂蚁对另一个体产生反应不是必要 条件,而身体表面的信息素是蚂蚁区分不同种个体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蚂蚁 种间关系 信息素 触角 神农架 A glimpse of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black ants’ avoidance from the red ants Liujunli Li, Jingyan Young, Yue Xu, Chujie Sun, Qing Liu, Sirui Q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School of Life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ree species of ants were observed around our hostel in Shennongjia. Among them, two species with similar body types presented avoidance to each other, i.e. one might change its direction of motion and raise its speed abruptly as soon as it touched the other. This avoidance didn’t always occur, and both species could present avoidance from the other.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ch avoidance, we collected some ants of both species from around their nests, and conducted several experiments, such as putting one species of ants next to the nest of the other species and observe their behavior, and putting one ant from each specie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such as wiping the body or antennae with alcohol, sacrificing one of the ants, etc.) into a small space and observe their behavior. We drew several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first, the avoidance between ants wasn’t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territorial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015 behavior; second, the occurrence of avoidance wasn'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each species of ants presented in a certain space; third, the instant messaging based on the mutual touch of antennae is not essential to the occurrence of avoidance. while the pheromone on the bodies are necessary for ants to distinguish their fellows from the other species Key words: ant, antennae, avoidanc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蚂蚁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的动物类群,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会 性,形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是信息的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和结果 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蚂蚁的触角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蚂蚁的触角 除了有维持身体结构平衡的作用,在前人的研究中还发现,可能具有嗅觉( Solange Marques-Silva et al.,2006)、听觉、触觉( Solange Marques- Silva et al,206)、维持 身体平衡、分泌( Solange Marques- Silva et a.,2006)感受磁场( Eliane Wajnberg et al,2004)等诸多作用。其中涉及到同伴和非同伴的信息素的识别甚至信息素的分 泌( Robin,1988)。本小组从不同种蚂蚁之间的行为入手,探究影响行为差异的原 因并对引起特殊(本文主要指逃避)行为的介导因子进行粗浅的探究。 1材料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 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109° 56′~110°58′,北纬31°15′~31°75′,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辖6镇2 乡和1个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 1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和湿地公园均为正处级单位), 林地占85%以上。神农架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中 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蚂蚁所处的地区为人类聚居区的一棵柳树附近,周围有一些人类丢弃的杂物, 距河流约30m左右,其中红蚂蚁的窝位于水泥的空隙中,黑蚂蚁的窝位于菜地 中,该处鞘翅目膜翅目昆虫众多,食物来源充足。两个蚂蚁窝约相距7m 12研究对象 两种不同亚科的蚂蚁,一种为切叶蚁亚科,通体呈红色,本文中简称为红蚂 蚁;另一种蚂蚁为蚁亚科,通体黑色,本文中简称为黑蚂蚁。另外红蚂蚁属于大 头蚁的一种,群体中有拥有巨颚的兵蚁。两种蚂蚁体型相近,体长均约小于lcmε
2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2015 behavior; second, the occurrence of avoidance wasn’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each species of ants presented in a certain space; third, the instant messaging based on the mutual touch of antennae is not essential to the occurrence of avoidance, while the pheromone on the bodies are necessary for ants to distinguish their fellows from the other species. Key words: ant, antennae, avoidanc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蚂蚁是一种与人类生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的动物类群,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会 性,形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是信息的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和结果一 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蚂蚁的触角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蚂蚁的触角 除了有维持身体结构平衡的作用,在前人的研究中还发现,可能具有嗅觉(Solange Marques-Silva et al.,2006)、听觉、触觉(Solange Marques-Silva et al.,2006)、维持 身体平衡、分泌(Solange Marques-Silva et al.,2006)感受磁场(Eliane Wajnberg et al.,2004)等诸多作用。其中涉及到同伴和非同伴的信息素的识别甚至信息素的分 泌(Robin,1988)。本小组从不同种蚂蚁之间的行为入手,探究影响行为差异的原 因并对引起特殊(本文主要指逃避)行为的介导因子进行粗浅的探究。 1 材料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 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地跨东经 109° 56′~110°58′,北纬 31°15′~31°75′,总面积 3253 平方公里,辖 6 镇 2 乡和 1 个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 个国有森工企业林业管理局、 1 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和湿地公园均为正处级单位), 林地占 85%以上。神农架是 1970 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湖北省管辖,是中 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 蚂蚁所处的地区为人类聚居区的一棵柳树附近,周围有一些人类丢弃的杂物, 距河流约 30m 左右,其中红蚂蚁的窝位于水泥的空隙中,黑蚂蚁的窝位于菜地 中,该处鞘翅目膜翅目昆虫众多,食物来源充足。两个蚂蚁窝约相距 7m。 1.2 研究对象 两种不同亚科的蚂蚁,一种为切叶蚁亚科,通体呈红色,本文中简称为红蚂 蚁;另一种蚂蚁为蚁亚科,通体黑色,本文中简称为黑蚂蚁。另外红蚂蚁属于大 头蚁的一种,群体中有拥有巨颚的兵蚁。两种蚂蚁体型相近,体长均约小于 1cm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13预实验与实验过程 13.初步观察 在红蚂蚁洞口附近,红蚂蚁正以整齐的队列进出洞口。我们观察到,如果此 时将黑蚂蚁用玉米肠引诱后弹至红蚂蚁洞口附近,黑蚂蚁一旦与红蚂蚁有触角 触角或触角-身体的接触,黑蚂蚁就会迅速向相反方向移动,且其初速度远大于 其在平地上行走的速度,我们将这一行为称为逃避行为。在这一现象中,黑蚂蚁 的逃避行为十分常见,而红蚂蚁则几乎不表现出逃避行为,其行动方向和速度均 无明显改变 将红蚂蚁弹落在黑蚂蚁出没处,二者相遇时,在一些情况下黑蚂蚁表现出逃 避,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红蚂蚁表现出逃避,还有二者都出现逃避的情况。 收集5只红蚂蚁,放于哇哈哈矿泉水瓶中,观察发现,红蚂蚁会往上爬。此 时放入1只黑蚂蚁,发现黑蚂蚁靠近红蚂蚁后,会迅速躲避,且速度快于红蚂蚁 追赶速度。逐渐加入黑蚂蚁直到⑧只,发现红蚂蚁开始主动驱赶黑蚂蚁,黑蚂蚁 选择躲避。而将黑蚂蚁和红蚂蚁单独置于最底部,打开瓶口后,黑蚂蚁可以爬出 瓶口,红蚂蚁只能爬到瓶身的3/4。 13.2预实验 在初步的观察后,我们开始对变量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了食性 的预实验用以辅助捕捉蚂蚁和设计实验。 1.32.1将等大的2块德芙牛奶巧克力块,分别置于黑蚂蚁洞穴附近与红蚂蚁洞穴 附近。 表1巧克力块对两种蚂蚁的影响 时间 15分钟 30分钟 45分钟 60分钟 3只黑蚂蚁停 有少量黑蚂蚁留在巧克力块 1只黑蚂蚁停聚集在巧克力上,周围聚集 黑蚂蚁洞穴附 同45分钟时 留在巧克力块|块周围,无黑了大量的黑蚂 近情况 情况 上 蚂蚁停留在巧|蚁,还有许多 克力块上黑蚂蚁向巧克 力块聚集
第 10 组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3 1.3 预实验与实验过程 1.3.1 初步观察 在红蚂蚁洞口附近,红蚂蚁正以整齐的队列进出洞口。我们观察到,如果此 时将黑蚂蚁用玉米肠引诱后弹至红蚂蚁洞口附近,黑蚂蚁一旦与红蚂蚁有触角- 触角或触角-身体的接触,黑蚂蚁就会迅速向相反方向移动,且其初速度远大于 其在平地上行走的速度,我们将这一行为称为逃避行为。在这一现象中,黑蚂蚁 的逃避行为十分常见,而红蚂蚁则几乎不表现出逃避行为,其行动方向和速度均 无明显改变。 将红蚂蚁弹落在黑蚂蚁出没处,二者相遇时,在一些情况下黑蚂蚁表现出逃 避,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红蚂蚁表现出逃避,还有二者都出现逃避的情况。 收集 5 只红蚂蚁,放于哇哈哈矿泉水瓶中,观察发现,红蚂蚁会往上爬。此 时放入 1 只黑蚂蚁,发现黑蚂蚁靠近红蚂蚁后,会迅速躲避,且速度快于红蚂蚁 追赶速度。逐渐加入黑蚂蚁直到 8 只,发现红蚂蚁开始主动驱赶黑蚂蚁,黑蚂蚁 选择躲避。而将黑蚂蚁和红蚂蚁单独置于最底部,打开瓶口后,黑蚂蚁可以爬出 瓶口,红蚂蚁只能爬到瓶身的 3/4。 1.3.2 预实验 在初步的观察后,我们开始对变量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计了食性 的预实验用以辅助捕捉蚂蚁和设计实验。 1.3.2.1 将等大的 2 块德芙牛奶巧克力块,分别置于黑蚂蚁洞穴附近与红蚂蚁洞穴 附近。 表 1 巧克力块对两种蚂蚁的影响 时间 15 分钟 30 分钟 45 分钟 60 分钟 黑蚂蚁洞穴附 近情况 1 只黑蚂蚁停 留在巧克力块 上 有少量黑蚂蚁 聚集在巧克力 块周围,无黑 蚂蚁停留在巧 克力块上 3 只黑蚂蚁停 留在巧克力块 上,周围聚集 了大量的黑蚂 蚁,还有许多 黑蚂蚁向巧克 力块聚集 同 45 分钟时 情况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015 红蚂蚁洞穴附 无红蚂蚁无红蚂蚁 有1只黑蚂蚊无红蚂蚁 近情况 靠近 无黑蚂蚁 12.32将等大的2块玉米肠,分别置于黑蚂蚁洞穴附近与红蚂蚁洞穴附近。 表2玉米肠对两种蚂蚁的影响 时间 5分钟 30分钟 45分钟 60分钟 有少量黑蚂蚁大量黑蚂蚁聚 黑蚂蚁洞穴附 同45分钟时 无黑蚂蚁聚集在玉米肠集在玉米肠周 近情况 情况 周围 围 大量红蚂蚁停 少量红蚂蚁停 红蚂蚁洞穴附1只红蚂蚁停/留在玉米肠/留在玉米肠 上,玉米肠底同45分钟时 上,有大量红 近情况留在玉米肠上 部有大量红蚂 情况 蚂蚁靠近玉米 蚁,但数量少 肠 于黑蚂蚁 由预实验可以看出玉米肠对两种蚂蚁都有吸引力,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选 择玉米肠作为食物诱捕材料 13.3实验过程 1.3.31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I,并初步排除数量影响 在红蚂蚁窝旁放上一块火腿肠,一段时间后,火腿肠上有许多红蚂蚁,用镊 子将其小心镊取,放在黑蚂蚁窝旁;同时在黑蚂蚁窝旁放上火腿肠,一段时间后, 火腿肠上有黑蚂蚁,用镊子镊取后,小心放在红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行为记录 现象 13.32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Ⅱl 用镊子挤压黑蚂蚁,使之缺乏活动能力而依然存活,仍能通过触角与红蚂蚁 进行交流。放在离红蚂蚁洞口约lcm处。观察蚂蚁的行为并记录 13.33个体的逃避行为探究 用吸虫瓶吸取黑蚂蚁10只、红蚂蚁10只,放入塑料瓶。观察黑、红蚂蚁相 遇时二者的行为。 13.34逃避行为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探究
4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2015 红蚂蚁洞穴附 近情况 无红蚂蚁 无红蚂蚁 有 1 只黑蚂蚁 靠近 无红蚂蚁 无黑蚂蚁 1.2.3.2 将等大的 2 块玉米肠,分别置于黑蚂蚁洞穴附近与红蚂蚁洞穴附近。 表 2 玉米肠对两种蚂蚁的影响 时间 15 分钟 30 分钟 45 分钟 60 分钟 黑蚂蚁洞穴附 近情况 无黑蚂蚁 有少量黑蚂蚁 聚集在玉米肠 周围 大量黑蚂蚁聚 集在玉米肠周 围 同 45 分钟时 情况 红蚂蚁洞穴附 近情况 1 只红蚂蚁停 留在玉米肠上 少量红蚂蚁停 留在玉米肠 上,有大量红 蚂蚁靠近玉米 肠 大量红蚂蚁停 留在玉米肠 上,玉米肠底 部有大量红蚂 蚁,但数量少 于黑蚂蚁 同 45 分钟时 情况 由预实验可以看出玉米肠对两种蚂蚁都有吸引力,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选 择玉米肠作为食物诱捕材料。 1.3.3 实验过程 1.3.3.1 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 I,并初步排除数量影响 在红蚂蚁窝旁放上一块火腿肠,一段时间后,火腿肠上有许多红蚂蚁,用镊 子将其小心镊取,放在黑蚂蚁窝旁;同时在黑蚂蚁窝旁放上火腿肠,一段时间后, 火腿肠上有黑蚂蚁,用镊子镊取后,小心放在红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行为记录 现象。 1.3.3.2 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 II 用镊子挤压黑蚂蚁,使之缺乏活动能力而依然存活,仍能通过触角与红蚂蚁 进行交流。放在离红蚂蚁洞口约 1cm 处。观察蚂蚁的行为并记录。 1.3.3.3 个体的逃避行为探究 用吸虫瓶吸取黑蚂蚁 10 只、红蚂蚁 10 只,放入塑料瓶。观察黑、红蚂蚁相 遇时二者的行为。 1.3.3.4 逃避行为中的信息传递方式探究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使用上述实验提到塑料瓶进行第二次观察实验,观察黑红蚂蚁相遇时发生的 触碰动作,并再次统计黑、红蚂蚁相遇时的行为。 对两种蚂蚁各取一只,分别进行如下处理,在EP管中进行实验,观察其多 次相遇的情况,记录二者的典型行为 A.剪去红蚂蚁触角,黑蚂蚁不作处理。两次试验。 B.剪去黑蚂蚁触角,红蚂蚁不作处理。两次试验。 C.红蚂蚁用酒精棉擦拭并风干一段时间使酒精蒸发,黑蚂蚁不作处理 次试验。 D.红、黑蚂蚁均不作处理。两次试验。 根据前人的研究,蚂蚁体表用于种群间辨识的信息素可能来自于个体的分泌、 蚁后的分泌及同伴间的相互传递,其化学组成主要是长链烃类,可溶于乙醇 ( Robin,1988)。因此尝试分别用酒精擦拭红蚂蚁和黑蚂蚁的身体再重新进行相遇 实验 在同样的容器中再进行一次红、黑蚂蚁相遇实验。 2结果处理及结论 21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I,并初步排除数量影响 当爬有红蚂蚁的玉米肠放置在黑蚂蚁窝附近时,红和黑蚂蚁均出现逃避情况, 总体来看红蚂蚁长时间占据着玉米肠,并不断到玉米肠周边领域对黑蚂蚁进行驱 赶,而黑蚂蚁探测到火腿肠的存在后,只是在其周边走动,并不对玉米肠进行取 食,且对红蚂蚁有逃避行为。 当爬有黑蚂蚁的玉米肠放置在红蚂蚁窝附近时,红蚂蚁和黑蚂蚁均出现逃避 的情况,但总体看来是红蚂蚁将黑蚂蚁驱赶走,并将玉米肠占据 前一实验黑蚂蚁数量占优势,后一实验红蚂蚁数量占优势。这可以看出红黑 蚂蚁的个体数量差别并不会显著影响逃避行为的出现,总体上当红黑蚂蚁相遇时 都是黑蚂蚁倾向于逃避。 22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I 在上述黑蚂蚁被弹落在红蚂蚁巢穴附近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黑蚂蚁可以活 动于距红蚂蚁巢穴泂口近达2mm处而不被驱逐,然而我们没有观察到黑蚂蚁深 入红蚂蚁巢穴的情况。当黑蚂蚁靠近红色蚂蚁巢穴时,红蚂蚁原有的行动轨迹并
第 10 组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5 使用上述实验提到塑料瓶进行第二次观察实验,观察黑红蚂蚁相遇时发生的 触碰动作,并再次统计黑、红蚂蚁相遇时的行为。 对两种蚂蚁各取一只,分别进行如下处理,在 EP 管中进行实验,观察其多 次相遇的情况,记录二者的典型行为: A.剪去红蚂蚁触角,黑蚂蚁不作处理。两次试验。 B.剪去黑蚂蚁触角,红蚂蚁不作处理。两次试验。 C.红蚂蚁用酒精棉擦拭并风干一段时间使酒精蒸发,黑蚂蚁不作处理。 一次试验。 D.红、黑蚂蚁均不作处理。两次试验。 根据前人的研究,蚂蚁体表用于种群间辨识的信息素可能来自于个体的分泌、 蚁后的分泌及同伴间的相互传递,其化学组成主要是长链烃类,可溶于乙醇 (Robin,1988)。因此尝试分别用酒精擦拭红蚂蚁和黑蚂蚁的身体再重新进行相遇 实验。 在同样的容器中再进行一次红、黑蚂蚁相遇实验。 2 结果处理及结论 2.1 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 I,并初步排除数量影响 当爬有红蚂蚁的玉米肠放置在黑蚂蚁窝附近时,红和黑蚂蚁均出现逃避情况, 总体来看红蚂蚁长时间占据着玉米肠,并不断到玉米肠周边领域对黑蚂蚁进行驱 赶,而黑蚂蚁探测到火腿肠的存在后,只是在其周边走动,并不对玉米肠进行取 食,且对红蚂蚁有逃避行为。 当爬有黑蚂蚁的玉米肠放置在红蚂蚁窝附近时,红蚂蚁和黑蚂蚁均出现逃避 的情况,但总体看来是红蚂蚁将黑蚂蚁驱赶走,并将玉米肠占据。 前一实验黑蚂蚁数量占优势,后一实验红蚂蚁数量占优势。这可以看出红黑 蚂蚁的个体数量差别并不会显著影响逃避行为的出现,总体上当红黑蚂蚁相遇时 都是黑蚂蚁倾向于逃避。 2.2 逃避行为与领域行为的关系探究 II 在上述黑蚂蚁被弹落在红蚂蚁巢穴附近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黑蚂蚁可以活 动于距红蚂蚁巢穴洞口近达 2mm 处而不被驱逐,然而我们没有观察到黑蚂蚁深 入红蚂蚁巢穴的情况。当黑蚂蚁靠近红色蚂蚁巢穴时,红蚂蚁原有的行动轨迹并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015 无明显变化,不会主动接近靠近巢穴的黑蚂蚁。即使在黑蚂蚁活动的范围内,与 红蚂蚁的接触也可使黑蚂蚁作出逃避反应 红蚂蚁对缺乏活动能力的困在洞口的黑蚂蚁无明显的驱逐行为。该实验重复 2次,记录至黑蚂蚁恢复活动能力为止。红蚂蚁与黑蚂蚁相遇共计12次。当红 蚂蚁遇到黑蚂蚁时,用触角触碰黑蚂蚁,除一只红蚂蚁试图将黑蚂蚁拖入巢中 只红蚂蚁被攻击外,其他红蚂蚁均选择了绕开,且未发生明显的行进速度改变。 这一实验不能排除红蚂蚁发现黑蚂蚁缺乏活动能力而不表现出攻击性 据董立坤老师解释,蚂蚁洞穴内部有其特殊气味,使得黑色蚂蚁不会进入红 色蚂蚁巢穴;然而这一气味的传播距离很短,在洞穴外的地面上几乎不存在基于 领域的驱逐信号。结合这一背景和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判断黑蚂蚁出现逃避行为 与红蚂蚁的领域行为无关 23个体的逃避行为探究 第一次实验:10min内,红蚂蚁与黑蚂蚁在塑料瓶中共14次相遇,其中10 次黑蚂蚁逃避4次红蚂蚁逃避; 第二次实验(此次实验同时观察了触碰方式):15min内,红色蚂蚁与黑色 蚂蚁在塑料瓶中共24次相遇,其中16次黑蚂蚁逃避,3次红蚂蚁逃避,3次均 不出现逃避行为,2次均出现逃避行为。 从这两次实验中可以看出,黑蚂蚁和红蚂蚁在个体层面上就会发生逃避行为, 且相较于红蚂蚁,黑蚂蚁更多地发生逃避。 塑料瓶中两种蚂蚁间逃避行为的数量统计 红蚂蚁逃避 黑蚂蚁逃避 均逃避 均不逃避 ■数量
6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2015 无明显变化,不会主动接近靠近巢穴的黑蚂蚁。即使在黑蚂蚁活动的范围内,与 红蚂蚁的接触也可使黑蚂蚁作出逃避反应。 红蚂蚁对缺乏活动能力的困在洞口的黑蚂蚁无明显的驱逐行为。该实验重复 2 次,记录至黑蚂蚁恢复活动能力为止。红蚂蚁与黑蚂蚁相遇共计 12 次。当红 蚂蚁遇到黑蚂蚁时,用触角触碰黑蚂蚁,除一只红蚂蚁试图将黑蚂蚁拖入巢中、 一只红蚂蚁被攻击外,其他红蚂蚁均选择了绕开,且未发生明显的行进速度改变。 这一实验不能排除红蚂蚁发现黑蚂蚁缺乏活动能力而不表现出攻击性。 据董立坤老师解释,蚂蚁洞穴内部有其特殊气味,使得黑色蚂蚁不会进入红 色蚂蚁巢穴;然而这一气味的传播距离很短,在洞穴外的地面上几乎不存在基于 领域的驱逐信号。结合这一背景和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判断黑蚂蚁出现逃避行为 与红蚂蚁的领域行为无关。 2.3 个体的逃避行为探究 第一次实验:10min 内,红蚂蚁与黑蚂蚁在塑料瓶中共 14 次相遇,其中 10 次黑蚂蚁逃避,4 次红蚂蚁逃避; 第二次实验(此次实验同时观察了触碰方式):15min 内,红色蚂蚁与黑色 蚂蚁在塑料瓶中共 24 次相遇,其中 16 次黑蚂蚁逃避,3 次红蚂蚁逃避,3 次均 不出现逃避行为,2 次均出现逃避行为。 从这两次实验中可以看出,黑蚂蚁和红蚂蚁在个体层面上就会发生逃避行为, 且相较于红蚂蚁,黑蚂蚁更多地发生逃避。 0 5 10 15 20 25 30 红蚂蚁逃避 黑蚂蚁逃避 均逃避 均不逃避 塑料瓶中两种蚂蚁间逃避行为的数量统计 数量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24逃避行为中的信息传递 在以上提及的第二次塑料瓶中的观测实验:15min内,共24次相遇,其中 触角-触接触15次,触角-身接触9次,可见触角一触角接触并非出现逃避行为 的必要因素 在EP管中放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其中红蚂蚁的触角被剪去,黑蚂蚁 不作处理。黑色蚂蚁活跃活动于EP管壁,红由于失去触角而活动能力减弱,静 止于EP管底。黑蚂蚁有时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红蚂蚁,此时黑蚂蚁出现转向-停 前进的典型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由EP管内空间小,黑蚂蚁转向加速受阻导致 的 在EP管中放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其中黑蚂蚁的触角被剪去,红蚂蚁 不作处理。观察到黑蚂蚁遇到红蚂蚁时不避开,红蚂蚁遇黑蚂蚁后绕开继续前进, 速度无明显改变。这与之前观察到的现象是符合的 在EP管中放一只红蚂蚁一只黑蚂蚁,红蚂蚁用酒精棉擦拭并风干一段时间 使酒精蒸发,黑蚂蚁不作处理。黑蚂蚁遇到红蚂蚁时不避开,反而出现厮打的情 况,结果黑色蚂蚁活动能力明显减弱。以上仅为一次实验的结果。后来继续用这 只黑蚂蚁与其他未处理的红蚂蚁做相遇实验时,也出现相似的厮打情况。我们本 以为红色蚂蚁的反应应该与遇到失去触角的黑时相似,此次试验的结果是我们始 料不及的,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而由于黑蚂蚁用酒精擦拭后不久死亡,无法进行实验。 在EP管中放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两只蚂蚁均不作处理。黑色蚂蚁迅 速迁移至EP管管壁并静止,而红色蚂蚁静止于管底部,二者在无人为干扰的情 况下不相遇,且更换两只蚂蚁后依然如此。两只蚂蚁分别所处的位置与之前观察 到黑色蚂蚁的较强攀爬倾向是符合的。此现象原因于我们而言是不清楚的:这种 空间上的分离可能仅仅是由于黑色蚂蚁的攀爬倾向较红色蚂蚁强,也可能是两蚂 蚁在感知到空气中信息素后的主动反应;考虑第一组实验中黑色蚂蚁在EP管中 仍有主动接触红色蚂蚁的情况,后一种可能性较小,但也不排除红色蚂蚁被剪去 触角后空气中信息素存在质或量的变化。两只蚂蚁的静止可能是由于蚂蚁距被捕 捉的时间过长,失去活力。 结合以上一系列实验结果,可以推断黑蚂蚁的逃避行为可以由触角-身体的 触碰完成,并且红蚂蚁个体对黑蚂蚁的存在没有明显反应。身体表面的信息分子
第 10 组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7 2.4 逃避行为中的信息传递 在以上提及的第二次塑料瓶中的观测实验:15min 内,共 24 次相遇,其中 触角-触接触 15 次,触角-身接触 9 次,可见触角-触角接触并非出现逃避行为 的必要因素。 在 EP 管中放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其中红蚂蚁的触角被剪去,黑蚂蚁 不作处理。黑色蚂蚁活跃活动于 EP 管壁,红由于失去触角而活动能力减弱,静 止于 EP 管底。黑蚂蚁有时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红蚂蚁,此时黑蚂蚁出现转向-停- 前进的典型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由 EP 管内空间小,黑蚂蚁转向加速受阻导致 的。 在 EP 管中放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其中黑蚂蚁的触角被剪去,红蚂蚁 不作处理。观察到黑蚂蚁遇到红蚂蚁时不避开,红蚂蚁遇黑蚂蚁后绕开继续前进, 速度无明显改变。这与之前观察到的现象是符合的。 在 EP 管中放一只红蚂蚁一只黑蚂蚁,红蚂蚁用酒精棉擦拭并风干一段时间 使酒精蒸发,黑蚂蚁不作处理。黑蚂蚁遇到红蚂蚁时不避开,反而出现厮打的情 况,结果黑色蚂蚁活动能力明显减弱。以上仅为一次实验的结果。后来继续用这 只黑蚂蚁与其他未处理的红蚂蚁做相遇实验时,也出现相似的厮打情况。我们本 以为红色蚂蚁的反应应该与遇到失去触角的黑时相似,此次试验的结果是我们始 料不及的,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而由于黑蚂蚁用酒精擦拭后不久死亡,无法进行实验。 在 EP 管中放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两只蚂蚁均不作处理。黑色蚂蚁迅 速迁移至 EP 管管壁并静止,而红色蚂蚁静止于管底部,二者在无人为干扰的情 况下不相遇,且更换两只蚂蚁后依然如此。两只蚂蚁分别所处的位置与之前观察 到黑色蚂蚁的较强攀爬倾向是符合的。此现象原因于我们而言是不清楚的:这种 空间上的分离可能仅仅是由于黑色蚂蚁的攀爬倾向较红色蚂蚁强,也可能是两蚂 蚁在感知到空气中信息素后的主动反应;考虑第一组实验中黑色蚂蚁在 EP 管中 仍有主动接触红色蚂蚁的情况,后一种可能性较小,但也不排除红色蚂蚁被剪去 触角后空气中信息素存在质或量的变化。两只蚂蚁的静止可能是由于蚂蚁距被捕 捉的时间过长,失去活力。 结合以上一系列实验结果,可以推断黑蚂蚁的逃避行为可以由触角-身体的 触碰完成,并且红蚂蚁个体对黑蚂蚁的存在没有明显反应。身体表面的信息分子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015 是逃避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而在剪去红蚂蚁触角的实验中,黑蚂蚁的转向-停-前进反应可能是由于EP 管内空间小,黑蚂蚁转向加速受阻,故出现暂停。而在酒精擦拭的实验中的异常 结果可能是特殊个体的差异造成的。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两个补充试验:将黑色蚂蚁和死亡的红色蚂蚁同时放在 EP管中,黑色蚂蚁面对红色蚂蚁的尸体无明显反应;而将黑色蚂蚁和另一只死 亡的黑色蚂蚁同时放在EP管中,活着的蚂蚁则试图搬运同伴的尸体。由于此时 不可能存在触角一触角的即时通讯,这一试验同样验证了身体表面信息分子的重 要作用 3分析与讨论 这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结果不够清晰,也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没能 够做大量实验来纠正误差,也有很多扩展性的问题没有进行探究。从以下几个方 面对本次实验进行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可以延伸探究的问题。 31实验材料 本次探究的对象是长度不足lcm的蚂蚁个体,在捕捉和处理时遇到了一些 困难。其中捕捉采用了食物诱捕法和自制吸虫器捕捉法,但是诱捕法可能使蚂蚁 身上带有食物的香味分子,遮盖原本的信息素,而吸虫器捕捉则可能捕捉到更多 行动力不是特别强的蚂蚁个体,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另外捕捉的 过程或者蚂蚁逃跑再捉回实验容器的过程均会使蚂蚁受到惊吓,在惊吓状态很难 判断是否是因为遇见红蚂蚁而发生逃避行为。 另外蚂蚁是群居社会性动物,在集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可以展现出完全不同的 特征,而本次实验更多注重了个体,可能在蚂蚁集群的普适性方面有缺乏。 3进行实验的地点和容器 本次对集体蚂蚁的探究的野外取点都是在蚂蚁窝附近,地上可能有之前蚂蚁 留下的信息素,会对实验造成影响,比如蚂蚁的路线比较固定不易相遇等,不过 这样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也有其意义。 这次实验选择的容器主要为塑料瓶和EP管,都是让蚂蚁在其中随机相遇, 这样实验的效率不是特别高,不过确实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创造的最好的条件,数 据也是很有意义的。但设计方面应该在每次做完实验后清洁容器,清理上一次实 验中蚂蚁留下的信息素。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8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2015 是逃避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而在剪去红蚂蚁触角的实验中,黑蚂蚁的转向-停-前进反应可能是由于 EP 管内空间小,黑蚂蚁转向加速受阻,故出现暂停。而在酒精擦拭的实验中的异常 结果可能是特殊个体的差异造成的。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两个补充试验:将黑色蚂蚁和死亡的红色蚂蚁同时放在 EP 管中,黑色蚂蚁面对红色蚂蚁的尸体无明显反应;而将黑色蚂蚁和另一只死 亡的黑色蚂蚁同时放在 EP 管中,活着的蚂蚁则试图搬运同伴的尸体。由于此时 不可能存在触角-触角的即时通讯,这一试验同样验证了身体表面信息分子的重 要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这次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结果不够清晰,也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没能 够做大量实验来纠正误差,也有很多扩展性的问题没有进行探究。从以下几个方 面对本次实验进行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可以延伸探究的问题。 3.1 实验材料 本次探究的对象是长度不足 1cm 的蚂蚁个体,在捕捉和处理时遇到了一些 困难。其中捕捉采用了食物诱捕法和自制吸虫器捕捉法,但是诱捕法可能使蚂蚁 身上带有食物的香味分子,遮盖原本的信息素,而吸虫器捕捉则可能捕捉到更多 行动力不是特别强的蚂蚁个体,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另外捕捉的 过程或者蚂蚁逃跑再捉回实验容器的过程均会使蚂蚁受到惊吓,在惊吓状态很难 判断是否是因为遇见红蚂蚁而发生逃避行为。 另外蚂蚁是群居社会性动物,在集体水平和个体水平可以展现出完全不同的 特征,而本次实验更多注重了个体,可能在蚂蚁集群的普适性方面有缺乏。 3.2 进行实验的地点和容器 本次对集体蚂蚁的探究的野外取点都是在蚂蚁窝附近,地上可能有之前蚂蚁 留下的信息素,会对实验造成影响,比如蚂蚁的路线比较固定不易相遇等,不过 这样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也有其意义。 这次实验选择的容器主要为塑料瓶和 EP 管,都是让蚂蚁在其中随机相遇, 这样实验的效率不是特别高,不过确实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创造的最好的条件,数 据也是很有意义的。但设计方面应该在每次做完实验后清洁容器,清理上一次实 验中蚂蚁留下的信息素。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33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试验重复次数不足,观察量小,因而只能进行 定性描述,而未能进行定量试验和统计。这一方面受制于试验的时间和条件,另 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对试验定量的意识不足。这一点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多加 注意。 34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41黑蚂蚁的逃避是否与距红蚂蚁巢穴的距离有关 可以在黑蚂蚁弹落在红蚂蚁巢穴附近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如下实验:将黑色蚂 蚁均匀放置在红洞口为圆心,约1dm为半径的扇形区域内,以红洞口为圆心, 不同半径,统计一定时间内黑色蚂蚁出现的频率。 这个实验可以观察红蚂蚁的是否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有领域行为,从而进 步确定黑蚂蚁的逃避行为是否与红蚂蚁的领域行为有关。 342黑蚂蚁的逃避行为的发生的概率问题 在本次实验中数据量较小,可以看出有些时候并不是黑蚂蚁逃避而红蚂蚁无 反应,这些例外的出现提示我们应该进行一次大量的实验,以确定黑蚂蚁逃避行 为的发生是有足够高的概率以至于能形成规律的现象。但是本次探究人手和时间 都不足十分遗憾没能进行这样的统计分析。 1捕虫时使用的自制吸虫瓶 2吸虫瓶的设计和使用示意图 3在EP管中做实验时的录像截图
第 10 组 李刘骏骊等:黑色蚂蚁对红色蚂蚁的逃避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9 1 2 3 1 捕虫时使用的自制吸虫瓶 2 吸虫瓶的设计和使用示意图 3 在 EP 管中做实验时的录像截图 3.3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试验重复次数不足,观察量小,因而只能进行 定性描述,而未能进行定量试验和统计。这一方面受制于试验的时间和条件,另 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对试验定量的意识不足。这一点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多加 注意。 3.4 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4.1 黑蚂蚁的逃避是否与距红蚂蚁巢穴的距离有关 可以在黑蚂蚁弹落在红蚂蚁巢穴附近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如下实验:将黑色蚂 蚁均匀放置在红洞口为圆心,约 1dm 为半径的扇形区域内,以红洞口为圆心, 不同半径,统计一定时间内黑色蚂蚁出现的频率。 这个实验可以观察红蚂蚁的是否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有领域行为,从而进一 步确定黑蚂蚁的逃避行为是否与红蚂蚁的领域行为有关。 3.4.2 黑蚂蚁的逃避行为的发生的概率问题 在本次实验中数据量较小,可以看出有些时候并不是黑蚂蚁逃避而红蚂蚁无 反应,这些例外的出现提示我们应该进行一次大量的实验,以确定黑蚂蚁逃避行 为的发生是有足够高的概率以至于能形成规律的现象。但是本次探究人手和时间 都不足十分遗憾没能进行这样的统计分析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015 致谢 此次野外实习小课题的进展离不开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支持,在此我们深 表感谢!感谢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老师、助教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次野外考察的 机会:感谢潘晓云老师、张文驹老师对我们的试验设计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董立 坤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蚂蚁通讯的知识和信息:感谢众多同学对我们试验 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也感谢小组每位成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Eliane Wajnberg, Geraldo Cernicchiaro Darci Motta de Souza esquivel (2004) Antennae: the strongest magnetic part of the migratory ant BioMetals 17: 467-470 2004 Robin j. Stuart(1988) Collective cues as a basis for nestmate recognition in polygynous leptothoracine 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Vol. 85, pp. 4572-4575, June 1988 神农架-必应网典 http://www.bing.com/knows/search?g=%e7%a5%9e%e5%86%9c%e6%9e%b6& mkt=zh-cn Solange Marques-Silva, Cirlei P Matiello-Guss, Jacques H.C. Delabie, Clea S.F. Mariano, Jose C. Zanuncio, and Jose Eduardo Serrao Sensilla and Secretory Glands in the Antennae of a Primitive Ant Dinoponera lucida(Formicidae: Ponerinae)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 69: 885-890(2006)
10 神农架野外生物学实习小论文 2015 致谢: 此次野外实习小课题的进展离不开诸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支持,在此我们深 表感谢!感谢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老师、助教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次野外考察的 机会;感谢潘晓云老师、张文驹老师对我们的试验设计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董立 坤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蚂蚁通讯的知识和信息;感谢众多同学对我们试验 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也感谢小组每位成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Eliane Wajnberg, Geraldo Cernicchiaro & Darci Motta de Souza Esquivel(2004) Antennae: the strongest magnetic part of the migratory ant.BioMetals 17: 467–470, 2004. Robin J. Stuart(1988) Collective cues as a basis for nestmate recognition in polygynous leptothoracine 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Vol. 85, pp. 4572-4575, June 1988. 神农架-必应网典. http://www.bing.com/knows/search?q=%E7%A5%9E%E5%86%9C%E6%9E%B6& mkt=zh-cn. Solange Marques-Silva, Cirlei P. Matiello-Guss, Jacques H.C. Delabie, Cléa S.F. Mariano, Jose C. Zanuncio, and José Eduardo Serrão. Sensilla and Secretory Glands in the Antennae of a Primitive Ant: Dinoponera lucida (Formicidae: Ponerinae).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 69:885–890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