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第一课时: 导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 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 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 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 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 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 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 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 面与负面 理解文意 1、阅读第一段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 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 、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
1 《桥边的老人》教案(2 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第一课时: 导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 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 5000 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 15000 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 争中丧生,在这 5000 多年中,人类共有 300 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 100 年中,人 类最少有 90 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 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 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 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 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 面与负面。 一.理解文意 1、阅读第一段 问题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 踯躅的农夫。 问题 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 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 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 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
挨过炮火,“我”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 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 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二.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 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 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 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 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 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 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 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 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 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 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 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 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 “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2 挨过炮火,“我”心不在焉。 问题 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 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 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 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二.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 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 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 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 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 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 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 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 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 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 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 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 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 “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 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 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 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 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 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 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 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 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 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 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 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 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 得比较客观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 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四.主旨探讨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 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 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 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3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 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 —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 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 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 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 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 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 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 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 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 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 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 得比较客观。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 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四.主旨探讨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 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 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 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