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确凿(z6o0) 祈祷(qido) 犀利(x1) B.绚丽(xuan) 诧异(cha) 扉 (fei) C.侵略(lue) 懊悔(hui) 乘凉 (liang) D.缠络(1uo) 撷取(ji白) 蓦 然(mo)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 (1)趋之如归 (2)怨天尤 人 (3)望洋兴 (4)依依不舍 5)萍水相 逢和 (6)乐以教 3.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应用有误的一项是() A.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 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反问) B.古语云:“乐以教和。”(引用) C.钢琴笨重如棺材。(比喻)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祈祷(qídǎo) 犀利(xī) B.绚丽(xuàn) 诧异(chà) 心扉 (fēi) C.侵略(lüè) 懊悔(huǐ) 乘凉 (liáng) D.缠络(luò) 撷取(jié) 蓦 然(mò)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 (1) 趋 之 如 归 (2) 怨 天 尤 人 (3) 望 洋 兴 叹 (4) 依 依 不 舍 5) 萍水相 逢 (6) 乐以教 和 3.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应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 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反问) B.古语云:“乐以教和。”(引用) C.钢琴笨重如棺材。(比喻)
D.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 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反复)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 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B.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 着草原时候,就会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 C.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 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 来了。 5.下列各句关联词使用正确的是( ①张明因为生了病,因此没有来上学。 ②即使风雨再大,也要上学去。 ③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搞好改革。 ④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 ⑤无论天晴下雨,他都能准时到校 ⑥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仅不灰心,而是迎着困难上。 A.②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③④⑥ 6.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 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
D.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 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反复)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 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B.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 着草原时候,就会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 C.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 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 来了。 5.下列各句关联词使用正确的是 ( )。 ①张明因为生了病,因此没有来上学。 ②即使风雨再大,也要上学去。 ③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搞好改革。 ④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 ⑤无论天晴下雨,他都能准时到校。 ⑥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仅不灰心,而是迎着困难上。 A.②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 D.② ③④⑥ 6.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 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
A.树也缥缈,山也虚无,淡如烟,淡如雾 B.淡如雾,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 C.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淡如雾 D.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7.第2段中“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 的诗句。请查查资料,把这首诗抄写在下 面 8.(1)同是游山遇雨,人的心境却不同。作者的感受 是是 两个女孩表现出的 。(用原文回答) (2)丰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 文学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 里 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完成9~14题。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 (因为 快了要拉错) 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 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 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
了, 。 A.树也缥缈,山也虚无,淡如烟,淡如雾 B.淡如雾,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 C.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淡如雾 D.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7.第2段中“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 的 诗 句 。 请 查 查 资 料 , 把 这 首 诗 抄 写 在 下 面 。 8.(1)同是游山遇雨,人的心境却不同。作者的感受 是 , 两 个 女 孩 表 现 出 的 是 。(用原文回答) (2)丰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 、 文学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 里。 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完成 9~14 题。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 (因为 快了要拉错) 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 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 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
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 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 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9.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A.缓缓地 B.慢慢地 C.不慌不忙地 D.从容地 10.文中“和着歌”“和她”的“和”字读音 是 11.文中加点词“温暖”有两层含义, 是是 12.“混声四部合唱”是很高雅的,“贝多芬的奏呜曲”是世界 名曲,为什么还不如今日作者拉琴,众人齐唱的感觉 呢? 13.这个片段描写了三个场景,三个场景都像只用墨线勾勒, 不用颜色渲染的写意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三幅画面。三幅画面 的背景是什么?三幅画面的安排有什么特 点? 14.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修辞方法,以 “我曾经”为开头,仿写一组句子,表达要明确,结构要完整
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 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 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9.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A.缓缓地 B.慢慢地 C.不慌不忙地 D.从容地 10 . 文 中 “ 和 着 歌 ”“ 和 她 ” 的 “ 和 ” 字 读 音 是 。 11 .文中加点词 “ 温 暖 ” 有两层含义,一 是 ; 二 是 。 12.“混声四部合唱”是很高雅的,“贝多芬的奏呜曲”是世界 名 曲 , 为 什 么 还 不 如 今 日 作 者 拉 琴 , 众 人 齐 唱 的 感 觉 呢? 13.这个片段描写了三个场景,三个场景都像只用墨线勾勒, 不用颜色渲染的写意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三幅画面。三幅画面 的背景是什么 ? 三幅画面的安排有什么特 点? 14.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修辞方法,以 “我曾经”为开头,仿写一组句子,表达要明确,结构要完整
课外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给 ①有时候走在路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 不管跑不跑调,就是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 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 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 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 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也许是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③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 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 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很随意地哼 着。父亲是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在 帽子下面插着一枝铅笔。他一边挥动斧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 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 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的声音很细很 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 实那时我们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很重,可他们却会 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
课外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15~1 9 题。 给生命配乐 ①有时候走在路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 不管跑不跑调,就是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 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 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 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 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也许是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③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 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 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很随意地哼 着。父亲是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在 帽子下面插着一枝铅笔。他一边挥动斧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 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 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的声音很细很 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 实那时我们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很重,可他们却会 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
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 是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 活 ⑤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 得轻快起来,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应该很艰难的路。倘若他们整日 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⑥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 活的情景,都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 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⑦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 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 活得有滋有味。 ⑧人还需要什么呢? 15.文章的①②③段中,每段都包含着作者对“调子”的一种见 解。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这三种见解 (1) (3) 16.说说第④段中加点的“灿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 是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 活。 ⑤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 得轻快起来,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应该很艰难的路。倘若他们整日 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⑥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 活的情景,都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 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⑦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 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 活得有滋有味。 ⑧人还需要什么呢? 15.文章的①②③段中,每段都包含着作者对“调子”的一种见 解。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这三种见解。 (1) (2) (3) 16.说说第④段中加点的“灿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17.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8.请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第⑦段中画线句的具体含义 19.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说一说。 参 考 答 案 1.D【点拨】“撷取”的“撷”应读xie。2.(1)小步疾走(2) 责怪(3)仰望的样子(4)形容留恋,不忍分离(5)浮萍(6)和谐3.D 【点拨】应为“排比”。4.B【点拨】这句话缺主语,应在“就会” 前加上“你”字。5.A【点拨】第①句中“因此”应改成“所以”; 第④句中“首先”应改成“尤其”;第⑥句中“不”与“而是”搭配
17.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8.请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第⑦段中画线句的具体含义。 19.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说一说。 参考答 案 : 1.D【点拨】“撷取”的“撷”应读 xié。2.(1)小步疾走 (2) 责怪 (3)仰望的样子 (4)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5)浮萍(6)和谐 3.D 【点拨】应为“排比”。4.B【点拨】这句话缺主语,应在“就会” 前加上“你”字。5.A【点拨】第①句中“因此”应改成“所以”; 第④句中“首先”应改成“尤其”;第⑥句中“不”与“而是”搭配
不当,应将“而是”改成“而且”。6.D【点拨】先承接“淡”来说 淡的特点,再说淡的效果。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8.(1)“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怨 天尤人,苦闷万状”(②)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缘缘堂随笔》9.D【点 拨】较之“缓缓地……”“慢慢地 不慌不忙地”三个词中所 含的“慢慢地”的含义,“从容地”还含有镇静、沉着的意思。10.he 【点拨】“和”是个多音字,除发“he”音外,还有四种:和(he) 平,和(hω)牌,和(huo)面,和(huo)药。11.环境的温度,荒山变得 热闹,心情的温暖12.今日作者拉琴,众人齐唱,是大众化的音乐, 许多的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而“混声四 部和唱”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并非常人能和而歌、能欣赏到的。(意 近即可)13.①雨窗之下的悠悠琴声;②伴着琴声的《渔光曲》;③ 山村青年的齐声歌唱。背景:小茶店的雨窗和苦雨荒山。特点:画面 越来越宽,人数越来越多,音响越来越大。14.排比。示例:我曾经 去过四季如春的昆明,曾经去过没有冬天的海南岛,曾经去过海滨城 市大连,我去过了中国的许多好地方,但是,哪里也比不上我可爱的 家乡。【点拨】此题考査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修辞方法 造句的能力。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均由“曾经”引出,很明显是排比 句。仿写句子无统一答案,符合要求即可。15.(1)“调子”是生命 本身的需要。(2)发自心灵的“调子”最动听。(3)“调子”能改变 人生。16.示例:①使生活变得很灿烂。②能改变、丰富生活。③创 造多彩生活。【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上
不当,应将“而是”改成“而且”。6.D【点拨】先承接“淡”来说 淡的特点,再说淡的效果。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8.(1)“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怨 天尤人,苦闷万状”(2)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缘缘堂随笔》9.D【点 拨】较之“缓缓地……”“慢慢地……”“不慌不忙地”三个词中所 含的“慢慢地”的含义,“从容地”还含有镇静、沉着的意思。10.hè 【点拨】“和”是个多音字,除发“hè”音外,还有四种: 和(hé) 平,和(hú)牌,和(huó)面,和(huò)药。11.环境的温度,荒山变得 热闹,心情的温暖 12.今日作者拉琴,众人齐唱,是大众化的音乐, 许多的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而“混声四 部和唱”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并非常人能和而歌、能欣赏到的。(意 近即可)13.①雨窗之下的悠悠琴声;②伴着琴声的《渔光曲》;③ 山村青年的齐声歌唱。背景:小茶店的雨窗和苦雨荒山。特点:画面 越来越宽,人数越来越多,音响越来越大。14.排比。示例:我曾经 去过四季如春的昆明,曾经去过没有冬天的海南岛,曾经去过海滨城 市大连,我去过了中国的许多好地方,但是,哪里也比不上我可爱的 家乡。【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修辞方法 造句的能力。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均由“曾经”引出,很明显是排比 句。仿写句子无统一答案,符合要求即可。15.(1)“调子”是生命 本身的需要。(2)发自心灵的“调子”最动听。 (3)“调子”能改变 人生。16.示例:①使生活变得很灿烂。②能改变、丰富生活。③创 造多彩生活。【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上
下文语境作答。17.记叙。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照应上文,引 出下文,增加了行文的变化,突出了文章的主题。18.要珍视自己生 命的存在,乐观向上,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应对人生,改变自身的处境, 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写一段话,将“萍水相逢——怨天尤人一一望洋兴叹”用在句子 中 2.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两个女孩”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他们的思 想感情发生了这些变化? 3.为了突出主题,课文有多处用了比较,其中最明显的是将胡琴与 钢琴<小提琴作比较,除此之外,还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 感受作比较,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你能否试着分 析一下,后面两组对比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实践
下文语境作答。17.记叙。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照应上文,引 出下文,增加了行文的变化,突出了文章的主题。18.要珍视自己生 命的存在,乐观向上,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应对人生,改变自身的处境, 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写一段话,将“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洋兴叹”用在句子 中。 2.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两个女孩”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他们的思 想感情发生了这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为了突出主题,课文有多处用了比较,其中最明显的是将胡琴与 钢琴<小提琴作比较,除此之外,还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 感受作比较,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你能否试着分 析一下,后面两组对比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实践
4.在叙事过程中,为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往往要用“插 叙”的方法。你知道什么是“插叙”吗?请看下文 在我考初中的时候,她有一天对我说:“妈妈下岗了。”正如英文里 的“ lai doff”是中国人造出来的一样,有许多字词都或多或少地带 有自我慰藉的黑色的幽默。下岗其实就是失业嘛。她又补充道:“以 后我就没有工作了。”我望着她极其孔乙己的表情,没有工作不等于 没事干。几个月前她就与人家合伙到集市里卖打火机。……她不喝水 不上厕所,只为能多卖一个打火机,以至于回家后,已经发不出声了。 她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三年自然灾害中,还长得胖胖墩墩。小 时候是班上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孩子,做红小兵时在车上跳舞宣传。 她说那时她总是喜欢触摸家里的红木家具,有时在精雕细琢的镂空里 还有柔软的灰层。她有一个透明的糖罐,里面放满了得花几年工夫才 积攒下的五颜六色的糖纸,有的被折成了小人。小人个个细腰长裙, 像王妃一样的高贵优雅。后来她进了工厂,去安徽参加小三线建设, 在那里当幼儿园老师 可是,她下岗了,……这直到我考入重点中学后,她才告诉我 (蔺瑶《妈妈》) 在这段文字中,从叙述的顺序看,第一段与第三段是紧密相连的;而 画线的第二段则是加在其中的对于其母过去有关情况的交代,这就是 “插叙”。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例证,抄写在下面
4.在叙事过程中,为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往往要用“插 叙”的方法。你知道什么是“插叙”吗?请看下文。 在我考初中的时候,她有一天对我说:“妈妈下岗了。”正如英文里 的“laidoff”是中国人造出来的一样,有许多字词都或多或少地带 有自我慰藉的黑色的幽默。下岗其实就是失业嘛。她又补充道:“以 后我就没有工作了。”我望着她极其孔乙己的表情,没有工作不等于 没事干。几个月前她就与人家合伙到集市里卖打火机。……她不喝水 不上厕所,只为能多卖一个打火机,以至于回家后,已经发不出声了。 她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三年自然灾害中,还长得胖胖墩墩。小 时候是班上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孩子,做红小兵时在车上跳舞宣传。 她说那时她总是喜欢触摸家里的红木家具,有时在精雕细琢的镂空里 还有柔软的灰层。她有一个透明的糖罐,里面放满了得花几年工夫才 积攒下的五颜六色的糖纸,有的被折成了小人。小人个个细腰长裙, 像王妃一样的高贵优雅。后来她进了工厂,去安徽参加小三线建设, 在那里当幼儿园老师。 可是,她下岗了,……这直到我考入重点中学后,她才告诉我。 (蔺瑶《妈妈》) 在这段文字中,从叙述的顺序看,第一段与第三段是紧密相连的;而 画线的第二段则是加在其中的对于其母过去有关情况的交代,这就是 “插叙”。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例证,抄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