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 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 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论Iunε编纂。语:言论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 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 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 ”论lún:编纂。语:言论
关于《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 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 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 。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 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 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语录体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 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 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 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 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仪封人请见,日:“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末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日:“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长沮、桀弱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日:“夫执舆者为 谁?”子路日:“为孔丘。”日:“是鲁孔丘与?″日:“是也。日 是知津矣!"问于桀弱。桀溺日:“子为谁?”日:“为仲由。"日 是孔丘之徒与?”对日:“然。"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韁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 子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 之言。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條。子路问日:“子见夫子乎?″丈人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日:“隐者也。"使 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日:“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 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 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日:“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日:“是知其 不可而为之者与?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 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 “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 “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 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 之言。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 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 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 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 不可而为之者与?
思考与探究 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孔子的为人 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 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 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 礼
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孔子的为人 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 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 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 "礼"
思考与探究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篠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篠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 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 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 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 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 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 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思考与探究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 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 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 的追求更为执着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 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 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 的追求更为执着
思考与探究 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 (2)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 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3)“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干古
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⑴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 ⑵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 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
知识整理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 (2)桀溺 (3)是鲁孔丘与 (4)而谁以易之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6)植其杖而芸 (7)使子路反见之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 “见”通“现”,引见之意。 (2)桀溺: “桀”通“杰” ,形容高大。 (3)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 问。 (4)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通“避” 。 (6)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 。 (7)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