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四单元第_课时 2009年9月28日 教学总第20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内容 了解本文观点,学会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知识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 教学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重点 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 难点 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 教法 引导合作探究点拨 教具|九上课本资料卡片轻巧夺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板书问题,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导入本节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用时3分钟) 归纳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 教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 情景导入,激发学 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 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读课文,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 学 语句,划出过渡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间交流。 布置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过渡句与段中的 过中心句。个别指导 思考问题。当堂交流,共同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当堂问题思考:(发放资料) 确本文中作者依次阐述的观解与探究能力。引导 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各自所用的段点,找出各自所在的段落。学生结合中心句及 程落 (用时15分钟) 过渡句把握本文依 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及中心句,归 次阐述的观点。整体 纳文中的主要观点 感知课文内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3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自主阅读,归纳相关的内容 造性的人。 自主进行练习。 三论据及论证方法分析 明确资料中问题,组织学生自主阅读 5-12段,完成练习。个别指导
1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1 课时 2009 年 9 月 28 日 教学 内容 总第 20 课时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了解本文观点,学会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 目标 知识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重点 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层次及观点。 难点 本文的论证层次及中心论点。 教法 引导 合作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资料卡片 轻巧夺冠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板书问题,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导入本节: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归纳: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 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 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 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布置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过渡句与段中的 中心句。 个别指导。 当堂问题思考:(发放资料) 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各自所用的段 落? 组织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及中心句,归 纳文中的主要观点—— 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3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 造性的人。 三 论据及论证方法分析: 明确资料中问题,组织学生自主阅读 5-12 段,完成练习。个别指导。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用时 3 分钟) 读课文,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 语句, 划出过渡段。 小组间交流。 思考问题。当堂交流,共同明 确本文中作者依次阐述的观 点,找出各自所在的段落。 (用时 15 分钟) 自主阅读,归纳相关的内容, 自主进行练习。 情景导入,激发学 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 解与探究能力。引导 学生结合中心句及 过渡句把握本文依 次阐述的观点。整体 感知课文内容
点拨学生发言,引导明确: (一)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5-8段) 1引导阅读5、6段,归纳创造性思维所需 当堂交流问题, 的要素: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 共同明确事实论据: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 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段); 2点拨采用的事实论据。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8段) (11段)事实论据: 310、11段所用的论据,引导明确。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教|四组织学生探究课文各段间的关系,并 留意细小的想法并反复培养学生的阅读探 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一第3个观点。 推敲,不断充实 究与归纳能力。掌握 点拨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一一文章最后, (10段)理论论据: 采用的论证方法及 是否具有创造力在于自己是证明的观点, 学|在资料卡片中划出结构图 否留意,意识到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当堂练习:《轻巧》50页第4、5题 (用时15分钟 维能力。 过|五布置作业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 共同归纳各段间关系,划出本 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文的结构图,归纳本文的中心 1+1=?4+9=?5+7=?6+18=? 2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论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程小心,一球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 明确练习,自主进行 思维的热情。 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 (用时5分钟 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 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 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明确本节的作业。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观点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 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3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回共很 2(月)+1(月)=1(季度) 论据: 3(天)+4(天)=1(周) 理论论据:引用 事实论据:约翰罗兰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课后 反思
2 教 学 过 程 点拨学生发言,引导明确: (一)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5-8 段) 1 引导阅读 5、6 段,归纳创造性思维所需 的要素: 渊博的学识 ;有探求新事物、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 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2 点拨采用的事实论据。 3 10、11 段所用的论据 ,引导明确。 四 组织学生探究课文各段间的关系,并 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第 3 个观点。 点拨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文章最后, 采用了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 在资料卡片中划出结构图。 当堂练习:《轻巧》50 页第 4、5 题; 五 布置作业: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 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2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 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 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 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 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 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当堂交流问题, 共同明确事实论据: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 7 段);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 8 段) (11 段)事实论据: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留意细小的想法并反复 推敲,不断充实。 (10 段)理论论据: 是否具有创造力在于自己是 否留意,意识到; (用时 15 分钟) 共同归纳各段间关系,划出本 文的结构图,归纳本文的中心 论点。 明确练习,自主进行。 (用时 5 分钟) 明确本节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 究与归纳能力。掌握 采用的论证方法及 证明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的热情。 板书 设计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观点 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3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问题: 2(月)+1(月)=1(季度) 论据: 3(天)+4(天)=1(周) 理论论据 :引用 事实论据:约翰 罗兰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课后 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四单元第_2课时 2009年9月_29日 教学 总第21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内容 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梳理本文的中心论点。 知识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 教学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明确事例论据的作用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难点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法引导合作探究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轻巧夺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评作业完成,从案例导入本节学习。明确作业完成,听评案例,个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别发言 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 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阅读课文第1段,明确问题, 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个别回答,共同明确中心话 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题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教 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用时8分钟) 问题出在哪里呢? 累习惯,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 组织阅读课文第1段,提出问题:本段 学|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评发言,型导 明确: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划 板书关键词。 出各段中中心句,两人合作讨 过 论本文的结构。代表板书结构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图,其余点评,共同概括。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 布置阅读课文213段,划出各段的中心句。(用时15分钟) 程个别指导 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当堂完成结构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 图。个别学生板书。 习意识,提高学生的 主动参与意识 布置学生探究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各自找出文中所举的事例,结合上 的作用。 下文来分析要证明的观点,个 引导学生明确事例与分论点间的关系。 别作答,其余点评,共同明 5段:举例:王阳明,证明传统的中国确 教育的弊端一-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用时10分钟) (板书关键词)
3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2 课时 2009 年 9 月 29 日 教学 内容 总第 21 课时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梳理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 目标 知识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明确事例论据的作用。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 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难点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法 引导 合作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轻巧夺冠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点评作业完成,从案例导入本节学习。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 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 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 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 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 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问题出在哪里呢? 组织阅读课文 第 1 段,提出问题:本段 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评发言,引导 明确: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板书关键词。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布置阅读课文 2-13 段,划出各段的中心句。 个别指导。 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当堂完成结构 图。个别学生板书。 三 布置学生探究文中所举的事例及各自 的作用。 引导学生明确事例与分论点间的关系。 2—5 段:举例:王阳明, 证明传统的中国 教育的弊端--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板书 关键词) 明确作业完成,听评案例,个 别发言。 阅读课文 第 1 段,明确问题, 个别回答,共同明确中心话 题。 (用时 8 分钟) 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划 出各段中中心句,两人合作讨 论本文的结构。代表板书结构 图,其余点评 ,共同概括。 (用时 15 分钟) 找出文中所举的事例,结合上 下文来分析要证明的观点,个 别作答,其余点评 ,共同明 确。 (用时 10 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累习惯,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 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 习意识,提高学生的 主动参与意识
6-12段:举例:自己,证明真正的格物致 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四问题探究 1“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明确问题,找出问题1所在的 2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 段落,提取关键信息来回答 教组织学生自由发言,点拨明确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 问题2自由发言。 究能力。 1“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用时8分钟) 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 理解“格物致知” 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的真正含义及现实 学2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 意义,提高学生的实 践意识。 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提出方 五课堂小结 式及论证层次关系,对比13 过本文中心论点提出方式一一开头部分:课中相关的问题。 论证层次:总分总;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 纳能力,掌握本文的 论证层次及中心论 布置当堂练习: 程《轻巧》53页6、7题 当堂练习,个别问题质疑。点的提出方式。 个别指导 作业: 明确课下作业 《轻巧》53-54页1、2、8、9、10、11题。 作文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 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致总提出问题:(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论点) /2 (2-5)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精分 分析问题 举例:王阳明 (6-12)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举例:自己 总解决问题:(13)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课后 反思
4 教 学 过 程 6—12 段:举例:自己,证明真正的格物致 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四 问题探究: 1“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2 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点拨明确: 1“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 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 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 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五 课堂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提出方式——开头部分; 论证层次:总分总; 布置当堂练习: 《轻巧》53 页 6、7 题; 个别指导。 作业: 《轻巧》53-54 页 1、2、8、9、10、11 题。 作文: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 篇 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明确问题,找出问题 1 所在的 段落,提取关键信息来回答, 问题 2 自由发言。 (用时 8 分钟)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提出方 式及论证层次关系,对比 13 课中相关的问题。 当堂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 究能力。 理解“格物致知” 的真正含义及现实 意义,提高学生的实 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 纳能力,掌握本文的 论证层次及中心论 点的提出方式。 板书 设计 应致 总 提出问题: ( 1 )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论点) 有知 分 (2—5)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精 分 析 举例:王阳明 物神 问 (6—12)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题 举例:自己 总 解决问题: ( 13 )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课后 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四单元第_3课时 209年9月30日 教学 总第22课时15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 内容 掌握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采用的论证方法 知识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难点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认识本文先驳后立的论证层次。 教法 引导合作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轻巧夺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五柳先生传》中文段的背诵导入本 问题:“不求甚解”原意是什么?现在的含听读课文,说说词语在文中的 义是什么? 原意与现代汉语听意思。 点评导入本节 问题探究: 教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结培养学生的阅读提 2“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合资料明确问题,找出在文中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所在的段落。 学习抓住中心句来 学3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提取文中关键信梳理文章内容。 4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息,自主练习。 马马虎虎的态度? 个别质疑 过 (用时15分钟) 二组织学生当堂交流问题,点拨所在的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 段落,明确答题要点: 析能力,明确事例运 程1第四段,有两层 用及论证方法,学习 提出自己的观点,点拨论点的提出方式一当堂交流问题,个别发言,共摆事实与讲道理相 先驳后立 同明确本文的论点提出的方结合的论证方法。 2好读书是读书会意的前提 法及采用的论证方法。 3举例5、6段: 自主修改答题要点,个别问题 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的著作一一反面:质疑。 诸葛亮独观大略的读书——正面 (用时10分钟) 归纳论证方法:例证法与对比论证法 4第7段论述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5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3 课时 2009 年 9 月 30 日 教学 内容 总第 22 课时 15 短文两篇之 不求甚解 掌握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采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 目标 知识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难点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认识本文先驳后立的论证层次。 教法 引导 合作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轻巧夺冠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从《五柳先生传》中文段的背诵导入本 节。 问题:“不求甚解”原意是什么?现在的含 义是什么? 点评导入本节。 问题探究: 1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2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 系? 3 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4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二 组织学生当堂交流问题,点拨所在的 段落,明确答题要点: 1 第四段,有两层; 提出自己的观点,点拨论点的提出 方式— —先驳后立; 2 好读书是读书会意的前提; 3 举例 5、6 段: 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的著作——反面; 诸葛亮独观大略的读书——正面; 归纳论证方法:例证法与对比论证法; 4 第 7 段论述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听读课文,说说词语在文中的 原意与现代汉语听意思。 明确要求,自主阅读课文,结 合资料明确问题,找出在文中 所在的段落。 结合上下文提取文中关键信 息,自主练习。 个别质疑。 (用时 15 分钟) 当堂交流问题,个别发言,共 同明确本文的论点提出的方 法及采用的论证方法。 自主修改答题要点,个别问题 质疑。 (用时 10 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 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习抓住中心句来 梳理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 析能力,明确事例运 用及论证方法,学习 摆事实与讲道理相 结合的论证方法
归纳本文的观点一一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 组织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培根的 《谈读书》思考本文中主要观点 教个别指导 点拨: 读书的正确目的一一恰情、傅彩和长才: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自主阅 读书的方法 读课文,思考本文中主要观 学读书的益处一一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 神上各种缺陷 探究三个层次,共同明确主要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四课下练习: 问题 学习抓住中心句来 抄写本文中重点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解(用时15分钟) 梳理文章内容 过释其含义 2《轻巧》56-57页中5、7、8、9题。 明确课下作业及练习要求 布置假期作业 程完成《轻巧》中第四单元13、14课阅读: 50页6-14题;54页12-23题 阅读一本好书,整理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 或故事,写写你的评价,准备读书报告会 15不求甚解 谈读书 板书“不求甚解”含义: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正确目的一一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 读书的方法 设计举例5、6段:反面一一正面 读书的益处 对比论证 课后 反思
6 教 学 过 程 三 归纳本文的观点——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 组织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阅读培根的 《谈读书》思考本文中主要观点。 个别指导。 点拨: 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益处——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 神上各种缺陷。 四 课下练习: 1 抄写本文中重点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解 释其含义; 2 《轻巧》56-57 页 中 5、7、8、9 题。 布置假期作业: 完成《轻巧》中第四单元 13、14 课阅读; 50 页 6-14 题; 54 页 12-23 题; 阅读一本好书,整理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 或故事,写写你的评价,准备读书报告会。 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自主阅 读课文,思考本文中主要观 点。 探究三个层次,共同明确主要 问题。 (用时 15 分钟) 明确课下作业及练习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 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习抓住中心句来 梳理文章内容。 板书 设计 15 不求甚解 谈读书 “不求甚解”含义: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 读书的方法—— 举例 5、6 段:反面——正面 读书的益处—— 对比论证 课后 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四单元第_4课时 2009年10月9日 教学 总第23课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节 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的观点 知识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中生词, 教学 提炼文章的观点。 能力 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初步感知本文中作者对于反动论调的批判精神。 重点 结合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 难点 理解驳论文的要点一一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做为突破口的论证构思。 教法 阅读探究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幻灯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点评假期作业, 导入:208年是“奥运年”,200年10明确要求,阅读明确本文的题 月1日是建国六十周年,中国人感到从未目的含义、写作背景及文体 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出处 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用时3分钟 教 的精神状态呢? 导入本节,引导明确题目中的“自信力” 的含义,展示资料,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学 释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要求,自主朗读课文,标 出文中生词,划出重点语句或 累习惯。 布置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段中的中段落 过|个别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圈点 (用时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 体感知能力,学习抓 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程问题探究 明确要求,阅读课文的15段。或句子来梳理课文 内容。 1作者反驳了某些人的什么错误观点?明确3段中的“他信力”的具 反驳的理由各是什么? 体表现一一信地、信物、信国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找出反驳错联:4段中求生之道,个别发 误观点所用的段落1-5段,提取其中的关键言,自由发 信息,概括要点 (用时10分钟)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7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4 课时 2009 年 10 月 9 日 教学 内容 总 第 23 课时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一节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炼文章的观点。 教学 目标 知识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中生词, 提炼文章的观点。 能力 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初步感知本文中作者对于反动论调的批判精神。 重点 结合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 难点 理解驳论文的要点——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做为突破口的论证构思。 教法 阅读 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幻灯资料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点评假期作业 , 导入:2008 年是“奥运年”, 2009 年 10 月 1 日是建国六十周年,中国人感到从未 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 多年前的中 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 的精神状态呢? 导入本节,引导明确题目中的“自信力” 的含义,展示资料,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 释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 布置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段中的中 心句、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个别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圈点。 三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探究: 1 作者反驳了某些人的什么错误观点? 反驳的理由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找出反驳错 误观点所用的段落 1-5 段,提取其中的关键 信息,概括要点: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要求,阅读明确本文的题 目的含义、写作背景及文体、 出处。 (用时 3 分钟) 明确要求,自主朗读课文,标 出文中生词,划出重点语句或 段落。 (用时 5 分钟) 明确要求,阅读课文的 1-5 段。 明确 3 段中的“他信力”的具 体表现--信地、信物、信国 联; 4 段中求生之道,个别发 言,自由发言。 (用时 10 分钟)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累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 体感知能力,学习抓 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或句子来梳理课文 内容
理由: 信“地”信“物”信“国联” “他信力” 2求神拜佛一一“自欺力” 组织学生点评有着这些思想对于国家命运明确问题自主阅读课文68 的影响。 自然段,思考个别回答第6段 的作用、这几段谈到的话题 作者的观点 问题探究之 (用时10分钟) 2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 是怎样证明的? 体感知能力,学习抓 教组织学生阅读课文6-8自然段,点拨6 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或句子来梳理课文 段的作用(过渡),点评发言,引导概括, 内容。 板书关键词 一般事实论据:过去和现在的事实 阅读最后一段,归纳课文的结初步感知本文中作 学 中国的脊梁 者对于反动论调的 批判精神 组织学生结合文中的论述,举例,事例点 拨: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明确驳论文的写法关键点,结 康梁新政变法图强: 过 合本文的前5段探究本文的 四引导阅读最后一段,组织学生归纳课 反驳方法,讨论明确:驳论证 文的结构 (用时10分钟) 板书完成结构的三个部分,点拨议论文中 程的驳论文的写法关键点一一驳论点、驳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 究能力。引导学生理 据、驳论证 组织学生探究本文中运用的方法,点拨明 解驳论文的写作方 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 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 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明确练习及作业 布置课下作业: 轻巧夺冠:1、3、6、7、8题 查找中国现代史上有中国骨气的例子。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板书/1-2:夸地大物博、只有“他信力 斥 求国联 论点不攻自破 设计论、3-5: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 正面立论6-9: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一一中国的脊梁 驳论文的关键点一一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课后 反思
8 教 学 过 程 理由: 1 信“地”信“物”信“国联” ——“他信力”; 2 求神拜佛——“自欺力” 组织学生点评有着这些思想对于国家命运 的影响。 问题探究之 2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是怎样证明的?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 6—8 自然段,点拨 6 段的作用(过渡), 点评发言,引导概括, 板书关键词-- 一般事实论据:过去和现在的事实 中国的脊梁。 组织学生结合文中的论述,举例,事例点 拨: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康梁新政变法图强; 四 引导阅读最后一段,组织学生归纳课 文的结构。 板书完成结构的三个部分,点拨议论文中 的驳论文的写法关键点--驳论点、驳论 据、驳论证。 组织学生探究本文中运用的方法,点拨明 确: 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 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 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布置课下作业: 轻巧夺冠:1、3、6、7、8 题。 查找中国现代史上有中国骨气的例子。 明确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6—8 自然段,思考个别回答第 6 段 的作用、这几段谈到的话题, 作者的观点。 (用时 10 分钟) 阅读最后一段,归纳课文的结 构。 明确驳论文的写法关键点,结 合本文的前 5 段 探究本文的 反驳方法,讨论明确:驳论证。 (用时 10 分钟) 明确练习及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 体感知能力,学习抓 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或句子来梳理课文 内容。 初步感知本文中作 者对于反动论调的 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阅读探 究能力。引导学生理 解驳论文的写作方 法。 板书 设计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驳 / 1-2: 夸地大物博 ﹨ 只有“他信力” 斥 求国联 / --论点不攻自破 论 ﹨ 3-5: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 证 正面立论 6-9: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中国的脊梁。 驳论文的关键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课后 反思
文化课课时教案 第_四单元第_5课时 2009年10月10日 教学 总第24课时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节 内容 研讨课文,探究“中国人”的实质。练习驳论文阅读分析。 知识 掌握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补充事例。 教学 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阅读分析驳论文的能力。 目标 情感态度|体会中华同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 研讨课文三、四部分,明确“中国人”实质,练习驳论文的阅读分析。 难点 探究“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 教法 引导 探究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轻巧夺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文中的中心论 点,问题导读: 第1、5段有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个别回答,结合背景分析删去的 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原因,个别发言,共同明确,鲁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确 迅的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累及探究能力。体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用时5分钟) 会鲁迅杂文在当时 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 的针贬时弊的作 教|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阅读资料,共同明确 用 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检察官A“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 惟恐去之而不及。 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 学 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 二事例扩展,听取学生查找资料汇报。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 发放资料,组织学生自读。 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 过|板书关键词语一一中共发表宣言 B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 全国的抗日运动;三次学生请愿 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累及探究能力。体 程结合上节事例的补充,引导归纳 C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会中华同族自强不 ▲“中国的脊梁”一-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息的民族精神。 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动 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 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阅读补充资料,提取其中关键信 结合中国的国情,引导明确 息,讨论明确为何他们的牺牲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用时10分钟) 1许多事情无权知道真相 2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9 文 化 课 课 时 教 案 第 四 单元 第 5 课时 2009 年 10 月 10 日 教学 内容 总 第 24 课时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节 研讨课文,探究“中国人”的实质。 练习驳论文阅读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 掌握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补充事例。 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阅读分析驳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中华同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 研讨课文三、四部分,明确“中国人”实质,练习驳论文的阅读分析。 难点 探究“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 教法 引导 探究 点拨 教具 九上课本 轻巧夺冠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回忆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文中的中心论 点,问题导读: 第 1、5 段有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 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 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 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 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所以,检察官 惟恐去之而不及。 二 事例扩展,听取学生查找资料汇报。 发放资料,组织学生自读。 板书关键词语--中共发表宣言; 全国的抗日运动;三次学生请愿。 结合上节事例的补充,引导归纳 ▲“中国的脊梁”--脚踏实地地为民族 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 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 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结合中国的国情,引导明确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 道”。 1 许多事情无权知道真相。 2 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个别回答,结合背景分析删去的 原因,个别发言,共同明确,鲁 迅的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影响。 (用时 5 分钟) 阅读资料,共同明确。 A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 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 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 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 B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 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 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C 1931 年 9 月至 12 月,曾发 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 动。 阅读补充资料,提取其中关键信 息,讨论明确为何他们的牺牲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用时 10 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累及探究能力。体 会鲁迅杂文在当时 的 针 贬 时 弊 的 作 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 累及探究能力。体 会中华同族自强不 息的民族精神
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 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三结合全文及课后练习二例句,探究 1“中国人”的含义;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点评学生发言,点拨 ▲“中国人”一一结合课后练习二明确 阅读课后语句,当堂讨论。 教 广大人民: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少数 顽固分子: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用时10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扩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展与分析能力,体会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 想感情,激发学生的 学 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 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爱国热情。 明确问题,自主阅读,划出文 中的关键语句,自主练习,个 四当堂练习 60页《强盗的自述》 别问题质疑。 过 组织学生自主作答,个别指导。 探究反驳的思路 (用时15分钟) 点拨课外阅读的中心论点及作者反驳的错 误观点及过程。 错误观点:中国的贫穷是因为闹革命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 程 析议论文的能力。 驳论据:帝国主义来侵略中国是为了抢夺明确课下作业 我们的财富 归纳中心论点:中国的贫穷是当时政府对 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不作为造成的。 布置作业: 《轻巧》60页第10、11、12、14题。 课后练习二; 复习本单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5段:承认事实→分析事实→归纳对方错误,揭露国民政府卖国投降的本质 板书 归谬法 6~9段:1中国的脊梁 设计 例子:中共宣言;全国抗日运动;三次学生请愿。 2“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3“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中共)。 课后 反思
10 教 学 过 程 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 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三 结合全文及课后练习二例句,探究: 1“中国人”的含义;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 点评学生发言,点拨: ▲ “中国人”——结合课后练习二明确 广大人民; 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少数 顽固分子; 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 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 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四 当堂练习: 60 页《强盗的自述》 组织学生自主作答,个别指导。 点拨课外阅读的中心论点及作者反驳的错 误观点及过程。 错误观点:中国的贫穷是因为闹革命; 驳论据:帝国主义来侵略中国是为了抢夺 我们的财富。 归纳中心论点:中国的贫穷是当时政府对 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不作为造成的。 布置作业: 《轻巧》60 页第 10、11、12、14 题。 课后练习二 ; 复习本单元。 阅读课后语句,当堂讨论。 (用时 10 分钟) 明确问题,自主阅读,划出文 中的关键语句,自主练习,个 别问题质疑。 探究反驳的思路。 (用时 15 分钟) 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扩 展与分析能力,体会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 想感情,激发学生的 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 析议论文的能力。 板书 设计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5 段: 承认事实 → 分析事实 → 归纳对方错误,揭露国民政府卖国投降的本质。 归谬法 6~9 段:1 中国的脊梁-- 例子: 中共宣言;全国抗日运动;三次学生请愿。 2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3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中共)。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