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公开课正式版 根据之前在19班的试讲,感觉内容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基本的 设计完成不了,所以我决定将内容缩减为一则,即长沮、桀溺章 直接入题: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的 有识之士,也就是知识份子,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却做 岀了不同的选择,孔子选择周游列国,而隐士选择避开世俗的纷扰,去山林隐居 本来选择不一样,各走各路,并无妨碍,但孔子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 的理想,就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难免遇到隐士,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相遇 就难免碰撞岀一些思想的火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思想的火花。自己将第二 则材料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沮、桀溺对孔子周游列国 的行为持什么态度呢? 为了节约时间,我改换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其实第三版的开场更可取,一步 步环环相套,只是理科班的学生们对春秋这个时代太缺乏了解,问了,恐怕也只 能是自问自答 自由读之后单个读,借以纠正字音,引起注意,而后齐读。 提问:哪句话体现了长沮对孔子的态度? 长沮:是知津矣!翻译一下: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是在 这里是什么意思?与前面一句“是鲁孔丘与?是也”两个是相同吗?这里的是是 代词,这个人,前两句的是表判断。为什么长沮说孔子一定知道渡口在哪儿,明 明孔子不知道所以才派子路来请长沮指点迷津的啊? 给时间思考讨论 可以有两种理解:嘲笑,这个人天天周游天下,中原的路恐怕是走遍了,理 所当然应该知道道路在何方,何必来问我呢。想象长沮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哂 笑(讥笑)。 根据回答进一步引申:既然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里,长沮偏说他知道,说明 他对孔子的了解简直是超过了孔子自己,哪句话证明他对孔子是了解的:是鲁孔 丘与?显然他是知道孔子的,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知道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却 偏说孔子知道,显然他说的这个津不是孔子要问的那个津,长沮口中的津究竟指 的是什么呢? 第二种:将津引申为人生之路,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不过不是往前走, 而是调转车头,回家隐居去。故作神秘的劝告,有点像佛祖微笑点化世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公开课正式版 根据之前在 19 班的试讲,感觉内容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基本的 设计完成不了,所以我决定将内容缩减为一则,即长沮、桀溺章。 直接入题: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当时的 有识之士,也就是知识份子,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却做 出了不同的选择,孔子选择周游列国,而隐士选择避开世俗的纷扰,去山林隐居。 本来选择不一样,各走各路,并无妨碍,但孔子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 的理想,就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难免遇到隐士,有着不同人生态度的人相遇 就难免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思想的火花。自己将第二 则材料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沮、桀溺对孔子周游列国 的行为持什么态度呢? 为了节约时间,我改换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其实第三版的开场更可取,一步 步环环相套,只是理科班的学生们对春秋这个时代太缺乏了解,问了,恐怕也只 能是自问自答。 自由读之后单个读,借以纠正字音,引起注意,而后齐读。 提问:哪句话体现了长沮对孔子的态度? 长沮:是知津矣!翻译一下:这人(周游天下),他知道渡口在哪儿?是在 这里是什么意思?与前面一句“是鲁孔丘与?是也”两个是相同吗?这里的是是 代词,这个人,前两句的是表判断。为什么长沮说孔子一定知道渡口在哪儿,明 明孔子不知道所以才派子路来请长沮指点迷津的啊? 给时间思考讨论 可以有两种理解:嘲笑,这个人天天周游天下,中原的路恐怕是走遍了,理 所当然应该知道道路在何方,何必来问我呢。想象长沮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哂 笑(讥笑)。 根据回答进一步引申:既然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里,长沮偏说他知道,说明 他对孔子的了解简直是超过了孔子自己,哪句话证明他对孔子是了解的:是鲁孔 丘与?显然他是知道孔子的,是有一定了解的,他知道孔子不知道渡口在哪,却 偏说孔子知道,显然他说的这个津不是孔子要问的那个津,长沮口中的津究竟指 的是什么呢? 第二种:将津引申为人生之路,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只不过不是往前走, 而是调转车头,回家隐居去。故作神秘的劝告,有点像佛祖微笑点化世人
用带有讥讽之意的微笑将这句话读一遍。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由老 师范读,最后集体读。是一一知一津一矣!(注意语气与语速) 哪句话体现了桀溺对孔子的态度? 桀溺:且而(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难道如,不如)从辟世之士哉? 而是什么意思?而通尔,人称代词你。注意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不如。 这话虽是对子路说的,却表达了对孔子怎样的情感态度:不屑。孔子那样的避人 之士哪里比得上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发挥你的想象,给此时的桀溺添加表情, 脸上没有了微笑,是高傲的神气。如果用眼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高傲与对孔子的 不屑,应该怎么表示?白眼(眼珠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或不满意,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经典动作,看人用青白眼) 白眼且用高傲的表情将这句话读一遍。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老师范 读,最后集体读。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为什么桀溺称孔子为避人之士 因为他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比如说季桓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 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归同馈,赠送。女乐,歌姬舞女。季桓子,季孙氏, 鲁大夫,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权者。齐国送了许多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 三天不问政事,孔子就离职走了) 根据课下注释,学生有可能回答逃避隐士。需要适当引导:孔子逃避隐士, 隐士逃避世界,这两者之间无法比较,要比较需要是同类性质的事物,比如《寡 人之于国也》:以五十步笑百步,同是逃跑,我跑得近些,你跑得远些,所以我 笑你是胆小鬼。世是怎样的世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混乱,显然孔子逃避的也 不是好人。反向思维:孔子周游列国寻找什么人呢?可施行他礼乐治国理想的统 治者,如果碰到暴虐的诸侯怎么办?逃避。 为什么桀溺认为避人不如避世好?你怎样认为?(在讲课之时,这一问我省 了,因为时间远远不够) 避人是躲开某一特定的、不喜欢的人,也就是说,除了这个人,可能还有好 国君,避人的人还不绝望,因为他认为还有别的国君能实行他的主张 整个天下都一片黑暗,已经无路可走,无国可去,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实行自 己的主张了,这时就只能彻底心灰意冷,绝望地避世而去,做个隐士 孔子曾说过贤者避世(贤德的人往往是避世的),而孔子一直坚持不避世, 所以孔子不是贤者,而是圣者,这正是孔子与这些隐士的区别,积极介入纷繁世
用带有讥讽之意的微笑将这句话读一遍。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由老 师范读,最后集体读。是—--知—津—矣!(注意语气与语速) 哪句话体现了桀溺对孔子的态度? 桀溺:且而(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难道如,不如)从辟世之士哉? 而是什么意思?而通尔,人称代词你。注意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不如。 这话虽是对子路说的,却表达了对孔子怎样的情感态度:不屑。孔子那样的避人 之士哪里比得上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发挥你的想象,给此时的桀溺添加表情, 脸上没有了微笑,是高傲的神气。如果用眼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高傲与对孔子的 不屑,应该怎么表示?白眼(眼珠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或不满意,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经典动作,看人用青白眼) 白眼且用高傲的表情将这句话读一遍。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老师范 读,最后集体读。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为什么桀溺称孔子为避人之士? 因为他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比如说季桓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 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归同馈,赠送。女乐,歌姬舞女。季桓子,季孙氏, 鲁大夫,当时鲁国的实际掌权者。齐国送了许多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 三天不问政事,孔子就离职走了)。 根据课下注释,学生有可能回答逃避隐士。需要适当引导:孔子逃避隐士, 隐士逃避世界,这两者之间无法比较,要比较需要是同类性质的事物,比如《寡 人之于国也》:以五十步笑百步,同是逃跑,我跑得近些,你跑得远些,所以我 笑你是胆小鬼。世是怎样的世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混乱,显然孔子逃避的也 不是好人。反向思维:孔子周游列国寻找什么人呢?可施行他礼乐治国理想的统 治者,如果碰到暴虐的诸侯怎么办?逃避。 为什么桀溺认为避人不如避世好?你怎样认为?(在讲课之时,这一问我省 了,因为时间远远不够) 避人是躲开某一特定的、不喜欢的人,也就是说,除了这个人,可能还有好 国君,避人的人还不绝望,因为他认为还有别的国君能实行他的主张。 整个天下都一片黑暗,已经无路可走,无国可去,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实行自 己的主张了,这时就只能彻底心灰意冷,绝望地避世而去,做个隐士。 孔子曾说过贤者避世(贤德的人往往是避世的),而孔子一直坚持不避世, 所以孔子不是贤者,而是圣者,这正是孔子与这些隐士的区别,积极介入纷繁世
事,为理想而奔走呼号,客观上也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 众生的深刻关怀,担负着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听了子路的报告,孔子心情怎样?伤感地说了这样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y)?天下有道,丘不与(yu)易也。斯人,这些人, 斯,代词这。徒与前面“是鲁孔丘之徒与”的徒是否相同?这里的徒是同类的人, 前面的徒是门徒,学生。句式:宾语前置句,不可与鸟兽同群,吾非与斯人之徒 而与谁?翻译一下: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 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参与变革了。仔细体会这句的情感变化过程?先是 伤感,而后激动,最后是坚定。可用三个头部动作的表达?低头,昂头,平视前 方 情感加头部动作再将这句话读一遍。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老师范读 最后齐读。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公开课上这到里就已经打下课铃了,以下内容没有讲 根据刚才的分析,融入人物的心态和表情,再将这则材料自由读一遍。 我们来把整则材料一起分角色朗读一遍,推荐五个人:第一个旁白,第二个, 扮演长沮,第三个扮演子路(子路去问路,态度怎样?恭敬)第四个扮演桀溺, 第五个扮演夫子。大家各自体会一下自己的角色,想象对话的情景,加上我们刚 才演练的几个经典动作和表情,把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孔子面对长沮、桀溺的嘲讽,虽然有些伤感,但最后依然坚定,根据第四则 材料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理想不能被实现,已经知道了。想必孔 子也是知道的,为什么明知道会失败,明知道不可能,孔子他还能这样坚定的前 相信希望,绝不屈服。 桑迪亚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 是打不败他。 当大家都嘲笑你的梦想,例如还考一本,你顶多是四本的料?你是退缩,还 是奋力前行? 把可能变成可能,你不过是个凡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你就是个伟人。你 将带来心灵的震颤,获得生命的光彩
事,为理想而奔走呼号,客观上也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 众生的深刻关怀,担负着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听了子路的报告,孔子心情怎样?伤感地说了这样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yǔ)?天下有道,丘不与(yù)易也。斯人,这些人, 斯,代词这。徒与前面“是鲁孔丘之徒与”的徒是否相同?这里的徒是同类的人, 前面的徒是门徒,学生。句式:宾语前置句,不可与鸟兽同群,吾非与斯人之徒 而与谁?翻译一下: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 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参与变革了。仔细体会这句的情感变化过程?先是 伤感,而后激动,最后是坚定。可用三个头部动作的表达?低头,昂头,平视前 方。 情感加头部动作再将这句话读一遍。让学生体会,点学生读,之后老师范读, 最后齐读。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公开课上这到里就已经打下课铃了,以下内容没有讲。 根据刚才的分析,融入人物的心态和表情,再将这则材料自由读一遍。 我们来把整则材料一起分角色朗读一遍,推荐五个人:第一个旁白,第二个, 扮演长沮,第三个扮演子路(子路去问路,态度怎样?恭敬)第四个扮演桀溺, 第五个扮演夫子。大家各自体会一下自己的角色,想象对话的情景,加上我们刚 才演练的几个经典动作和表情,把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孔子面对长沮、桀溺的嘲讽,虽然有些伤感,但最后依然坚定,根据第四则 材料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理想不能被实现,已经知道了。想必孔 子也是知道的,为什么明知道会失败,明知道不可能,孔子他还能这样坚定的前 行? 相信希望,绝不屈服。 桑迪亚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 是打不败他。 当大家都嘲笑你的梦想,例如还考一本,你顶多是四本的料?你是退缩,还 是奋力前行? 把可能变成可能,你不过是个凡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你就是个伟人。你 将带来心灵的震颤,获得生命的光彩
我的课后反思:课堂参与度低,前面细节花了很长时间思考,最后升华的问 题没有来得及问。课堂没有放开,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把 课堂掌握的太死,一步步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力。 闵老师评价:内容单薄,不丰厚,结构松散,太繁琐,字词没有落实。放开 手,让学生们自学,让学生提问字词,而后答疑;如果没有疑问,老师可以提问, 可以找学生翻译。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提问题, 问题,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欧老师:我是怎样解决的,如何让学生来解决?把握时间安排,到第三四部 分要有小高潮。设置问题要善于搭桥,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凸显主题。 再反思:上课不能纠结于细节,有些细节与讲课的主题无关,完全可以省去, 抓住主要的,思路要明晰,围绕主题来设置问题,安排形式。课堂要放开,调动 每一个孩子的参与
我的课后反思:课堂参与度低,前面细节花了很长时间思考,最后升华的问 题没有来得及问。课堂没有放开,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把 课堂掌握的太死,一步步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力。 闵老师评价:内容单薄,不丰厚,结构松散,太繁琐,字词没有落实。放开 手,让学生们自学,让学生提问字词,而后答疑;如果没有疑问,老师可以提问, 可以找学生翻译。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提问题, 问题,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欧老师:我是怎样解决的,如何让学生来解决?把握时间安排,到第三四部 分要有小高潮。设置问题要善于搭桥,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凸显主题。 再反思:上课不能纠结于细节,有些细节与讲课的主题无关,完全可以省去, 抓住主要的,思路要明晰,围绕主题来设置问题,安排形式。课堂要放开,调动 每一个孩子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