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选文兼顾中外经典随笔、杂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入手,非常有趣地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 及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是很 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引导学生把握清晰的思路,领略恰到好 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体会亲切平易的语言。引领学生初步走进议论文的学习天地。《应有格 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 精神。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 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本文紧紧围绕读书的正确目 的、方法、重要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行文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充满了睿智的思辨 色彩。《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两篇杂文,都是驳论文。引领学生寻找对方 观点和作者的观点,体会驳论文的写法。《不求甚解》一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 否定,在批驳中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紧紧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 法,通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反驳强劲有力,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语言泼 辣、犀利、讽刺意味强。学习本文要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好读书读好书”,根据学生实际 情况积极开展有益活动。可以开展搜集读书名言、名人读书方法、名人读书故事等活动,设 计读书资料期刊,也可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的征文活动。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 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 在整套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这是唯一的议论文单元。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这单元 的独特地位,教学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抽象思维,搞清文章论证思路及内容;区 分观点与材料,探究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判断。在阅读体验中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议论文的有关知识,避免单调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在实践阅读中感 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 和驳论。感悟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和概括性强,也不乏生动的特点。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 议论文,但这单元议论文的内容和学生生活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学生并不完全陌生,因 此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积累本单元的 名言警句,并品析内化语句中包含的求知和读书的智慧,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重积累重 思考,汲取前人经验,在求知和读书方面受到教益,提高学生对读书和求知的认识。 议论文的学习是一个开始,本单元仅仅是例子,应该有选择地指导学生更多地去阅读课 外的杂文、随笔类说理文章。让学生试着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达成新课标对简单议论文写
1 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选文兼顾中外经典随笔、杂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入手,非常有趣地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 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 及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是很 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引导学生把握清晰的思路,领略恰到好 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体会亲切平易的语言。引领学生初步走进议论文的学习天地。《应有格 物致知精神》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 精神。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 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本文紧紧围绕读书的正确目 的、方法、重要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行文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充满了睿智的思辨 色彩。《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两篇杂文,都是驳论文。引领学生寻找对方 观点和作者的观点,体会驳论文的写法。《不求甚解》一文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 否定,在批驳中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紧紧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采用反驳对方论证的方 法,通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反驳强劲有力,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语言泼 辣、犀利、讽刺意味强。学习本文要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好读书 读好书”,根据学生实际 情况积极开展有益活动。可以开展搜集读书名言、名人读书方法、名人读书故事等活动,设 计读书资料期刊,也可开展“好书伴我成长”的征文活动。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 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 断。” 在整套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这是唯一的议论文单元。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这单元 的独特地位,教学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抽象思维,搞清文章论证思路及内容;区 分观点与材料,探究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发挥独立思考能力,作出判断。在阅读体验中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议论文的有关知识,避免单调的议论文知识的机械传递。在实践阅读中感 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 和驳论。感悟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和概括性强,也不乏生动的特点。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 议论文,但这单元议论文的内容和学生生活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学生并不完全陌生,因 此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积累本单元的 名言警句,并品析内化语句中包含的求知和读书的智慧,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重积累重 思考,汲取前人经验,在求知和读书方面受到教益,提高学生对读书和求知的认识。 议论文的学习是一个开始,本单元仅仅是例子,应该有选择地指导学生更多地去阅读课 外的杂文、随笔类说理文章。让学生试着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达成新课标对简单议论文写
作的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单元教学重点 1.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进一步养成默读习惯,提升默读速度和效率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激发阅读议论文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 文的方法和能力。理清思路,把握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充分认识读书、求知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读书、求知的态度,吸取前人读书、求知 的经验,培养求异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4尝试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读书和求知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议论文刚刚接触,它有着不同于其他 文体的风格,应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加强预习。授课方面,加强导入的趣味性,强化合 作交流,师生互动,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积极思考学会阅读简单 的议论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创设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增强课堂的 趣味性、生成性。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1.默读。在快速髙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再 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静心阅读课文, 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语言体会 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强调和作 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在主持人的
2 作的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单元教学重点 1.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进一步养成默读习惯,提升默读速度和效率。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激发阅读议论文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 文的方法和能力。理清思路,把握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3.充分认识读书、求知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读书、求知的态度,吸取前人读书、求知 的经验,培养求异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4.尝试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读书和求知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议论文刚刚接触,它有着不同于其他 文体的风格,应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加强预习。授课方面,加强导入的趣味性,强化合 作交流,师生互动,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积极思考学会阅读简单 的议论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创设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增强课堂的 趣味性、生成性。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 1.默读。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再 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静心阅读课文, 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语言体会 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难点 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强调和作 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在主持人的
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对话本身 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2.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设计“自创名 言”“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语文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文本并不艰深,浅易的文字却极富有思维价值的底蕴,通过情 境设计,师生共同思考,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3.语文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活动,使创造性思维 的命题不落空。真的使学生慢慢建立自信,踏上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起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智慧小故事。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曹冲称象》《鲁班发明锯》等,引导同学们跳出平庸 激发出奇制胜的思维状态。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独 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 生心智。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 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根深蒂固(di)孜孜不倦(zi)汲取(j1)锲而不舍(qie)渊博( yuan bo)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议论文章成语较多,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行 文简洁,表达凝练,语言典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可以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猜读的方式,根 据上下文体会成语的含义,领会运用之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 句子,我的理解是 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 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想法。教师点拨,交流明确: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聩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来,依然可
3 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对话本身 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2.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设计“自创名 言”“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语文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文本并不艰深,浅易的文字却极富有思维价值的底蕴,通过情 境设计,师生共同思考,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3.语文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活动,使创造性思维 的命题不落空。真的使学生慢慢建立自信,踏上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起点。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智慧小故事。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曹冲称象》《鲁班发明锯》等,引导同学们跳出平庸, 激发出奇制胜的思维状态。创新是一个球队、一个企业、一个民族得以立足不败的保证。独 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 生心智。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 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 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bó)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议论文章成语较多,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行 文简洁,表达凝练,语言典雅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可以采用在具体的语境中猜读的方式,根 据上下文体会成语的含义,领会运用之妙。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____________句子,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给你启 发?你有没有疑难?围绕这些语句大家谈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想法。教师点拨,交流明确: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说法已经不具备振聋发聩的效果,但作者明确地提出来,依然可
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如果对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适当“复盘”的话,就会知道 作者所言不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因此,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并不很困难。只要明白:正确答案可能有若干个。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个句子把思路引向深处。不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要有“不满足”的心态, 有“不放弃”探求的精神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我认为这句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最有意义的。十五岁左右的学生,很容易接受“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但他们急于创新,认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成创造性的伟大 事业,因此轻视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人类经验,所谓“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 至是胡思乱想。 D.“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这点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中更应该着重讨论。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并日新月异地进步、完善,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的拥有量已经不再是衡量标准。“运用”应该更为重要 E.“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细小”的想法,教师点拨:这些不起眼的“细小”,原来就是智 慧的光芒,是很珍贵的。 当然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的句子。齐声朗读这些句子,让它们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喜好,创造自己的“创新格言”。 这个环节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极好锻炼。鼓励原创,教师点拨师生一起评价,把同学的 智慧成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3.回读课文,重新阅读,看有没有新的体会。并为下一个环节“对话”作准备。 探究写法,理清思路,明确本文思路 在对话的基础上,交流明确本文思路 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 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 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 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要素是:(1)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 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 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 以证明。 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 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 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
4 以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如果对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适当“复盘”的话,就会知道, 作者所言不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因此,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解放思想并不很困难。只要明白:正确答案可能有若干个。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个句子把思路引向深处。不仅仅知道“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要有“不满足”的心态, 有“不放弃”探求的精神。 C.“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我认为这句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最有意义的。十五岁左右的学生,很容易接受“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但他们急于创新,认为灵机一动就可以完成创造性的伟大 事业,因此轻视知识积累,不肯耐心学习人类经验,所谓“创造性思维”往往流于浅薄,甚 至是胡思乱想。 D.“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这点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中更应该着重讨论。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并日新月异地进步、完善,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的拥有量已经不再是衡量标准。“运用”应该更为重要。 E.“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细小”的想法,教师点拨:这些不起眼的“细小”,原来就是智 慧的光芒,是很珍贵的。 当然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的句子。齐声朗读这些句子,让它们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喜好,创造自己的“创新格言”。 这个环节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极好锻炼。鼓励原创,教师点拨师生一起评价,把同学的 智慧成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3.回读课文,重新阅读,看有没有新的体会。并为下一个环节“对话”作准备。 三、探究写法,理清思路,明确本文思路。 在对话的基础上,交流明确本文思路: 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 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 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而是多种多样”。 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 赖于创造性的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这要素是:(1)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 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 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 以证明。 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 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 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 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
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 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 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布置作业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 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 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课下寻找这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实例依据。提示:名言和事例。 (为下节课理解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准备,也培养学生专题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第2课时 、聚焦论证方法 1.交流名言。 检查作业,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引入对论证方法的认识。 名言(教师可以示范出示名言):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 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问题设计 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 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 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 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仅仅空讲道理,不足以使人信服。怎么办?人常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还可以举例子 来论证,叫举例论证。我们来交流查找的事例(教师可出示事例): (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 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髙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000立方米 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 35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 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 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 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 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5 充实。像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 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布置作业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 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 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课下寻找这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实例依据。提示:名言和事例。 (为下节课理解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准备,也培养学生专题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第 2 课时 一、聚焦论证方法 1.交流名言。 检查作业,交流分享搜集的资料,引入对论证方法的认识。 名言(教师可以示范出示名言):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 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问题设计: 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 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 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 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仅仅空讲道理,不足以使人信服。怎么办?人常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还可以举例子 来论证,叫举例论证。我们来交流查找的事例(教师可出示事例): (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主要学习气象专 业。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魏格纳曾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 3 000 立方米 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 54 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 35 个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 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2)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却引发出一个巨大的发现。据说魏格纳因病住院。住院期间魏 格纳从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吻合,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 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 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
(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硏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 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 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提示学生:三则材料分别论证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归纳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 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启发学生叙述事例时,要紧紧针对观点。学生交流事例,并有针对性的叙述。引导学生 了解举例论证的突出作用是使人信服。同时这些科学巨匠、文化名人的事例,如瓦特(从茶 壶到蒸汽机的发明)、牛顿(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李白(铁杵磨成针)等,也让学生受 到情感价值观的熏陶,获得无尽的启发。 请同学们从本文中寻找这两种论证方法,并谈谈认识。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有疑难处,教师巡视引导明确。 、语文活动:异想天开 主题: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此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新求异思维,努力寻求更多的不同答案。 铅笔是学生身边的最常见的学习用具,学生不陌生,有信心大胆发言,启发学生勇于做 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布置作业:我是小发明家 多媒体出示资料: 香港中学生:来自洗手间的发明创意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一个叫袁旭文的学生在洗手间里发现许多地方已发霉,就想找到一 种能够预防发霉的物质。经过初步研究认为:“有些植物有抑制霉菌生长的作用,特别是蒜头、 姜,还有肉桂。我们将它们进行比较,发现肉桂的防霉功能最强,于是想把它用到生活当中。” 这个实验项目用了半年时间,曾在香港学生科学比赛中获得冠军。” 请同学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关注生活细节和现象入手设计发明方案,来培养开发自己 的创造力。 如:从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困惑的问题、想解决的问题、想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 行改进优化、组合。 温馨提示: 1.发明 …更方便省力 (缺点发明) 2.发明一个……满足…(需求发明) 3.把……和…组合起来则更好。 (组合发明)
6 (3)从那以后,魏格纳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为 了搜集证据,魏格纳在第 4 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永远倒在茫茫雪原上。魏格 纳去世 30 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提示学生:三则材料分别论证: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归纳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 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启发学生叙述事例时,要紧紧针对观点。学生交流事例,并有针对性的叙述。引导学生 了解举例论证的突出作用是使人信服。同时这些科学巨匠、文化名人的事例,如瓦特(从茶 壶到蒸汽机的发明)、牛顿(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李白(铁杵磨成针)等,也让学生受 到情感价值观的熏陶,获得无尽的启发。 请同学们从本文中寻找这两种论证方法,并谈谈认识。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有疑难处,教师巡视引导明确。 二、语文活动:异想天开 主题: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此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新求异思维,努力寻求更多的不同答案。 铅笔是学生身边的最常见的学习用具,学生不陌生,有信心大胆发言,启发学生勇于做 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三、布置作业:我是小发明家 多媒体出示资料: 香港中学生:来自洗手间的发明创意 香港圣公会李炳中学一个叫袁旭文的学生在洗手间里发现许多地方已发霉,就想找到一 种能够预防发霉的物质。经过初步研究认为:“有些植物有抑制霉菌生长的作用,特别是蒜头、 姜,还有肉桂。我们将它们进行比较,发现肉桂的防霉功能最强,于是想把它用到生活当中。” 这个实验项目用了半年时间,曾在香港学生科学比赛中获得冠军。” 请同学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关注生活细节和现象入手设计发明方案,来培养开发自己 的创造力。 如:从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困惑的问题、想解决的问题、想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入手,进 行改进优化、组合。 温馨提示: 1.发明一个……更方便省力。 (缺点发明) 2.发明一个……满足…… (需求发明) 3.把……和……组合起来则更好。 (组合发明)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 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 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 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 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 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 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 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 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 的人。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 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交流预习内容 生字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
7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能力目标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 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 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 难点 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 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 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 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 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3.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 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 的人。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 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二、交流预习内容 生字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
A.读准字音:朱熹(xi)彷徨( pang huang)肇(zhao) B.弄懂词义: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辨析结构 1.学生快速默读原文,圈点批注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 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 语等。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以备下面的小组交流和质疑交流 2.小组交流 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脉络,弄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分小 组进行交流,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 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 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论证。 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 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 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以探察竹子的性 质为例,说明要得到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 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 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 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 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 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四、探寻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小组交流。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 的格物致知:在第1l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 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 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8 A.读准字音: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肇.(zhào) B.弄懂词义: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三、默读课文,理清脉络,辨析结构 1.学生快速默读原文,圈点批注。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 路,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 语等。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以备下面的小组交流和质疑交流。 2.小组交流。 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脉络,弄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分小 组进行交流,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 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 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论证。 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 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 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以探察竹子的性 质为例,说明要得到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 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 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 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 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 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四、探寻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小组交流。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 4 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 的格物致知;在第 11 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 12 段又举了自己到 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 3 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 因;第 6~10 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 13 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 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 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3.作者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 五、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对学生交流阅读时勾画的疑难问题,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对话,通 过思考交流弄明白疑难问题。在平等的氛围里积极探讨明确下列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 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 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 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 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 么近,就像我们在拿一只蝈蝈在观察。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树 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像法布尔关注昆虫一样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 地观察探究实验,你就是一个能够拥有创造力的人,不断地努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格物致知精 神的人。结合《绿色蝈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文章,谈谈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认识。 亮出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看法,谈谈怎样能具有格物致 知精神,交流分享 七、布置作业 语文活动: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活动方法:查找资料,阅读思考,学写小议论文。 活动目的:培养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体验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9 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 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 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3.作者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 五、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对学生交流阅读时勾画的疑难问题,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对话,通 过思考交流弄明白疑难问题。在平等的氛围里积极探讨明确下列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 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 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 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 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语文活动 活动主题: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 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 么近,就像我们在拿一只蝈蝈在观察。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树 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像法布尔关注昆虫一样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 地观察探究实验,你就是一个能够拥有创造力的人,不断地努力就会成为一名有格物致知精 神的人。结合《绿色蝈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文章,谈谈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认识。 亮出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看法,谈谈怎样能具有格物致 知精神,交流分享。 七、布置作业 语文活动: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活动方法:查找资料,阅读思考,学写小议论文。 活动目的:培养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体验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第15课《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 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 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 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 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 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 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积累以下字词: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冋嚼蜡滞 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一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10 第 15 课《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4.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 认识。 5.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6.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7.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 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 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 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 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 年 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 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积累以下字词: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 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