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高二杨长英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 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 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讨论法 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 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 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 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 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 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 法四家的著作。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春秋晚期)、孟子(战国中期)、荀子(战国 末期)。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思想学说 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著作是《墨子》
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高二 杨长英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 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 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讨论法 教学课时:2—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 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 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 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 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 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 法四家的著作。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春秋晚期)、孟子(战国中期)、荀子(战国 末期)。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思想学说 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著作是《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战国中期)。《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战国末期,荀子的学生)。著作为《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 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 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知人论世 1、孔子其人 在世时间:公元前551-前479年 姓孔名丘,字仲尼 籍贯:鲁国 家世: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第六代先 祖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其子木金父(此说本于匡亚明:杨伯峻说是曾孙孔防叔。) 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的陬邑。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的大夫,母亲叫颜征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他晩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 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 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 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行的记录。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 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 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预习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2
2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战国中期)。《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战国末期,荀子的学生)。著作为《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 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 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知人论世 1、孔子其人 在世时间:公元前 551-前 479 年 姓孔名丘,字仲尼 籍贯:鲁国 家世: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第六代先 祖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其子木金父(此说本于匡亚明;杨伯峻说是曾孙孔防叔。) 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的陬邑。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的大夫,母亲叫颜征。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他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 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 子先后有 3000 人,其中著名的有 70 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 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共 20 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行的记录。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 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 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 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预习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提问相关知识。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有识之士,也就是知 识份子,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孔子选择周游 列国,而隐士选择避开世俗的纷扰,去山林隐居。本来选择不一样,各走各路,并无妨碍, 但孔子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的理想,就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难免遇到隐士 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相遇就难免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思想的火 花 二、课文研习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好标记 学生齐读课 1、学习第一节 重点字词:(1)见(xian) (2)木铎 思考探究:仪封人认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刻画孔子这一形象的 明确: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 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 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一一侧面描写 2、学习第二节 重点字词 (1)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2)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3)执舆:即执辔(pei)。(4)与:通“欤”。 (5)而谁以:而通“尔”与谁 (6)辟:同“避”。(⑦)极:音y0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思考探究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相关知识。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有识之士,也就是知 识份子,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孔子选择周游 列国,而隐士选择避开世俗的纷扰,去山林隐居。本来选择不一样,各走各路,并无妨碍, 但孔子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的理想,就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难免遇到隐士, 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相遇就难免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思想的火 花。 二、课文研习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好标记。 学生齐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重点字词:(1)见(xiàn) (2)木铎(duó) 思考探究:仪封人认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刻画孔子这一形象的? 明确: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 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 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侧面描写。 2、学习第二节。 重点字词: (1)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2)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3)执舆:即执辔(pèi)。 (4)与:通“欤”。 (5)而谁以:而通“尔”与谁。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思考探究: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学习第三节 重点字词:(1)谏,追:挽回,赶上。 (2)殆(dai):危险。 (3)趋:快步走。 (4)辟(bi):通“避”,躲避 思考探究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3)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明确: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讽;既有对孔子的最 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能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齐读1—3节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二 预习4、5节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识 、新课研习 (一)朗读并疏通第四、五节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9、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10、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二)思考: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底是说的谁? 2、荷篠丈人为何先嘲讽后又留子路住下来?其用意是什么?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篠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篠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 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 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探索 1、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1)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
4 3、学习第三节 重点字词:(1)谏,追:挽回,赶上。 (2)殆(dài):危险。 (3)趋:快步走。 (4)辟(bì):通“避”,躲避。 思考探究: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2)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3)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明确: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讽;既有对孔子的最 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能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齐读 1—3 节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二 预习 4、5 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二、新课研习 (一)朗读并疏通第四、五节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10、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二) 思考: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底是说的谁? 2、荷蓧丈人为何先嘲讽后又留子路住下来?其用意是什么?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 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 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三、问题探索。 1、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⑴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
“礼制”是不现实的。 (2)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 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3)“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 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 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 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四、小结 文言知识整理 五、作业 1、随笔:根据自己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短文,说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 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熟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5 “礼制”是不现实的。 ⑵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 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 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 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 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四、小结 文言知识整理 五、作业 1、随笔:根据自己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短文,说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 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熟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