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高职高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专题十九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二节)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44.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九专题第二节教案 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二) 一、教学思路: 以视频《共同命运》导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背景,进而总结出它的内涵;通过《领航一带一路》 等视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点,通过《习 近平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看学习,了解如何共 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后通过考调研,写调研报告深化对本 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主要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形 势与政策》课时,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 念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还不熟悉,还处于感 性认识阶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中国“朋友圈”,如何向世 1/13

1 / 13 第十九专题第二节教案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二) 一、教学思路: 以视频《共同命运》导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背景,进而总结出它的内涵;通过《领航一带一路》 等视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点,通过《习 近平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看学习,了解如何共 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后通过考调研,写调研报告深化对本 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主要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形 势与政策》课时,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 念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还不熟悉,还处于感 性认识阶段。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如何在世界百花园中扩大中国“朋友圈”,如何向世

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2、掌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 念,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篇布局 四、教学重点: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 五、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篇布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课时: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共同命运》,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问题一、为什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2012年党的十八大 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 2/13

2 / 13 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2、掌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 念,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篇布局 四、教学重点: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 五、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谋篇布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课时:2 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共同命运》,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问题一、为什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2012 年党的十八大 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

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 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 人类共同利益。”2015年3月,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 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倡议。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 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 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 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从国 际上看,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进程之中,和平、发 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机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世界发展面临各种 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 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 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世界怎么了,我们怎 么办?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3/13

3 / 13 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 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 人类共同利益。” 2015 年 3 月,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 2015 年年会时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倡议。2015 年 9 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 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 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 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从国 际上看,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进程之中,和平、发 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机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世界发展面临各种 问题和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发展鸿 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 战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交锋激荡。世界怎么了,我们怎 么办?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共同维护和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 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 展前景。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 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受到高度赞赏和广泛认 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有信心、有 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问题二、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 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 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 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要和平、不 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学互鉴的 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 4/13

4 / 13 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共同维护和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迫切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 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秩序,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发 展前景。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 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受到高度赞赏和广泛认 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中国有信心、有 能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问题二、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 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 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 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要和平、不 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互学互鉴的 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

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 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国家间出 现矛盾、分歧和争端,要通过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处理,以最大 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分争、对话促安全。只有各国都走和平 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当 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 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同时人类越来 越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国应树立共同、综 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 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 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 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 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 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 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 5/13

5 / 13 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 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国家间出 现矛盾、分歧和争端,要通过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处理,以最大 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分争、对话促安全。只有各国都走和平 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当 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 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同时人类越来 越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国应树立共同、综 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 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 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 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 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 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第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 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

是共同发展。要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 努力,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 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要创造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加强全球经济 治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 济政策协调。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 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化发 展伙伴关系,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 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 新动力。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 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 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 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 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促进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6/13

6 / 13 是共同发展。要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 努力,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 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要创造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加强全球经济 治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 济政策协调。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 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化发 展伙伴关系,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 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 新动力。 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 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 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 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 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促进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 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 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 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 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 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 安绘制了蓝图。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 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 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 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对 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问题三、如何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及中 7/13

7 / 13 第五,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 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 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 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平衡推进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 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 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 安绘制了蓝图。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 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 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 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对 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问题三、如何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及中

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2013年9月和 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 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 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 衡…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共建“一带一路”符合 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 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 新的正能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 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 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 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 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 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 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开展了积极行动,得 8/13

8 / 13 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 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 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 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 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 衡……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 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 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 新的正能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 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 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 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 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 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 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开展了积极行动,得

到了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联 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纳入相关内容。经贸合作扎 实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初具规模,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规 划实施,各领域人文合作深入开展。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高峰论坛形成涵盖政策沟通、设施 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 多项具体成果,成为新时期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丰 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 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 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是要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 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坚持两者并重,进一步挖掘双向投资潜力,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资源高效配置金额市场深度融合,为开放性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继续稳步扩大对外投资,鼓励沿线国家来华投资,营造投资合作 良好环境,促进贸易双向平衡。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 9/13

9 / 13 到了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 80 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联 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纳入相关内容。经贸合作扎 实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初具规模,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规 划实施,各领域人文合作深入开展。2017 年 5 月首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高峰论坛形成涵盖政策沟通、设施 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5 大类、共 76 大项、270 多项具体成果,成为新时期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丰 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 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 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是要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 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坚持两者并重,进一步挖掘双向投资潜力,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资源高效配置金额市场深度融合,为开放性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继续稳步扩大对外投资,鼓励沿线国家来华投资,营造投资合作 良好环境,促进贸易双向平衡。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

分尊重各国差异,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深度对接 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不断增强 各参与方的获得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加强创新能力 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 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四是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 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问题四、如何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 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我们不 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面对充 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 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 实基础。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格守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10/13

10 / 13 分尊重各国差异,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深度对接 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不断增强 各参与方的获得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加强创新能力 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 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四是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 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问题四、如何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 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我们不 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面对充 满希望与挑战的世界,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 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 实基础。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