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孟子》之 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从孔子到孟子》之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 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 “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 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 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 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 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 “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 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 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 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 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 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 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 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 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 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 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 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 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 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 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 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 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 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 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拘囚。公元前496 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 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拘囚。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 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彫也”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 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 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 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拘囚。公元前496 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 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拘囚。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 圣贤之一。(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这里是掌握的意思。(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拘囚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 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 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 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拘囚,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 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 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 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拘囚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 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 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 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拘囚,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 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 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 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 谷不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 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 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 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1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体不勤,五 谷不分”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一篇中有如 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弟子与老农谈孔子、 孔子关于塑造独立人格的思想等。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 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 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 天的执政者危殆了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 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 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 从辟世之士哉?”粳(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 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 天的执政者危殆了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 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 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 矣。 ”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 对曰:“然。 ”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 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 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同“避”。 (7)稷:音y0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 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 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5)之:与。(6)辟:同“避” 。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 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 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 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 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 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 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 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 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 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 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 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 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旦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 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 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豫:快乐,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 《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 的人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 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 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豫:快乐,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 《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