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韩明谟主编,王思斌副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判断题(100题) 第一章(6题)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写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先 驱,也是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先驱。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第二章(6题)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 足的生理反应。 (×)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要求。 (×)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 力源泉。 第三章(6题) (√)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 形成社会。 (×)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17、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韩明谟主编,王思斌副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 判断题(100 题) 第一章(6 题) ( √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 × ) 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 )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 × )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写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 × )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先 驱,也是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先驱。 ( √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第二章(6 题) ( ×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 足的生理反应。 ( × )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要求。 ( × )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 × )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 ×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 力源泉。 第三章(6 题) ( √ )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 × )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 形成社会。 ( × )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 × )17、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四章(6题) (×)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 (×)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 人交往。 (×)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 第五章(6题) (×)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 共同体。 (×)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 本单位。 (×)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 (√)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六章(6题)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物。 (√)32、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 (√)33、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 (√)34、组织目标在时序、层级上的分解和相互交织就使组织目标成为一个系统。 (×)35、科层制是泰罗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 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6、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七章(6题)
(√ )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四章(6 题) ( × )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 ( × )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 √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 人交往。 ( × )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 × )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 第五章(6 题) ( × )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 ×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 共同体。 ( × )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 本单位。 ( × )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 (√ )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六章(6 题) ( ×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物。 (√ )32、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 (√ )33、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 (√ )34、组织目标在时序、层级上的分解和相互交织就使组织目标成为一个系统。 ( × )35、科层制是泰罗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 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 × )36、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七章(6 题)
(√)37、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 域性社会共同体。 (×)38、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 (×)39、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的历史传统决定的。 (×)40、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4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 活的共同体。 (×)42、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规范化。 第八章(6题) (×)4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4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 (×)45、社会分化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 (×)46、阶级起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7、阶层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 准的。 (×)48、阶级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 在内。 第九章(6题) (√)49、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具备一定 的社会功能。 (√)50、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产物,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5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52、社会是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系统和设备系 统。 (×)53、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行为规则即规范系统。 (×)54、制度是抽象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第十章(6题) (√)55、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
(√ )37、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 域性社会共同体。 ( × )38、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 ( × )39、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的历史传统决定的。 ( × )40、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 )4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 活的共同体。 ( × )42、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规范化。 第八章(6 题) ( × )4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 )4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 ( × )45、社会分化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 ( × )46、阶级起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 )47、阶层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 准的。 ( × )48、阶级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 在内。 第九章(6 题) (√ )49、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具备一定 的社会功能。 (√ )50、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产物,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 × )5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 × )52、社会是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系统和设备系 统。 ( × )53、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行为规则即规范系统。 ( × )54、制度是抽象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第十章(6 题) (√ )55、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
(×)56、制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57、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58、外在控制就是社会成员用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来约束和指导自己行为的 过程。 (×)59、道德是以行为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0、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第十一章(6题) (×)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62、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地球表面附近所有物质实体的总和。 (×)6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都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而转变为低出生、低 死亡、低增长。 (√)64、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65、工资是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活动。 (√)66、就业是劳动者自身社会地位肯定的过程。 第十二章(6题) (√)67、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 以保障的制度。 (√)68、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 (×)69、狭义的社会工作对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当他们陷入生活困境需要帮助时, 也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对象。 (×)70、广义的社会工作对象主要是:因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贫弱者,主要是老 弱病残、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人。 (×)71、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72、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专业社会工作由先前的慈善事业发展而来。 第十三章(6题) (√)73、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 (×)74、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 管理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
( × )56、制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 × )57、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 × )58、外在控制就是社会成员用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来约束和指导自己行为的 过程。 ( × )59、道德是以行为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 )60、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第十一章(6 题) ( × )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 )62、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地球表面附近所有物质实体的总和。 ( × )6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都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而转变为低出生、低 死亡、低增长。 (√ )64、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 × )65、工资是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活动。 (√ )66、就业是劳动者自身社会地位肯定的过程。 第十二章(6 题) (√ )67、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 以保障的制度。 (√ )68、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 ( × )69、狭义的社会工作对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当他们陷入生活困境需要帮助时, 也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对象。 ( × )70、广义的社会工作对象主要是:因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贫弱者,主要是老 弱病残、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人。 ( × )71、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 )72、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专业社会工作由先前的慈善事业发展而来。 第十三章(6 题) (√ )73、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 ( × )74、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 管理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
(×)75、制度文化就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做事的方法、行动的蓝图。 (×)76、按照流动的方向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77、按照流动主体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 与向下流动的区别。 (√)78、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 变迁的方向和程度。 第十四章(8题) (×)79、政治独立了,等于国家真正独立了。 (×)80、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 (×)81、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82、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 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 (√)83、继依附理论之后,一又出现了所谓世界体系论。它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 (×)84、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 的名称,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85、全球发展理论中,在研究现代化问题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罗马俱乐部。 (√)86、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 明。 第十五章(8题) (×)87、调查研究的实施阶段要提出调查研究的设想,制定调查研究的详细方案。 (×)88、准备调查阶段要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两项内容。这是一个调查人员直 接向调查对象索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必要性是指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论 意义这个方面。 (×)90、预测性判断是关于社会现象状态的推测判断。 (×)9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社会现象变动原因或内部关系结构的推测性判断。 (×)92、解释性判断对社会现象发展趋向的判断
( × )75、制度文化就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做事的方法、行动的蓝图。 ( × )76、按照流动的方向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 × )77、按照流动主体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 与向下流动的区别。 (√ )78、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 变迁的方向和程度。 第十四章(8 题) ( × )79、政治独立了,等于国家真正独立了。 ( × )80、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 19 世纪。 ( × )81、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 ( × )82、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 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 (√ )83、继依附理论之后,一又出现了所谓世界体系论。它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 ( × )84、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 的名称,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 )85、全球发展理论中,在研究现代化问题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罗马俱乐部。 (√ )86、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 明。 第十五章(8 题) ( × )87、调查研究的实施阶段要提出调查研究的设想,制定调查研究的详细方案。 ( × )88、准备调查阶段要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两项内容。这是一个调查人员直 接向调查对象索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 ×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必要性是指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论 意义这个方面。 ( × )90、预测性判断是关于社会现象状态的推测判断。 ( × )9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社会现象变动原因或内部关系结构的推测性判断。 ( × )92、解释性判断对社会现象发展趋向的判断
(√)93、全面调查也叫普查。是在较大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进行 的逐一不漏的调查。 (×)94、典型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砉所有资料,对之 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 第十六章(6题) (√)95、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 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96、斯宾塞对如何重建当时社会秩序较为关注,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 研究人类社会。 (√)97、美国社会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社会学最早是从欧洲 传入的。 (√)98、冲突学派的理论观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达伦多夫为代表的辩证冲突论 和以科瑟尔为代表的功能冲突论。 (×)99、在方法论上导出芝加哥学派侧重“硬”科学的内省方法,而依阿华学派则强 调采用“软科学的方法。 (×)100、民俗学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A·舒茨,它的重点是分析行动者的思想和 随之而引起的行动的关系
(√ )93、全面调查也叫普查。是在较大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进行 的逐一不漏的调查。 ( × )94、典型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砉所有资料,对之 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 第十六章(6 题) (√ )95、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 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 × )96、斯宾塞对如何重建当时社会秩序较为关注,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 研究人类社会。 (√ )97、美国社会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社会学最早是从欧洲 传入的。 (√ )98、冲突学派的理论观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达伦多夫为代表的辩证冲突论 和以科瑟尔为代表的功能冲突论。 ( × )99、在方法论上导出芝加哥学派侧重“硬”科学的内省方法,而依阿华学派则强 调采用“软”科学的方法。 ( × )100、民俗学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 A·舒茨,它的重点是分析行动者的思想和 随之而引起的行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100题) 第一章(5题) 1、“社会”一词源于(A)。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C)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5、马克思研究人们的经济关系从(C)入手一样。 A社会 B关系 C商品 D阶级 第二章(4题) 6、文化是指(D).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8“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9、(B)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A社会交往 B社会需要 C社会劳动 D社会关系 第三章(10题) 10、“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11、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2、根据交往的(C),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100 题) 第一章(5 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马克思研究人们的经济关系从( C )入手一样。 A 社会 B 关系 C 商品 D 阶级 第二章(4 题) 6、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8“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9、( B )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A 社会交往 B 社会需要 C 社会劳动 D 社会关系 第三章(10 题) 10、“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11、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2、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主体 B形式 C性质 D方式 13、(A)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A社会关系 B社会交往 C社会组织 D社会群体 1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 A库利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1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18、一切(D)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 A财富 B社会 C劳动 D交往 19、(C)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 A人际交往 B劳动关系 C物质交往 D社会交往 第四章(6题) 2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21、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2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24、(A)和教育的结合,便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实质。 A需要与环境B交往与环境C需要与交往D劳动与环境 25、社会规范是(C)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 A社会群体B社会关系C社会成员 D社会交往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3、( A )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A 社会关系 B 社会交往 C 社会组织 D 社会群体 1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D )。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 B)。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8、一切( D )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 A 财富 B 社会 C 劳动 D 交往 19、( C )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 A 人际交往 B 劳动关系 C 物质交往 D 社会交往 第四章(6 题) 2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21、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2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4、( A )和教育的结合,便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和发展变化的实质。 A 需要与环境 B 交往与环境 C 需要与交往 D 劳动与环境 25、社会规范是( C )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 A 社会群体 B 社会关系 C 社会成员 D 社会交往
第五章(4题) 26、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27、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28、人的(B)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A物质交往 B社会化 C社会关系 D社会生产 29、社会学家(B)首先提出来的,有时也被翻译成“首属社会群体”或基本社会群体”。 A马克思 B库利 C马斯洛 D布卢默 第六章(7题) 30、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31、管理学家( C)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 和“Y理论”。 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32、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B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能力人 33、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 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34、(A )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 状况有关的。 A家长制 B科层制 C泰罗制 D流水作业制 35、社会组织目标是(C)存在的根据。 A政治组织 B社会组织 C经济组织 D各类组织 36、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包括(B)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 A外部行为 B内部行为C组织行为 D群体行为 第七章(7题) 37、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B)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第五章(4 题) 26、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7、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8、人的( B )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A 物质交往 B 社会化 C 社会关系 D 社会生产 29、社会学家(B)首先提出来的,有时也被翻译成“首属社会群体”或“基本社会群体”。 A 马克思 B 库利 C 马斯洛 D 布卢默 第六章(7 题) 30、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31、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 和“Y 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32、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 B )。 A 经济人 B 社会人 C 复杂人 D 能力人 33、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 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B )。 A 家长制 B 古典管理理论 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 当代管理理论 34、( A )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 状况有关的。 A 家长制 B 科层制 C 泰罗制 D 流水作业制 35、社会组织目标是( C )存在的根据。 A 政治组织 B 社会组织 C 经济组织 D 各类组织 36、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包括( B )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 A 外部行为 B 内部行为 C 组织行为 D 群体行为 第七章(7 题) 37、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 B )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费孝通 B吴文藻 C严复 D康有为 38、农村社区成员是以(C )关系为主要纽带的。 A业缘 B地缘 C血缘 D趣缘 39、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40、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4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42、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B)。 A群体 B社区 C组织 D阶层 43、城市居民的(D)和组织结构复杂。 A文化程度高 B聚居程度高 C习俗程度高 D组织程度高 第八章(5题) 4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45、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韦伯 D吴文藻 46、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全部没收 C让其自生自灭 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7、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B)。 A初级群体 B社会分化 C劳动分工 D社会分层 48、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D)。 A初级群体B社会分化C劳动分工D社会分层 第九章(5题) 49、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合在一起
A 费孝通 B 吴文藻 C 严复 D 康有为 38、农村社区成员是以( C )关系为主要纽带的。 A 业缘 B 地缘 C 血缘 D 趣缘 39、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D )。 A 城乡对立 B 缩小城乡差别 C 农村发展为城市 D 城乡协调发展 40、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B )。 A 过度城市化 B 逆城市化 C 郊区化 D 城乡融合 4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 A )提出的。 A 芝加哥学派 B 纽约学派 C 华盛顿学派 D 哈佛大学学派 42、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 B )。 A 群体 B 社区 C 组织 D 阶层 43、城市居民的( D )和组织结构复杂。 A 文化程度高 B 聚居程度高 C 习俗程度高 D 组织程度高 第八章(5 题) 4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 )。 A 帕森斯 B 斯宾塞 C 库利 D 丁伯根 45、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 C )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C 韦伯 D 吴文藻 46、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D )。 A 肉体上消灭 B 财产全部没收 C 让其自生自灭 D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7、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B )。 A 初级群体 B 社会分化 C 劳动分工 D 社会分层 48、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D )。 A 初级群体 B 社会分化 C 劳动分工 D 社会分层 第九章(5 题) 49、整合作用是指( C )。 A 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 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合在一起