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 神的人 学习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 的人。 3.易错点、易混点:学生对论点把握不准确 4拓展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读、思、写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 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 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 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 狗讲卫生。”赵本山:“错。媳妇答。”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赵 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 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 是空座。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 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 问题。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 可能有所发明创造。那么,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 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揭 开其中之谜。(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生疑,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 取 锲而不舍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 孜不倦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 神的人。 学习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 的人。 3.易错点、易混点:学生对论点把握不准确 4.拓展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读、思、写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 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 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 2”?范伟答:“1+1 在任 何情况下都等于 2”。高秀敏纠正:“1+1 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 2。” 赵本 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 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 本山问:“一位 80 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 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 是空座。”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一样。 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 问题。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 可能有所发明创造。那么,一个人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 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将揭 开其中之谜。(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生疑,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①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 取 锲而不舍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 固 孜孜不倦
汲取推敲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学习释疑,互相交流:(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 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 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小组探讨,合作释疑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 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最好举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 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 五、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 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板书:O△) 1.先看图形“O”“△”,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 学生写作交流板书:放飞想像,勇于创新 六、反思学习,畅谈收获 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小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 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成为一个 富有创造力的人吧! 七、课堂检测
汲 取 持之以恒 推 敲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三、学习释疑,互相交流:(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 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 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四、小组探讨,合作释疑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 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最好举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 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 五、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 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 1.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 学生写作交流 板书:放飞想像,勇于创新 六、反思学习,畅谈收获 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小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 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成为一个 富有创造力的人吧! 七、课堂检测
(一)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di()固(2)zizi( )不倦(3)汲()取(4)锲 ()而不舍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汲取( )(2)不言而喻( )(3)持之以恒( (4)锲而不舍( 3.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 自己 (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 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 (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 (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 光凭知识就拥有 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二)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 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 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 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 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 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1)不言而喻 (2)推敲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 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三)开放探究: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 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 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 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 “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
(一)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 dì( )固(2)zī zī( )不倦(3)汲( )取 (4)锲 ()而不舍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汲取( )(2)不言而喻( )(3)持之以恒( ) (4)锲而不舍( ) 3.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 自己________(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 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 ________(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________(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 光凭知识就拥有________(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二)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 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 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 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 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 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1)不言而喻________ (2)推敲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 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三)开放探究: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 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 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 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 “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
野里长着野草。”晢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 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 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 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 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 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 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晢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 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己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 庄稼地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 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3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辨析,并不断认识到,为了增强说理 的效果,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道理 第2题: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 样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 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 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 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第3题: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 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 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 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 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 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 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 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 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 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 4 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 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 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二、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 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3 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辨析,并不断认识到,为了增强说理 的效果,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道理。 第 2 题: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 样。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 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 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 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第 3 题: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 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 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法。如第10自然段 归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解决了以上问题,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 整体的感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家要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关键段落、句 子、词语来解读文章。比如:解答第一个问题要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中 心句在段尾的例子;解答第三个问题要抓住第六段的首尾两句;解答第四个问题 要抓住第十二段的第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首的例子 【达标训练】 1.(1)蒂(2)孜孜(3)j(4)qie2.(1)从下往上打水(2)明 白(3)恒心(4)雕刻3.(1)汲取学识创意(2)素材创造性 【能力提高】 1.(1)不用说就可以明白。(2)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2.创造力是怎样 形成的 3.道理4.D 【开放探究】 1.种上庄稼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 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 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补充:1.关于本文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2.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 习题二 3.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 自然段)一一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4.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 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2)习题二: 第一问如前所述。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 (3)习题
②道理论证法。如第 10 自然段。 归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解决了以上问题,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 整体的感知。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家要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关键段落、句 子、词语来解读文章。比如:解答第一个问题要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中 心句在段尾的例子;解答第三个问题要抓住第六段的首尾两句;解答第四个问题 要抓住第十二段的第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首的例子。 【达标训练】 1.(1)蒂 (2)孜孜 (3)jí (4)qiè2.(1)从下往上打水(2)明 白(3)恒心(4)雕刻 3.(1)汲取 学识 创意(2)素材 创造性 【能力提高】 1.(1)不用说就可以明白。(2)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2.创造力是怎样 形成的。 3.道理 4.D 【开放探究】 1.种上庄稼 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 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 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补充:1.关于本文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 5 自然段和第 10 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2.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 7 自然段和第 14 自然段(末段); 习题二。 3.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 8 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 9 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 6 自然段和第 11 自然段。 4.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 4 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 6、7、14 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 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 13 自然段。 (2)习题二: 第一问如前所述。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 (3)习题三:
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解说:这里的点拨都是粗线条的,应该说与本文写作意图是相吻合的:不能用 所谓的正确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 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 、激趣导入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 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 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 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 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 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丁肇中 2、重点词语 (1)生字注音:肇( 埋没 彷徨 (2)解释词语。 格物彷徨清谈正 致知 修身: 诚意 齐家 袖手旁观 帆风顺:
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解说:这里的点拨都是粗线条的,应该说与本文写作意图是相吻合的:不能用 所谓的正确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 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 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 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 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 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 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丁肇中: 2、重点词语 (1)生字注音:肇( ) 埋没( ) 彷徨 ( ) (2)解释词语。 格 物: 致知: 彷 徨: 修身: 清 谈: 诚意: 正 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 帆风顺:
三、整体感知,自学生疑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 提出的论点。 四、精读课文,学习释疑。(小组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流。)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五、研读讨论,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七、反思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 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 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八、课堂检测: (一)达标训练: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C.探讨自己 D.追 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 在一旁观看。( (二)能力提高: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三、整体感知,自学生疑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 提出的论点。 四、精读课文,学习释疑。(小组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流。)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 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 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五、研读讨论,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七、反思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 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 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八、课堂检测: (一)达标训练: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 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 在一旁观看。( ) (二)能力提高: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 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 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 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 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 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 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 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 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 的惟一办法一一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三)开放探究:阅读《优点零》,回答问题。 优点零 毕淑敏 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 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写好了,把表交了上来。他一看 顿时傻了眼。 很多孩子填的是一—优点零,愿望零。 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 子。我或许相信世上有丧失愿望的老人,但我无法想像没有愿望的孩子将有怎样 枯萎的眼神。 不知道愿望和优点,这两样对人起激励作用的要素,假若排出丧失的顺序,该孰 先孰后?是因为丧失了愿望,百无聊赖,才随之沉没,成为没有优点的少年,还 是一个孩子首先被剥夺了所有的优点,心如死灰,之后再也不敢奢谈一丝愿望? 也许它们如同绞缠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孩子不再期望黎明,因为每一天都被功课塞满, 晴天看不到太阳,阴天闻不到雪花,日出日落又有何不同。不再留意鲜花,因为 世界一片苍白,眼中暗淡了温暖的色彩。不再珍视夜晚,因为厚重的眼镜遮挡了 星光,即使抬头也是泪眼朦胧。不再盼望得到师长的嘉奖,因为那不过是成人层 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 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 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 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 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 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 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 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 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 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 1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第 2 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3.第 5 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三)开放探究:阅读《优点零》,回答问题。 优点零 毕淑敏 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 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写好了,把表交了上来。他一看, 顿时傻了眼。 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 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 子。我或许相信世上有丧失愿望的老人,但我无法想像没有愿望的孩子将有怎样 枯萎的眼神。 不知道愿望和优点,这两样对人起激励作用的要素,假若排出丧失的顺序,该孰 先孰后?是因为丧失了愿望,百无聊赖,才随之沉没,成为没有优点的少年,还 是一个孩子首先被剥夺了所有的优点,心如死灰,之后再也不敢奢谈一丝愿望? 也许它们如同绞缠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孩子不再期望黎明,因为每一天都被功课塞满, 晴天看不到太阳,阴天闻不到雪花,日出日落又有何不同。不再留意鲜花,因为 世界一片苍白,眼中暗淡了温暖的色彩。不再珍视夜晚,因为厚重的眼镜遮挡了 星光,即使抬头也是泪眼朦胧。不再盼望得到师长的嘉奖,因为那不过是成人层 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见过一个胖胖的男孩。当幼儿园老师 第一次问: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挤到前面,表示自己 属于其中一员。可惜他紧赶慢赶,动作还是晚了一点。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前面, 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没想到老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 不知天高地厚的,竟觉得自己是美男子,臊不臊啊?后来,那几个男孩子,开始 为自己的容貌羞涩,无法像以前那样快活。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也可说明一点问题。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成人 爱他,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地间的一个宝贝,他的生 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大优点。假若成人粗暴地打击他,奚落他,嘲讽他,鞭挞他 那脆弱的小生灵,就会被利剪截断双翅,从此委靡下来,或许跌落尘埃,一蹶不 振 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 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 刻骨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 我以为愿望是人生强大的动力之一,假若人类丧失愿望,世界就在那一瞬停止了 前进的引擎。因为有跑的愿望,人们有了汽车:因为有说话的愿望,人们有了电 话;因为有飞的愿望,人们有了飞机;因为有传递和交换的愿望,人们有了互联 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填写的表格上这样写着一 优点多多,愿望无限。 1.第①段中作者说:“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了上来。”若将其改为 孩子们把表交了上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模仿第⑤段,用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孩子不再……,因为……;不再……, 因为……;不再……,因为…… 3.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该怎样理解? 4.本文谈的是孩子的“优点”和“愿望”,第⑨段却说“人类”的愿望,是不 是背离主题了?为什么? 5.再认真读一遍原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对作者所说的话 题,你想说什么?把最要紧的用一段话写出来。 板书设计: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 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 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见过一个胖胖的男孩。当幼儿园老师 第一次问: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挤到前面,表示自己 属于其中一员。可惜他紧赶慢赶,动作还是晚了一点。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前面, 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没想到老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 不知天高地厚的,竟觉得自己是美男子,臊不臊啊?后来,那几个男孩子,开始 为自己的容貌羞涩,无法像以前那样快活。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也可说明一点问题。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成人 爱他,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地间的一个宝贝,他的生 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大优点。假若成人粗暴地打击他,奚落他,嘲讽他,鞭挞他, 那脆弱的小生灵,就会被利剪截断双翅,从此委靡下来,或许跌落尘埃,一蹶不 振。 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 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 刻骨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 我以为愿望是人生强大的动力之一,假若人类丧失愿望,世界就在那一瞬停止了 前进的引擎。因为有跑的愿望,人们有了汽车;因为有说话的愿望,人们有了电 话;因为有飞的愿望,人们有了飞机;因为有传递和交换的愿望,人们有了互联 网…… 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填写的表格上这样写着—— 优点多多,愿望无限。 1.第①段中作者说:“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了上来。”若将其改为 “孩子们把表交了上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模仿第⑤段,用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孩子不再……,因为……;不再……, 因为……;不再……,因为…… 3.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该怎样理解? 4.本文谈的是孩子的“优点”和“愿望”,第⑨段却说“人类”的愿望,是不 是背离主题了?为什么? 5.再认真读一遍原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对作者所说的话 题,你想说什么?把最要紧的用一段话写出来。 板书设计: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第一部分(l~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 知。 第二部分(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 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c 以“我
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希望。 参考答案: 丁肇中(1936一)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髙能物理学 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 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 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ao) 埋没(mo) 彷徨( pang hua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 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凊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 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 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 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 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 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 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 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 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希望。 参考答案: 二、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 研究。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 粒子),并导致了一系 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 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 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 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 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 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 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 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 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 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 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